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烧行灶
沈谦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曾经我村家家户户都烧两眼灶,烟囱里飘出的烟雾是美味的信号。2006年白龙桥拆迁后,陆续搬到新家,此时两眼灶已经不见踪影,煤气灶大规模使用,但煤气灶不能割舍我们对红色炉火的眷恋,不能满足对柴火味的期盼,所以烧行灶登上了舞台。


    

                      ▲ 农村的土灶——两眼灶


因为不再使用两眼灶,行灶如今在我村十分盛行,行灶如同其名,行动的灶头。不用时院里角落是它的栖息地,使用时在门口路边随遇而安。行灶的形状千奇百怪,材料大不相同,多数人家都是就地取材,自行制作。有的是用大的油漆桶改造而成,有的则是废弃的水缸改造而来,而我外婆的就是一个大保温桶改造的。改造成行灶的材料只需要耐住高温炉火即可。改造行灶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上面搁置大锅需要一个大口子,另外需要一个烧火口就可以了。稍微讲究一些的则再安排一个后门用于退灰及烧火时保持空气流动。没有也无伤大雅,因为行灶本就平凡朴实。为了烧火时方便一般需要在内部砌砖头,没有这个条件就在烧活口内部两侧各叠上两块。大型行灶会在底部加上一个推车,推进推出方便,中小型行灶一般会有一个把手,拎进拎出方便。


     ▲  用铁皮桶做的行灶/ 废弃水缸改造的行灶(沈谦提供)


用柴火烧出的美味是电饭煲、煤气灶所不能比拟的。2011年我姐姐的婚宴是在家里举办的,如今已经过去了十二年,行灶里烧出来的柴火饭还让人津津乐道,米是一般的苏北米,氤氲着柴火的香气,盛在碗中,饭香扑鼻。行灶里炒出来的菜,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出。犹记得我们年轻人围坐在酒席上,相帮人端一盆菜,我们就光盘一盆,碗都叠在一起,柴火味道让我们践行光盘行动,此去经年,依旧记得那晚喷香的米饭,和一碗一抢而空的时令烧蚕豆。


    

▲ 柴火饭

拆迁以后,日常做饭以燃气灶为主,是以烧行灶意味着隆重与特别,平常的日子里看见谁家在烧行灶,总要问句,今天是请客人吗,行灶也推出来了。往往行灶烧的都是大菜,红烧蹄髈、整鸡、整鸭、酱煨蛋,都是吴江菜中的重头戏。用轻薄的木头片、废纸引火,烧些易燃的柴火。想要火旺是有秘诀的,一是膛灰不能太多,要隔三差五退灰,二是烧火时要保持空气流动,经常烧火的人都会在火烧起来的时候用火钳掏一个洞,让空气进去,三是要有大的木柴,一般家里都靠着墙边累着密密麻麻的木柴。等火舔舐整个行灶的内部,再放入大的木柴,通红的炉火也从莽撞的青年步入稳重的中年时代,浑厚有力,锅内的汤汁也从咕噜咕噜拼命地冒泡过渡到了像海水一般有节奏的舞蹈,盖上锅盖,让火力慢慢发挥特长,将木柴的味道浸润到汤汁中、大菜里。




▲ 行灶烧大菜(沈谦提供)



小时候农村的孩子都喜欢在冬日里烧火,烧火就像是烙印,一辈子都刻在骨髓中,即使被烟迷糊了眼,淌下泪水,也不妨碍我们愿意坐在矮凳上拿着火钳,不断添加这柴火,看着锅盖冒着白色的水汽,望着炽热的火焰,随意烘着手和脚。室外寒冷阻挡不了行灶里炉火的滚烫,脸被炉火烘得发烫干巴。而我烧行灶取暖不再是主要原因,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烧火取得一点额外的零嘴——煨山芋。煨这个字是指把生的食物放在火灰里烤熟。但是实际往往迫不及待就把山芋放在大火里烧。导致煨的山芋都是碳一般的存在,外表漆黑如碳,但内里熟不熟是完全看运气了。外婆常说等到烧完了,留下些炭火再去煨,我是等不了这样久的,因为疫情已经两年没有在吴江过年,早已经迫不及待了。而这样的操作可以说是火烤山芋。今年运气好,剥开黑黢黢的碳化表层,露出来的黄澄澄的山芋,让人食欲大增,不顾滚烫就想咬一口。蒸山芋、煮山芋和我的烤山芋无法相提并论,就像外地的食物无法像家乡的美味一样让人熨帖。    


▲ 行灶煨山芋(沈谦提供)


三下五除二吃着烤山芋的时候,家里的大厨就要拿出筷子,打开锅盖,将筷子扎在肉上,看内里熟不熟,再决定烧多久。木柴的火焰不容小觑,烧出来的蹄髈是软烂但是形状不散,是待客必备的菜肴。如今物质丰盛,年夜饭、酒席上的红烧蹄髈、红烧鸭、红烧猪肚都是从行灶上端出的。没用行灶烧,当客人询问是否烧烂时,煮菜的人上菜时总会有那么一点不自信,仿佛没有竭尽全力。吴江人待客就如这行灶一般,外表漆黑朴素,内里火热。行灶也是孝心的体现,隔壁婶婶烧了满满一大锅,盛出一碗来装在铝锅里,和叔叔骑上摩托车,我询问后才知道是给在隔壁小区的老娘送去。


    

▲ 行灶烧的红烧猪肚出锅(沈谦提供)


时间和空间是横亘在游子与家乡的一条大河,而家乡的菜肴是架起乡味的一座桥梁,烧行灶就是水泥大师傅在砌起这座大桥,走过这座大桥,便可稍解乡愁,窥看一眼家乡风土。

END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梅雪芬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沈谦、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庆祝震泽中学百年华诞——回忆震中农场

2、吴江运东“ 无锡人”

3、隔窗窥新月——写在黎里中心小学建校120周年

4、话说坛丘

5、消失了的高地村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