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置沿革
《禹贡》说:天下分扬州等九州,横扇属扬州。
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会稽郡,设乌程县。横扇属乌程辖。
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东乡置东迁县,横扇属东迁辖。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东迁重新并入乌程,横扇复属乌程县。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乌程县与吴县置换地域,太湖南地划入吴县,横扇随之属吴县辖。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横扇属吴江县范隅上乡。
明弘治元年(1488年)《吴江志》载:“范隅上乡四都一区去县治40余里,包括:充浦村、上横扇、下横扇、施家扇……”横扇属范隅上乡四都。
清雍正四年(1762年)吴江偏西地区分设震泽县。横扇属震泽县辖。清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吴江、震泽两县共设16镇,横扇为16镇之一。
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吴江、震泽两县合并为吴江县,全县共设18市、乡。横扇改乡制,归属吴江县。
民国18年(1929年)8月,全县调整区划,县以下设区,区以下设乡、镇,下编为闾邻,以5户为邻;5邻为闾。横扇属第十区,恢复镇制,置横扇镇。加上当时周围的大陆、石塘、充浦(俗称大石充)、北歧、张盛、光荣6个乡,于镇上设立六乡一镇办事处,开始奠定了当今横扇行政区域的范围。
民国23年(1934年)8月,吴江县的区域由原有的10个区划并为8个区,原十区并入第四区与第八区,横扇改属第八区,区公所设平望镇。同年11月又废邻闾,实行保甲制。
民国32年(1943年)春,成立汪伪政权,横扇设伪镇公所,属庙港区所辖。
民国35年(1946年)10月,全县8个区原设的138个乡、镇,撤并为91个乡、镇。平望区(第八区)辖2镇9乡,横扇镇仍属平望区。
民国36年(1947年)3月,全县区设变动,横扇设区署,成为吴江县八区署之一,辖横扇、平望2镇及平北、平西、溪港、溪西、充浦、光荣、梅堰、周平、忠烈9个乡,陈德钊为区长。
民国37年(1948年)全县调整区划,横扇区辖横扇、平望2个镇和梅堰、溪港2个乡。
1949年5月5日横扇解放,建立横扇镇人民政府,归平望区人民政府所辖。
1950年2月,吴江县增设大庙、坛丘区,横扇成立小乡,归大庙区。
1956年3月,并区并乡,大庙区与震泽区合并为震泽区。全县108个乡镇合并成48个乡镇。原厍港乡并入横扇,建立横扇乡人民政府;原充浦乡和原镇东石塘、北横、鸡甲湾3个自然村合并建立充浦乡人民政府。隶属震泽区。
1957年10月全县撤区并乡,横扇乡由原来的横扇乡、充浦乡、马港乡、罗港乡大部分和光荣乡的徐河湾、打弓湾的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建立横扇乡人民政府。
1958年7月,吴江县增设菀坪乡,原属横扇的新湖、南湖2村和原属充浦的靖湖、王焰、东青、银吉4村划入菀坪。另有周埭村划入梅堰乡。
1958年8月24日,横扇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原区域不动。
1983年全县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建制,横扇人民公社易为横扇乡人民政府。
1992年11月7日撤乡建镇,横扇乡人民政府改称横扇镇人民政府,原区域不变。
第二节 行政区划
乾隆《震泽县志》:横扇属范隅上乡四都,领20图。与现在横扇行政区域对照,七家村为4、5图;石塘、庙前村为6、7、8图;北横村为9图;旗杆下村为10图;施家村为11、12图;北前村为12、13图;沧洲村为14、15图;倪家扇村为16图;星字湾村为19、20图。横扇西部的圣堂港、姚家港、轮牛、叶家港、亭子港五个村属五都22、21、20、19图。太浦河之南的厍港、韩家湾、大家港、打弓湾5个村属十一都。
清末四都个别图列有所改变(如原4图改称7图,原11图改称10图),但归属一般没有发生更动。
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吴江、震泽两县共设16镇,横扇为镇。
民国元年(1912年)横扇改为乡制。
民国18年(1929年)县以下设区,横扇属第十区。
民国23年(1934年)横扇改属第八区。
民国36年(1947年)横扇设区署,直至解放。
1949年5月5日横扇解放,建立横扇镇人民政府。1950年2月成立小乡,管辖石塘、潘岐头、旗杆下、彭家、淳兴、施家、北前、横扇、烛字村,以及滨湖的南湖、新湖村,共12村。
1956年3月实行并区并乡,大庙区与震泽区合并为震泽区,横扇由原来的大部分与厍港乡合并建立横扇乡人民政府。
1957年10月撤区并乡,横扇包括充一、充二、充三、充四、充五、充六、新化、新华、新锋、联星、五星,创建、五一、五二、五三、东联1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7月,新湖、南湖两村和原充浦乡的靖湖、王焰、东青、银吉四村划归菀坪乡,周埭村划归梅堰乡。同年8月24日建立横扇人民公社,设两套行政机构,公社管理委员会和公社监察委员会,原下辖的各农业社调整归并组建五一、跃进、卫星、幸福、八一、五四、红旗、东风、和平9个生产大队。
1959年春,由卫星大队拆建出上游大队;跃进拆建为跃进、火箭、五星3个大队;和平拆为和平、幸福2个大队,五四拆为五四、先锋2个大队,全社为14个大队,原幸福大队改名团结大队。
同年8月,上游大队改建公社农业试验场。
1961年夏,五一大队拆为五一、六一2个大队,由八一大队拆建出七一大队,全社分为16个大队。
1962年8月,原卫星大队拆作北前、施家2个大队;团结拆作团结、东升2个大队,东风拆作东风、胜利两大队;撤七一大队改建东方红、建新2个大队;撤公社农业试验场改建沧洲大队。全社为20个生产大队。
1966年秋,原北前、施家、沧洲3个大队分别易名为向阳、红卫、建农大队,同年组织成立捕捞大队。
20世纪80年代初,原渔业捕捞队上岸定居,建立渔业大队,由此,全社为20个农业生产大队和1个渔业生产大队。
1983年7月全县撤销人民公社制,恢复乡建制,横扇人民公社易名为横扇乡人民政府,同时,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具体易名如下:
先锋——星字湾 五四——倪家扇 八一——七家村
东方红——庙前 建新——石塘 东升——北横
团结——旗杆下 红卫——施家 向阳——北前
建农——沧洲 五星——圣堂港 跃进——姚家港
火箭——轮牛 六一——叶家港 五一——亭子港
和平——打弓湾 幸福——徐河湾 东风——大家港
红旗——厍港 胜利——韩家湾 渔业——渔业村
1992年11月7日由乡建镇,行政区域不变。
第三节 集 镇
一、横扇
乾隆《吴江县志》载:“横扇有上(港南)、下(港北)二扇。按下横扇旧时止三四酒肆,民家亦少,自雍正以来,居民辐辏,货物并聚,其盛不减市镇。”横扇集镇东傍沧州荡。又按原乡公所壁碑(已毁)记述:“芦苇滩畔(指当时沧州荡畔芦苇丛生)渔民以鸣榔为号,则群聚以为市。间设二、三酒肆,以享渔户。常晒帆补网于其间,渔农杂处,各安生理。”因此横扇集镇的确立和发展得益于沧州荡畔的渔业贸易。
俚语:“沧州荡畔贯横港,蚂蚁漾边(处集镇西南约1华里)锁扇形”,可作为“横扇”冠名的依据。
宣统二年(1910年)正式置横扇镇。民国20年前后,横扇为吴江县“七大镇三小镇”之小镇之一。
横扇集镇距吴江市区约19公里,距东太湖3公里左右,去平望镇12公里;震泽9公里。往毗邻大镇便捷。周围村落环抱,水网交错。
民国时期,镇区只有沿东西向横扇港南北对峙的两条狭窄的砂石街道。北街西自炳字圩湾堂里东至沧州墩,长约720米;南街西起振湖电灯厂,东迄金家汇长约560米,南北宽约150米,总面积0.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千人。镇上由西而东有步行木桥三座(西板梢桥、赖债桥中木桥),石桥一座(石墩桥),商号百五十余家,一般资金很少。
横扇镇区规模及商业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商舍和街道陈旧简陋,直步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镇区才快速扩大与改观,镇区已西自跃进桥,东到北横开发区,南起太浦河,北至新港,面积3.67平方公里,比原先扩大了36倍多。1998年市镇居民876户,1994人(不计外来打工者及农民上市经营者)。街道扩至8条:横南、横东、横西、南举、北举、贤泰、大桥、西环。有东闸桥、中心桥等13座水泥桥梁,均可以人行或通车。全镇新建、翻建成门市部1200余间。集镇区历来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论建国前后都是镇、乡政府的所在地;工商企业的集中地;本地区文教卫生事业中心。1998年底拥有商号、摊店923户,并建有专业的羊毛衫一条街、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等。有现代化教育达标的中学、小学、中心幼儿园、党校、成人教育中心校各一所。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等文化设施相偕发展。医院、妇幼保健、防保等卫生事业的设施和技能都具有长足的进步。1962年,平望变电所至横扇的输电线投运。1997年横扇变电所交付使用。1994年11月程控电话开通以后,到1998年底超过了6000门,同年镇分设了邮政支局、电信支局。
横平、环湖公路先后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贯通。横扇完全改变了交通闭塞的局面。
二、庙前
相传,岳飞被害以后,岳飞的结拜弟兄施全为了报仇,刺杀秦桧未遂遇害。民间为纪念这位抗金英雄,江南各地纷纷为他建庙塑像。庙前村民在洁字、银字(今庙前村5组)两圩的交接处建施相公庙,并在准对临河的山门修筑了邑宁石桥。庙既成,引来四乡百姓踊跃进香,由此逐渐兴盛起来,为便利香客们临时购物需要的商业摊位,经年累月经营者越聚越多,便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集市。
庙前集镇经历六、七百年的沧桑,至20世纪30、40年代,港北街道绵延115米(邑宁桥西90米,桥东25米);桥南直贯街道42米。共设店铺24家,计:茶馆5家;铁铺2家,木匠作1家;南货3家;切面2家;理发2家;豆腐作2家;国药2家;酒肆2家;肉店1家;鱼行2家,百姓日常用品供应齐全。凡逢庙会(农历3月14;4月14日)和中秋佳节,熙熙攘攘各类临时摊点不计其数,其中晋泰、洽昌涌、高顺昌三家南货店,资金雄厚都在2—3百石米左右,开设的历史都较长。
店铺中,有不少是外地人开设的。如丹阳人经营切面店;河南人、绍兴人经营豆腐店、部分茶馆等。
民国时期,这里每天有对开的横扇至苏州、震泽至吴江、隔日来回的横扇至同里3个航船班次途经;还有当天来回的庙前至平望航船。商店进货和人员往返都十分便捷。
庙前西距横扇镇3至4公里。当年,人只靠步行,去镇上不便,所以庙前的“乡脚”很广,现今的石塘、北横、七家村一部分以及菀坪的新湖、王焰、银洁等村落的农民“上街”都往庙前。
解放后,政府片面强调生产,抑制消费。1950年起庙前的商业开始萧条,商号逐年关闭。1957年4月,庙前与四都村10多家小店组成集体充浦货业,1958年归口横扇集体商业系统第三综合商店管理。门市部初设四都村。60年代初搬迁来庙前,开设于邑宁桥港北的东边。“文革”时期改名“东方红商店”。1990年撤销,资产盘点给当地村民冯玉观。1992年转周列民接收,开设在施相公庙内。
庙前原有的百余米由条石铺就的街道,逐年被人掘除,现在不见当年的痕迹。
三、四都村
西距庙前集市地约1公里的牛字圩、角字圩上(今庙前村2组、3组)历史上也兴盛过一个农村集市,年代早于庙前。民国时期至解放前夕,不计临时摊位在内,一般错错落落设有店铺20多家:豆腐3家;理发3家;药铺1家;肉店2家;茶馆5家;木匠作3家;南货杂品店5家。只是分布区域与庙前相比较为分散,寺东港、寺西港及横港两岸都有。店主大多为本村人,小本经营居多。由安徽籍解启武于清末开设的南货号,有几百石米的资金,三开间门面,解放后歇业,历经百年光景。还有本地李小昆主持的南货杂品店也较具规模。
四都村集市的形成和能够持久,有赖于近畔庙宇的众多和连年香火的鼎盛。闻名遐迩的崇吴教寺建于后梁,规模宏大,历久不衰;还有东岳庙、禅堂、观音堂等寺院,由此促成四方善男信女云集。为提供香客们即时的物品需要,有人开始在此地域摆摊设店从事商业活动就事属必然。香火不衰,商事振兴也同属必然。
解放后,通过无神论的教育,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提高,迷信活动由收敛乃至冷落绝迹。庙宇荒废并被拆除,昔日的热闹归于寂寞,原设的商店已无商贸交易,20世纪50年代起逐年关闭。后来为解决当地村民去横扇镇路远购物不便,遂于1956年对私改造运动中,由横扇镇集体商业系统在横港港南、寺西、寺东港中段开设1综合商店。但历史不长,60年代初,搬迁至庙前。
四、破车港
民国和民国以前,破车港富安桥东(今亭子港村3组的牛字圩)、桥西(今亭子港村12组的西娥圩)有较闹猛的商市,桥两端约百米长的街道上,经年都有20—30家商号开设,老百姓的日常必需品都有供应。常设大致有南货、理发、豆腐、切面、酒肆、鱼行、肉店、车具棺材店各2家;铁匠作、国药店各1家;季节性羊肉馆2—5家;茶馆最盛时不下于10家;售布摊、染坊货郎担各1个等。
其间庾姓先生南货号三大开间门面,是一家颇具规模兼营酒酱杂货带售米粮的商店,资金雄厚,店史在百年以上。店主为不使同行在其附近与他作商业竞争,曾不惜工本将店号周围的十余间房屋全部承租下来垄断市面。还有绍兴人高得意开设的豆腐作坊也不下百年,直到1958年横扇镇来此开设了下伸店,才歇业。由庙港分设来的宁波籍春元堂国药店也将近百年历史。解放后,由于店主已成了萧条贫困的孤老,没纳入对私改造,该店直苟延到“文革”开始才倒闭。另有祖上原丹阳籍的葛氏切面店,店史也在八、九十年之久。
破车港商市的形成和长期沿袭,是由于:
这里是湖塘地区,所产蔬菜量多质优,且四季各类产品交换不断。“太湖萝卜”、“太湖青菜”一直名望颇颇,因此招徕各地来贩购蔬菜的船只常年不绝。
再是太湖是个天然鱼场,而破车港近距太湖,又是个热闹的蔬菜交易市场,所以那些捕捞船每天傍晚都习惯去那里歇息并销售鱼虾。
三是这里农家稠密。蔬菜种植业和养蚕业发达,一般农家收入颇丰,生活较为宽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这里的消费需要,促使商市发展。
解放后,政府大力抓紧农业生产,消费被退置到无关紧要的地位,破车港的商号便逐日萧条和逐年关闭。1958年在对私改造基本完成之际,横扇集体商业系统才来这里开设一家“西片综合商店”,负责供应西片农户的计划供应物资及有关生活用品。1966年该店改名“工农商店”,至1986年撤消。现开设有几家私营小店。
五、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农村商业集市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生产力又一次得到解放,农民的致富积极性空前高涨。“要致富,先修路”。首先,横扇的交通面貌发生了空前未有的改观。在此基础上各村的贸工农各行各业迅速产生并发展了起来。尤其是家庭羊毛衫业的崛起和遍地开花,外来打工妹的急剧增长,给横扇商业市场的发展和扩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与环境。单个横扇集镇的商业地已根本适应不了全镇人民全方位的商品需求。尤其在经济步伐领先的西片和南片,那里的一些村民不失时机在新开辟的村际公路旁边开设商店。经过实际效益的考验,终于吸引他人来接踵效尤,店号由少而多,规模由小而大,一成气候,呈现集市雏形并趋向发育成熟。
到1998年底,横扇已颇具规模的农村新集市有叶家港、大家港、厍港等,这些地方不但有几十家各类商店聚集,设有众多摊位的玻璃钢棚农贸蔬菜市场等;而且叶家港、大家港村还设有信用社分部。电讯和交通设施也都齐全。物竞天择,早倍胜于昔日的庙前、四都村、破车港。
另外,所处亭子港村的太浦河节制闸区域,由它地位的重要性和著名度决定,各阶层人士来往不绝。加以环湖公路的贯通和途经,自20世纪90年代起,这里的商业网点开始建立并扩展了起来。1998年底,商号超过20家,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农村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