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千万别羡慕嫉妒恨!老底子我们吴江宁就是这样过年的!

吴江老底子过年的氛围从腊月二十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正月半。



过  年

过年的准备啊,差不多从冬至就开始了。腌制好各种咸鸡、咸鸭、咸蹄髈、酱鸡、酱鸭、酱肉(吴江的西南面都流行吃酱制的肉食),有的人家还自己灌制香肠。冬天的暖阳一探出头,晒衣架上、窗台下面挂得满满的。


晒酱肉

不管家里有没有钱,都要搬出空放了大半年的缸,汏洗干净,然后码进清洗干净的雪里蕻——一层层地细心码好,每码一层都要撒上盐,然后用脚踩踏出水,接着继续放……这是很多人家过年前做的顶顶要紧的事情,这一缸冬腌菜差不多要吃到来年七八月。有肉时配点肥肉,没肉时放点油渣,有时养鱼的起塘了就去抓点小鱼,实在没有鱼和肉,就放点大蒜叶子或者辣椒炒炒,绝对是下酒下饭美味。


腌制雪里蕻


雪里蕻炒肉丝

年货准备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掸檐尘。掸檐尘是过小年夜的开场戏。小年夜前的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掸檐尘、搞卫生。一般人家都是家庭主妇担当掸檐尘的重任,头上兜着纱巾,身上系着围布,手拿长竹竿稻草掸帚,细细把屋檐下、房顶上的蛛网封尘掸下来。孩子们那时候看见母亲打扫不过来,便也会戴一顶大草帽,披一件旧衣服,用夏天套知了的竿子绑上一个鸡毛掸子干开了。给母亲帮上了一点忙,可乱子也添了不少:一是没将做团子的米粉遮盖严实,不少灰尘掸落在了粉上;二是鸡毛掸子成了“秃子”。对此,母亲一般不会说什么,将米粉弄干净后,清理起墙角落里的破旧东西来。对此,孩子们更是快活,忙不迭地拿着母亲扔出来的破衣、旧鞋、碎瓶、牙膏等废品,放在猪棚或者角落里,等过了年可以找“换糖担”换东西吃。(“换糖担”往往是一个货郎,肩挑箩筐,走街串巷,用笛子来召唤顾客。挑担的一只箩筐上放了个木框玻璃面的方方正正的货架子,货架里又分成一个个小格子,一边的小格子里放着各种小吃,有山楂片、梨片、冬瓜糖、萝卜干等,另一边的格子里则放着针线、发卡、别针、顶针箍、夹头等小日用品。另一个箩筐上放了一块木板,木板上搁着一只圆形的铝盒子,打开那盒子,里面是一大块敲糖,敲糖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白花花的如面粉之类的东西。铝盒内还有一块铝片,一榔头,那是用来切敲糖的。在扁担的一头,又系着女孩子梦寐以求的五颜六色的扎辫子用的牛皮筋和用来跳的牛皮筋。)接着,便是清理菜橱。因“碎”这个字不吉利,所以凡有碎口、碎缝的碗盆,都要收作起来,以图即将到来的新年大吉大利。


掸檐尘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一般人家都要买些年画贴在家里,以增加年味。年画的内容,以戏文为主,如《白娘娘水漫金山》《孙悟空大闹天宫》《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等。

白娘子水漫金山


木兰从军


穆桂英挂帅


也有人喜欢买《王祥卧冰》《陆绩怀桔》《黄香扇枕》《老莱子戏采娱亲》等二十四孝图。也有人在门口贴春联。

卧冰求鲤


陆绩怀橘


黄香扇枕

年底前,最后一次上街采办年货了,一般喜欢十二月廿八(如只有年廿九的话则为廿七)去,俗称“轧廿八”。有买包扎的,有买酱油作料的,有剪布买帽子买红头绳的,有买碗筷锅瓢的,有买红纸头买爆竹的……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纸头包的吃食

年三十那天,要早早烧好一锅白米饭,放在新买的竹淘箩里,俗称“堆年饭”,另一只淘箩里盛满白米,俗称“堆年米”。两只淘箩上都贴上红纸,一只插一杆秤,另一只放上茨菇,寓意“称心如意”。


堆年饭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春联或福字,春联的内容,大凡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三阳开泰;六合同春”之类,也有人家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名胜古迹等自撰联语,如平望有的人家门上贴着这样的对联:“莺脰湖滨瑞雪纷飞辞旧岁;平波台上寒梅怒放贺新年。”贴在莺脰湖船上的春联则更有特色,有的为:“一篙点破波中月;双桨划开水底天”,有的是:“船对青山摇钱树,舱迎绿水聚宝盆”。“福”字,大多数人家将其倒贴,意味着“福到家门”,有的人家则将“福”字正贴,意谓“福气正在抵临家门”。


贴福字


下午,家家户户都要炒花生、香瓜子、兰花豆,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把个厨房烫得暖洋洋。花生在拌着热沙子(后来换成白花花的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花生、瓜子、兰花豆炒熟了,装在簸箕里,等晒凉了就装在一只只的口袋里放在客厅的橱里,过年的时候人家来串门的时候抓一把一起吃。村南村北、村东村西,发出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而那些棚里的鸡、鸭、鹅更是一宰就十来只,有的继续腌制,有的放好过几天留客人的时候炖,有的已经放在煤炉上用砂锅或在灶头上的铁锅里慢慢炖准备年三十享用。


砂锅


80年代农村厨房的灶头


下午三四点都要祭祀祖先,祭事很为隆重,大人们领着小孩依次向祖上磕头唱喏,然后化纸钱。



祭祀祖先


然后,大人们分成两拨,一拨忙着准备年夜饭,一拨忙着清理祭祀的桌子和客厅。而孩子们和狗窜来窜去,捉迷藏,追鸡逐猫;累了,孩子们就挤到灶头前啃个鸡爪咬根骨头,而狗就趴在地上眼巴巴地等着孩子再一起跳上跳下!等孩子和狗累了了,天也黑了,年夜饭也准备得差不多了!

随后,便是过年的重头戏——吃年夜饭了。此时,平时滴酒不沾的妇女小孩也端起酒蛊,品尝冬酿酒、汽酒。桌上的菜肴很是丰盛,菜名的说法也颇讲究,蹄子说是“提起来好”,鱼说是“年年有余”,豆芽菜说是“大有彩头”,笋干因其形状,说是“节节高升”,猪肠也少不了,说是吃了猪肠,“常常利市”,20世纪70年代初,市场上副食品还很短缺,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为了买到猪肠,去肉店门口排了一整夜的队,得了重感冒也毫无半句怨言。


15.红烧蹄髈_副本.jpg

红烧蹄髈


16.红烧笋干_副本_副本.jpg

红烧笋干


吃过年夜饭,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快活的时刻,领着大人们发给的“百岁钿”(小红包)后,玩烟花,放鞭炮,直至半夜。那时的年,对大人孩子都极有吸引力,尤其对孩子来说,那可是盼星星盼月亮啊。因为它比一般的节日隆重喜庆,而且大人买的吃食常常东藏西放,放到孩子找不到的地方,在过年这个时候才会拿出来让孩子解个馋。


猪油糖、柿饼、大麻饼


关门前,由大人们燃放关门“宝财”(爆竹)。屋内仍灯烛通明,等待新一年的到来,名为守岁。


放爆竹


孩子们很快坐不住了,男孩子手里拿着吃食,女孩子小辫子上扎上两根漂亮的红头绳(后来就开始扎头花),拿着大人给的“百岁钿”迫不及待、兴高采烈地串门做客,相互拜年,非常热闹,除了过年才能玩的放鞭炮,还玩起平时百玩不厌的踢房子、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掼米袋、摔洋片、打砖头等游戏。近街的孩子就去逛街,有的买“洋片”,有的买“虎面壳子”,有的看“西洋景”,有的套泥人……玩得真是不亦乐乎。


踢毽子


看西洋景

老人们上茶馆吃元宝茶(茶壶盖上放两枚青橄榄)和汤包、大肉馒头之类的点心。每个镇上的茶馆都有好多家,一些农村也开有茶馆。这一天,逢人必说吉祥话,骂人的话千万不能说,生病吃的药这一天也要停一天(意思不能一年到头吃药)。路上遇到亲友熟人,拱手道说:“恭禧发财!”吴江流行年初一不能扫地,说这一天扫了会把财气扫掉。也不能洗衣服,因为太阳公公今天也要休息。


喝元宝茶

从年初二开始,民间流行“做客人”的风俗。你来我往,领了小孩,提了包扎,互相拜年,恭贺新禧。送的包扎中有胡桃、桂圆、蜜枣、花生、柿饼等果品,也有雪饺、酥糖、桔红糕、鸡蛋糕、芝麻片、冬瓜糖等茶食。在包装上,有的用老草纸包后放上红签条,有的用匣子装上贴上红的店招纸,这时候,小编那时候也非常乐意被大人牵着去走亲戚“做客人”,因为有“百岁钿”拿。“做客人”会一直做到正月半。


酥糖


黑芝麻片


冬瓜糖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