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泽中学读至初三,我才“真跑”了王江泾。
那年入冬,学校号召全体学生参加冬季长跑,要求同学每天向班级体育委员报出所跑里程,由各班体育委员统计汇总后上报教导处。此举一出,学校里掀起了一股长跑的热潮。

▲当年盛泽中学操场旁的边门,如今已成为“绸都小学”面向东方路的正门(王钧谟提供)
虽说那时盛泽中学初、高中加一起才十几个班级,但几百号人要在小小的操场上跑步是施展不开的,好在苏嘉公路贴着操场围墙而过,每天早上,学校打开边门,方便同学们上公路晨跑。晨曦中,公路两侧的学生川流不息,好不热闹,——跑向王江泾!体能好的,跑一个来回。我等体弱的,量力而行,跑个半程折返。记得状态最佳一次,跑到王江泾镇上房屋清晰可见时再回头。那年我坚持每天早锻炼,效果明显:冬季脚上出现冻疮的顽疾从此消失。但也凸显了一个问题:早晨入肚的那二两半粥提前消化,上到第三节课,肚里咕噜咕噜直叫,同学都有同感,于是班内流行顺口溜:十一点一刻,肚皮饿到一歇;十一点廿分,肚皮饿到热昏(盛泽方言,意为:不得了)。
毕竟都在身体发育的时期,读书至高一,“跑王江泾”在大家眼里已成小菜一碟,不值一提。更有强者,跑嘉兴。
那时,男生中有股“无线电热”。为挑选、购买到称心的收音机元件——晶体三极管,住宿生张计国和几个芦墟同学相约星期天到嘉兴去选购。平时省下的那点零花钱,当然要花的刀刃上,不能枉费在乘车上,大家一致决定:走!
走嘉兴得起早摸黑,为确保不误出发时间,他们约了走读生范定松,让他用上家里的闹钟。次日拂晓,范同学一早被闹醒,前往学校,如时敲窗,叫醒众人,无奈校门未开,好在大家有解放军练兵中越障碍的本领,遂翻墙而出。
那时,盛泽到王江泾,票价一角四分;乘到嘉兴的话,票价四角多,可见过了王江泾再到嘉兴,增加的路程可不是一点点噢!回程路上,众人开始感觉又饿、又渴、又热,黎明前出发时穿在身上的外衣,都已捧在手里,成为行走中的累赘。回到王江泾,已有人体力不支,怎么办?众议结果:委派莫兴荣一人带着众人脱下的衣物,乘车回盛泽,其余同学振奋精神,轻装上阵,继续向盛泽进发。
这次“偷跑”,违反了住宿生纪律,作为团支部书记的张计国事后被传呼去教导处,受到王新生教导的严厉批评。

▲2018年同学会,张计国(左二)、范定松(左一)和于孟达校长(坐者)、詹国樑老师在交谈(王钧谟提供)

▲盛中老同学相聚,戏说当年往事(左上图左一为莫兴荣)(王钧谟提供)
五十多年后,老同学相聚,饭局上笑谈往事,总结如下:翻墙出校园,增强了张计国缉拿盗贼的本领(张曾任吴江市、吴中区公安局长);选购三极管,为范定松的无线电技术打下了基础(范曾任南京工学院“电路基础实验室”主任、溧阳市科技副市长);负责带回众人衣物,提升了莫兴荣的后勤保障能力(莫曾任新生集团高级管理)。乃成席间趣话一桩。

▲今日的“东方南路”成为镇区内环公路,过境车辆走“省道盛东路”绕出镇区(王钧谟提供)
往事并不如云烟,长跑接力有后人。如今,盛泽和王江泾之间的建筑几乎连成一片,开放的政策,便捷的交通,年轻的一代,正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道上肆意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