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镇的“龙字桥”,除了上述的青龙桥,还有云龙桥和白溪御龙桥。云龙桥位于桃源镇仙南村石桥头,初建无考,现存之桥为民国22年(1933)重建,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该桥为南北走向,跨后村港,梁式三孔,桥顶上置有石栏。桥长22.5米,两向均镌有对联,东向为:“清风明月垂张钓;红树青山泛范舟”,西向为:“存吴王河山古迹;肇总理政策鸿基”。
东向联“张钓”中的“张”系指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约732—774),字子同,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志和”,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年十六举明经(隋朝时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肃宗时为翰林待诏,后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道号玄真子。善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其词今存五首,其中《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为千古传诵的词中精品。
▲张志和像
张志和隐居江湖,好长时间住在桃源铜罗、震泽、平望等地,堪称是“半个吴江人”,其留在桃源的古迹有张钓桥等。下联中的“范舟”,指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帮助其主勾践灭吴复国后乘舟隐居之事。
西向联上联中的“吴王”,指春秋时吴王夫差,曾在今桃源铜罗一带建前宫、后宫、西宫等离宫,现古迹虽已无存,但当地的村名如前村、后村、西村等,皆从以前的离宫之名演化而来,像云龙桥所跨的河流即名为后村港;下联中的“总理”,系指孙中山先生,体现了该桥建造时的时代特征。
白溪御龙桥,位于桃源镇青云社区,亦名白带桥,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拱形单孔,初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现存之桥为民国11年(1922)重修。该桥桥身上镌刻着两副对联,其一为:“冰鉴一奁秋水影;渔歌两岸夕阳村”,联中的“冰鉴”指月亮, “秋水”比喻为镜面;“渔歌两岸”,为青云渔业景况的写照,这里的养殖鱼类水面达数千亩。
吴江境内还有三座“龙字桥”,均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虽然文保级别不高,但颇具历史厚重感。如位于平望镇秋泽村的宝龙桥,其所在的村落秋泽已具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会稽太守秋君避居于此,故名;位于八坼街道练聚村的洄龙桥,其排柱、石梁大多为紫色的武康石,洋溢着古朴的宋元风韵;位于七都镇东庙桥村的龙虎桥,其金刚墙多半为青石构筑,飘散着初建之时的明代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