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这位吴江农民,用画笔绘出五彩的梦

“吴江通”连续两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一条清洌洌的小河穿村而过,一群大白鹅在水中嬉戏玩耍,不时有村民划着小船在河流里穿行,似流动的画卷,在水中划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河两岸,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房错落有致,红瓦绿树相得益彰,与蓝天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河面上架着一座宽阔的桥,桥上一辆农村巴士疾驰而过……这就是周鑫华最近创作的农民画《美丽的村庄》。



1《美丽的村庄》.jpg

《美丽的村庄》

周鑫华,作为吴江农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八坼小学外聘辅导老师,他的艺术道路竟是无师自通,缘于自己的天分和努力,着实让人敬佩。


2八坼小学.jpg

八坼小学


3周鑫华辅导的社团学生在创作2.jpg

周鑫华辅导的社团学生在创作



01

儿时爱好影响一生


说起周鑫华和他的艺术创作,还得从童年开始。也许是出于天性,幼年时的周鑫华只要一得空,就喜欢涂涂画画,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那时家里穷,根本买不起纸笔、颜料,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周鑫华的绘画兴趣。泥土地、木棒子,都可以成为他绘画的材料和工具。在河边放鸭,看着小河里欢腾的鸭子,他就情不自禁地拿起木棒在河边作画。灶屋里,帮妈妈烧火时他也能在地上作画。


0封面周鑫华作品_副本.gif

周鑫华作品


文革时,村里来了一位下放干部,住在周鑫华家里,画得一手好画,经常有村民请他去画像。他知道周鑫华喜欢画画,总是不时地给他一些指导,这对周鑫华来说,简直是莫大的鼓励。那位下放干部,在周鑫华小小的心灵上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五六年级时,偶然觅得的一本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让周鑫华爱不释手,书中秀美凝练的线条勾绘,让他对白描画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利用课余时间捉黄鳝、鱼虾,换来的钱去买颜料、画笔,花了很多个白天和夜晚,把连环画从头至尾临摹了一遍。当时的这些画成了抢手货,被村民们争相传阅。周鑫华送了又画,画了又送,乐在其中。当周鑫华从抽屉里拿出仅剩的几张四十年前临摹的画作时,简直让人惊呆了。生动形象的悟空,细腻柔和的线条……真是惟妙惟肖。


5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连环画.jpg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连环画


儿时的爱好影响了周鑫华的一生,尽管后来初中毕业学了木工,但是他仍旧没有放弃画画。只要一有空就临摹自己喜欢的作品,也开始创作作品。随着绘画的深入,他在村民当中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空闲时帮着乡里乡亲画枕头画、灶头画等,心灵上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


7周鑫华在画灶头画.JPG

周鑫华在画灶头画



02

成长路上硕果累累


1988年,对周鑫华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认识了版画家马中骏老师。马老师得知周鑫华喜欢画画,就鼓励他学习绘画创作,在马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周鑫华第一次尝试农民画创作,他结合自己生活的感受,把农村司空见惯的景物融进了自己的绘画中,作品《家乡新貌》在苏州市首届农民书画展中获得了优秀奖。这次的参展经历,极大地鼓舞了周鑫华创作农民画的热情。


8周鑫华作品.JPG

周鑫华作品


如果说那位下放干部是周鑫华的启蒙老师,那么马中骏老师无疑是周鑫华走上艺术道路的引路人。从此,周鑫华在老师和朋友的关心支持下,业余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民画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家乡的民风民俗,农村的一草一木,都是周鑫华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9周鑫华作品.JPG
未标题-1.png周鑫华作品


他的作品根植农村,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农村江南水乡的韵味。如《家当》用的是大红底色,简单的农村家庭摆设,显示着农民生活简朴又喜气的情景;《渔家》的景象,素材来源于村里的三角荡,河里成群的鸬鹚,反映了当时的渔民生活;如《农家灶》,画的是农家现在很少见的土灶,蔬菜、餐具等一应俱全,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农村生活。灶头上的龙、鱼、财神等图案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再如《夕阳书香》则反映了当代农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歌唱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书香浓郁……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江南农村的风俗风貌,朴素中不失灵动,秀美中透着活泼。


农家灶
11农家灶.jpg
10家当.jpg
家当


凭着多年的努力和不懈地追求,这几年,周鑫华在农民画创作路上,收获颇丰,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初步统计,周鑫华创作的农民画在全国农民画展中获过两次大奖,在省级比赛中获过12次大奖,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30多次。他的作品还曾被吴江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日本友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对他作品最好的褒奖。


12周鑫华在画展现场.JPG

周鑫华在画展现场


2011年,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苏州市文广新局编制的《苏州市对外文化交流推荐项目》一书中,专门介绍了周鑫华的农民画,肯定他的作品充满清新质朴的泥土风韵和现代新农村生活气息。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吴江电视台、吴江电台、吴江日报等多次对周鑫华的农民画做了专题报道。2011年,周鑫华的农民画获得“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时间,周鑫华和他的农民画声名鹊起。


13周鑫华在非遗传承展上讲话.JPG

周鑫华在非遗传承展上讲话


2017年5月,周鑫华受央视华人频道邀请,在《华人会客厅》栏目接受专访。2018年6月,周鑫华农民画非遗传承展在吴江公共文化中心举办,展出了师生作品共计150幅,在当地引起极大反响。


6周鑫华作品.JPG

周鑫华作品


如今的他,已经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农民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由于周鑫华农民画方面的突出成就,他还被收录在由吴江市委宣传部和吴江文联主编的《文学艺术人才库·美术卷》一书中。


14周鑫华非遗传承展现场画作.JPG

周鑫华非遗传承展现场画作


15周鑫华(右)与央视华人频道主持人合影.jpg

周鑫华(右)与央视华人频道主持人合影


回顾这些年的从艺之路,周鑫华坚定地说:“我将永不放弃我手中的画笔,用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添上灿烂的一笔。”



03

艺术路上多面开花


很多人认识周鑫华,是从农民画开始的,其实周鑫华的主业却是木雕,他以木雕为生计,主要雕刻佛像。在他的那间不大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大量的佛雕作品。这些佛像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的双手下垂,正襟危坐;有的手握宝剑,英勇威武;有的头戴官帽,表情严肃……最小的一尊佛像只有16厘米高,五官和线条却清晰可见,他身穿金色袍子,神态安详,眼睛微闭。走进周鑫华的木雕工作室,就像走进了一座小型佛雕馆。周鑫华说:“这种佛雕,大家都知道大的比较难雕刻,小的其实也同样很难把握。”是啊,没有一定的雕刻功底,怎么能把佛像雕刻得如此栩栩如生呢?


16周鑫华创作的佛雕.JPG

周鑫华创作的佛雕


自1979年拜师学艺以来,周鑫华掌握了镂空雕、浮雕、立体雕等多种雕刻方法。由于江南农村都有供佛的习俗,前往他家定制佛像的遍及周边村庄和南浔、上海青浦一带。尽管生意越来越好,但周鑫华对自己的每件作品,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雕刻、修光、上漆、开相……每一个步骤,他都做得仔仔细细,容不得半点马虎。雕刻一些大型的佛像时,除了注重线条外,还经常会采用一些技法。如八坼城隍庙的“城王”佛像,高大2.1米,在雕刻中,他采用“六角架”的制法,使之每个关节都能转动。又如刘王庙中的官船,长达2.3米,几乎是仿照比例做出来的。


17八坼城隍庙.jpg

八坼城隍庙


他在佛雕方面潜心钻研、心无杂念,有独到的审美眼光,因此在民间赢得了良好的声誉。2004年,日本甲南大学教授稻田清一、兵库县立大学文学博士太田出、滋贺大学史学博士佐藤仁史等人,也特地慕名而来,定制佛像一尊,赠送于北厍刘王庙。鉴于周鑫华在这方面的造诣和对传统工艺的挖掘传承,他的《松陵佛雕》工艺,和农民画一样,同时被吴江区人民政府,区文广新局授予“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8周鑫华雕刻中.jpg

周鑫华雕刻中


当人们夸赞周鑫华的艺术天分,他总是说:“绘画和雕刻艺术其实是相通的,都需要用心去感悟,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总会有收获。”


19周鑫华辅导学生作品.JPG

周鑫华辅导学生作品


20周鑫华与学生共同创作.JPG

周鑫华与学生共同创作


其实,周鑫华的艺术才华远远不止农民画和佛雕,他创作的玻璃画也是远近闻名。20世纪80年代末,周鑫华在做木工时,遇到一位叫王杏明的老先生,当时老先生在家专心画玻璃画,其作品深深吸引了他,从而对玻璃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当即拜王老先生为师,虚心请教。回家后准备了玻璃、颜料、画框等,试着画起了玻璃画。后来,周鑫华又多次上门请教,潜心钻研,每次都有收获。周鑫华的玻璃画画面雅致,色彩鲜艳,有透明感,尤其是田园风光和山水画,在逼真中显露神韵,展示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给人以无限遐想。


21新房.jpg

新房


作为农民艺术家,周鑫华根植农村,以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作背景,以头顶的蓝天白云为画布,以江南农村的民风民俗为题材,用灵巧的双手,敏锐的眼睛,创作出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作品,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他正用“泥土”描绘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



本文编辑:朱梦亭、梅雪芬、吴英

图片来源:俞平、馆藏及网络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小时候吃的猪头糕和三鲜汤,你还记得吗?

2、临近年关,我们要牵塘网捕鱼啦!

3、寒冬来临,“暖三样”里悟幸福

4、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我与竹笛的故事

5、走一走廊下的枫桥,留住“老铜罗”的记忆

点击右下角“好看”,推荐给大家吧!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