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寒冬来临,“暖三样”里悟幸福

“吴江通”连续两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冬令时节,北风呼啸,南方住户虽然没有北方的室内供暖设施,但是现在室内安装空调、取暖器,床上预热则铺设电热毯,焐手有暖宝宝,脚上穿有保暖鞋、棉皮鞋,也能御寒。而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脚(手)炉、汤婆子和蚌壳棉鞋,是冬季保暖用品中的“老三样”。


1-1.jpg
timg (3)_副本.jpg
1-2.jpg
1-3.jpg

脚炉、手炉、汤婆子、蚌壳棉鞋




◆◆
脚炉(手炉)
◆◆


u=1966366420,4045152857&fm=26&gp=0.jpg
timg (6)_副本_副本88.gif


脚炉(手炉)是铜制品,大小、型式各异,上有盖,下存火料发热。手炉较小,造型精美,制作精巧,放在手掌中便可取暖,携带方便。脚炉则比较大,俗话说:“勿要脚炉盖看人”,表明其盖上布有排列规则的气孔。内膛贮有木炭或砻糠,刚点燃时生烟发热,烟自小孔冒出。置于由稻草编织的囤内,外用旧棉衣包裹严密,以防散热。若从寒风凛冽的室外回到家中,冰冷的手脚往脚炉上一贴,顿觉暖意融融。不过它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需定期用抄火板翻抄砻糠,不致熄火;有人将它放在被窝里取暖有引起火灾之虞,不如汤婆子来得安全。


timg (4).jpg

砻糠




◆◆
汤婆子
◆◆


timg (9).jpg
timg (8).jpg


汤婆子,一般用铜或锡制成的,我家的汤婆子据说是母亲的嫁妆,是用青铜制的。其壶身外形呈椭圆形,扁状,直径约30厘米,高5厘米左右,上方有一圆孔,可由此注热水,待满,放上内盖。内盖有一元硬币那么大,上有滴粒子,可与外盖紧密吻合,再用外盖旋上,就不会漏水了。只要拭干壶身,套上隔热布袋,或包上围巾,使用时就不致烫伤皮肤。它可供人焐手,有热水袋之功能。若放在被窝里预热,当人泡了脚,钻进被窝,暖烘烘的,十分舒服。有时到了早晨尚有微热,陪伴人睡上一个好觉呢!




◆◆
蚌壳棉鞋
◆◆


timg (18).jpg
timg (17).jpg


蚌壳棉鞋,因鞋面由两爿似蚌壳的夹棉布料构成而得名的。小时候,母亲在大热天就未雨绸缪,为全家人的过冬棉鞋作准备,经历着做布箔纸(用新旧布料、细蒲包层层粘贴成的厚布片)、剪鞋样、缉鞋底、做鞋帮、绱鞋子、楦鞋子等工序。其中首先要做布箔纸,母亲先把破旧衣服裁成布片,洗净后,平铺在木板上,一层叠加一层地粘上浆糊,中间还垫一些蒲包,拍打使布片紧贴木板,然后在夏日阳光下曝晒,待干后,揭下一大片一大片的布箔纸,才可以剪裁成鞋样,叠上好几层鞋枰,就可以缉鞋底了。缉鞋底是费工夫的,这是件慢工细活,箔纸厚而韧,为了把针穿透鞋底,不得不在手指上套个顶针箍,并用镊子夹着粗的扎底线拔出来。看那密密麻麻的数以千百计的针脚,便知母亲要花多少个夜晚才扎成,一旦穿在脚上,想到慈母手中线,暖意便从脚底升,浑身暖洋洋的,故穿上后特别珍惜,决不会穿上棉鞋乱闯泥水潭的,更不去踢砖块、石子的。鞋面常用直贡呢或灯芯绒作原料,内衬用保暖性好的绒布,中间充填棉花。经鞋匠绱鞋,用楦头定型,穿上去十分合脚。别看样式老气,但鞋帮高齐脚踝,且轻软,穿上特别暖和舒服。


11.jpg
22.gif
缉鞋底.jpg
timg (19)_副本.gif
55绱鞋子.jpg
timg (15)_副本_编辑.jpg

sdfd

做布箔纸、剪鞋样、缉鞋底、做鞋帮、绱鞋子、楦鞋子


蚌壳棉鞋不像当今用松紧带作搭纽,穿着方便,而是靠两片鞋帮缝制而成,往往穿久了会变形,变得宽松不暖和,故穿新鞋时常常感到稍紧些,穿一段时间才会合脚的。然而要穿进紧绷绷的鞋,就得靠手指伸进脚后跟去拔鞋,更好的是靠鞋拔助力。我家的鞋拔,像一把宽柄汤匙,长10厘米许,上端为柄,宽3厘米,便于手握。下端稍宽呈弧玖大致与脚后跟的曲线一致。使用时,它与脚同时伸入鞋内,脚后跟紧贴光滑的鞋拔,脚用力向下一蹬,脚便向前伸,鞋拔向上一提,全脚就伸入鞋内。我为人父后,妻为节俭起见,便为幼小孩子自制棉鞋。看到绱好的鞋子,不成型,鞋面不平整,穿起来会不适脚,于是使用了楦头。楦头是木制的脚模型,它由若干不同脚寸的楦头组成,。按照鞋子的长度,插入数量不等的木块,直到鞋帮内放满为止。放上一段时间后,原来穿上感到太紧的鞋子也能撑大些,穿上去舒适多了。




鞋拔_副本.gif

鞋拔




1楦头.jpg

楦头


这些保暖“老三样”,引起了人们的回忆。这些老物件随着岁月而渐渐远离了我们。物质匮乏时期用盐水瓶取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脚炉进入了博物馆。但一回忆起来,就有一种温暖倾泻而出,幸福感是满满的,且看人们享受到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文章开头的电子生活用品便是例证。而汤婆子已用塑料制品替代,蚌壳棉鞋既返朴归真,又作时尚性改进,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怀古情结,可谓两相宜了。透过保暖“老三样”,回望来时路,的确感到活在当下多么幸福啊!


END


本文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杨传泳、馆藏及网络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收藏达人鲍金汉

2、有一种美食叫爸爸的味道

3、吴江方志:岁月如歌,一座城市的记忆

4、双脚,自行车,汽车,陪伴我度过了这些难忘的岁月……

5、平望酱肉,香咯!

求点赞?!转发更感谢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