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 3:26:50
作者:
来源:
灵犀 姚洪玺
【字 号:
】
点击量:7368
黄泥兜分属吴江区与吴中区,湖泊总面积为4.09平方公里。吴江部分位于同里镇东北角,面积为3.18平方公里,湖泊周长为6926米;常水位2.85米,湖泊容积563万立方米,湖底平均高程1.08米。
黄泥兜由海湾要潟湖演化而来。西由吴淞江过境,向东流入澄湖。黄泥兜进湖河道有7条,分别为夏家浜、裴厍港、小龙港、新开港、湾里港、黑桥港和梅湾港。出湖河道有4条,分别为严舍港、保健港、东清港和沐庄港。
同里甚至吴江一带的水域地名,有湖、荡、漾、塘等的,却很少称“兜”。“黄泥兜”一名成因无考,从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恰似一个三角的爱心形状湖泊。把湖取名为“兜”,这在苏州境内也是很少有的,若东面要不是有“小桥头”、“严舍”这么一个堤岸与澄湖相隔,黄泥兜也真有点像一个三角形的大网兜。
黄泥兜湖岸平齐,岸线圆滑,湖底平坦硬实;湖东一侧的坝基坚固。木桩、石驳岸抵挡着大澄湖的风浪冲刷。黄泥兜沿湖共有8个村,盛得、姚盛、赞头、沙塔、严舍、沐庄、梅湾、黎明。河港有西边的黑桥港,北边的大姚港,东边的瑶盛港。湖东北两棵茂盛的千年银杏,仿佛在叙说着这个湖泊的前世今生。杨柳与水中的芦苇随风而舞;蓝天白云下,游鸟成群,时而随波逐浪,时而下湖戏水,一派江南的好风光。
黄泥兜的湖底与其他湖泊一样,分布着可燃性泥炭。在燃料紧缺的年代,曾经有人把湖底的黑泥挖出来,晒干了,当柴烧。只是黑泥不比煤炭来得好烧,火候也不大。
渔民们在湖里扒蚬子、耥螺蛳的时候,除了会把砖瓦耙上来,还会把湖底的“石卵子”耙上来。“石卵子”锈迹斑斑、坚硬如铁,在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曾经被人用作炼钢铁的原料,大量开采;可是,耙上来的”石卵子”虽说也是矿藏,可它根本就化不了多少铁水,炼了几回,也就不了了之。
听老人说,曾经有个叫张三的渔民摇着一条小网船在黄泥兜打鱼。他的船刚出了黄泥兜,天慢慢就暗了下来。他顾不得这些,只顾一路撒网,收网,取鱼。他摇啊摇,前面越来越亮,居然把船摇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城市。进了一条市河,他把船靠在沿街的一个石驳岸边,拿出绳子系在缆船石上;从船艄拿一只鱼篓,把鱼虾倒在篓子里,拎到繁华的街市上去卖。鱼虾很快就卖完了,他买回一袋大米,还打了一瓶老酒,上了船,盖上船棚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他打开船棚往外一看,船停在一个芦滩上,系在一根芦柴上。买来的大米、老酒还在,可是繁华的街市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自家的船却还在黄泥兜岸边……
20世纪80年代初,在刚实行改革开放的那年头,同里盛产的珍珠畅销海内外,价格也一路走高;以此为产业链的湖蚌也就非湖常走俏,于是就有民众放船去湖泊耙蚌,或者有人干脆脱去衣服泊下湖摸蚌。一天的工钱挣不到几块钱,而一只小小的蚌就值几毛集钱的那年头,要是做起湖蚌贩卖的生意的,确实大有赚头。令人稀奇的是,凡是从黄泥兜弄上来的蚌,因其壳色红润、鲜亮、个体适中等优势,一路畅销。究其原因,发现黄泥兜的湖蚌是吃了苏州过来的肥水长大的,因此与众不同。因为从黑桥港过境的肥水多,如今的黄泥兜也是出水产较高的一个湖泊。
倪平宝为首的养鱼老板已经承包黄泥兜湖泊两年了。他说院”光承包金一项就要364万元。这些承包金60%归屯村,40%归吴中区的姚盛村”。对这么一个承包湖,细算一下,加上鱼种、蟹苗、拦鱼设备等,总成本不下1000万元。至于收获嘛,他笑了笑说”近年来黄泥兜的过境肥水少,鱼虾的生长也已大不如前了。只是承包期未满,还有两年奔头,挣钱的机会还是有的。”
是的,光蟹就能产出8万斤,花白鲢能出产200余万斤的黄泥兜,又何尝养不活这帮肯吃苦的养鱼人呢?

(灵犀 姚洪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