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三家村陶焘墓寻踪
王小萍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支持,我的动力!




几年前,我在查阅吴江区莘塔镇江泽村历史资料时,无意间发现邻村三家村曾有清末著名书画家陶焘的墓。当时虽很感兴趣,可由于各种因素,一直未作深入查访。
    去年年底,在文史方面很有研究的郑一冰老师曾向我提及陶焘墓之事,后因他出国度假,原准备去村上走访一事也搁置了。也是巧合,不久前,莘塔三好村(三家村隶属于此行政村)村委会同志联系我,说他们急需本村的一些古迹史料,看来此事不能再拖了。关于陶焘墓的题材由于之前无人系统地整理过,也缺乏详实可靠的现成信息,于是我根据《莘塔镇志》上的记载,走访了当年经手过陶焘墓墓碑的三家村村民杨永生老人。现将史料记载、网上所查资料及杨老伯提供的记忆碎片作了整理,就当为今后相关部门或研究陶氏艺术的老师们开展更专业、更全面的深入发掘和研究抛砖引玉吧。


清,陶焘 扇面作品(王小萍提供)


清,陶焘作 溪桥散步(1883年)(王小萍提供)



清,陶焘山水人物作品(王小萍提供)

陶焘(1825—1900),江苏昆山周庄人,清末重要画家。号诒孙(亦作字),又作诒生,晚号矩斋,又号东江老画师。善画山水,学董其昌,苍莽浑厚,不落恒蹊。笔意峭拔,皴法疏简,焦墨苍古,别有意趣。又能画松鹤,极古健。著有《箬溪渔唱集》。据《寒松阁谈艺琐录》记载,陶焘的绘画老师,是清嘉道时期江南的画家王椒畦。清末民初著名画家陆恢、吴大澂与陶焘也有师徒之谊。陶焘与兄长陶煦同为同治、光绪年间的吴中名士。近现代著名画家、我国最早成功尝试融合中西绘画的画家之一的陶冷月先生(1895—1985)乃陶焘侄子,幼年曾随陶焘学画。陶焘教导学生“作画不能拘泥于范本,须有创造精神,我画如是,尔临如是,脱我则死”,成为流传后世的警语。


清,陶焘山水人物作品(王小萍提供)


清,陶焘篆书 七言律(王小萍提供)

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苏州城时,居于苏州孔付司巷的陶焘一家避走周庄故里。其时因周庄周围大多是芦苇塘,可以很好地阻挡太平军的侵袭。当时善于绘画的陶焘画了一张周庄地图,以助清军(民团)抵御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陶焘因绘图有功,被赐按察使经历六品官衔(相当于现在司法厅厅长级别)。之后,陶焘在故乡周庄一住就是几十年,他在这里创作了很多纪实、历史故事、宗教以及山水题材的作品。


清,陶焘山水人物作品(王小萍提供)

1900年,陶焘过世,享年75岁,葬于周庄镇西南的三家村。

现隶属吴江黎里镇三好村的三家村地处漳水圩滩,与古镇周庄相邻。漳水圩本名张矢渔湖,相传是因西晋文学家张翰辞官返乡而得名。在张翰之后,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也曾在漳水圩畔寓居游钓小住。清朝晚期,诗人徐汝璞在游玩漳水圩时,以“南湖秋月”为题,作诗一首:“云敛晴空宝镜明,南湖秋水一泓清。三更月浸波心里,白玉盘中托水晶。”在现有公路周芦线未建之前,三家村的东友圩与周庄的南湖滩隔湖相望,湖景风光迷人,水产资源丰沛,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据《周庄镇志》记载:在周庄丙湾漾西,有座连接三家村、江泽等村的聚宝桥,它跨化字两圩,是清嘉庆年间陶焘的伯父陶保宗出资建造的。三家村靠南现有一块蔬菜地,据上了年纪的村民回忆,那里以前是周庄镇的大户人家买来做墓地的,盗墓人曾从中盗取过一些金银财宝。文化大革命期间,据说还挖出过一位衣着艳丽、尸体保存完好的年轻女性,导致后来这里传出过关于鬼魂僵尸等令人惊悚的故事。依镇傍水的三家村河流纵横,整个村庄分别由六个独脚圩组成,村里曾有一古庙,现庙虽不存,可那个圩头还以“小庙圩”命名,那条河至今留存着庙宇所在的风水墩;村上还有两古庵,一座叫庆丰庵,另一座叫永丰庵,因与吴语方言谐音,村上有句顺口溜:村有庆丰庵和永丰庵,百姓一世吃勿完来用勿完。船只少的年代,村民出行不便,村上基本无外乡人打扰。因此,如三家村这样一块方圆几里难得的风水宝地,自然会赢得毗邻古镇周庄的文人墨客和有钱人的青睐。


三家村小庙圩原址风水墩(王小萍提供)


三家村漳水圩滩旧址现貌(王小萍提供)

迷雾重重的坟堂屋旧址(王小萍提供)


网上曾有报道:“文革”期间,三家村南振圩的陶焘墓尽遭毁损,一盖一志的墓志铭也被斫去,下落不明。而《莘塔镇志》则记载:“陶焘墓葬于三家村南振圩原野,墓地在农田水利整修中已不存,墓碑在村民杨永生家中存藏。”也有村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在柳南圩的农田里见到过许多宽阔平整的长石条,据说是与一个墓有关。

怀着对陶焘墓确切方位的疑惑与墓碑下落的好奇,我去三家村作了走访。对于南振圩这个地方大部村民并不知情,几经周折才搞明白,原来三家村现有的柳南圩土改前就叫南振圩。有了此说法以及柳南圩长石条之事,就基本能确定陶焘墓的一个大概方位了,只是那个地方几经筑路盖房,如今已毫无痕迹了。而关于陶焘墓墓碑的发现及后续,村民杨永生老人作了如下详细的回忆:
     那是1983年深秋,天气偏寒,当时村上正搞整田,杨永生与一名叫戚伟庆的盐城人负责挖泥。他们挖着挖着,铁锹突然碰到了坚硬的东西,为一探究竟,两人继续深挖后,居然在地下发现了三块碑石。用水冲洗干净后,他们才看清楚:一块是90公分见方的光滑石板,材质与现在的大理石相似,上面刻满了如手指头大小的字。石板反面较毛糙,四周有突出的边框,形似盖板。另外两块依着裂缝可拼接成一块完整的石板,上面有几个大字。当时杨永生和盐城人一起把完整的那块碑石用独轮车运至家中,而断裂成两块的碑石则被另一女性村民拿回了家。


杨永生老人与陶焘墓志铭拓印纸  (王小萍提供)


杨永生老人讲述过往(王小萍提供)

 

     杨永生老人当年是村上的会计,是那个年代的识字人,他说看到如此精致的碑石,加上镌刻细腻的字体,以及上面记录详细的墓志铭内容,就猜测此墓碑的主人非同寻常。当时墓碑拿到家后,有些文物保护意识的杨永生担心碑文受到损伤,特意将碑石反着摆放。后又出于对碑文的喜爱,聪明的他用复写纸放在碑文上,然后铺上白纸,再拿工具在上面用力摩擦。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番操作后,整块碑石上的文字内容竟然真的拓印在了白纸上。而这张拓印了陶焘墓志铭全部内容的纸张,杨永生老人始终保存着。


陶焘墓志铭碑刻内容(王小萍提供)


陶焘墓志铭碑刻拓印纸(王小萍提供)

陶焘墓志铭碑刻者姓名(王小萍提供)

那天我有幸见到了这份珍藏了四十年的珍贵拓印纸,纸上蓝底白字,字体匀称,字迹工整。当老人看到我惊讶的表情后,神情显得有些黯然。他说很遗憾,他没有把墓碑保护好,因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他去苏州工作期间,碑石被收古董者从他家属手中收走了,后又得知,另一村民手中的断裂碑石也早就被人收购。自那以后,杨永生老人再也没有提及此事,也不想去打听墓碑的去向。

当我告诉他,这两块碑石如今已在苏州碑刻博物馆收藏时,老人显得很兴奋,连说蛮好蛮好。我就将网上报道碑石信息内容转述给他听:2012年4月,被修复一新的陶焘墓志铭亮相苏州碑刻博物馆。墓志铭含一志一盖共两块,60厘米见方,厚10厘米,青石质地。盖石书作“清故候选按察使司经历陶先生墓志铭”,碑文则记述了陶焘的姓氏、籍贯、生平事迹、官爵及其“书画一源,书进则画亦进”的美术思想,共1020字。

此报道还将陶焘墓碑失而复得的经过也作了详细介绍:上世纪90年代,陶煦玄孙陶宝果从昆山张浦调回周庄工作,无意间听人提起,吴江三家村一黄姓村民家中有两块石碑,即为陶焘的墓志铭,其中碑文保存完好,盖石已裂为四块。经过商议,陶宝果与族人陶为衍、陶坚一起出资,将墓志铭从该村民家中买下运回周庄,置于陶氏老宅天井中,覆以塑料薄膜,再在上面加上一层搭盖。陶宝果曾动念将墓志铭捐给周庄,但因缺乏相关的专业机构,导致两块墓志铭在陶氏老宅的天井中搁置五年。2012年2月,陶为衍到陶宝果家走亲戚,在老宅看到塑料薄膜覆盖的墓志铭,决定让其“重见天日”,遂联系苏州碑刻博物馆,将其捐出。苏州碑刻博物馆接受此碑,经过近一个月的修复后,两块石碑焕然一新,原本被斫裂的盖也合为一体,已在碑刻博物馆内展出。现居上海的陶冷月之子陶为衍说,希望借墓志铭重获之际,能寻找到失联近一个世纪的陶焘后人,接续血脉,共修家谱。

报道所述内容与杨永生老人的回忆因时间久远,在某些细节上可能存在细微出入,但并不影响陶焘墓志铭与盖板从出土至进入博物馆馆藏的经过。不管如何,陶焘墓在三家村的存在是毋容置疑的。这段尘封久远的历史,这两块重见天日的墓碑,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一代文人墨客的风雅,也是一个村庄被时代覆盖的过往。
     走访结束,当我与杨永生老人道别时,他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的陶焘墓志铭碑石(王小萍提供)



◆ 责 编:李星雨

◆ 美 编:金迈洋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作者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为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和《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充分挖掘吴江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吴江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践行爱国主义教育,“吴江通”微信公众号从即日起面向全社会开展“追忆身边的红色党史”专题征稿活动。

征稿要求:

1.主题:紧紧围绕发生在吴江地域内的革命故事、人物、文物、遗址遗迹等,要求史实准确,观点鲜明,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2.文体为纪事、故事,字数要求2000至6000字以内;

3.时间:即日起至2024年10月1日;

4.选题参考吴江区红色文化资源已统计点位(选中下方网址搜一搜即可查看):

 https://kdocs.cn/l/cnSUtfJqMke1?f=301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szwjdaj@163.com,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概不录用)。照片采用jpg格式,每张配以文字说明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往期推荐:





那年月我们跑“王江泾”?


慎终追远,见证人生终点的吴江殡仪馆


费巩:一灯一亭,流芳百世


双塔桥


我和春天有个约定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