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贻谷堂”与司浜张账房

“吴江通”连续三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古镇芦墟的司浜,因曾是古巡检司所在地而得名。古代巡检司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军事组织,负责把守津要,捕捉盗贼、逃犯,维护地方治安。分湖巡检司,始建于南宋,元、明沿其制,清代乾隆初间迁黎里。故司浜是一古名,沿用至今,现向阳桥南堍以东,均为司浜。


1现司浜口.jpg

现司浜口


司浜河原为一断头河,南北向,约有五十米长,北与东栅河相同,南至原檀家桥老戏馆后。老戏馆在清代是官家谷仓。1949年曾出土一批韩瓶,说明这一带南宋时确实有兵丁驻防。司浜在1958年开挖太浦河时,被填平,现为居民住宅区。


2司浜跨街楼.jpg

司浜跨街楼


司浜河西岸,有一片清代建筑群,连至铜墙湾,这片建筑群,保存完好。自东栅河口起,有凌家跨街楼、张账房、柳家墙门、沈家墙门、吕宅、师让小筑等。贻谷,取《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俾尔戩穀。”郑玄笺:“天使女所福禄之人,谓羣臣也。其举事尽得其宜,受天之多禄。”后以“贻谷”指父祖的遗荫。




老宅结构



3张账房备弄.jpg

张账房备弄


张账房位于原司浜河西岸,现为司浜328号。曾有门牌东南街123号、司浜8号等。大宅朝东临河,现存廊棚,大三开间,廊棚作街道,第一进墙门,中间前厅,两边平屋,靠北是备弄。墙门间大门上,可见雕花大横梁,上一大片花格,作通风采光之用。墙门间往里一天井,天井正中有大园形地坪铺设,花纹为福寿图案,用瓷片与瓦片嵌成。天井两旁为厢房,南厢房为平房,北厢房为楼房,窗朝南。


4-1前厅前花板.jpg

前厅前花板


4-2前厅屋梁.jpg

前厅屋梁


第二进为正厅,带楼房,厅西南为楼梯间,有楼梯上楼。整座厅方砖铺地,四黑大漆廊柱,下鼓形础石。厅后六扇姜黄大漆屏门,门上有悬挂牌匾隼头,牌匾书“贻穀堂”(贻谷堂),白底黑字,文革中破四旧毁。厅北有客房,客房前有过道,连通正厅与备弄。正厅上为楼,接前后堂楼。


5正厅落地长窗.jpg

正厅落地长窗


厅后为一砖雕门楼,后为大天井。天井两旁为厢房带楼,窗朝南的厢房较大,楼上作卧房,楼下面作书房,与天井用大块花栏相隔,地面用木地板铺设。书房四扇落地长窗,两边上下开启的半窗。正对天井的砖雕门楼,最上龙凤纹滴水瓦当筑顶,下回文砖雕长方框,两边方块寿字纹雕饰,中间雕隶书“福禄宜之”,落款“子健吴元炳”,章“臣元炳印”。启首上款为“光绪八年孟秋谷旦”。可知该老宅建成于1882年七月。“福禄宜之”四周雕绶带葡萄纹。下有门楣雕饰,中V形磬,头处为如意,内雕万年青,两端绶带穿铜钱。磬纹中间插花花瓶,两旁一壶,一碗莲。取意和连平安,福寿万年之意。


6砖雕门楼.jpg

砖雕门楼


第三进为楼房,正房6扇落地长窗,花格镶璃壳,两边偏房,南偏房带半花格窗,与南厢房通。北偏房与正房间有走道通后楼梯,全为地板间。北偏房与书房间有一小天井,天井内墙有砖雕漏窗。南偏房后有门,后为后园,与铜墙湾沈家相通。楼房为廊柱木架结构,房间全用板壁相隔,窗为花格木窗。


6砖雕门楼.jpg

后楼 下正房落地长窗

7后楼 下正房落地长窗.jpg

后天井书房前花栏


从砖雕门楼的匾额,可看出这幢老宅张家的一些端倪。“福禄宜之”,题款“子健吴元炳”。


吴元炳(1824—1886),字子健,清末河南固始人,咸丰十年进士。剿捻军有功。曾任湖南布政使、湖北巡抚。同治十三年九月(1874年10月)任江苏巡抚。转任安徽巡抚。光绪元年(1875),再任江苏巡抚。光绪五年,(1879年3月)调署理江督并督办通商事务。署两江总督者三年,兼江苏学政者一年。光绪七年(1881年6月),丁本生母忧。光绪十年(1884),察山东河工、海防,授漕运总督。光绪十一年(1885),调安徽巡抚。十二年(1886),卒。


张家建造这大宅时光绪八年,请当时丁忧在家的吴元炳题写匾额。可知张家与吴总督的关系不一般。从题匾内容及砖雕门楼的图案、天井地坪的图案,祝寿,祝福的含义,可推测张家为长者祝寿建造此屋。


9吴元炳题 福禄宜之.jpg

吴元炳题 福禄宜之




老宅租居人家



张账房老宅主人出走后,陆续租给他人居住,1949年后,归国家所有,由房管所管理。除我家在抗战时期租入外,1949年后陆续租入钱老师家和姜老师家。这二位女老师与家母同执教芦墟小学。


10-1,1948年芦墟国民中心小学教职员工合影.jpg

1948年芦墟国民中心小学教职员工合影


10-2芦墟中心小学老教师合影,前排右一陈淼鑫、左二姜文骅,左四钱秀英.jpg

芦墟中心小学老教师合影(前排右一陈淼鑫、左二姜文骅,左四钱秀英


这幢老宅,我家曾租住过几十年,自1993年才迁出。家父郑润之,祖居芦墟苏家港村,也是大户人家,祖父郑景康,在抗日战争的淞沪会战时期,任芦墟镇镇长。1942年,日寇在芦、莘、厍、周大扫荡,郑家在苏家港的老宅烧尽,全家即搬到芦墟司浜张帐房租住。家母陈淼鑫(1919—2018)跟我说起过,从未见过张家主人,听说有弟兄两人,一个是共产党,一个是国民党,抗战前就在外。常来的是帐房大先生叫王茂堂,侄子叫王念祖,另一个年轻人叫丁德基。多是在秋收后来收租米,烧饭用了个人,叫凌司务。


11-1作者父亲郑润之照.jpg

作者父亲郑润之照

11-2作者母亲陈淼鑫照.jpg

作者母亲陈淼鑫照


经查阅汾湖开发区资产公司档案,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登记的对私房屋改造登记目录,记有东南街“LQ-DN-MS013张贻谷”条目,惜资料难以查找。考证张账房的主人,待今后继续寻访。


郑家租住张账房,除家父郑润之外,还有祖母袁氏,叔郑济之,姑母郑慧婵。郑济之为中医,1949年入联合诊所。郑慧婵读过书,嫁家母陈淼鑫的哥,有三女儿,陈齐洪、陈齐浩、陈齐涣。三姐妹均外出求学、工作。现大姐陈齐洪健在,为北方交通大学教授。家父郑润之(1909—1983),复旦大学毕业,1947年分湖初级中学(现汾湖高级中学)创始时任教导主任,1949年4月任校长,十年浩劫中吃尽苦头。司浜郑校长,当时在芦墟是声望、收入高的人。


12-1,1953年分湖中学团员与校长合影 中左4 郑润之校长_副本.jpg

1953年分湖中学团员与校长合影(中左四郑润之校长)


12-2作者父亲在芦墟中学合影_副本.jpg

作者父亲在芦墟中学合影


钱秀英老师(1922—2010)芦墟东芦村人,与钱钓璜同族。1920年12月2日,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社员乘舟游分湖,舟行经东芦村,钱钓璜赠陈去病“磬折廊”石刻一截,为郭频迦灵芬馆遗物,陈去病赠诗三首。


13钱秀英老师.jpg

钱秀英老师


1924年,钱康成在东芦村办芦墟乡立第二初级小学,有3个班级。1946年,抗战胜利,恢复芦墟东芦村小学,一个年级,36名学生。钱秀英任校长。(《芦墟镇志》教育卷。)


钱老师的先生陈树人医师(1923—2006),芦墟白荡湾人,吴江芦墟中心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师承宋爱人、李畴人先生。行医50余载,对温热病、脾病有专长。在全国省级医刊上发表医学论文四十余篇,有弟子郭丽娟等三人。曾任吴江县第七、第八届人大代表,吴江医药卫生学会理事。我们都称他陈医师。


14-1陈树人医师处方手迹.jpg
14-2陈树人编录宋爱人医案 手稿.jpg
14-3陈树人编录李畴人医方 手稿.jpg

陈树人医师处方手迹、编录宋爱人医案手稿、编录李畴人医方手稿


1987年6月,芦墟成立吴江第一家镇级“振兴中医研究会”,是在芦墟振兴中医科研小组基础上成立。会长是“兰玉堂”传人费原子,副会长就是陈树人医师。1993年弟子郭丽娟为陈医师历年发表在全国不同刊物的论文、医案38篇结集成《陈树人医疗经验选编》。


15-1芦墟振兴中医研究会成立大会合影.jpg

芦墟振兴中医研究会成立大会合影


15-2叶天士学术交流会合影 陈树人医师前排左一.jpg

叶天士学术交流会合影(陈树人医师前排左一)


钱老师一家,厨房间和我家合用第一进北厢房,另有我婶婶家,几家人家各自有行灶(单个可搬动的柴灶)。另双眼大灶头(砌有烟囱),逢年过节大家都可用的。第二进正厅是大家吃饭的地方,每家放了张八仙桌。正厅北厢房,曾住潘家三姐妹,后搬走后,辟为陈医师的书房和问诊室。第三进楼房靠南边间,是钱老师家卧房。


16陈树人医师坐诊.jpg

陈树人医师坐诊


钱老师有子陈为民,是其弟的第二个儿子,过继于钱老师。陈为民与我同学,74届高中毕业后分配在芦墟商业,曾在“大庆楼”工作,后为商店经理至芦墟集体商业公司经理,是位经商能人,不幸前年过世。


姜老师家是1958年搬来的。姜老师叫姜文骅(1919—2008),出生芦墟南栅姜家,现檀家桥西,尚有姜家老宅。姜老师父亲姜安燕,是米行里的大先生,姜安燕娶妻徐安萍,生九儿女,五个早夭。姜老师排行第二,第五姜寿海,芦墟商业豆腐店大师傅;第六姜寿林,曾为黎里油米厂书记;第九姜文元。


17姜文骅老师、钱德明先生结婚照.jpg

姜文骅老师、钱德明先生结婚照


姜老师的先生钱德明(1919—2004),一直在上海工作,曾供职金日银行。


姜老师家灶屋间(厨房)在第一进南厢房,南厢房有二间。前天井的北厢房楼和正厅的北楼房作卧房。


姜老师有三子一女,长子钱鼎,芦墟米厂技工,1980年故,钱鼎有子钱伟阳,现为松陵派出所所长。次子钱进,芦墟中学后转盛泽中学,任化学老师,现退休。第三钱伦,女,是曾任莘塔镇党委书记石中伟的夫人。第四钱晨,现吴赣药业(苏州)有限公司老总。


我和钱晨、陈为民三人,从小发少,同住老宅,整天一起玩耍,曾在正厅上,横着竹竿练跳高,走廊里挂二个铁环,玩吊环。钱晨曾用三个弹子盘(轴承)做了辆小车,三个人轮流坐着,从向阳桥上顺着斜坡滑下,一次把桥下杭家的凉粉摊给撞翻了,闯下大祸。这幢老宅,留下我们许多青春少年的回忆。


18老宅前廊棚.jpg

老宅前廊棚




“贻谷堂”之张账房,是一座有价值的老宅,结构完整,建造年代确凿。虽现都租与外来人员居住,正厅也隔成住房,但整体没破坏。封疆大吏的门楼题额,贻厥戬谷的堂匾,都给这幢老宅留下了历史的存迹。珍惜、保护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责任编辑:钱晓燕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郑一冰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东太湖斫茭草、划茭杆

2、从八十年前的爱国壮举开始,憬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3、从通起来、用起来到治起来、美起来, 太浦河带给我们什么?

4、吴江西横头人的“晒秋”

5、秋味庙港

我就知道你“在看”??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