日期: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禊湖义士 海上名儒
查文荣

“吴江通”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柳亚子先生在1944年3月撰写的《五十七年》中有这样文字:“一九零二年,我考取了秀才,思想却渐渐变化,从维新走上了革命之路。一九零三年,到上海爱国学社读书,认识了章太炎、邹威丹……”

在《五十七年》的后记又说:“本来想用半年的工夫写完它。但当时是我神经兴奋的时代,往往感情奔放,歌哭无端,一写就是洋洋万余言……而更不幸的,是到了七月初旬,我的神经衰弱病又发作了,简直不能写下去……”



柳亚子先生



毕竟40年过去,有的事情柳亚子也记不清了,如他的黎里同乡、同学、同年(同年考取秀才)被誉为“禊湖义士,海上名儒”的冯明权就是一例。


冯明权先生及《且安居诗稿劫剩》


进爱国学社读书这一年,柳亚子17岁,冯明权27岁。冯明权《且安居诗稿劫剩》自述中是这样说的:“当二十七时曾至上海,肄业(学习而未毕业)于爱国学社,始参与革命企图,又旋归失败,于是从事于教育……”冯明权还与柳亚子的姑夫蔡寅有诗文往来。由此可见,柳亚子、冯明权、蔡冶民、陶亚魂等于1903年是同时加入“爱国学社”参与革命活动的。



冯氏身世


黎里冯氏自明代中后期起就是望族,冯氏先祖本在浙江嘉兴。冯潜字西溪,有别业在鸳湖之西,隐居读书,晚年自号西溪老人。其子冯英字小溪,明附贡生,冯英的儿子叫冯绍祖,是黎里的始迁祖。

冯绍祖娶金氏,生子冯君仁。冯君仁生子三人,长子冯仪,次子冯伟,三子冯伦。冯仪字景明,在黎里筑“静观楼”怡情山水,他的好友吴周曾为他画有一幅《寒山问梅图》,可见其风雅之情。



吴周《寒山问梅图》



冯仪的孙子冯寿朋考取举人,历任江苏嘉定、盐城、沛县,山东范县、滕县知县。冯寿朋的玄孙冯廉江在道光年间任山东蓬莱县令时,清廉一身,因开仓赈灾被罢官遣回黎里,迫于生计,他卖药浙江竟抑郁而亡。

冯纲字咏莪,是冯廉江的堂弟,冯咏莪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即过世。冯咏莪事继母以孝而闻名于乡。在他二十二岁时,吴江知县万青选(周恩来外公)爱其才,提拔他为县试第一名,补震泽诸生,于是文名鹊起(《黎里续志》还有一段传闻逸事,这里不作展开),冯咏莪就是冯明权的父亲。

冯明权先生字韵唐,本名光煊,又号禊湖寄厂、寄梧、继莪,继莪之号即是绍继其父(咏莪)。冯明权生于1877年,出生后患怪疾十年,后遭门庭中落。到了十三岁,足不出门一步,母亲夙娴书画,十指劬劳,教他识字。原来母亲沈氏是“吴江相国”、 晚清“同光中兴”主要负责人之一沈桂芬的堂妹,可是沈氏不到一年而守寡。



冯明权舅氏沈桂芬



冯明权二十二岁娶李氏为室,下一年春,到上海投奔姨丈盛氏于杨树浦开设的“华盛纱厂”。后因伯父冯经(字授之)在太平军攻打黎里时身殉得以入国子监读书。时兼习英文,并熟悉洋务知识,又涉猎医书。1901年秋,姨丈殁于纱厂,其时值冯明权的姑丈庄人宝任杭州知府,冯明权便前往投靠。但不久庄氏调任衢州即作古,冯明权懊丧而归。

1902年冯明权考取秀才。同年考取吴江庠生(即秀才)的还有柳亚子、柳亚子的舅父费树蔚和钱叔度等人,考取震泽庠生的有冯明权的好友、柳亚子的姑夫蔡寅。1903年冯明权举人落榜,后兼营商业失利,当时二十七岁,至上海,与蔡寅、柳亚子等人加入“爱国学社”,因“苏报案”又旋归失败,于是在苏州任萃英中学教授,兼以课子,故设“日日小学”于上津桥寓所。后应聘为苏州桃坞中学教授。1911年,冯明权挈眷迁往上海,任民立中学国史教职三年。1912年任《申报》笔政,兼任英华书馆教职达九年之久。1916年又兼中华救国会全国总文书,主编《储金源流》,1918年兼任《商报》笔政。



冯明权先生手稿




创办沪北公学


沪北公学即后来的沪北中学和沪北小学。1918年7月,冯明权与王一亭、郭伯良、翁元之等商议,集资开办沪北公学,学校设于四川路三多里,下一年迁宜乐里,设分校于七浦路,并添办中学,创设义务学校。所聘教师郑克文、倪问冰、王欧来、杨舞心等均为一时名流。1924年春,遇加租拆迁风潮,6年心血付诸东流。

事后迁校舍于虬江路,后又迭受战争影响,以致分校及中学先后停办。1927年迁校于泰昌里,得沪北巡捐局奖励资助,校务方见发展。

1929年春,因各学生家长要求,添设幼稚园及续办初级中学,因学生激增,遂添赁同路五七二号及四九八号为校舍,经上海市教育局准予立案,并改正校名为私立沪北中小学。同年8月,冯明权以年老辞职,聘其子冯一先继任校长。1930年秋,聘冯振为主任。因女生激增,故另设女子部,学生四百余人。



冯明权之子冯一先



1932年“一·二八”战争发生时,学校适在火线冲要,损失惨重。事后复校,又经过五年图强猛进,学校学生增至一千一百多人,始辑《沪民》校刊。

1937年“八·一三”战争,沪北中小学校又遭第二次摧残,师生星散。停校半年之后,北山西路上又见沪北中小学的第二次复兴。



“八·一三”战争中被炸毁的校舍



1937年9月26日,沪北中学新校奠基,正值冯明权六十寿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联名纷纷捐寿资,发起人有杜月笙、吴铁城、吴开先、薛福基、毛啸岑、戚饭牛、王一亭、潘公展等一百余位社会名流。黎里区区长凌应桢、冯含粹代表家乡及亲属前往祝贺并致以寿仪。吴铁城、于右任等先生均书对联相赠,另外还有吴江同乡会、天香味宝厂、公达药房、沪北保卫团、吴承记印书局、中央铜铁床厂等机关团体工厂企业赠送了寿仪。孙科、唐生智、虞洽卿、王云五、马公愚、朱少屏纷纷为沪北校舍奠基挥毫题字。



吴铁城及其题写的《沪民》月刊



冯明权先生将所有的寿仪充当建校舍之用,新校建成,来学子弟五百余人。进入抗战后,学校的各方面的资金也受到限制,《沪民》也不得不由定期出版而略有改变,增加学生园地的篇幅,减少论著等内容,发起“寒衣捐”和“义卖活动”,号召学生参与抗日救国运动。



《沪民》介绍冯明权先生讲座内容




主持民国女中


民国女中即后来的民国女子中学和民国女子小学,她的前身就是民国女子工艺学校,创自民国元年,所以以“民国”命校。孙中山先生及黎元洪总统特为此校题额赠词。起开办初,学生仅数十人,自邵力子担任教务以后,锐意整顿,学生大增。又蒙校董叶楚伧、李登辉、张静江、虞洽卿、王一亭等予以实力资助,校务益见进展,学生增至六百人,1928年依照私立学校的规程,呈请立案并改校名为民国初级中学、民国小学。1932年沪战爆发,学生骤减,1934年秋,校长周云濮年迈辞职,校董会改选冯明权继任校长,后由冯一先继任。



孙中山先生为民国女子工艺学校题词



1936年,是民国女中25周年纪念,《沪民》第二十期,作为二十五周年纪念特刊,社会各界纷纷为民国中小学题词祝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学校题写“集英萃华”四字,居正、虞洽卿、程潜、章士钊、王震、王云五、邵力子、诸辅成、朱少屏、查猛济、范烟桥、胡朴安、金国宝、吴开先、潘公展、马公愚等近二百人,纷纷题词祝贺。后民国女中和沪北中学经教育部同意,分别开设高中部和师范班。至1940年,学生达一千一百多人,达到全盛时期。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民国女中题词




社会各界为民国中小学题词



冯明权创办沪北中学、沪北小学和接办的民国中学、民国小学被称为“沪民四校”,名振上海滩,虽历经劫难,屡蹶屡振,初衷不改,校风肃然,成绩卓异,屡得政府嘉奖。


沪北中学旧影



“沪民四校”教职员合影



早在1928年冯明权就助办善堂施诊事宜,并领到“三八五号”市卫生局医士执照,加入公会学术团体,任国医学院教授。后来,冯明权辞去“沪民”四校的一切事务,1938年1月起,他又筹备发起成立“上海国学专修馆”。

他相继担任上海市各无线电台国学播音工作,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沪民”四校的学生也纷纷要求听讲座,于是在四校成立“空中合组文工研究社国学播音团”。虞山味禅居士有诗赞云:“孔孟遗书手一编,杏坛讲学步前贤。只求尘网无牵挂,天赋诗才李谪仙。虞山一度识荆州,谈吐生风若旧游。索和新诗无妙笔,遥瞻海屋颂田筹”,各地名士纷纷题诗称颂,并惊动了鲁迅先生,无愧为“海上名儒”。



参与社会事务


1924年春,在上海四川路一带有一处叫宜乐里的地方,约有250幢中式房屋,冯明权先生创办的沪北公学适在其列。房主郑伯昭,是上海滩当时有名的买办。挂靠英国商人白兰德的泰利洋行挂牌经租。

白兰德屡次提高租金压榨贫困的房客,遭房客强烈反对。白兰德和郑伯昭见事不可为,正好宜乐里的房子大多老旧,不如重新改建一些高档漂亮的新房,于是张贴一张告示,要求房客务必在下月月底迁出。

在冯明权等知识分子的主持下,众房客向中国法院上海地方审判厅提起诉讼。1924年2月,上海各界43个团体联合起来要求与领事署交涉,捍卫国体和国民的尊严。

可是白兰德和郑伯昭大肆贿赂地方政要,并拉来了上海租界工部局为靠山,而后工部局将白兰德和郑伯昭手中的土地买了下来,由白兰德负责拆迁。

1924年5月1日晚上,白兰德带着租界巡捕百余人,将整个宜乐里野蛮地强行拆除。冯明权作为反拆迁的领军人物被巡捕直接抓到巡捕房,整个宜乐里一片惨淡。

在宜乐里发生的强拆暴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愤怒,舆论媒体纷纷撰文指责白兰德以及为虎作伥的工部局,宜乐里明明是中国领土,租界巡捕和工部局如何有权肆意妄为?

案子拖了几个月草草收尾。尽管由冯明权等一批知识分子没有挽回局面,但他们的这种敢于与黑暗势力抗争的精神人们将永远记住。

在1924年初,冯明权正在为宜乐里加租拆迁烦恼的当口,上海祥经丝织厂失火,烧死女工一百余人,受伤及失业者不计其数,死伤者都是吴江人。出于仁义,冯明权以闸北慈善团的名义,向家乡死难家属捐资若干。他在自述中写道:“我校沪北,被迫重迁,且为争人行国土,竟尝滋味铁窗……先时祥经失慎,稍济被难同乡,生怕报纸飞扬”。从这些简洁的文字中间,我们可以看到冯明权的铮铮铁骨和侠义之心,无愧于“禊湖义士”的称号。




END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王丽媛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查文荣、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示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往期推荐:





莺脰湖畔的金豆豆一一莺湖工业园(村)


说说平望达顺酱园


江南农妇北京行——纪念母亲赴京五十周年


年少时光的一点记忆


好一座迷你的大运河纤桥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