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梅堰镇志 >> 第五卷(科教文卫)第三章(文  化)

第五卷(科教文卫)第三章(文  化)

2012/12/23 17:28:53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654

第一节 文化站及文化中心

一、文化站

梅堰文化站 建于1964年,站址设在公社文化宣传办公室内,管理全社的文化工作。1980年由公社拨款5000元,在镇东建造了占地100平方米的两层楼。是年,文化站迁入新址。19871990两年,通过自筹资金增建录像、游艺室两幢楼。1996年镇文化站的建筑面积为970平方米,内设万册图书室、阅览室、文物陈列室、录像放映室、电子游艺室、新华书店、卡拉OK娱乐厅、桌球室等文化设施。文化站受市文化局与镇政府双重领导。

1980年初,文化站筹资创办以队办厂(既是文艺宣传队员又是厂的职工)的誊印厂,利用誊印厂的赢利完善娱乐设施。14位文艺宣传队员经常自编自演节目,到村(大队)厂演出。1992年文化站建成吴江市第一家两万册图书馆。同年被评为苏州市一级文化站。1996年文化站有工作人员和职工28人,固定资产近百万元。

二、文化中心

梅堰文化中心 1980年,由电影院、广播电视站、文化站3个单位组成,在公社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宣传、共青团、工会、文化站等有关单位组建管理委员会,由公社宣传委员任主任,负责全公社28个文化室的文化工作。文化中心经常组织各项活动,1986年举办了“恭贺新春”美术书法展览。1987年“五四”青年节举办全乡首届艺术节。1990年举办“杨永昌农民画展”和“我与社会主义”征文比赛。1991年举办全镇戏曲大赛、首届卡拉OK赛、首届演讲比赛。此外,文化中心还经常指导各厂、村利用科技之窗、黑板报提供农民所需的科技知识和信息,为农民致富作好参谋。

 

第二节 群众文艺

40年代,梅堰一般的文化娱乐活动只在节日、春季等举行,由村镇的头面人物和热心人士互相串联,再发动组织大家出资参加。50年代初,各村青年成立业余文工团,60年代各大队建立俱乐部,成立文艺宣传队,70年代后期有的大队还开办文化茶室等,活跃农民文化生活,80年代恢复俱乐部,90年代还创办了文学社。

春台戏 40年代庙头、龙北等村在年成较好的春季到震泽“大贵楼”茶馆预订戏班,曾聘请过“黄金大舞台”、“龙凤大舞台”、“中国大舞台”等京剧班子到农村演出。因无剧场,在露天搭台,俗称“草台戏”,又因在春天,所以也叫“春台戏”。每次演出,人山人海。50年代中期,庙头等村请吴江锡剧团到村里演出《梁祝》、《双推磨》,还请过孙伯龄工艺京剧团来村演出。

书场 40年代秋泽、庙头等村有茶馆近十家,在下午和夜里常请湖州评弹艺人来说书。

1963年,隶属供销社的“公社书场”,属集体经营,座位300个,年演出一百余天、一百四十余场次、观众12770人次,平均票价0.1元,1964年总收入1911.8元。公社书场一直经营到1975年。

19846月,秋泽村率先建起了文化茶室,曾请苏州著名评弹演员杨乃珍来说书,庙头、联合、玉堂、梅塘、大敕、龙南等村相继办起农民书场。1985年和1986年,文化站两次请苏州、上海评弹艺人来梅堰,到城角村说书。联合村到1996年在节日期间还请名家来说书。

舞龙 龙北、龙南的村民喜爱舞龙,较有名的是龙北村薛界桥的舞龙队,始建于民国29年(1940),由村民陈金观、孙仁观等发起组织,农闲时练习,逢节日出来演舞。50年代仍沿袭。80年代后期还建立了妇女舞龙队。龙北村舞龙队曾多次应邀参加吴江、苏州舞龙表演。1995年冬,吴江、江苏电视台慕名到龙北村化了3天时间摄制纪录片《舞龙人的故事》,翌年春节期间吴江电视台先后多次播放。

堂名和宣卷 30年代和40年代,梅堰大户人家喜庆筵席雇请“堂名”、办佛事所请的“宣卷”,都是一种吹奏说唱形式的民间文艺,观听者仅限于主家亲朋好友及近邻。此俗50年代初渐废。

文工团 50年代初,梅堰各村以冬学民校为阵地开展群众文娱活动。1951年冬,太平村成立业余文工团,参加青年近40人。文工团行政上属农会领导,业务由文工团长负责。夜里、冬闲和下雨时排练。1953年冬该文工团到平望物资展销会和平北乡民兵发枪仪式上演出,此后还到城角、秋泽、三官桥等村演出,受到平望区政府的表扬。梅堰村、卞字村、秋泽村等也相继成立文工团。文工团演的新编剧本有《婚姻自主》、《嫁衣恨》、《锄奸记》、《白毛女》等,也有老戏新演的,如《梁祝》、《借红灯》、《双推磨》等。一般在春天、节日及农闲时在庙、庵广场或田野上演出,有时开群众大会之前演唱,有时在开会之前村与村之间还互相点名(村名)、点歌竞唱。梅堰村业余文工团曾在梅堰中心小学操场上搭台演出。19592月,县举行文艺会演,梅堰的小演唱《歌唱人民公社好》、《闹新年》获演出奖。

俱乐部与文艺宣传队 1965年前后,各大队建立俱乐部,晚上自编自演节目,亦歌亦舞,又说又唱,平时到生产队的场地和田头演唱,节日在大队演现代小戏。1965年公社文化工作会议上奖励优秀俱乐部7个。1965年冬,各大队都成立文艺宣传队,演样板戏,有时到梅堰集镇上参加会演。“文化大革命”时,俱乐部瘫痪,各大队文艺宣传队掀起了排演“样板戏”热潮,三分之二大队排练演出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等。70年代后期,俱乐部恢复,并得到发展,办起了图书室、培训班、农民夜校,融娱乐和学文化及科学知识于一体。1980年公社文化站组建以队办厂的文艺爱好者为骨干的文艺宣传队,经常深入大队、厂演出,其中5名文艺骨干曾送苏州艺校培训。

80年代后期,全镇75%的村、厂都健全了俱乐部,人们可以在自己家门口的俱乐部里开展阅览、桌球、棋类、乒乓、演唱等活动。如联合村俱乐部有9间房屋,面积315平方米,设有阅览室、棋室、展览室、书场、桌球室、乒乓室、图书室、夜校等。俱乐部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1986年举办“大世界”活动,有钓鱼、击鼓、猜谜等。1995年联合村荣获省优秀俱乐部称号。

文学创作 1986年文化站把全乡十余名文学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了乡创作中心组,请《苏州日报》社副刊部主任张昌颐等来作讲座。1990年春创作中心组发展为文学社,创办社刊《绿萼》,设主编1名,每年编发4期。到1996年该社已有10人在苏州市级以上的报刊发表作品,文学社社员黄雪琪、沈文龙等在苏州市、吴江县(市)征文中多次获奖。

 

第三节 文化宣传橱窗

民国18年(19298月,梅堰开设“梅堰民众阅报处”,负责人卫书娥,县拨经费年36元(银元),至抗战爆发时停止。

60年代末,梅堰文化站在政府门口以黑板报形式办起了宣传栏。70年代初,文化站出资在供销社门口墙壁上正式办起了全社第一块文化宣传橱窗,共8格,每月更换一次内容,由文化站负责。70年代后期,学校、银行、机电站、供销社等单位,相继办起了文化宣传橱窗。80年代,医院、税务、副业公司、农机厂、商业公司等单位也办起了文化宣传橱窗。80年代末,文化宣传橱窗已辐射到农村和各镇村企业。90年代,由镇宣传办和文化站牵头,电影院、派出所、财政所、工商所、城建、环保等单位于电影院对面办起了长30、共16格的文化宣传橱窗。

文化宣传橱窗,主要配合镇的中心工作,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科普知识,如计划生育、法制和卫生常识,并为农民提供所需的科技信息和技术知识。宣传内容视需要而定,由各单位负责,不定期更换。

 

第四节 电影放映队与影剧院

电影放映 梅堰集镇在1952年被县里确定为电影放映点,妙友村在1954年为放映点,秋泽村在1957年为放映点。195335县放映队在原庙头小学操场放映《智取华山》,1957年放映《刘家梅忘本回头》等影片。此三个放映点1957年放映情况如下∶


1960年,公社所在地每月放映不超过3个工作日,生产大队每月放映不超过1个工作日。当时放映的是《梁祝》、《追鱼》一类影片。

电影放映队 1971年公社电影放映队成立,由张志荣任放映队长,有8.75毫米电影放映机1台。曾放映彩色故事片《春苗》等。每个大队轮流放映,一般每月由大队包场放映1次。包场费为每场9元,放影队年总收入二三千元。

1976年,放映队增加放映员两名,有放映机两台(16毫米、8.75毫米各1台),运输工具由原来的一条扁担发展到电影放映机动船。放映形式仍为各大队轮流放映,包场费为每场16元,放映队年总收入为1万元左右。电影放映队这种轮流到大队放映电影的形式到1994年结束。

梅堰影剧院 影剧院始建于1981年秋,1982年底竣工。占地面积3476.25平方米,建筑占地1832平方米,有座位1017只,有16毫米氤灯放映机一对。1983年农历年初一正式放映,票价为每张0.15元。是年5月,浙江省建德越剧团第一次来梅堰影剧院演出,第一场戏为《盘夫索夫》。9月上海市曲艺团来院演出大型歌舞,曲艺团还特邀上海广播艺术团演员陈少泽一起来梅登台演出。

19875月,影剧院由原来的16毫米氤灯机发展为35毫米座机。电影放映队及影剧院所放影片,都由吴江县(市)影剧管理站专供。

19911996年梅堰影剧院营业情况一览表

第五节 有线广播与有线电视

有线广播 梅堰广播起步于1958年,附设在公社机关内,有专职广播员1名,主要转播县广播站节目。当时广播线与电话线合用,全公社共安装21只广播舌簧喇叭,在播音时不能打电话。1960年起架设广播线路,到1962年电话线与广播线分开,广播与电话可同时使用。196711月,梅堰公社广播放大站正式成立,并自立杆子通到各个生产队,每个小队和部分大队干部家里安装广播喇叭。1968年,发展到50%以上农户安装广播喇叭。放大站内设备有150W扩大机1台,后公社投资一千多元又添置300W扩大机1台、601录音机2台、收音机1台。同时广播放大站迁到石皮弄邮电所房子内,独立设置,增加两名播音员。1969年大办广播时,公社又投资两万多元架设广播高音喇叭和舌簧喇叭专线,每大队安装4525W高音喇叭,全社共85只。85%以上农户安装了舌簧压电喇叭。每个大队设广播室,大队可以播送通知,召开广播大会。1970年公社广播放大站增加1名专职通讯报道员,开始不定期播送一些本公社自办节目,还先后添置550W新扩大机1台与电唱机等,县广播站又将1550W旧扩大机拨给公社放大站,更换了陈旧的扩大机。同年,通到各大队的主馈线由原来的毛竹竿全部更新成高5.5米的水泥杆。1978年广播放大站转为集体事业单位,并更名为梅堰广播站,由县广播站负责定编、定工资及日常开支经费,线路经费县里规定三级办广播三级负担。1980年公社广播站自办纸品厂,在以后近三年时间里获利三万多元。公社平均每年拨款一万多元。1981年公社广播站投资2.3万元在梅新街西尾建造了三层三百多平方米广播楼。1990年经上级批准,更名为梅堰镇广播电视站,工作人员4名,归吴江市(县)广播电视局主管,经费由市财政负担。

1980年全社广播线路全部改为6以上水泥杆,共立水泥杆518根,线总长600公里,共装广播喇叭5860只。全社配有20名兼职线务员、16名业余通讯员。1983年起广播站开设“梅堰之声”自办节目,19895月苏州市广播电视局在梅堰镇召开各县市广播电视局局长现场会,观摩自办节目。至1996年底梅堰镇广电站已有1台高26的电视塔和六十多万元固定资产。1978年以来该站先后五次被县(市)评为先进集体。

有线电视 1993年,梅堰镇筹集三十多万元创建了有线电视中心。第一期工程在镇区安装六百多有线电视用户,1994年发展到镇郊,龙南村314户安装了有线电视,上练、梅南、三官桥等部分村民也安装了有线电视。1995年双浜村投资三十八万多元,让全村三百六十多户村民都安装了有线电视,镇到村用光缆作为有线电视主馈线传输有线电视在吴江市是首家。到1996年底梅堰镇有线电视已发展到1766户,镇区及镇郊群众都能看上清晰的15个频道电视节目,每晚还有自办录像节目。

 

第六节 诗文辑录

从历代旧志中辑得与梅堰有关的诗或梅堰籍人写的诗共30首、文2篇。

 

过梅堰

宋·陆 游

春行雾雨暗衡茆,女儿随宜治酒肴。

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

 

舟过荻塘

宋·沈与求

野航春人荻芽螗,远意相传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叶渡,薰风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难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悬知岁事到金穰。

 

梅堰阻雪

元·戴表元

古戍鱼龙外,归人雁鹜边。

茫茫云塞路,衮衮雪欺年。

蓬屋聊偷话,梅花是浪传。

吴儿遗俗在,爆火聒愁眠。

 

梅堰行

明·徐师曾

传道梅花堰,梅花何处寻?

深秋闻异笛,寒色似相侵。

 

送吴泽民归梅堰

明·史 鉴

宾馆穷经独下帷,吾家同叔每相资。

青山折简招归隐,白首逢人在别离。

此日梅花应待雪,新年芝草又生池。

溪边无数垂杨柳,欲绾行舟住少时。

 

七夕宿梅堰显忠寺留题

明·张 渊

寺中银杏也知秋,叶叶凉风引客愁。

天入西南流大火,月斜河汉见牵牛。

老思退步何须巧?理到无生总是休。

且觅茶瓜遣今夕,鸡鸣沧海又孤舟。

 

秋泽村

明·王叔承

一樽耕读里,鸡黍老相忘。

门拥重湖白,村回乱树苍。

席田才雨过,柑桔尚凝香。

儿女饶姻好,偏警五狱庄。

注∶耕读别墅,王叔承筑于秋泽之阳,拳峰曲径,竹树萦纡,自成雅趣。

 

吴江赠沈彦昭

明·徐 衍

岁云莫矣风凄其,客楼寒气穿人衣。

江湖水冻舟不动,山林雪压人行稀。

我来松陵才两宿,窗外梅花香馥馥。

惊逢方子颜渥丹,亹亹清淡吐珠玉。

诗成落笔挥云烟,酒酣自号饮中仙。

青云有志终不负,丈夫未可轻少年。

愧我才名两无益,日守衡茆成散逸。

堪叹人生能几何?少壮读书须努力。

 

松陵寒夜读书

明·徐 衍

山雪初晴月满江,读书寒夜坐梅窗。

林间绕树乌三匝,松下归巢鹤一双。

芸几浮香凝缥帙,兰膏然火照银缸。

壮年未遂青云志,肯把心旌早自降。

 

圣寿寺九日写怀

明·徐 衍

自笼羁縻作楚囚,登高谁复共清游。

黄花篱外无人至,白酒尊前有客愁。

世事浮云俱衮衮,禅心流水两悠悠。

轻裘肥马徒为尔,得似烟霞一钓舟。

 

吴江实相寺赏牡丹

明·徐 衍

为爱牡丹开好花,天香缭绕拂袈裟。

当年野鹿曾游处,今日山僧对啜茶。

东洛池台尘满地,河阳桃李草盈衙。

欲寻魏紫姚黄贵,多是竹篱茆舍家。

 

秋溪夜雨吟

明·吴 复

漫漫南野云,霭霭东溪雨。

雨深夜??寥,空齐宁独处。

清啇激疏棂,寒萤暖依炬。

感此怀百忧,况尔寡俦侣。

有酒虽冽香,何以浣愁绪!

恨恨徒自椷,脉脉欲谁语?

写之就瑶琴,调在谐律吕。

知音杳不来,曲竟难再举。

整驾当早旋,胡为久羁旅?

峩峩黄鹤山,迢迢在何许。

注∶秋溪即秋泽。

 

舟过梅堰

清·徐 崧

向日波光起,回看渌水沉。

野塘无住路,初月在天心。

 

宿显忠禅房

清·徐 崧

何处梅花发?寒香已暗飘。

诗成闻击柝,酒醉学吹箫。

寺绕蒹葭岸,塘连薜荔桥。

归云楼外月,风竹影萧萧。

注∶归云楼在显忠寺中。

 

晓行荻塘三首

清·徐 崧

晓风残月草塘滨,鼓吹灯光画舫新。

莫谓柴门多睡稳,戍楼已有晓行人。

流云吐月照西塘,一个空亭在路旁。

暂憩恰闻朝课了,数声清磐共寒螀。

东林初见海云红,水色溶溶晓气中。

几许棹歌前去尽,荒坟松柏响秋风。

 

题梅堰显忠寺壁

清·景 奎

千古梅塘寺,山门面水开。

地清尘不到,僧好客频来。

澹墨诗题壁,残碑字沿苔,

桫椤树下石,云是讲经台。

 

秋泽村

清·吴 榷

袅袅西风木叶稀,菱歌清怨出渔矶。

一篱残日千村晚,坐爱归云带雁飞。

 

钓鱼桥

清·吴 榷

秋村夜雨涨轻潮,棹人蒹葭去路遥。

野渡独寻人不见,清风明月第三桥。

 

清风桥

清·吴 榷

碧草如烟细路分,数声清磐隔溪闻。

石梁西去人行少,时有回风卷暮云。

 

明月桥

清·吴 榷

圯边黄石定吾师,与客重期未可期。

汾水有云还似汉,不堪明月尚秦时。

《苏州府志》注∶清风桥、明月桥均在秋泽村东北。

 

頔 塘

清·释照影

百里横塘晚气侵,迎风西去路阴阴。

马嘶残驿斜阳动,入渡寒潮葭菼深。

历乱荒途犹有恨,艰难世道总关心。

苕溪一水通吴会,寂寞于公自古今。

 

至梅堰宿

清·沈虬

湖上一舟行,菱芦渺无路。

忽闻鹅鸭声,知有人家住。

 

竹间小筑

清·释道宗

斗室聊容膝,还能避世氛。

栽松因引月,种竹可留云。

花杂香难辨,禽多语自分。

鸣琴临北牖,仿佛调南薰。

 

麻漾渔歌

清·陈和志

苕霅西来水最清,茭萍菱芡绕江横。

得鱼便向溪边卖,半是歌声半鼓声。

 

北麻漾

清·景 奎

雄拟太湖匹,渊宏莫可虞。

喙吞乌镇水,腹隐掘城湖。

曝日鼋鼍吼,迷云鹳鹤呼。

寄言长路客,风浪莫轻逾。

 

过草庵

清·释道忞

数椽小小构孤村,菱芡交加水到门。

四壁天垂宜晚望,可中落日大如盆。

注∶草庵,在梅堰秋泽村,又名疏溪草堂。

 

秋桑和叶溉翁丈作

清·王之佑

东风初暖养蚕天,刀剪声声夕照偏。

不分黄梅重绿后,凉荫便减一村烟。

寒蝉无语咽深秋,园客重来陌上寻。

纤手提筐人不见,攀条曾记立墙荫。

 

晓发梅堰道中

民国·张农

曙色暝濛辨未清,鸡声喔喔恍催更。

扁舟欸乃荒塘上,稳卧篷窗梦不惊。

注∶张农,北厍人,张应春之父。

 

浮玉轩记

元·声九泉

《周官》∶扬州,“其浸五湖”,今太湖是也。议者谓上禀咸池五车之气,故一水五名;道家以为仙家浮玉之北堂。其言虽不经,然名山大川能出云雨以泽生民者,必有神灵司之。自古有天下者莫不尊祀,考《诗》《书》可见已。今夫具区之泽,澶漫数万顷,襟带三州,为众水所都。鼋鼍蛟龙之所窟宅,秔稌货财之所生殖,与夫凫雁鱼鳖蒲荷菰苇菱芡之饶,其美利在人,盖不可胜计。自吴东南数郡之水皆其支流别派,脉络联贯,衍迤旁薄,然后朝宗于海,盖天下之极观也。包山之幽,林屋洞在焉;松江之墟,甘泉祠在焉。其为列仙之馆,岂虚语哉!若鸱夷子皮固尝用人之国,功大名遂而能脱屣天刑,扁舟不返,意其精爽,宁与草木同腐。烟波超忽,风帆雨櫂,尚想往来于其间。

则浮玉之堂庸非斯人之徒之所托乎?然环湖而居者相属也,无不乐其清晖胜赏而未暇悉其原故,浮玉之名,未白于世。湖之北涯徐生升居之,始轩东荣为宾至之所,问名于余,余因字曰浮玉。升乃请文为记。夫具区之大,固未易论试。即今轩而言之,东则江湖之交,万景所会,而垂虹跨其上,人烟虚落,高下隐见;北则崇山横陈,倒影在下,空明荡摩,滉漾天碧,其将也如此。而曰浮玉,玉非浮者也,直假物以喻焉耳。当沤波不惊,万顷一色如登昆仑之墟,悬黎夜光,符彩溢目。或风起水涌,涛声澎湃,又如张乐洞庭之野,五音并作,宫商相应,此非浮玉则何以名之哉!升颇好事乐善,每宾朋来集,开户而望,则问之所陈者,举无遁形,酒酣啸歌,恍疑鸱夷。天随辈聚精会神,相与酬酢,于俎豆之间,不但挹袂浮丘拍肩洪厓而已。或谓浮玉绝景也,非一轩足以表之者,昔贺知章归会稽,诏赐鉴湖剡川一曲,其风物亦美矣,然领其胜者亦曰山阴一茅宇耳。古今人虽悬绝不同,其山水之娱、游过之趣,一也。登是轩也,岂无有概于斯乎?故为记之以与来者共焉。

注∶浮玉轩,在秋泽村,为宋代徐应勤宅。

 

达观桥记

明·吴涵

尝谓天下之事不为则已,为则必睹其成。君子论人当观作者之志何如耳。予里人朱山素贫贱,仅有田数亩,农力自给,恒苦弗赡,然其雅志济人而力不逮焉,则人皆知之也。嘉靖壬子冬,鸠乡耆石希贤辈造予庭告曰∶梅塘之南,官河横亘,深不可厉,徒杠舆梁,日见倾圮。时维朔风积雪,夜半呼渡,哀声万状。老农热中移舟而济,或一二耳而不可继也,山将有事焉。予深讶之。退而经营,众咸乐助,不继则割己田以补之,缔造之勤,不可殚述。乙卯春二月,复造予庭告厥成功。予嘉其志,因作记以纪其成,且为赎田并给之粟。呜呼!朱子下位而竟成其志如此。拟诸贵富显荣尊居,宴安而不知浅深厉揭之宜,视民肥瘠,漠然无欣戚于心者,其相去何如也!其亦重有所感也夫!

注∶达观桥原在今上练村。

 

说明∶诗文扎自弘治《吴江志》、嘉靖《吴江县志》、崇祯《吴江县志》、康熙《吴江县志》及续编、乾隆《吴江县志》、乾隆《震泽县志》及续志、光绪《吴江县续志》和明《四库全书·西村集》、清·徐崧《百城烟水》、《南社文辑》等。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