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盛泽胡桃街及周边的记忆

“吴江通”连续四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webwxgetmsgimg.jpg



对于土生土长的老盛泽人,说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盛泽街貌,一定会在脑海中浮现花园街、西新街再加上镇中心的“市河”两旁所谓南大街和北大街。当然那时盛泽整个镇区面积也就区区1平方公里,镇区人口也就1万左右。所谓“闹猛”(盛泽方言“热闹”的意思)地方也就是西新街的百货店、花园街的布店、新华书店、照相馆和东庙桥南段的得意楼。而从西白漾起点贯穿镇区中心点的“市河”两边北大街最有名的是谷香村、同福食品店,南大街也就一些杂七杂八的大饼油条店和一些手工修补店等。其实那时,镇东还有一条街叫胡桃街,连带周边也自成“市面”(集市的意思),也比较“闹猛”。



1、水乡盛泽.jpg

水乡盛泽


2、盛泽市河.jpg

盛泽市河



盛泽的西白漾湖水绕过圆眀寺桥,拐弯往东穿过新开河(就是现在盛泽妇保医院南面的河)流入东港河。东港河北通豆腐江,南通东白漾,全长估计足有1公里。从新开河东口流入东港河的水流往南赶,水流湍急。当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河水清澈,两岸挤挤挨挨几乎都是低矮的平房。



3、西白漾.jpg

西白漾


4、盛泽圆明禅寺(旧照).jpg

盛泽圆明禅寺(旧照)



在东港河向南中端有一座楼房,甚是洋气,墙面用水泥粉刷,颜色淡黄,并且是跨街楼(据说是在日本人占领盛泽期间修改建而成。目前跨街楼已经被拆除,房子也被重新翻建)。跨街楼二楼三面开窗,夏天在二楼边喝茶纳凉,边观赏两岸走动的人流和水面行驶的木船,很是惬意,故所座落的弄堂也就叫洋房弄。



5、盛泽廊屋.jpg

盛泽廊屋



走过洋房弄100米左右,就是一座横跨东港河石桥——带福桥。带福桥是一座单孔拱形桥,孔距很大,一般的木船都能轻松通过。



19.带福桥.jpg

带福桥



桥下河水不休不停翻滚着细小的浪花,一个劲流入东白漾。



6、东白漾.jpg

东白漾



桥面很是宽大,整桥阶梯踏步石用坚固的花岗岩铺就,两人在桥面面对面并行通过不会感到拥挤。带福桥东侧南段有一座茶馆,茶馆里摆放着七八个方桌,每个方桌配上4条长凳。每天早上4点多钟,就开始人声鼎沸,附近的农民喜欢在这里喝早茶。茶馆当时也是信息传送的主要平台,因为在当时大多数农民不识字,口口相传成为了信息传送的渠道。茶馆里烟雾缭绕,再加上靠近北墙的老火灶几个铁罐在砻糠燃烧下,水开后溢出的雾气,把整个茶馆笼罩在雾烟之中,只能在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中,才能揣摩出里面人的多少。茶馆这样的场景一般要到早上7点多,人才会逐渐离去,因为大多数茶客都是附近的农民,他们要开始一天的劳作了。



7、荼馆店.jpg

荼馆店



每当夏季,带福桥两边停满了木制农船,船上装满西瓜,农民吆喝着卖瓜。到了冬天,这里的船更多,船上装满青菜和白菜,镇区的居民在那时都会买上上百斤青菜,让农民装在箩筐里挑回家,晒上几天,然后用盐装入缸里踩踏,过个把月后就是一冬早粥的“小菜”。白菜因为耐藏,所以居民也会买上好几棵,用绳子在白菜根上穿好,挂在屋梁上,在漫长的冬季一棵棵煮着吃。



8、卖西瓜的农船.jpg

卖西瓜的农船


9、卖白菜.jpg

卖白菜



带福桥的西端正对着恒瑞(售卖酒酱盐等的店铺名)。恒瑞与桥间相距的路面全部由大块长方形的花岗岩石块铺设,既平整又气派。贴着桥的南边有一座也是花岗岩石块铺成的“河桥”,成为恒瑞上下货物最佳承载物。恒瑞是一座两层楼房,石库门堂,高高的东墙迎桥矗立,在周边低矮平房的衬托下显得鹤立鸡群。走进店堂,里面地面也是石块铺设,“∟”形木制柜台又长又高。柜台的南边是很宽大通道,直通里面的酱菜作场。里面有很大的园地,放满了硕大的缸,上面盖着用竹篾编成成锥形的盖子。酱菜、酱油、酱就是在这些大缸里制作出来的。柜子右边存放着售卖的盐、酒、酱菜和酱油。我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叫我去买酱菜,因为人小,常常够不着柜台。柜员很是和善,总是探出半个身子接过碗,把酱菜称好放在碗里,再递给我,顺手把五分钱接收,并且不忘叮嘱,当心不要砸了碗。我去这爿店里买油酱和酱菜一直延续到插队后才中断。那两层楼房至今还储存在我的脑海里,尽管现在再也难觅它的踪迹。



10、酱菜铺子.jpg

酱菜铺子



穿过恒瑞气派的楼房,紧挨着恒瑞楼房南边的是几间低矮的平房,门前地面虽然也是石块铺设,但是石块大小不一,平整度也很差,石块与石块之间缝隙很大。一到下雨天,坑坑洼洼的石板上面就会有一个个小水塘。朝东的门面,卖海货的。咸鲞鱼、咸带鱼摆满用木板制成30度左右浅浅的货盒子,掌柜吆喝着招揽生意。在五六月份还会有新鲜的黄鱼、带鱼,至今还印刻在我的记忆之中。那当然买的最多的还是咸带鱼,九分钱一斤,是穷苦人家买的最多的品种。这几爿海货铺子也是对面喝完早茶农民最爱光顾的地方,买上两条咸带鱼或咸鲞鱼可以作为午餐的“美味”下饭菜。



11、卖海鲜干品的铺子.jpg

卖海鲜干品的铺子



走过这几爿海货店,就是一家摆小摊水果店,就一个小门面,里面住人,外面也就五六个平方成台阶摆放着一些水果,因为当时居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买水果只有在探望病人时才会去购买。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几年时间也不会吃上一回水果。过了这个水果店就是一家大饼油条店,每天早上,附近的居民或农民都会在这家店里买上几只大饼和几根油条,再配上一碗稀粥,就是一顿美美的早餐了。



12、大饼、油条早餐铺.jpeg

大饼油条早餐铺



大饼店的南侧是一间双门面食品兼杂货店。杂货店是一座两层木结构楼房,上面住人,下面经营。我记得附近的人们都叫这店为“四福”。一间门面主要经营饼干、蜜饯之类,附带还卖一些文具用品,另一间经营油纸伞和一些小的农用物资。“四福”拐弯往西就是胡桃街。整条胡桃街在当时也应该算是一条商业街。东西向,两边全部是两层木结构楼房。楼房之间大约相距两米左右,在当时应该来说比较宽敞了。路面是石板铺成,尽管不是很平整,但是走路还是很舒服。朝南楼房几乎家家上面住人下面做小买卖,但是都是一间格局。最为有名的是“阿福卤菜店”,酱鸭是这店的拳头产品。在我的记忆中,我家没去买过酱鸭,但有时会去买“素鸡”。五分钱一片,花上一角钱,买上两片,我和弟弟每人一片,浓浓的酱汁,嚼上去回味无穷,在那时我认为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品。“阿福卤菜店”也就一间门面,柜台成“∟”形。店主阿福常常系个油腻腻的布围裙,只要见到顾客上门,他就会满脸堆笑,把本来不大的眼睛笑成一条缝隙,口中殷勤地念叨:来半只酱鸭? 



13、八十年代的一家杂货铺.jpg

八十年代的一家杂货铺


14、酱鸭.gif

酱鸭



紧挨着的“阿福卤菜店”是夏季卖西瓜、凉粉、绿豆汤小店,店主姓顾。上午在家准备,下午出摊,做过往行人的生意。其他季节就担着个担子,走街串巷,做一些小百货生意。


胡桃街街南中心段有一爿剃头店,剃头师傅大家都叫他小狗,一米七左右的个子,白净的脸,细长的眼睛。每次剃头后他都会拿个小镜子,对着后脑勺叫我从镜子反光中看后面发型,很是殷勤。他在剃完头后,还会多做一道工艺,给你掏耳朵。他把椅子放平,弯着腰,细细给你掏耳。掏耳是一种舒服的享受,痒痒的,特别是用一把小刷子,轻轻地转圈,能让人舒服地睡过去。现在这道工艺基本没有啦,剃头连胡子都不刮了,三下五去二,十几分钟就完事。



15、老剃头店.jpg

老剃头店



走过小狗剃头店,穿过一条叉弄,就是一个叫阿五的“上鞋子”(把鞋面和鞋底用棉线缝起来)店。那时没有穿皮鞋和球鞋之说,绝大多数人都穿布鞋。布鞋鞋面和鞋底都是家里母亲的活。孩子多的家庭做母亲很辛苦,一有空就得纳鞋底。一双布鞋穿不上半年,不是鞋头穿洞,就是鞋底磨破。“上鞋子”,一般的母亲都有难度,所以阿五“上鞋子”很忙,生意很好。阿五家孩子很多,一家的生计就在他那双灵巧的手上,所以他不敢停下来。我小时候穿的鞋最后一道工艺基本也是他来完成的。



16、老手艺手工纳鞋.jpg

老手艺手工纳鞋



胡桃街最“闹猛”的时节有两个时间:一个是麦收季节,农民上交麦子到先蚕祠(那时是放粮食的仓库,我们那时都叫蚕花殿);还有就是秋天,稻子收上来,农民将稻谷用木船运来上交公粮。这时候,农民交完公粮后,就会到胡桃街上走一走,理发的理发,到阿福店里买点卤制品,再到恒瑞买上一瓶酒及一些酱油、盐等。所买的酒一般回到在船上就喝。两三个人,盘膝坐在船艄上,就着卤菜,美美享受下这难得的美味。



17、七十年代交公粮老照片.jpg

20世纪70年代交公粮老照片



胡桃街东口有东港河,西口有先蚕祠,先蚕祠门前是一条连接东白漾小河。周边的农民在那时上街主要是木船作为交通工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以造就了胡桃街及周边经商环境,也带来了一方的繁荣。这样的繁荣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戛然而止,个体经营作为资本主义被革命,但是阿五的“上鞋子”和小狗理发店没有被革掉,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穿布鞋渐渐被皮鞋替代,阿五的“上鞋子”也就没有了生意,自然关闭。小狗理发店逐渐被其他新开的理发店淘汰出局。



18、先蚕祠.jpg

先蚕祠



胡桃街及周边地域是我从小生活长大的地方,昔日的“闹猛”环境深深地烙在记忆的深处。目前面貌全非,但是每逢走过胡桃街和带福桥,就会勾起我对往日场景的回忆。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ertert


责任编辑:顾晓红、梅雪芬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馆藏及网络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字,另附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640.webp.jpg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在美国的吴江人

2、居然有这么多名人来游玩过吴江运河!

3、冬日暖阳,我们洗澡罗!

4、“嫦娥之父”叶培建与吴江人杨嘉墀的师生情

5、吴江桃花源村深处有梵音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