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嫦娥之父”叶培建与吴江人杨嘉墀的师生情

“吴江通”连续四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webwxgetmsgimg.jpg



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gif

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嫦娥五号近月绕行.jpg

嫦娥五号近月绕行


嫦娥五号月球取土.gif

嫦娥五号月球取土


嫦娥五号以贴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平面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jpg

嫦娥五号以贴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平面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被誉为“嫦娥之父”的叶培建院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叶培建是嫦娥系列探测器及火星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嫦娥三号首席科学家。很少有人知道,叶培建与吴江人杨嘉墀有师生之谊。


“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jpg

“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


杨嘉墀,“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863”计划倡导者之一,也是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牵头建议者。几乎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他都会高瞻远瞩地提出重大建议,无论是导弹、人造卫星还是探月工程。1968年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此后,历任第七机械工业部(负责航天工业的部门)第五〇二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航天工业部(后改为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顾问,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顾问。正是在这段时间,叶培建和杨嘉墀有了交集。在叶培建眼里,杨嘉墀更多的是一位敦厚温良的师长。


青年时代的杨嘉墀.png

青年时代的杨嘉墀

图43 杨嘉墀.jpg

老年时代的杨嘉墀


杨嘉墀与“杨氏仪器”合影.png

杨嘉墀与“杨氏仪器”合影


“863”计划的四位科学家,右二为杨嘉墀.png

“863”计划的四位科学家(右二为杨嘉墀)


叶培建于1945年1月出生江苏泰兴,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68年分配到北京卫星总装厂工作,与杨嘉墀所在的自动化控制研究所同属一个研究院,两单位毗邻而居。那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紧张研制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自动化控制研究所与北京卫星总装厂的人员有许多接触,从他们口中叶培建知道所里有两个从美国回来的大专家,其中一个就是杨嘉墀。更让叶培建这位刚毕业的大学生钦佩的是:杨嘉墀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规划的制定,领导并参加了这颗卫星姿态控制和测量分系统的研制,是我国卫星研制的开创人之一。


u=2562644114,1601620503&fm=26&gp=0.jpg

叶培建院士


“我和杨先生都是江苏人,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湖州度过的,这座城市与杨先生出生和少年读书时的地方——吴江震泽镇仅一河之隔,同为丝绸之乡,我和杨先生也算上同出一地。因此,在工作之外也有些交谈与沟通,对他工作之外的情况也有些了解。”叶培建回忆说。


22、古镇震泽.jpg

古镇震泽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考试。叶培建考取五〇二所的研究生,而五〇二所所长杨嘉墀也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招收以航天控制为背景的“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两年后,获得出国读研资格的叶培建面临一个大的选择题。去哪个国家读研?叶培建自己心里也没底。那时绝大部分人都希望去美国深造,但杨嘉墀根据当时国际大环境和美国对敏感专业的限制,建议叶培建去欧洲学习。于是他改学法语,决定去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留学,拜入白朗地尼教授门下。


1980年5月,七机部五院首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合影(前右四为杨嘉墀).jpg

1980年5月,七机部五院首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合影(前排右四为杨嘉墀)


图16:1983—1987年,杨嘉墀(中)连任两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jpg

1983~1987年,杨嘉墀(中)连任两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1984年,杨嘉墀以中国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的身份去日内瓦开会,利用休息时间乘火车到纳沙泰尔,看望在纳沙泰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的叶培建,并听取他的学习和工作汇报,还到实验室现场观看了演示并给予鼓励。在《深切怀念良师杨嘉墀先生》一文中,叶培建深情回忆道:“那天,他没有时间游览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就匆匆乘火车返回了日内瓦,令我十分感动,所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因我有这样的好师长而感到羡慕。”


图15:杨嘉墀(中)与英美空间专家一起参观英国摩擦试验室.jpg

杨嘉墀(中)与英美空间专家一起参观英国摩擦试验室


1985年回国后,叶培建调到自动化控制研究所担任计算机室主任,而自动化控制研究所第一台计算机——“王安机”是杨嘉墀在美国时的同窗好友王安先生赠送的,而且机器中的存贮装置正是杨先生的发明专利。


u=3630455441,2115680885&fm=15&gp=0.jpg

第一台计算机——“王安机”


1988年底,叶培建调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任计算机信息化副总师,协助杨嘉墀和院领导主管信息化、计算机工程工作。杨嘉墀是前任总师,这时他虽不在位,但对这项工作十分关心。每当得到一点有用的信息或拿到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杨嘉墀就从大楼他的西头办公室走到叶培建的东头办公室,当面提出他的看法和建议。在叶培建看来,其实杨嘉墀只要打个电话,或者让他过去也行。在他看来,年逾古稀的杨嘉墀走起路来不是十分方便。期间,两人还合作发表过学术论文。


叶培建在工作流程表上标注工作进展.jpg

叶培建在工作流程表上标注工作进展


叶培建担任卫星型号总设计师之后,杨嘉墀仍处处关心他的成长,经常给他提出意见和建议。2000年,由叶培建任总设计师、总指挥的“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发射成功之后,杨嘉墀又与其他两位院士一起联名推荐他申报国际宇航科学院通信院士的资格。2002年,杨嘉墀又亲临发射基地视察叶培建挂帅的卫星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timg (5).jpg

“中国资源二号”卫星


叶培建在讨论工作.jpg

叶培建在讨论工作


2006年6月11日下午,得知恩师杨嘉墀不幸去世,叶培建十分悲痛,夜不能寐,写就挽联一副:“出吴江,学哈佛,归国效力,八十七,做人做事皆楷模;精仪表,掌自动,再领信息,八六三,两弹一星建奇勋。”这副挽联高度概括了杨嘉墀不凡的一生,表达了叶培建对恩师为人处世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崇敬之情。从杨嘉墀身上,叶培建学习和传承的,就是以事业为核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探索与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他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中不断砥砺前行。


图18:杨嘉墀手握卫星搭载过的青椒种子培育出的青椒.jpg

杨嘉墀手握卫星搭载过的青椒种子培育出的青椒


为了表彰叶培建在卫星遥感、月球与深空探测及空间科学等领域的突出贡献,2017年1月12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456677的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早在2001年,因为杨嘉墀的贡献,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杨嘉墀星”。以师生名字命名的星星共同闪耀在天空,见证中国的追“星”之旅。


叶培建为小学生普及航天知识.jpg

叶培建为小学生普及航天知识


叶培建院士到南京航天大学学术交流访问.jpg

叶培建到南京航天大学学术交流访问




主要参考文章:

1.叶培建:《深切怀念良师杨嘉墀先生》,中国科学院网站。

2.张蕾:《永不落幕的功勋科学家精神——写在杨嘉墀诞辰100周年之际》,《光明日报》2019-07-17。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ertert


责任编辑:顾晓红、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馆藏及网络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640.webp.jpg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吴江桃花源村深处有梵音

2、震中老校区,这所百年名校典藏着你我的青葱岁月

3、43年前的东太湖复堤工程

4、新晋网红打卡地——苏州湾大剧院是这么建成的!

5、“捉狗屎”有啥用?让我这个黎里人来告诉你……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