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盛泽镇志 >> 第十四卷(社会)第四章(劳动工资)

第十四卷(社会)第四章(劳动工资)

2013/1/17 16:04:44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5513

 

第一节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劳动工资状况

 

盛泽镇为传统的丝绸专业市镇,属江南富庶之地,一般地说,就业率较高,劳动报酬优于邑中诸镇。但有产者与雇佣劳动者的收入甚为悬殊。《E·罗契的江南丝绸之行》一文载,清同治年间,盛泽“丝绸制品的大部分是轻质的,由妇女来织造,她们将生丝复摇、络纬、牵经,装上机子进行织造。织成一匹长45英尺(15.75米)的绸匹,平均报酬为0.35美元,而长16英尺(5.6米)的则是0.14美元”。这里指的是工场主付给雇工的劳动报酬(据1986年《丝绸》杂志)。

民国10年(1921)左右,雇佣的力织工织一匹物华葛(30码)耗时4.5天,工场主付给的报酬7元,如合格另奖0.2元。每月定额4匹,多织一匹奖1元,多织2匹加奖4元,多织3匹免交全月饭金(每天包饭费0.2元)。

30年代初,工人以力织工为主体,多系男工,而女工则从事辅助性劳动,也雇佣女工,工资大多为计件制。民国24年(1935),男工日工资平均为0.8元,女工0.5元,童工0.2元(据《吴江县政》)。据19499月中国人民银行盛泽办事处的调查资料,沦陷前,盛泽丝织工人月工资相当于大米5石(375千克)。

民国36年(1947),盛泽绸业日见萧条。翌年,由高利贷压迫,资本短缺,电织机由沦陷前的1000余台降至800余台。且纷纷转织棉布。绸业练业界失业工人骤增,生计艰难。至民国37年(1948)秋,绸业工人因物价飞涨无法维持生计,酿成抢米风潮。公教人员欠薪迟迟不发,117日,将欠薪折发糙米1石(据《苏报》)。

 

第二节 建国后的劳动工资

 

一、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工资状况

建国初,经济极其困难。194912月,全镇共有164个织绸厂,织机956台,开动的仅594台。共有职员72名;织绸男工303名,女工36名;纺纱女工149名;牵经接头男工10名。轴轧坊3处,有男工59名,学徒13名;灰练坊2处,男工195名;精练坊2处,男工254名,职员8名;染坊3处,男工96名,职员2名,学徒8名;铁工修机厂6处,熟练工2名,学徒15名。织绸工每日作工6小时,最高者产绸15,得薪75分。折合白米6;中等者产绸12,得薪6角,折合白米48合;最低者产绸10,得薪5角,折合白米4。工厂大多转为织布,最高者每日作工10小时,织布32半,得薪1.44元;中等者织布30,得薪1.30元;最低者织布26,得薪1.10元。失业情况在全县最为严重。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依靠工人阶级,开展“劳资两利”教育,说服资方,积极开工。至1952年底,经济情况全面好转。

19506月盛泽镇失业情况表

 

二、50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劳动工资状况

50年代中期开始,就业情况逐年好转,工资收入稳步增长。1958年,工厂、商店的就业数达3055人,其中妇女约占70%,学徒900余人。部分织工赴苏州、无锡、嘉兴、福建等地就业。全镇月工资1958年为232238元,1959年为335807元,增长42.07%。据19606月统计,全镇共有6411户,24509人,其中每人每月平均收入在610元的1463户,6341人,占总人口(除去农副业292户,958人)的26.9%1120元的2836户,12510人,占53.1%2135元的1291户,3649人,占15.5%3650元的336户,590人,占2.5%50元以上的79户,101人,占0.4%6元以下的114户,360人,占1.5%。由于“大跃进”年代职工数增长过猛,至60年代初就实行对部分职工精简下放,1961年至1965年,全镇全民企业转为集体企业的共94人,转为民办企业的258人,回农村及退职的达1147人。

三、知识青年、社会青年和城镇居民支援边疆、下放农场农村情况

1962年至1978年间,盛泽镇有大批知识青年、社会青年及居民支援边疆,下放农场、农村。分述如下:

支援边疆 1965年,221名青年赴新疆和田专区新园农场落户。80年代初,这些人员大多回盛泽原籍工作。

下农村插队 1962年至1966年,共有187名青年下农村插队(户口迁入生产队)劳动。19689月,在校的1966届、1967届高、初中毕业生共522名下放农村。同年12月,496名社会青年下放农村。19694月,在校的1968届高、初中毕业生共329名下放农村。同年10月,158名社会青年下放农村。1970年,522名城镇居民下放农村。其后,不断有中学毕业生下农村插队,至1978年止。10余年间,至盛泽公社插队的共605名,坛丘公社385名,南麻公社360名,八坼公社191名,桃源公社188名,梅堰公社127名,庙港公社119名,青云公社58名,平望公社41名,屯村公社40名,其它公社共43名,总计2265名。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些下放人员全部回城镇工作。

下农场 19714月,314名知识青年赴江苏生产建设兵团316团(大丰县)落户。同年6月,163名知识青年赴315团落户。1972年至1975年,100名知识青年至平望水产养殖场工作,14名至元荡养殖场,7名至胜墩农业科学研究所,57名至八坼苗圃,10名至县蚕种场,28名至庞山湖农场。总计693名。80年代初,多数人员返城镇工作(赴大丰县的大都返回吴江)。

四、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劳动工资状况

70年代末期始,盛泽丝织业发展迅速,劳动就业数剧增。插队青年悉数上调。大批初、高中毕业生进厂工作。1982年始,招收工人实行合同工制。因厂房扩建,被征用农田的农民(称“土地工”)亦进国营企业工作。乡村企业崛起,大量农村青年转为工人(详见“丝绸”、“工业”卷)。工资较大幅度地增长。1987年,国营企业发放的工资总额达1640.59万元,奖金744.92万元;集体企业发放的工资总额达1301.16万元,奖金557.64万元。但效益较好的企业与效益较差的企业(如电镀厂、钢丝绳厂、第二机床厂等)奖金差额增大,收入呈不平衡状态,个体户也成为就业的一个门道(详见“商业”卷)。1987年始,各企业招收外来劳动力,有江苏淮阴、江都,浙江嘉兴,安徽金寨,河南固始等地农民数
百名。

19791987年盛泽镇劳动就业人数统计表盛


泽镇部分企业历年人均年工资奖金统计表

注:上表不包括各项补贴、加班费等。学徒亦计入内。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