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师生四十五年后的第一次聚忆

“吴江通”连续五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QQ图片20210805165838.gif



春节前的一天,我被原单位的一个同事拉入了一个“七十年代新东小学的初中生活”的微信群。不多会就接到了同事的电话,告知我这个微信群是我第一年教书的初二学生建的。接着又传来一张“饱经风霜”的新东小学初二毕业黑白合照,叫我认认这些教过的学生还能认得几个?照片黑白模糊,我对着照片中稚嫩模糊的学生脸庞,怎么也无法将照片上的脸庞与记忆深处的学生名字对上号。年代实在太久远了,能对上号的只剩下照片中的两位同行了。其中一位代课教师(插队青年)四十五年没见面了,另一位后来插青上调后没有继续当教师,但是有过几次碰面,相对熟悉点。


图1:新东小学初二毕业合照.jpg

新东学校初二毕业合照


尽管黑白照片上的学生名字几乎都叫不出来,但是在照片的“催化”下,第一年的教师生活一幕幕从我的记忆深处被拽了出来。


图2:70年代农村小学.jpg

70年代农村小学


那一年,是我教师生活的开端年,由于当时农村普遍缺乏教师,所以在村小普遍存在“带帽子”中学。那时响应学制要缩短的号召,初中只有二年。我任教的村小有初一初二两个初中班,人数都不多,因为在当时农村普遍存在读书无用的思潮。还没有改革开放,生在农村的孩子,除非能上大学(考上大学的在当时一个公社也就个位数,甚至没有),其他几乎只有一条路,就是顺着父母辈的生活轨迹接班务农直至老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了教师生活,担任的是初二语文和化学的教学任务。


农村的孩子淳朴而安静,尽管我是新教师,但是这些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孩子大多营养不良,身材都比较瘦小,表现腼腆,所以掌管课堂纪律无需花费多大精力,他们个个都如小学生般安静听话。虽然从教第一年,没有管理班级的经验,但是在当时能遇到这样的孩子也是一种幸运,一年的教师生活如同平缓的小河流水,无惊无险,悄然流去。


图3:70年代化学课本.jpg

70年代化学课本


化学课最重要的是操作实验,但在当时,连课桌都不能保障,用观音土镶嵌竹子做骨架的所谓课桌是标配,稍微拖拽一下就可能散架,不要说实验器具了,所以化学课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农村学校的教学经费几乎只能保障粉笔费和墨水费,再加上扫把费。学校没有电,所以连电费也不需要。至于开水,没有燃煤配给,要喝水去河里喝凉水。没有经费,再加上购买实验设备需要去上海,这显然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图4:70年代课堂一幕.jpg

70年代课堂一幕


语文课稍微好点,无需实验设备,但是找资料也很难,学校里没有图书馆。只有一本教科书(即使是有图书馆的学校,图书馆里也只有政治红书)。因为没有课外书供学生阅读,学生家里也没有余钱买书看,导致学生的作文惨不忍睹。我记得最头疼的就是作文课和批改作文。没有阅读,学生的世界只有周围的农田和在田里劳作的父辈,他们的作文干巴巴的,勉为其难凑整400字,但是内容单调。写来写去就是“我记忆中的一件事”,而且这件事局限于和父母一起种田或与同伴一起割猪草。一个孩子没有阅读,再加上没有外面世界的见识,丰富的想象力无从谈起,而写作却是最需要想象力的。


图5:70年代江苏语文课本_副本.jpg

70年代江苏语文课本


作文课让人头疼,批改作文更加烦心。虽然不到20名学生,如果顺利一晚上就能解决,但那时候,在煤油灯下,我经常一个晚上也批不了几本,因为实在无从“改”起。实在批不下去,就干脆在课堂上集体面批,让学生重新一起修改。学生面对作文愁眉苦脸,我面对学生的作文也是愁肠百结,这样的状况延续了一年也没有好转。想想这些学生也挺可怜的,自己在小学五年级就可以阅读到《钢铁是怎样的炼成的》《林海雪原》《迎春花》《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而他们能看的书只有小红书,能写出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作文那才叫怪事。


但社会是个大课堂,当我在2月18日(年初七)被照片上的19名学生邀请出席他们45年来第一次同学聚会时。刚见面时他们无法确认我,我更加对他们一脸懵状,四十五年的时光让双方的容颜都镌刻了时间的印痕。青年教师和瘦小少年、少女都被时光老人勾画成了爷爷奶奶。腼腆和拘谨换成了沉稳和落落大方。尽管与照片上的他们相去甚远,但是个个健康活跃。也许大多数学生记不清45年前在学校时我与他们一起生活的细节,但是一起经历的这段岁月永远留在了他们心间。


图6:70年代帮父母干农活的孩子.jpg

70年代帮父母干农活的孩子


当年的班长,一个瘦小的少年,已经是一名初中教师。显然,他再也不需要承受我当年学校教学设备简陋而一筹莫展的窘况。


当年的副班长,一个有一副好嗓子的小姑娘,已经是一家印染企业的总管。脸上充满了自信和干练,在盛泽“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


当年的“小机灵”,成为了区里的机关干部。


其他学生,有的在交警部门工作,有的在工商部门工作,还有的从事盛泽特色产业相关工作。


看着这些当年在条件落后的农村小学就读的学生,现在都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心中百感交集。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在社会的大课堂学习、锻炼。我教过的这班学生,初中毕业后,几乎一半没有升学(没有继续升学是因为家庭需要他们及早走入社会,承担起生活的担子),但是通过自身努力,同样也争得了一片生活的天地。当然,这一切的成就与党的政策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那么有可能他们仍然只能继承父辈的生活轨迹,在农耕生活中度过一生。


悠悠岁月,日出日落,四十五年的时光,带走了我们当年的容貌,却留下了深深的师生情谊。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ertert


责任编辑:沈瑶、朱宇婷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王仁龙、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字,另附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640.webp.jpg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平望是一部读不完的古籍

2、黎里走出来的哲学家、美学家汝信

3、心中的老街,回不去的旧时光

4、吴江水上的船,吴江嘴上的船

5、爱“洋货么事”的老爷子不会玩了……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