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平望工商业组织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平望工商业组织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2020/3/21 0:48:06    作者:  周明荣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499

  吴江地区工商业历来比较发达,行业交织纷繁,行业之间,大小户的矛盾在所难免,因此,较大的行业如米业、洒酱、棉布、南货、腌腊等很早说建有同业公会,有纠纷可通过同业公会协调解决。在这基础上,民间商会组织应运而生。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平望镇士绅和米业巨商在吴江率先发起组织平望商务分会,会所借平望城隍庙,后迁西塘街元天宫(即现在工商联址)。拟定章程十二条,推举吴栋成、凌卓云为负责人,称为商董。民国二年(1913)一月,会内设商事公断处,专门处理商事纠纷。以后商务分会改称商分会,商董改称会长,先后出任会长的有孙章甫、吴敏於、孙天雄等人。商会的作用主要是处理商事纠纷、调节行业关系、通报市场货币流通信息、筹措地方公益经费等,如提供地方治安保卫、消防组织的经费。民国之初,市场流通以硬币银圆、银角、铜圆为主,每逢比价(每银圆调换铜圆多少)变动,商会就及时派人沿街摇铃呼喊,晓示商家,较大的商店还把比价牌标明挂出,以便换算。

  平望历来为大米产区,又是稻米的集散地,镇区米行林立,中外通商后,将大米贩运至上海,再转运闽、广及天津等地。民国16年(1927),全镇米商20户,在大王庙组织米业公所,每逢农历初一、月半,各米行米店都把粜斛进行校核,抗战爆发时停顿。沦陷时期再建伪米业公会,会长是张慰先、费振声等人,设在施相公庙内,每天下午,米商吃茶聚会,商议米价并进行交易。1945年抗战胜利,会长又屡屡易人,有俞志春、黄瑞生任会长。

  平望解放前夕,地方开明人士王振欧在中共地下党员张振海、顾其行的策反下,深明大义,将平望、横扇、梅堰、溪港等处的工商自卫队枪枝弹药妥善安置在地下党组织的控制之下,随后即如数上交给人民政府。1949年5月3日,平望镇解放,为了支援前线解放大上海,王振欧积极发动工商界人士在不到三天时间内,献粮300石。1949年11月,成立平望镇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有委员11人,其中常委5人,主任徐世乾,副主任王振欧、沈心唯,工作人员吴国钧、顾人杰、周介祉,下辖同业公会22个,工商总户344户,跨82个行业,并负责管辖梅堰工商分会(主任施金生、副主任王士元)和溪港工商小组(组长徐汉武、副组长秦加奎、钱同春)。是年7月间,遭台风袭击、大水成灾,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建立生产救灾委员会,工商联立即投入行动,对平望西北部受灾农民发放救灾贷款、粮食种子等,积极扶持生产自救。

  当时国家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要求克服暂时困难,平抑物价,发展生产。工商联响应号召,发动会员踊跃认购胜利折实公债。1951年10月,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又积极发动捐献飞机大炮,镇区捐献款计旧人民币3558万元。1952年,无锡召开苏南地区物资交流会,平望镇工商联组织酒酱等行业前往参加,所产辣油辣酱、酱黄瓜等产品在会上倍受青睐,为吴江平望争了光。

  1953年,平望镇工商联筹委会进行整顿改组,经过民主协商,群众推选,政府委任等程序,产生执委21人,鲍乃梁任主任委员,周明荣、陈伟伦任副主任委员。为提高办事效率,各同业公会集体办公,共有办事员15人,工商户发展为403户。

  以后我知道组织上要调我到工商联去工作时,思想上有顾虑,以为工商联是资产阶级的组织,“不光彩”、“低人一等”。郭申华镇长再三开导,指出工商联不同于旧商会,工商联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团体,要我到工商联工作后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团结教育全镇工商界人士听党话,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镇党委于海镇教导员了解我家庭子女多,生活上有困难,经与县工商联研究决定,每月支津贴41.50元,由县工商联按月汇下,自此,我就脱产在工商联安心工作。晚上经常有会议,差不多天天要到深夜才回家。那时工商联工作很繁忙,既要负责协调行业经营范围、货源安排,又要检查市场物价、调处劳资和商务纠纷等。而最麻烦的任务是配合税务部门对各行业户每月每季评议税收。每个行业的每次评税,同业公会主任和工商联委员都要去参加和协调,所以每次评税都要评到深更半夜。每逢所得税清算汇交,还要组织集体缴税,准时纳库。

  1953年11月,贯彻国务院命令,开始执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禁止私商经营粮食油料,我们即着手安排米店从业人员,经批准组织4家粮食代销店。安排8人,资金1176万元(旧人民币)。从此粮食油料都由粮食部门实行计划供应。部分米业从业人员则转业腌腊和棉布业。

  1954年8月,棉花、棉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定量供应。县工商联召开全县棉布业代表会议,我和棉布业金燮森委员同去参加,回来传达贯彻。粮油棉布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和烟酒专卖后,国家对私营粮商棉布商本着安排结合改造的精神,使零售商与国营商业、供销社建立代销、经销、加工、批购关系,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1955年5月,县供销社在平望选择南货、百货、菜馆等行业进行改造试点工作,组织成立南货、百货、菜馆3个合作小组,实行联购分销,先走合作化改造道路。1956年初,县工商联召开全县工商界骨干会议,会议尚未结束,镇上已来电话要求赶快回去,说全镇各行各业已经敲锣打鼓申请合营合作,走社会主义道路。当时平望镇商业470户,其中纯商业354户,占74.6%,服务业21户,占4.56%,饮食业95户,占20.75%,其中,2名以上职工的私营企业42户。镇上成立对私改造领导小组。分行业报批组成公私合营商店9个(酒酱、棉布、百货、南货、国药、竹材、菜馆、地货、冰厂)。批准合作商店34个核算单位,门市部107个,人员455人,其中纯商业20个,282人;饮食业4个,71人;服务业10个,102人。对小商贩的改造,组织自岁盈亏合作小组,人员有209人,由国营供销社商业全面安排,在货源、代销、贷款方面给予扶持。

  在合营合作改造过程中,坚持贯彻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和从宽处理、尽量了结的政策精神,企业资产由私方人员自点、自估、自报,再经民主评议、政府批准进行清产核资和经济改组。国家对公私合营中私方人员交出的生产资料实行“和平赎卖”政策。每年按金额付给5%的定息(1956年起,至1966年止)。对私方实职人员采取国家包下来的政策,根据其业务能力、社会地位、原任职务等,量才使用,适当安排。1956年9月11日,县人民委员会任命17名私方人员为平望9个合营商店的正副经理,7名职工为公方经理。

  1956年,全镇工业、手工业也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工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勤昌、协和、馀生、新昌、立兴五家米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平望米厂;达顺、德兴、聚顺、高复兴、大顺、同顺兴六家酒坊,合并为公私合营平望酒酱商店;德丰印刷所并入地方国营吴江印刷厂,改名为吴江印刷厂平望工场,原地生产,单独计算盈亏。

  手工业于1956年6月至7月间,先后批准成立缝纫、棉棕、竹伞、栲栳、铁业、木业、白铁铜锡衡器、鞋业制革、钮扣等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修理小组。

  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考虑到小部分中的小工商业者可能遇到某些生活上的暂时困难,故在工商联内成立了工商界生活互助金委员会。经济来源以定息收入的10%、工资收入的1%作为应缴的会费,制订具体章程和实施办法,设专人管理,会员有困难可申请补助或借款,以解决暂时性的实际困难。

  1957年8月,平望镇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审议通过了工商联筹委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15人组成的平望镇工商业联合会,推定主任委员鲍乃梁,副主任周明荣、梁鹏飞,党委闵观澜、戚祖德、张慎之、范志成、汤寿元、金燮森、周锦才、执委徐尧发、邱辉民、陆金绶、陈大鹤、赵俊生、金和生。

  1956年对私改造胜利完成后,工商联工作重点转入到加强对工商业者的政治理论学习方面,以利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平望鲍乃梁去南京江苏省工商界政治学校第一期学习;1957—1958两年,平望工商联有工商业者74人,分批参加苏州、同里、黎里三期整风学习,整风后又参加县里交心学习。1959年4月,县工商联吴清伟、沈茂堂、周明荣、杨存毅、钱荣生5人去南京参加省政校第四期学习。由于“左”的影响,在苏州和同里整风学习期间,多人被戴上右派帽子。总来看,通过整风学习,极大地推动了工商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运动,坚定了接受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后遗症是工商界人士产生了自卑思想,宁肯多参加劳动,不想多开口,遇事报喜不报忧。后来,召开全县工商界“神仙会”,家属也去参加,开得比较活跃,和风细雨,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戴帽子。后又加一条不装“袋子”(不装入档案袋),工商界人士再度振作精神,积极工作。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紧张,工商界人士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克服困难,这是1956年以后,加强工商业者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改选的必然结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平望工商联组织停止活动。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