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五六十年代盛泽镇职工教育回顾

五六十年代盛泽镇职工教育回顾

2022/9/4 3:21:06    作者:  王庆晁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2342

  盛泽镇职工教育,是从解放后的工人识字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1949年的冬天,县里文教科派来社教工作队到盛泽区、镇开展冬学。借登椿桥堍的原民众教育馆,因陋就简办起了工人识字班。翌年10月,盛泽镇纺织工会成立后,设工人俱乐部于殷家弄,使得纺织工人有了自己活动的场所。解放后的纺织工人,不仅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而且还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文娱宣传活动。旧社会纺织工人由于读不起书,文化低,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政治上解放之后,迫切需要在文化上翻身,就踊跃参加识字班和读报组,识字班一个不够就办了两个。1951年3月,盛泽镇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根据工会章程和工人们的迫切要求,就在已办识字班的基础上,聘请了四名专职教师,创办职工业余学校。报名入学的职工十分踊跃,共设了四个班,仍以识字教育为主。因为利用晚上业余时间读书,因此又称它为夜校。后来班级逐渐增多,镇工会借敦仁里的盛家民房作为校址。拨出经费,添置课桌椅,扫盲和初小班级一下增加到10个。另外,还在纺织工会西区分会(借西新街纺织业小学)和东区分会增设二个教学点,使织厂工人能够就近入学。当时参加学习的职工共达355名。除专职教师以外,还从职工中培养和选聘6名群众教师。

  镇工会和职工业余学校,为摸清职工的文化状况,曾对工会系统的职工文化程度,作了初步的摸底分析。在总数1739名职工中,文盲约占55%。其中纺织业(包括练、染业)的867名职工,文盲高达70%左右。根据这一情况,职工教育的重点就放在扫除文盲上。一面依靠各级工会,组织文盲分批入学,同时职工业余学校积极改进教学,加快扫盲步伐。自从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以后,第一期就有干部和积极分子41人脱盲。初见成效之后,激发了其他职工的学习信心和进取性。经过二年不到的时间,已有260名职工摆脱文盲状态。随着扫盲工作的进展,办学规模也日渐扩大,1953年学校成立了校务管理委员会,由镇工会主席任校长,5名专职教师中有2名分别任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并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1956年,为扩大扫盲阵地,除了纺织工会原有的3个扫盲教学点以外,又增设了搬运工会、灰练坊、商业浴室和手工业等6个分散教学点。镇校还借用绸业小学和仲家弄小学教室以动员更多职工,特别是文盲入学。其他的高小、初中等班级也相应跟上去。一到晚上,每个教室灯光通明,书声琅琅,一派工人学文化的新气象,赢得了人们的赞扬。学校聘请的群众教师,纯属义务,他们用业余时间精心备课,认真教学,尽心尽责,帮助职工提高文化。

  1958年吹响了向文化科学进军的号角,职工业余学校肩负历史使命,开展从初小到高中,从中技到大专等多层次的职工教育,尤其是纺织大专班的开办,开了先河。此外,新生、新民、新华、新光等四家丝织厂和盛泽染厂都办起了自己的厂校,选聘多名专职教师,分班分组突击扫盲,你追我赶促进扫除文盲的进度。到1959年冬天,经苏州专区、吴江县文教部门扫盲工作领导小组分批进行验收,又有824名职工摘掉“文盲帽子”。34名职工获得高小毕业证书,还有职工经过职工业余学校多年学习,成为工会和企业的骨干力量和技术人才。盛泽职工教育办学出成果,受到专区、县教育部门的重视和表扬。

  1960年5月,盛泽镇工会工人文化宫建成开放,专门设置了4间教室,使职工业余学校有了自己的教学基地。办起从初小到高中的20个班级,每班每星期有3天固定的学习日。针对盛泽丝织行业三班制的特点,每班分上午、下午和晚上3个时段学习,妥善解决“工、学”之间的矛盾,使生产、学习两不误。学校的4名专职教师工作量比较大。除了负责教学以外,还将出缺席统计情况表分发到各单位,帮助督促补课。三年困难时期,入学职工锐减,镇工会职校仍旧坚持办下去。除文化教育以外,逐步向技术教育发展。先后开办了二期财会学习班,培养60多名财会人员,输送到各个企业单位,受到欢迎。机械制图班的40多名职工结业后,把学到的基本知识,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技术革新10多项,成为业务骨干。1963年,盛泽镇手工业社中心社亦聘请了2名专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直到学校被迫停办,专职教师亦被解散分流。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