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七都镇志 >> 第十二卷(社会)第四章(姓氏、宗族)

第十二卷(社会)第四章(姓氏、宗族)

2012/12/25 13:37:20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955

 

第一节  七都人口的历史渊源及姓氏概况

一、七都人口的历史渊源

吴越春秋时,七都地处吴越两国交界,可为吴,可为越。清初,七都进士沈裕云吟咏“因渎”风景时,曾有“吴头青楚楚,越尾绿依依”之句。镇南桥下村、钮家兜村、双荡兜村、横塘村,镇西长村村、焦田村、建勤村均仅以一水之隔而分苏浙,薛埠村戴家浜的田地更与浙江省胡溇镇的田地交错杂间。明清以来,诸多入庠文人为赶考方便,喜人乌程籍、归安籍,与浙地水乳交融,这是七都人口的早期特点。

历朝几经鼎革,外来人户逐渐徙入。宋室南渡,由于国都南迁临安(杭州),有大批北方人士迁入,与七都土著人同居(据各户郡名可考)。后又有湖南籍、绍兴籍人士迁入,他们大多从事农(种田)牧(养鸭)为主,落籍七都,繁衍子孙,这些人以居住文义兜、横塘、永民、丁家湾等村为多。民国年间,相当数量的苏北籍人撑一木船以打工(罱泥)流落七都,土地改革后,入籍落户七都。差不多各村均有客籍户口。

解放初,一批山东、苏北党政干部被派至七都。其后,逐步由国家统一调配人员至七都各企、事业单位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有部分上海、苏州的下乡青年留居七都。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量较大,外籍大、中专毕业生相继被招聘为各镇办企业的工作人员,也有外籍青年入赘七都。更有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的少数民族青年妇女陆续婚迁来七都。


七都镇少数民族人士一览表

 

                                       续表

 

二、姓氏概况

据七都派出所户籍调查统计,1999年共有姓氏129个,其中单姓128个、双姓1个。按户数多少依次排列如下:

叶、严、沈、侯、钱、吴、盛、潘、杨、曹、董、孙、芦、冯、马、徐、张、季、王、俞、黄、万、倪、施、许、朱、田、宋、金、费、邱、蔡、陆、谢、何、周、计、丁、葛、李、邢、浦、毛、谷、韦、邵、翁、屠、姚、管、江、濮、殷、杭、于、陈、皇甫、刘、胡、郑、方、罗、莫、薛、夏、高、曾、肖、石、韩、纪、赵、洪、戴、乔、吕、贺、闻、凌、薄、津、相、蒋、汤、傅、梁、章、闵、祝、汪、缪、任、谈、谭、崔、秦、袁、应、麻、龚、汝、虞、陶、郭、林、史、桑、红、段、华、邹、钟、程、庾、庄、詹、岳、米、褚、郝、黎、边、乐、阮、魏、雍、贡、侍。

其中曹、黄、邱、皇甫、马、吴、张、孙等自古以来为七都地区望族大姓,在有关村立有宗祠。

 

第二节  宗族探踪

孙氏  吴地是“兵圣”孙武长期生活的地方,又是其青冢埯埋之处,因此古吴越地区是孙武后裔聚族居住、世代繁衍之地。近年来,随着对新获的一些孙氏谱牒文献进行考证,发现了几支孙武后裔,其中有两支涉及七都地区。一支是孙子第五十六世孙孙元绶于宋时由浙江泗安徙居吴溇庄桥,自成一支,为吴溇孙氏始祖。其六世孙孙珑,字稼隐,为庄桥西街支祖。另一支是孙子第五十七世孙孙贵二,讳建,号立斋,由长兴迁平湖,再自平湖迁吴江儒林里。其子承三,字维纲,号常五,由儒林里再迁居安口田。承三生子二:富之、教之。《儒林六都志》载:孙富之,字大有,号素庵,洪武庚午岁贡,任广西全州同知。孙教之,字大化,号养中,洪武中吴江廪生。承三的长房长孙孙尚真,即孙子第六十代孙,“字懋章,号守耕,洪武中湖府廪生”。“公常游洞庭,爱甲山山水之胜,遂迁居山之中湾。”其弟孙尚隐,“字懋林,号乐耕,永乐中嘉郡庠生”,孙尚诚,“字自成,永乐中吴江廪生”,皆世居于六都。

古六都地区,孙氏为望族大姓,人才辈出,尤以安口田、染店浜、叶港、吴溇为密集。《儒林六都志》载明,至清前期止,孙姓人士中出过进士4名、举人7名、武举人2名、贡生和监生22名、庠生109名、武庠生6名。近代孙氏宗族中在各个领域也涌现过多位出类拔萃的人才,如革命烈士孙世实、社会学家孙本文、蚕桑学家孙本忠、园艺学家孙云蔚等等。

朱氏  历史上著名的“程朱理学”创始人之一朱熹(11301200),在七都有子孙繁衍。据《婺源朱氏族谱》云:朱熹为朱氏第九世祖。其先第五世祖朱振与同祖兄弟朱雍之子朱嘉言,由婺源迁福建省建阳县,再由建阳迁湖州乌程之南林(即南浔),死后葬浔北福积桥旁,此为朱氏旁支迁南浔之始。嘉言子朱时平因从征方腊有功,卒于军中,后于宣和二年(1120)赐葬于乌程尝四圩明月桥北。其第十世祖朱潜官乌程县令,因至南林省坟墓,建宗祠于尝四圩明月桥东,绘道宁公(朱嘉言)、文公(朱熹)之像祀之,额曰“紫阳书院”。其子朱槐、朱楠遂家于此。十八世祖朱英之子朱文亮之次子朱宁,宁之子朱磷、朱锃居南浔。第二十一世祖朱钦赘浔西西庄村吴氏,子朱泽居吴江县七都暗章兜。次子朱桂为二十二世祖,其子朱池,号柳塘,配吴江六都曹家港(即亭子港)谷家湾谷氏,由南浔西庄村吴宅馆移家于谷家湾西绿莎浜,其为婺源朱氏旁系迁绿莎浜之始,即二十三世祖。后绿莎支另修家谱,尊朱池为绿莎支一世祖,《谱》续修至十世祖朱世琏止。其后谱失修,约终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

张氏  张氏在元末明初已是大姓,世居七都。据《吴溇张氏宗谱》载:张氏四世祖蕙,字庭芬,号友竹。生子三,长子端,号西溪,是三汲浪兜(今文义兜村)支始祖。次子正,字而范,号听涛,入赘吴溇马氏,因家儒林里。张正诰封奉直大夫,候选直隶州知州。子二,长子潮,字信卿,号竹溪,为吴溇港北支始祖,后分四房;次子滋,字润卿,号慕椿,为吴溇港南支始祖,后分五房,故吴溇张姓有九分之说。三子穆,号忆竹,是桥下(今桥下村)支始祖,其后裔张鸣钧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及第,历官顺天府(今北京)府尹、直隶(今河北)布政使、河南按察使等职。据调查访问,埃亩兜(今丁家湾村)张姓为桥下支,孝思兜(今方家桥村)张姓为三汲浪兜支。张氏直至今天,仍为七都大姓。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