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乐堂现有建筑为二路三进带花园,典型的明清园林前宅后园的布局。一条备弄将住宅区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依次是门厅、堂楼、绣楼,第一进门厅为五开间,六扇墙门对外,庄重朴实。第二进堂楼和第三进绣楼均为五楼五底带南北厢房,楼层高爽明亮,绣楼西山墙内嵌一尊镇宅的狮兽,虽已残缺,仍不失威风凛凛之气,此外绣楼还保存着四只黄榉木柱础,从建筑形制、榉木风化程度来看应是清代仿明建筑特征。北路为门厅、大厅、桂花厅,原为潘氏旧宅,1998年修复耕乐堂时并入。
耕乐堂花园面积约3.5亩,属于中小型园林,园主采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理念,以鸳鸯厅和曲廊将花园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庭院、北部园林,隔而不断,在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这也是苏州园林常见的造园手法。鸳鸯厅,又称荷花厅,位于园林中部,是园内的主要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硬山顶纵头脊,厅前设轩廊,厅内前后带船篷轩、内四界梁架扁作,梁枋扁阔粗壮无雕刻,为清中期风格。厅北有一平台临池而建,池中原种有荷花和野菱。初夏时节荷花次第开放,微风拂面,清香四溢,游鱼历历可数,是园中赏荷观鱼绝佳处。鸳鸯厅又是园主人的礼佛场所,同里方面在介绍耕乐堂园史时,将环秀阁认作佛堂,实误。最后一任园主黄仲梁外孙任友谅老先生在回忆录中写道:“1949年,我和姐姐整个暑假一直住在外公家,那年适逢(耕乐堂)建园500周年。记得在园内鸳鸯厅佛堂内进香时,用的是著名的明代宣德香炉,供案上方是鎏金横匾“阴功积德”,据称也是明朝园主留下来的文物。”

鸳鸯厅(顾哲衡提供)
沿着鸳鸯厅往西走数步,进入“藏幽”“流芳”月洞门,内有一方蟹眼天井,东侧有一组黄石假山依鸳鸯厅西山墙堆叠,书带草点缀其间,虽寥寥数块,确给人气势磅礴的感觉,是园内为数不多的明代遗留下来的古迹。天井西侧便是燕翼楼,也称更楼,为打更、瞭望之用。三楼三底,四方歇山顶微有戗角,犹如春燕展翅,凌水欲飞,故名燕翼楼。燕翼楼梁架呈扇形,工艺精湛、结构复杂,具有较高历史研究价值。燕翼楼楼上四面皆设窗,东、西、北面设短窗、南面为月洞窗,旧时向西推窗远望,村坞、竹树、农舍历历在目,天气晴朗时又可见吴中诸山,向北望去满园景色一览无余。出燕翼楼往北原是一座攒尖顶角亭,六十年代因年久失修拆除,今改建为敞轩,依白皮松临水而建,命名为古松轩。
燕翼楼、古松轩(顾哲衡提供)

明代遗迹黄石假山(顾哲衡提供)
环秀阁位于园中最北处,三楼三底,跨水而建、悬挑水面,下面用八根花岗石石柱支起整座建筑,立柱下还有石板作基础,历百年不朽。与鸳鸯厅一高一低形成对景,隔池相望。环秀阁阁底突破常规,不铺青砖,改用可拆卸的活络地板,夏天在此设榻小憩、剖瓜赏荷,暑热瞬时消散,别有一番风趣。环秀阁楼上、楼下皆用落地长窗,殊为少见,为防止人员赏景时意外跌落,楼上落地长窗内从东到西设有八角形、长方形、腰圆形三个窗框,窗框纹饰雕刻精美、富有变化,有卍字纹、夔龙纹等,既美观又实用,堪称一绝。环秀阁东侧有一复廊通往墨香阁,三楼三底,歇山顶大戗角,原为潘氏堂楼,修复耕乐堂时并入,此楼外墙砖细剁头做成腰鼓形,颇为罕见。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耕乐堂住宅和园林为清中后期留下的规模、形制,解放后为学校、福利院使用,仅拆除第一进墙门和后花园白皮松北面的角亭,其余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连门窗大都是原有保留,这也是耕乐堂能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原因。
墨香阁(顾哲衡提供)
建筑、叠山、理水、花木是园林四要素之一,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倘若在园林里还能见到古树名木,更显弥足珍贵。耕乐堂也不例外,至今存有4棵挂牌古树,白皮松1棵、黄杨1棵、金、银桂各1棵。白皮松斜卧在池西假山洞上,为明末所植,树龄410年,饱经风霜,通体呈乳白色(白皮松树龄越大,主干越发白),老干斑驳、苍劲古朴、树姿优美,形似一条蛟龙盘旋而上,直冲云霄。按时间推算,这棵白皮松很可能是朱祥五世孙或六世孙所植。荷花池三曲桥东有一座桂花厅,坐东朝西,三开间梁架扁作,厅前因植有金桂、银桂两棵百年老树而得名。前两年银桂长势衰弱主干枯死,如今根部萌发多支新芽,延续着老树生命,甚是欣喜。金桂长势良好,每年中秋前后,未入园内,一股清甜就已扑面而来,走进园中,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其实耕乐堂内还有古树未被发现,它是一棵罗汉松,植于第三进绣楼西侧,原生长在地上,修复耕乐堂时在罗汉松四周新砌花坛,目前主干有部分裸露在外,目测足有一人合抱粗,罗汉松生长缓慢,一人合抱粗的罗汉松树龄至少达到百年以上,今后可作为古树名木的后续资源,在罗汉松边还有1棵石榴,丛生多杆,树龄也有七、八十年,以上6棵古树为原物,其他树木都是修复耕乐堂时补种的。这些古树是活着的文物,见证了耕乐堂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变迁,是园林生命的延续。

桂花厅(顾哲衡提供)
白皮松、金桂、罗汉松(顾哲衡提供)
耕乐堂建筑古朴典雅、园景迷人,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只有置身园内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意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