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同里地处大运河之畔,水土肥沃、风物清嘉。镇内四面环水,历史上很少受到战火的影响。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引着一批儒绅士大夫在此定居生活,诞生了众多的名门望族,任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据《吴淞任氏续谱》记载,明初有两支任氏迁往同里。任伯通和任仲真先后从无锡宜兴和吴淞青龙江迁徒吴江庞山,遂占同里籍。任仲真为元代著名水利学家、画家任仁发曾孙,任伯通本是宜兴任仲常之子,过继给任仁发次子任贤能,因此任伯通与任仲真父任晖(东白先生)是堂兄弟,两支任氏合二为一。同里任氏重视文教、崇尚诗礼,家族中科第不绝、儒风不衰,自明初至清末共出进士1名,举人5名,家学渊源深厚。任氏不仅在科举上人才济济,诗文著述、经史研究、书法绘画等方面也十分出众。

▲刘华东《有竹居记》(作者提供)
任仲真,字直生,明洪武六年(1373)举人,官至南康郡丞,告老还乡时途经吴江,被庞山湖一带湖光水色所吸引,便在此地建屋隐居,老宅取名“有竹居”,以纪念父辈。著有《有竹居诗稿》,记录庞山湖滨有竹居初建时的风光。明初大儒方孝孺与任仲真之父任晖有交集,曾以墨竹一幅相赠。明万历年间监察御史陈王道的曾孙陈绍文在任氏有竹居看到方孝孺墨竹真迹后,写下“裔孙竹堂善珍守,人其杳矣迹犹藏”。清代刘华东《有竹居记》载“居淞江阳任心斋(兆麟)十二世祖栖逸(伯通)先生,故居广不数十武,有书数万卷,东壁有宋宝晋斋故石,刻褚河南临《乐毅论》,碑阴有文衡山楷书《出师表》,座上高悬素帧长三尺墨竹三竿,则明洪武四年正学方先生笔也。”任仲真和任伯通初到吴江庞山时,两家合住在一起。多年以后,任伯通迁往同里北秘圩结庐,筑栖逸草堂,并于明正统元年(1436)捐资重建草堂边上的翊灵道院(北观)。

▲任大任(作者提供)
任大任(1605-1693),字钧衡,号坦斋,任养初(士奇)子,天性孝友、博学通经,为明末清初大儒。六岁时读书能知大义,文震孟、朱陛宣见而深器之。稍长,经史子集,靡不综贯。先生事亲守身,宗党称之,是出名的孝子。十二岁时,父亲大病一场,服侍左右,药必口尝。明末岁饥多盗,群盗至其家中,以身护母对盗贼说:“吾家训蒙书卷外,无长物,勿惊老母。”众人皆曰:“此君子也,感叹而去。”明崇祯十年(1637),任大任在荷花荡西原宁昌言万玉清秋轩遗址上建先贤任子祠、本仁堂、莲浦书塾,题居室曰“爱日居”,疏水自乐,始称荷花荡任家。常言“书生味不可不知,赤子心不可不养。”一时贤士如徐枋、包捷、汝可起、章梦易,称道义交。潜心治《易》数十年,不随流俗,为顾炎武称赏。入清隐居,与姜垓、叶襄、金俊明等有交集。清康熙八年(1669)辞征隐逸,清康熙二十三年,吴江知县郭琇命参与纂修《吴江县志》,任大任挨家搜旧闻,以表扬先哲为己任。卒年八十九,门人私谥孝贞先生。著有《中庸解》《诗经解》《易学纲领》《离骚明义》《萃古类考》《皇极声音》《坦斋遗稿》等。

▲任兆麟(作者提供)
任兆麟(1752-1833),字文田,号心斋、虎阜三樵、东溪居士、林屋真逸等。任思谦次子,任大任玄孙。幼承庭训,学识渊博,以文学著名,为彭启丰、钱大昕所推重。通经传子史、音律、琴理。专于治经,考据审慎,与王鸣盛、王芑孙有交集。清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以侍养归。善诗词古文,诗风在王维、韦应物间。在苏州虎丘设清溪吟社,常为女弟子讲经、授课,组织社内雅集并命题作诗,还与其他女诗人游学交流。与妻张允滋辑刻《吴中女士诗钞》《吴中诗人集》,著有《毛诗通说》《春秋本义》《孝经本义》《古乐谱》《有竹居集》《述记》《心斋诗稿》等。

▲任釐瓒书法(图片来自网络)
任釐瓒(?-1897),字徕峰,一作莱峰,号五经蛀虫,光绪丁丑科岁贡生。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赴苏州锡类堂分局任职,曾捐地建义冢。清同治三年(1864),入杨昌濬幕府,奖五品衔。清光绪十五年(1889),赴上海辅佐长子廷旭创办养正学堂。清光绪二十二年,募资重修苏州任忠襄公祠,辑刊《赐祠辑略》。工诗文、书画、篆刻、数学,尤擅骈体,词曲得花间、草堂余韵,作谣有古乐府遗音。书法得沈曰彬、陆绍景真传,临《砖塔铭》《圣教序》尤为精妙,国学大师俞樾为其书斋题“五经蛀虫巢”。金松岑曾说过:“时乡间能书者,为二任先生曰莱峰、友濂(艾生)。”著有《勾股法程》《红豆书庄词钞》《蠡测轩诗文集》《五经蛀虫剩稿》等。任莱峰生有三子:廷旭(申甫)、廷杲、廷曦(郎甫)。长子任廷旭(1853-?),清廪生,从事西方学术研究,中英文理皆优,长于译述。清光绪九年,与美国传教士林乐知订交,任上海电报学堂管教。清光绪十五年,在法租界创办养正学堂,兼授中西学。清光绪十八年,任驻美公使崔国因的随员兼翻译,后与林乐知合编《万国公报》,任主笔。清光绪二十三年,兼任《通学报》记者、主编。年五十入教受洗,佐上海广学会传教士翻译宣传西学新书,鼓吹变法维新与女权颇力。次子任廷杲,接替父亲继任家族族长,他精明能干,尤通典律,是同里一代名讼师。为传承宗族血脉,不顾严寒酷署,走家串户为家族续修家谱,经过多年收集和整理,于民国12年(1923)仲秋付印,虽然这本家谱已不见流传,但留下了一篇任廷杲撰写的序言,弥足珍贵,读后能大致了解其编谱的过程。季子任廷曦(1863-1921),曾任安徽泾县巡检、吴江县议员,善画山水,著有《退云集》。

▲退思园(作者提供)
任兰生(1837-1888),字畹香,号南云,任伯通十五世孙(《同里镇志》误作十四世),历任布政使衔安徽补用道、凤颍六泗兵备道、安徽按察使。任内筑凤阳城池、兴修水利、疏浚湖荡、重修驿道驿舍,倡捐募银赈济河南灾民十万余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遭弹劾,返回故里建退思园,捐田千余亩作为宗族公产,救助同族贫苦子弟,并捐棉衣万件赈济山东灾民。清光绪十三年恢复原衔,派往皖北抗洪救灾,次年卒于颍州,赠内阁学士。国史馆立传,崇祀安徽名宦,著有《蚕桑摘要》。

▲任家璧(作者提供)
任家璧(1883-1934),字连城,任艾生孙。年少既以体育家闻名全国,与叔父任传砚一起考入南洋公学,两人同年同班。不久转入育才学堂,参演新话剧,是上海学生演剧活动发起人,后复归南洋公学。毕业后力求深造,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归国后,任职南洋公学多年,深受师生敬仰。他在同里创办福泰米行、电灯厂,利用米行设备发电并安装电话,造福桑梓。曾在里中发起曲社“桐花社”,演出新剧。1934年,经营碾米厂积劳成疾,患肺病去世。上海报纸刊登其作古启事。

▲任孝夔故居(亨复堂)(作者提供)
任孝夔(1915-1982),字以沛,任家璧次子,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著名外交官。曾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记者、编辑、翻译工作。任以沛这个名字80后应该十分熟悉,初中语文课本有一篇钱正英写的《读一位共产党员的遗嘱》,这份遗嘱感动了众多的师生,体现了无数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的奉献精神,这位共产党员任以沛同志正是从亨复堂老宅走出的同里人。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又称家乘、谱牒。家谱不仅能追根溯源,查找到家族的起源变迁和兴盛衰落,还能凝聚血脉的功能。家谱中包含着堂号、家训、家规、家范、人物传记、先贤像赞、宅邸祠堂、祭祀礼仪等信息,为研究地方文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家范基本意思是治家的规范、法度、风教。同里任氏家范有十条:崇孝行、笃友恭、睦宗族、厚姻党、教子孙、严内外、崇礼仪、守耕读、远诉狱、戒荒暴,系统地阐述了家族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对后人颇有启发。编修家谱是家族中一件大事,往往由族长或者族内德高望重者担任。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可知,同里任氏历经7次修谱,起于明初,止于民国,修谱人及年代分别是:任伯通(永乐)、任用(万历)、任大任(崇祯)、七十五世孙合修(乾隆)、任兆麟(嘉庆)、任莱峰(同治)、任廷杲(民国)。保存下来的有任伯通《宜兴世系表》、任用《吴淞世系表》、任兆麟《吴淞心宇公世系表》,还有一篇最后一任修谱人七十九世孙任廷杲的《任氏宗谱》序言。字辈是家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录区分族人辈分排行。道光年间,同里任氏召开家族会议后集体议定,任氏后代从八十一世起按“传家孝友、希志贤良、树德重厚、世济永昌”16字排辈,延续至今。

▲任廷杲《任氏宗谱》序言(作者提供)
为祭祀和供奉先祖,任氏在同里建有多处祠堂,各分支家里还设家堂。先贤任子祠,祀当阳侯任不齐,为任氏江南大宗祖祠,在同里秵?圩荷花荡任氏祖宅。任不齐,字子选,春秋楚国人,孔子七十二位弟子之一。通六艺,工诗、礼,尤精通于乐,著有《任氏诗传》《礼纬注》《乐经》。他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弘扬做出重要贡献,唐朝追封“任城伯”,宋代加封“当阳侯”,明代改称“先贤任子”。此祠旧在庞山村,宋绍兴年间,五十九世孙任盡言奏建,元季毁于兵火。明崇祯十年(1637),七十二世孙任大任移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七十五世孙任思敬重修,内有本仁堂,江都阮元书额,七十六世孙任兆麟撰写《先贤任子祠碑记》《任氏大宗祠碑记》。清道光六年(1826)秋,受裔孙任兆麟邀请,长洲顾承、甘泉江藩为之记,今毁。

▲荷花荡修德堂(图片来自网络)
任公祠,在同兴村秋吊浜,祀琼州知府任孜。任孜(1421-?),又名敏,字懋善,任仲真孙。明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历任刑部观政授湖广主事、员外郎、广东琼州知府,为官清正廉洁,执法果断。善抚琴,创制《吴江曲》,与妻蔡婉皆工诗,著有《琴理》《山塘竹枝词》《经笥堂类稿》。任公祠今废。

▲漆字圩分支来复堂任氏留影(作者提供)
任氏宗祠,位于东溪街红塔埭,始建于清初,清光绪十二年(1886)任兰生重修,倡捐宅基4亩4分6厘建义庄,置义田1080亩5分8厘6毫。解放后为粮库使用,现散为民居。该祠今存三路三进,占地1470.78平方米,建筑面积916.25平方米。中路为正路,依次门厅、享堂、寝堂,均面阔三间,沿街为八字墙门,门前有旗杆石和丈许的淌水河桥,门厅和享堂间设有甬道。享堂是任氏供奉祖宗牌位和举行祭祀的地方,古朴庄重、等级森严,屋脊采用三套鱼龙吻脊,在同里古建筑中属于等级最高的殿厅建筑。寝堂是族人商议族内重要事务、聚会、食宿的场所。东路二进和西路三进建筑都为祠堂的附房。任氏宗祠现为苏州市控保建筑。

▲任氏宗祠第一进门厅及淌水河桥(作者提供)

▲任氏宗祠第二进享堂(作者提供)
任氏一族自明初迁徙吴江同里后,绵延六百余年,家族庞大,有荷花荡、漆字圩、新填地、太平桥、辽浜等多个分支,全盛时具有一定规模的第宅达20余处,遍布全镇。今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有11处,也是吴江望族中保留最多的。分别是道士埭任氏祖宅、退思园、南濠弄丽则女校、红塔埭任氏宗祠、南旗杆经笥堂、太平桥行忠堂、严家廊下礼善堂、漆字圩来复堂和信复堂、新填地亨复堂、荷花荡修德堂、三阳田敦复堂。值得一说的是修德堂任宅,是任莱峰儿辈们建于民国初年,此宅原有两路建筑,南到忏堂浜,北到荷花荡,体量大,风格中西合璧,为当时同里名宅之一,老同里人都知道。北路为传统厅堂建筑,南路为西式洋房,豪华气派。西式建筑在上世纪50年代陆续被拆除,改建为同里剧场、镇工会、工商业联合会,作为办公场所使用。北路大厅保存完好,是一座精美的建筑。大厅高大宽敞、面阔五间,占地150平方米,厅内前后带轩、梁架扁作,门、窗、梁、枋、山雾云皆雕植物、花卉、云纹,用料考究,工艺精湛,仍不失当年风采。已毁的老宅有任伯通的栖逸草堂、任秀之的湖村别业、汤家桥诚复堂等。
▲上图:南濠弄丽则女校旧址;左下:南旗杆经笥堂;右下:严家廊下礼善堂(作者提供)
责编 | 王秋蕾
美编 | 徐 剑
审核 | 王来刚
图片 | 顾哲衡、网 络
※※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