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东太湖斫茭草、划茭杆

“吴江通”连续三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方的农耕作业,基本上全靠人力、畜力、风力。我在1968年9月插队落户于吴江县八坼公社,所在生产队的种植面积300余亩,全、半劳动力共有80余人,相对于田多劳少的八坼公社,我们生产队属劳动力比较富余的。但在电气化、机械化方面几乎是空白,灌溉靠风力(水风车)、畜力(牛车盘),耕、犁、耙、耖的农田作业全部靠耕牛来完成。所以说当时的耕牛是农家必不可少的大型“农具”之一,我们生产队常年养有四、五条耕牛。



捉筊草2-1.jpg

耕田


捉筊草2犁.jpg
捉筊草3粑.jpg
捉筊草4耖.jpg


犁、耙、耖


捉筊草4-1耖田.jpg

耖田



体态强壮、肌肉发达、走步稳健的耕牛,虽是食草动物,只吃点廉价的稻柴和草,但食量却大的惊人。自仲春开始至暮秋季节,均由村里七、八岁的小孩子在早、晚放牛吃草,白天、夜里再喂予草料。农忙时、产小牛或患病时会改善点食料,例如增加点黄豆、清糠、豆饼等。所以为了解决牛的饲料,最廉价的就是去东太湖斫(割)茭草。茭草是东太湖的一种茂密旺盛的水生植物,过人之高,叶似剑有棱,是水牛的理想饲料之一。每当在“双抢”前后,我们生产队会忙中抽闲去东太湖斫茭草。



捉筊草6放牛.jpg

小孩放牛吃草


timg (6).jpg

茂密的茭草



我这位插青经过两年的“再教育”已是生产队的上等劳动力,也按轮流外出与社员去东太湖斫茭草。夏日清晨,趁着凉风习习,早早解缆启程,三人轮番扯篷、把橹,或扬帆使舵,一直向西,经过南厍,出四六港(即军运线港)来到东太湖。找到看茭草荡的人员,交上2、3元钱(对方出具有大队盖章的收据),就可以进入茭草荡任你斫割,满载而归。斫茭草看似是轻松的活儿,用镰刀像割稻一样。但不同的是,穿着长裤、长袖衣,站在五、六十厘米深的水里,弯腰割茭草并捆扎成把装船,但似剑有棱的茭草叶,时不时会把手臂、胸部、脸面划伤。烈日下经过两三小时的挥镰奋战,一般到晌午,可满载返程。回程是重载,船顺水而下,若遇顺风,不失为一种享受。



图1:太湖的早晨.JPG

晨曦中的太湖


捉筊草11满载而归.jpg

满载而归



除了夏天斫茭草,到了冬季我们还到东太湖去划茭杆(即是枯萎的茭草只剩下的茎干)。每年12月初(平均温度8°以下,茭杆不会腐烂)我们生产队会组织一次去东太湖划茭杆,以此解决耕牛过冬饲料。我记得有一年,移栽好油菜秧,已是有薄冰的日子了。生产队安排六位身手灵活的上等劳力,带上稻草绳索、篙子、船平机板、长杆镰刀、长柄塘耙,及许多一米来长的短竹竿等工具,及行灶、粮草、蔬菜、被褥等生活用品,解缆上船抽跳起锚远行到东太湖。



捉筊草7-1工具.jpg

工具



仲冬的东太湖缺乏绿色而倍觉凄凉,露出水面的枯萎茭草杆没有一点生机,枯黄的芦苇在寒风中摇曳,少有野鸡、野鸭、白鹭、水鸟在觅食,遥望西边水天一色,偶有白帆点缀蓝色的湖面。



4太湖水美.jpg

仲冬的东太湖



看护茭草荡的人员撑着小舢板来向我们收取了进荡费(大概40元),意味着我们可以不限量地任意划割。于是我们在茭草荡中安营扎寨,先是大家站在船上用长杆镰刀在水中檫底划割茭草杆,然后把割倒的茭杆扒堆成一个约4米X2.5米的“小岛”,上面铺上平机板就成了我们生活、劳作的平台了。木船的中舱搭起油布蓬就是我们的临时“宾馆”。江南的稻草赛貂毛,船舱里铺垫厚厚的稻草便是“席梦思”床垫,我们六人挤在一舱抱团取暖,不亦乐乎。



timg (8)_副本1_副本.jpg

茭草荡



早上起来,篷布、船板上浓霜如雪。早餐后,我们穿着半筒胶鞋站在“小岛”上挥舞着长杆大镰刀开始划割茭杆,镰刀钝了磨,磨了再划割,茭杆在我们的大镰刀下一片片倒下,随即用塘耙扒垒成一个个“茭杆小岛”,“小岛”在不断地增加。经过两天半的挥镰,形成了二十多个“小岛”。然后,我们在每个3米多长的“小岛”的二端各插上一根竹竿,再用绳索绕着竹竿桩把一个个“小岛”像火车的车厢一样连接成茭杆筏。



东太湖.jpg

东太湖



第四天返程起航,把连接好的茭杆筏撑出茭草荡,调节好每节之间的距离并在连接处铺上平机板。在第一个“小岛”上插上小红旗(作为航标),木船也插上小红旗拖挂在茭杆筏最后面,并固定好舵向。二十多节的茭杆筏像轮队一样,浩浩荡荡顺流而下。如果说划茭杆是力气活,那么撑筏则需要集体配合和身手敏捷。六人分为前、中、后三挡,左右下篙撑筏,顺水虽然省力,但非易事,特别是拐弯和岔道。因为顺水而下的茭杆筏在遇到拐弯处,就会漂流至岸边团缩在一起。这时,前面的撑篙人要提前通知后面的人准备下锚,所谓“下锚”就是一人把篙子插在最后一节茭杆筏的中间,甚至插入河床底以此来减速。至于篙子的下插轻重深浅全凭经验,其余的五人则改为同一侧撑,使之不让靠岸搁浅。在经过三岔路、四岔路,茭杆筏也会随水流下漂。最为紧张而壮观的是从大浦桥的桥洞顺水出来,横穿京杭大运河进八坼市河时,茭杆筏会随着运河的水流偏向南,此时撑篙的人都要在茭杆筏南侧,奋力落篙于深水中向后用力撑篙,并叫喊、摇旗示意南北两面正在航行中的船只停航让道,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重载的轮队也得鸣号抛锚减速、停航让道。当我们长长的茭杆筏像一条巨龙,缓缓淌过了运河中心才可松口气了。进了八坼市河我们又悠哉悠哉顺水点篙荣归故里。回到生产队,我们用短竹把茭杆筏固定在牛棚边的荡滩。然后停好船,把劳作工具和生活用品搬上岸归位后,才算完成此次划茭杆任务。



捉筊草12撑茭杆筏_副本.jpg

撑茭杆筏过运河


20世纪60年代的京杭大运河(吴江段)_副本.jpg

20世纪60年代的京杭大运河(吴江段)



饲养员每天会在荡滩耙取所需的茭杆喂牛,耕牛冬季食用茭杆膘肥体壮。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时,由于气温升高,剩余的茭杆开始腐烂,则正好用于窖草泥作肥料。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责任编辑:钱晓燕、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王家荣、馆藏及网络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追忆父亲 ——写在父亲刘涛逝世50周年之际

2、草木时光之回望

3、漂洋过海去援非

4、六十多年前的松陵小山理发店

5、一名安葬在越南的吴江烈士

我就知道你“在看”??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