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逝者如斯——感受费老的人性光芒
吴献忠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逝者如斯——

感受费老的人性光芒


▲费孝通

杨柳依依,昔我往矣;春雨霏霏,今我来思。


2005年4月24日,费老走过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历经风雨终繁花落尽。出生于松陵,又从这里出发,生前曾26次访江村,这次,收住行行脚步,打点随身行李,2006年清明节,以27次重返江村的方式,魂归故里,与这方不惜流连的乡土相守相依,给这方水土养育的人们留下不尽的怀念。


▲费孝通墓


费老的墓坐落在松陵公园北侧南向小土坡上,这与费老一直魂牵梦绕的出生时的“矮屋”,接受正规教育的“蒙养院”和“雷尊殿小学”都相去不远。墓地前有半亩方塘,天光云影,绿树葱笼,静谧又灵气;公园外是垂虹景区,塔桥相映,旷古而悠长。




▲费孝通与第一任妻子王同惠(上)

费孝通与第二任妻子孟吟(下)


墓碑是一块约20吨重的鹅卵形的武康石,上有碑文(墓志铭):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生命、劳动与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其文其意出自于费老的《吴江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墓穴中安放除骨灰外,还有第一任妻子的“书”,第二任妻子的“衣”。墓碑前是一部石雕的“翻开的书”,费老一生与书结缘,以书书,以为伴,爱书、读书、写田野为课堂,以大地为书房,把学术研究作为实现志在富民愿望的途径,给后人留下700多万字的著述。


▲费孝通部分著作


诚如费老所言:“为后面很努力赶来的同类们作一些参考”,让我辈从中收获许多许多的教益与启发。



不变的乡音

▲费宗惠


乡土、乡亲、乡情、乡音,是费老的人生底色,因此,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江村之子”。10多年前参与费老学术研讨会会务工作,闲谈时问费老的女儿费宗惠女士:“会不会说吴江话”。费女士坦然说,自己不会说,但父母在家里经常用家乡话交流,自己基本上都能听懂,而父亲一辈子乡音未改。确实如此,曾听说过当年重建社会学时,专门从学生里挑选江浙沪的弟子,以减少教学中语言交流障碍。费女士还说起,早些年,有几次费老在作学术报告时,浓重的乡音,听得让人摇头直呼“听不懂”,此后,类似的报告费老基本上都用英语演讲。


一生未改的乡音,是费老不变的“江村”情结,更缘自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深切情怀。费老在《我的早年生活》访谈文章里说:“我一生最大的目标就是了解中国,改造中国,将自己的学术还之于民。”其从实求知的严谨作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一代宗师孜孜以求的赤诚担当。


 ▲费孝通手迹及著作《行行重行行》


“乡土”之情、“富民”之志、“行行”之踪、“美美”之愿,他心里装着农民,脚上沾着泥土,走一路、想一路、写一路,他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越是贫困落后的偏远山区,他去得越多,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研究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1992年8月出版所著《行行重行行》,书名中“行”字的重重叠叠、环环绕绕,让人感受到他坐不暖席、风尘仆仆、行色匆匆、永远在路上。篇目中的故里行、闽东行、温州行、淮阴行、海南行、临夏行、阿拉善之行、南岭行、甘肃行、包头行、侨乡行、凉山行、武陵行……记录着其老骥伏枥的足迹,也记录着改革开发后农村的历史变迁。犹如一位负重弓身、奋力前行的纤夫,在历史变迁和时代风浪中,毕其一生,竭尽全力,为着中国的农民寻找一条出路、一条活路,可敬可叹!



生命的意义

犹如人生的三大终极问题,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或迟或早会这样自问。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里,只是岸然式的道德说教,西方的哲学里,则是给出显得有些圆滑的说法,也许让人失望、但引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就是你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说,生命本身并没有意义,所谓的意义就是你认为的意义。而费老的墓志铭“劳动与乡土结合在一起”,恰好诠释了一种生命的意义。


▲费孝通在江村



费老在《吴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文中讲到,1996年清明,他返乡时再次去江村访问老乡,乡亲们掰着手指向他说:“这是你20次来访江村,刚好是一个花甲。”他一听猛然惊觉,初访江村已是60年前的事了,因而不禁发出“冯唐易老,弹指间已是一个花甲了”的感慨。接着,费老就表述了墓碑上记载的话:“我面对锦绣似的家乡山水,心里却领会了为什么苏东坡要在孔子的‘逝者如斯’后面加上‘未尝往也’这半句话……自从世界上有了人,人一代代地劳动生产,把时间变成了积累的基础……我的祖祖辈辈在家乡养育了我,我虽则由老而衰,但我没有忘记家乡,有生之日总想为家乡这片土地上多加一点肥料,能长出比我这一代更有出息的子子孙孙。把生命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概而述之,抽象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具体的劳动生产、生活实践。用劳动生产来改变家园、家乡、家国,就是生命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一代一代的人,都该不虚此行,继代相承,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这样,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实现生命的升华与永存。我想,这大概就是费老给出的一个答案。


教育的遐想

▲江村文化园


江村文化园园长姚富坤(也名姚夫坤)上世纪80年代初在村里当农业技术员,自费老三访江村起,就做起每次来访接待的服务员、联络员和日常记录员,整整相随了24访江村,从一名服务员、联络员、记录员,到一名见证者、追随者、再到一名研究者,先后被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聘为“农民教授”,退休后当起江村文化园的义务宣讲员、费老故事的传播者。每次讲解,都饱含深情,充满激情,向来访者讲述江村的故事、费老的故事。原吴江日报社的杨晓容副总编,曾参与过有关纪念费老的书刊的编写工作,对费老的观察、思考与表述能力十分敬佩:费老的著述,无论是学术文章还是杂文随笔,都透出一种中国文化人对人生时事的深刻理解,往往还能从中谈出许多新的思想,能从平常的生活场景中看出别人看不透的道理,不得不令人信服。


我所认识的大凡对费老有所了解的,都感觉从费老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品质。由此想到,什么是教育?我们惯常的教育就是“我讲你做”;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用生命点亮生命,用生命擦亮生命。




是啊!人类都是趋光动物,都有着本能向着光明成长。费老终其一生的所思所系、所知所为、所梦所求而蕴含的,就是点亮生命的光源,其纯朴给人亲切,让人亲近,其作为给人力量,催人奋发,其高贵令人敬仰,使人追随。


由此,让我想起,教育就是——让人愿意“和你一起”,并且努力“跟你一样”。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生命、劳动与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值得我辈借鉴、铭记。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李星雨

◆ 美 编:朱宇婷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为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和《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充分挖掘吴江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吴江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践行爱国主义教育,“吴江通”微信公众号从即日起面向全社会开展“追忆身边的红色党史”专题征稿活动。

征稿要求:

1.主题:紧紧围绕发生在吴江地域内的革命故事、人物、文物、遗址遗迹等,要求史实准确,观点鲜明,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2.文体为纪事、故事,字数要求2000至6000字以内;

3.时间:即日起至2024年10月1日;

4.选题参考吴江区红色文化资源已统计点位(选中下方网址搜一搜即可查看):

 https://kdocs.cn/l/cnSUtfJqMke1?f=301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szwjdaj@163.com,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概不录用)。照片采用jpg格式,每张配以文字说明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话说菀坪

2、两位吴江曲友与嘉兴怡情曲社

3、祭英烈、慰忠魂,重温战史葆本色

4、同里救火会

5、家乡的竹园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