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话说菀坪
陈志强

话说菀坪



菀坪,

原为吴江二十三个乡镇之一,

现为横扇街道的一个社区。

地处吴江西北部,东北接松陵街道,

东邻八坼街道,南靠平望镇,

西南为横扇集镇,西北滨太湖。


菀坪的沿革及地名由来





菀坪太湖风光


菀坪曾是吴江面积最小的镇,32.63平方千米,地形颇似一只蹄膀,东西长11.3千米,南北宽5.05千米,最狭处不足1千米。菀坪全境位于东太湖出水口南岸,原为一片沼泽,由于长期受浙江天目、苕溪山水下泄,日久淤积成大片滩涂,纵横数十里。清康熙年间(1662—1722)出现垦殖。同治、光绪年间,河南光山、罗山一带农民,因避天灾兵祸,携带家眷,挑着一副箩筐下江南谋生。先落脚安徽广德,浙江长兴、安吉,以及江苏溧阳等地。由于大批客民拥入,给这些地方造成诸多不利,地方士绅多有微词。加上这些客民生活贫困,生产工具缺乏,难以长期在那里生存下去,中间的一些人另谋出路,结伴向东太湖地区发展。初来时,有的种几亩租田,有的去人家帮工,有的替人放鸭鹅,也有的以捕鱼为生,生活不太安定。光绪十七年(1891),乡民沈庆余率先在太湖滩涂围湖造田,围成足字圩(位于今戗港村)。翌年,又围成室字圩(位于今戗港村)。两次围湖,均当年受益,影响很大。于是,外来客民呼亲唤友,成群结队前来围湖。围湖造田之风由西向东逐渐扩展开来。至民国24年(1935),全境滩涂围垦殆尽,当时,菀坪全境共有大小圩头70余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合并成66个圩头。


在行政区划上,菀坪原无建置。1958年9月25日,由横扇乡、湖滨乡的6个高级社组成菀坪人民公社。其名“菀坪”的涵义有三:一是按字音,因公社所在地在万平村,“菀坪”取“万平”的谐音;二是按字义,“菀”为草木茂盛的样子,“坪”为平地之意,菀坪境内原为芦茭遍野,一片滩涂,平坦无垠;三是按字形,“菀”从草,“坪”从土,寓意菀坪这块土地,根深叶茂,土地肥沃,充满生机和活力。


  

 

左上图:明嘉靖《吴江县志》载戗港;右上图:清乾隆《震泽县志》载戗港;左下图: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浪打穿;右下图:清乾隆《震泽县志》载浪打穿


菀坪的历史,从乡民沈庆余围足字圩算起,至今只有133年,其实境内的戗港、浪打穿等地名早在明代和清代早中期的吴江方志上就有记载了。明嘉靖《吴江县志》和清乾隆《震泽县志》均记载了戗港;清乾隆《吴江县志》《震泽县志》均记载了浪打穿,其中乾隆《震泽县志》卷二十八记载:“乾隆元年二月,知县李鏻奉文支库帑,开浚浪打穿、直港,自北口起至南口土地堂止,计长一千二百五十四丈,用工料银一千八十五两九钱有奇。”


浪打穿与吴淞江、太湖关系紧密。吴淞江,古称松江、吴江,亦名松陵江、笠泽江,发源于吴江松陵西侧东太湖,现在瓜泾口由西向东,穿过江南运河,在今上海市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吴淞江与东江、娄江合称“太湖三江”。而在唐代以前,南起浪打穿,北至瓜泾口,都是吴淞江的上源。唐宋以后,江源逐渐北移,便以垂虹桥所在的长桥河为要口。明清以后,继续北移,移至了瓜泾口。


戗港


戗港,对于许多吴江人来说是不陌生的,那里的饭店名气不小,好多人都去光顾过。以前,关于东、南太湖“七十二港、三十六溇”,有一首顺口溜,开头几句为:“戗金宋宋张,跳过三只浜,姚朱扶尹常……”句首的“戗”,即指戗港。戗港南临横草路,与北横村、沧洲村隔河相望,西与姚家港村接壤,北濒太湖。2003年8月,戗港村由南湖、西湖两村合并成立。面积4.92平方千米,设19个村民小组。




菀坪的人口组成和语言





2003年时,菀坪的人口共有5900余户,15000余人,其数量是吴江当时各镇中最少的,但迁徙之大、籍贯之广、民族之多是绝无仅有的,共有11个民族,依次为:汉族、布依族、壮族、回族、土家族、白族、彝族、侗族、苗族、傣族和仡佬族,民族数量接近全国民族数量的五分之一。区区弹丸之地,而人口来自五湖四海,民族遍及大江南北,相互尊重,和睦共处,多年来相安无事,呈现民族大团结的融合氛围。


菀坪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其语言复杂,方言众多。经过长时期的同化,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三种主要语言。一是河南方言,主要分布在现戗港、王焰、诚心、菀东、新湖(部分)、同芯(部分)等村,这些地方因河南籍人为多,故河南话,成为主要的语言交流工具。由于长期受吴侬软语的影响,河南话已改变其高亢的音腔,形成了一种具有太湖特色的菀坪河南话,为境内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二是苏北方言,主要分布在现安湖和菀东(部分)等村,因苏北籍人居多,故讲苏北话。三是吴江方言,主要分布在现新湖(部分)、同芯(部分)等村和渔业社区,所住居民大多数是吴江各地迁移过来的人,故讲吴江话。


菀坪的历史文化





菀坪的建置历史虽不长,但文化底蕴很是丰厚。


01——出土文物  


菀坪境内出土文物多起,最早的为1978年1月,在红卫大队第四生产队(现属王焰村)套闸处,出土的一批黑色、无釉的古陶器碗。同年,新湖大队(现新湖村)在建机房处出土一古砖井。根据原吴江县图书馆柳德庆先生提供的资料记载,文物出土最多的在王焰村副业队,于1979年6月,在新围垦的外圩中,先后出土文物五起。一为瓷缸6件,大小相等、四系有盖,盖若帽形,五六花瓣饰之,清黄绿色釉,晶莹润泽半透明,造型精美;二为瓷碗40件,体型相同,大小两种。大碗高8厘米,径口12厘米,底径4厘米;小碗高4厘米,如小酒盅。碗上部釉色与瓷缸相同;三为铜盂2件,为一大一小,现藏苏州博物馆;四为五铢铁钱,出土时已结成块泥,长约1米,厚0.13米。从泥块中剔出的铁钱,四方孔,正面有“五铢”二字;五为陶缸1件,口径约0.5米,上有铜币大小的圆孔数个。


出土文物的王焰村,地处东太湖,原为太湖水区,1977年围垦成田,离岸较近,平整土地时,于一、二尺地下发现文物,其中瓷缸、瓷碗、五铢铁钱经苏州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考证,均为隋代之物,距今已有1400余年。这些文物集中在4米长度内,东南走向,陶缸内装12只碗,旁有瓷缸,叠置瓷碗,大铜盂套小铜盂,盂内大碗套小碗,铁钱集置成串。周围未发现砖木物,故不是墓葬,似是沉船。这批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钱币历史、太湖水域历史等,均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02——桥梁与所镌对联 


以前,菀坪虽河港众多,但桥梁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有六座石桥。这六座石桥分别是:


安湖桥,在安湖村3组与菀北村(现属同芯村)3组间,横跨直渎港。建于民国28年(1939),为梁式三孔。安湖桥竣工后,尚有余石,便在通向大代赊圩处建梁式单孔桥一座,无正式桥名,当地百姓俗呼为“小桥”,故有大桥(安湖桥)和小桥之分。小桥于1949年因大水冲塌桥基而毁。安湖桥于1982年因中心桥板断裂,改为钢筋混凝土桥。这两座古桥现虽均无存,但桥上的对联则以文字形式传了下来。安湖桥的对联为:


直渎近厍南,两浙波涛连海气;

扁舟经桥下,三吴岁月映湖光。


借问行路人,浙皖云山缠草埂;

坐观垂钓者;江枫溪水接桑田。


联中的“直渎”,指直渎港,此港又名大河路、太湖路,位于菀坪境内中心,为菀东、菀西二联圩之分界河,起自军用线港,止于横草路,全长5.8千米,流入横草路入大浦港东泄大运河;“厍南”,似指菀坪北侧的南厍古村落。


小桥的对联为:


大桥小桥通要道;直港横港渡迷津。


联中的“大桥”指安湖桥;“直港”,指直渎港;“横港”,指位于菀坪西北部同芯村的水流横港。


靖湖桥,跨横草路,由新湖2组通向横扇,因在时间上稍后建造,故当地百姓习惯称之为新桥。该桥建于民国28年(1939),梁式三孔,1970年代中期,因水路运输需要,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其留传下的对联为:


漕运已休,犹有平沙征雁落;

江流如故,还教高士钓鲈来。


民国二十八又载,老农发起;

太湖三万六千顷,巨浸趋归。


联中的“平沙征雁落”,从古琴曲名“平沙落雁”化来;“高士钓鲈”,引用了昔日垂虹桥堍有三高祠、垂虹桥下吴淞江中盛产鲈鱼的史实;“民国二十八又载”,点明此桥的建造年代;“巨浸”,则指太湖。


太平桥,在新开路上,界于西湖村(现属戗港村)6组与银吉村(现属王焰村)4组处,建于民国28年(1939),桥基在1949年因受大水冲击致歪,于1954年9月塌毁。


    一桥,无名,在王焰村5组与新湖村1组交界处,梁式单孔,建于民国29年(1940),1962年拆除。


另有一座小石桥,佚名,以前位于菀坪与横扇交界处,为通往太湖的必经之地,已废,但对联的文字留传了下来,是为:


白日里,千人拱手;

夜晚间,万家灯火。


联中的“拱手”,喻指船夫摇橹之状;从此联中,可看出这里以前白日里水上舟船运行繁忙,夜晚间岸上万家灯火的景象。


菀坪以前还有一座凉亭,位于军用线港(又名水落港)的港口,建于1983年,亭上也镌有对联,是为:


渡口留步,放目吴山名胜地;

轻舟舞浪,歌颂太湖鱼米乡。


此联平仄有点不协,但对仗还是工整的,且将菀坪所在的太湖、所见的吴山与渡口、轻舟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颇有诗情画意。


03——非遗项目


荡湖船


菀坪的荡湖船,于2014年公布为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项目是流行于菀坪境内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由河南、安徽、苏北等地的移民带来,至今已有120余年历史。


菀坪荡湖船节奏明快,动作简单,易学好看,欢乐喜庆,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旧时,每逢太湖洪水泛滥,菀坪人就用它来作为行乞要饭的工具。解放后,菀坪荡湖船获得新生,参加各种演出、比赛,并多次获奖,成为庆祝胜利迎接解放的群众性喜庆舞蹈。


菀坪荡湖船生活气息浓厚,表演队形灵活多变,表演形式有在广场上表演的,也有在舞台上表演的;可以原地舞蹈,也可以边行进边舞蹈。以前一般在春节期间的初一到十五演出,二月初二把荡湖船烧掉后,整个春节演出就算结束。


菀坪荡湖船传递着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喜悦心情,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当前菀坪荡湖船的主要传人是周广福,年事已高,收有徒弟,予以传承。


荡湖船(左二)与舞狮(左一)、秧歌在一起表演


菀坪的舞狮,也颇有特色,是节日期间开展的一项群众性文艺活动。舞狮的狮子亦称青狮,由皮制成狮头,缝上彩色被单即成。舞狮活动由七八人参加,狮子由两人表演,一人在前舞狮头,一人在后舞狮尾,余者敲打锣鼓。表演时,狮头狮尾两人配合默契,动作一致,一般节目有玩地摊、踩四门架、玩台子和玩板凳等,其中较难的是玩板凳,狮子要在小小的板凳上表演各种动作,险象环生,令人心惊。


以前,菀坪民间的说唱艺术也很是流行,且水平颇高。农闲时期或连日阴雨,一些农户牵头,邀请当地民间艺人来家说大鼓书、唱花鼓戏,周围乡邻纷纷自带坐具前来听书。表演道具仅一只扁鼓而已,表演时,唱词中夹杂道白,有说有唱。有时连续表演多日,听者甚众。当地说唱民间艺人较有影响的有南湖村(现属戗港村)的胡开正,银吉村(现属王焰村)的朱堂功、张国梅(女),诚心村的潘万禄,安湖村的何来喜。其中朱堂功未从师学艺,凭着自学,倒也说得头头是道,特别是他说的《瓦岗寨》《盗御马》《武松打虎》等,颇具吸引力。



菀坪的当代名片





01——菀坪缝纫机


菀坪工业缝纫机


菀坪当代叫得响的名片有好几张。说起制造业,首推菀坪缝纫机。早在1976年,菀坪便涉足缝纫机零件加工。1979年,菀坪压脚厂改为中国标准缝纫机菀坪零件厂。1982年,菀坪农具厂、轻机厂与陕西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联营,创办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菀坪缝纫机厂。这两个厂的成立,奠定了菀坪缝纫机及其零件行业的基础。1995年,菀坪有缝纫机及零件加工企业25家,职工2773人,产值5.87亿元。21世纪初,企业改制后,菀坪缝纫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2005年,有缝纫机企业248家,总资产13.8亿元,从业人员12000余人,年产整机45万台,销售额15亿元,其中厚料缝纫机占全国同类产品一半的份额。


02——菀坪柑橘


菀坪柑橘


菀坪地处太湖之滨,水草茂盛,资源丰富,是发展副业生产的好地方。上世纪80年代初起,菀坪人便以种植柑橘作为一个副业创收的项目来搞了。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菀坪的柑橘生产销售取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今每到金秋时节,菀坪的千亩柑橘,处处果实累累,人头攒动,采橘老人与孩童的笑声弥漫在一座座果园里。驱车在松陵、菀坪、横扇等地的路上,不时可看到两旁的果农手捧着金灿灿的柑橘在吆喝路人挑选品尝。柑橘已然成为一张颇接地气的菀坪名片。


03——王焰温泉


王焰温泉


近年来,位于菀坪王焰村的王焰温泉蜚声各地。她采用中国建筑轴线纵横、对称有序大气典雅的结构,融合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意趣,让光临者在尽情体验十余种温泉的同时,观赏眼前的太湖风光。有人对王焰温泉有些质疑,认为菀坪地处平原,不大会有温泉。其实吴江一带早在唐代时就有温泉。现吴江汽车站东侧大运河西岸的运河古纤道,2014年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点。在古纤道的南端有一座桥,俗名南七星桥,正名甘泉桥。该桥名字的由来缘于桥下有一股泉水,清冽甘甜,唐代“茶圣”陆羽前来品尝后列为“天下四品”。这甘泉的泉水历经了很长时间,到了清雍正六年(1728)筑坝干河时,泉水还汩汩不穷。泉眼正当塘河之中,桥孔之外,主眼旁还有细泉三四股。王焰与甘泉桥相距10千米多点,拥有温泉也是在情理之中。


04——“支前模范”颜红英


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中的颜红英(摇橹者)


颜红英(1930—2022),女,原籍苏北宝应,1952年婚嫁苏州,1959年下放菀坪卫星大队(今属安湖村),后迁农场村(现属诚心村)。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解放江南时,她随父妹一起驾船运送解放军过江,敌机飞来飞去,不断有船被炸毁,她一桨紧似一桨地划着船,脸颊被炮弹打伤了,脑部也被弹片炸伤。渡江胜利后,颜红英被评为二等功臣,时年19岁。当时的摄影师邹健东先生为颜红英和人民子弟兵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许多年来,颜红英是全国“双拥”典范,也是菀坪的一张响亮名片,让菀坪人引以为豪。虽然她在2022年逝世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去努力去拼搏。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李星雨

◆ 美 编:金燕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陈志强、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为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和《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充分挖掘吴江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吴江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践行爱国主义教育,“吴江通”微信公众号从即日起面向全社会开展“追忆身边的红色党史”专题征稿活动。

征稿要求:

1.主题:紧紧围绕发生在吴江地域内的革命故事、人物、文物、遗址遗迹等,要求史实准确,观点鲜明,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2.文体为纪事、故事,字数要求2000至6000字以内;

3.时间:即日起至2024年10月1日;

4.选题参考吴江区红色文化资源已统计点位(选中下方网址搜一搜即可查看):

 https://kdocs.cn/l/cnSUtfJqMke1?f=301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szwjdaj@163.com,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概不录用)。照片采用jpg格式,每张配以文字说明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两位吴江曲友与嘉兴怡情曲社

2、祭英烈、慰忠魂,重温战史葆本色

3、同里救火会

4、家乡的竹园

5、三家村陶焘墓寻踪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