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芦墟镇志 >> 第十七卷(丛录)第一章(分湖三本旧志的特色)

第十七卷(丛录)第一章(分湖三本旧志的特色)

2012/12/21 17:47:56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884

第一节  堪称“民史”的《湖隐外史》

作者叶绍袁(1589~1648年),字仲韵,号天廖道人。分湖西北池亭村人(今北厍叶周村)人。幼年在父亲挚友袁黄家寄养十年,故名叶绍袁。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官至工部主事,明朝灭亡时出家为僧。分湖叶氏世代仕宦;叶绍袁一家更是满门风雅,他著作丰厚。《湖隐外史》是其晚年的未竟之作,抄本藏苏州图书馆。现行于世的是清末国学保存会的铅印本(1907年),每竖行平头28字,全书约10000余字;不分卷,以“纪××第几”的形式分类叙述。多数“纪”先“序”再“详事实”;少数“纪”只有小序而无下文,还有的“纪”无小序亦无详细正文。现将三十八“纪”内容简述如下。

(一)风景。分湖得名、景色,湖中巨石、蛎径等。

(二)灵异。“湖中有五彩锦被”,产巨蚌、珊瑚、千百大鱼等。

(三)古迹。七处古迹。说“今之分湖,不即为昔之甫里哉!”

(四)天行。自万历三十六年至崇祯十四年间(1608~1641年)的水涝干旱、飓风暴雨、冰雪严寒和蝗虫灾害等。

(五)社赛。猛将会盛况和起由。

(六)祠寺。近湖的泗洲寺、水月庵等10处寺院。

(七)名哲。写武功伯徐有贞、袁黄、袁俨、陶振4人。

(八)懿戚。[题注:补小序,详事实。]

(九)文帷。[题注:补小序,详事实。]

(十)令望。杨廷枢等5人系芦墟人的女婿。

(十一)兴会。收录杨维桢、陶振等人的诗文14篇。

(十二)著作。列出12人的主要著作书名。

(十三)殉难。反清殉难的顾汉石、杨廷枢、李枝芳3义士。

(十四)武略。专写洪祖烈(定远)一生。

(十五)侠游。沈令言(十林)以豪侠获罪被流放。

(十六)敦履。9个“布衣”之中品行“敦厚宽柔”的人物。

(十七)栖逸。“一松主人”“晚而好禅”。

(十八)容止。写一美少年圣旃。

(十九)艺事。议论古人的技艺,无当时分湖人的记述。

(二十)战功。记述丙戌(1646年)三月二十六日义军抗清的分湖之战。

(二十一)义贽。写周瑞、吴易的抗清义军。

(二十二)侨聚。侨居分湖的15位外地籍人士。

(二十三)晦迹。太仓进士张采(受先)削发为僧避居分湖。

(二十四)流寓。金陵人朱南(子夏)明亡时避居分湖。

(二十五)遁合。4位外地士子明亡时暂居分湖,后又他去。

(二十六)梵衲。3位分湖僧人:振宇、达如和达之。

(二十七)飞锡。紫柏大师等7位高僧云游参禅事。

(二十八)灵章。蓬莱仙子、李太白等5人的乩仙诗。

(二十九)冥秘。盐城人朱希哲、平湖县人冯某的“招魂”、“请仙术”。

(三十)方钞。治病的草药偏方。

(三十一)鸿术。“巫,咸以鸿术为帝尧之医。”

(三十二)庶姓。顾、王、张、孙、金、陆、於姓的居住地。

(三十三)青衣。5名歌伶、艺童。

(三十四)土产。分湖米、紫须蟹、黄雀、银鱼、鲈鱼、莼菜和鲜菱。

(三十五)村落。芦墟镇、陶庄镇和大胜、东古、绛田等6个村。

(三十六)园墅。瑞芝堂和宝生庵荷花池。

(三十七)桥梁。来秀桥、泗洲寺桥和芦墟二三桥。

(三十八)冢墓。分湖西半部的6处古墓。补遗:陶学正墓。

国学保存会版本校录者顺德邓实写的《〈湖隐外史〉跋》注释:“原书列目四十,后二目未成。”从文字看,即使在三十八“纪”中也有几处未写完。不知何故,铅印本有几处缺字留空,还有个别错字。真如邓实说的:《湖隐外史》篇幅不长,“而于名迹、节义、里社、侠游、遗遁、栖逸、风景、著述、庶姓、物产皆胪列无遗”,为后人勾画出明朝末年分湖区域的人文地物风情;特别是有关抗清义士英勇业绩的生动记述,是第一手的可信资料。

该书记述的对象,偏重于分湖西半部,即作者居住地周围的事物;并且“所纪纯为草野之事,不涉朝廷”。或许正是这一特色,邓实称赞该书为“实可称为民史,此非其一邪!”

 

第二节  史料翔实的《分湖志》

《湖隐外史》问世约百年后,沈刚中的《分湖志》成稿。沈刚中,字需尊,家住北芦墟,自号北溪居士。旧志说他家中多藏书,博闻强记,中年曾渡钱塘江入豫章(江西),越梅岭抵南粤,浮海至惠州,还客赣江,足迹所至,一发之于文,以布衣终老。参与编修《赣州府志》,著有《石刻考录》、《北溪草堂诗稿》等。其父沈芳,县学生员。乾隆十一年(1746年),父子俩同时被聘为新编《吴江县志》采访。《分湖志》稿本的记事下限断在乾隆十年。志稿具名“吴江沈刚中纂同里陆燿订”。陆燿(1723~1785年),字青来,号朗夫,也是芦墟人(故称“同里”),乾隆十七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后入军机处,官至湖南巡抚,“其学通达古今”,以清廉垂史。详见《人物传》。

从几方面看,《分湖志》大概在沈刚中参与新县志采访后、陆耀入仕前成文的,即乾隆十二年至十六年间(1747~1751年)。

《分湖志》稿本凡8卷,各卷目次要点如下。

卷一界域、村市、河荡、人物(上)。(上、下字为笔者所加,下同)

“界域”被抄录者改为“本志”,内容为抄录苏州府志、嘉兴府志、两部吴江县志及嘉善县志关于分湖界域的记述段落。

“村市”写芦墟镇和分湖四周约150个村庄名称及其方位。

“河荡”仍以方位转换为序,依次叙述漾荡河港名称、走向,“收录极详尽”,可与村名相互对照着读。

卷一“人物”(上)记载自宋朝陆大猷以后,至明中叶9位分湖名人。

卷二人物(下)、寓贤。

本卷记袁黄以下至清初13位人物和陆龟蒙等10位寓贤。

卷三贞节、烈行、贞女、孝女、节孝、文行、高僧羽士附、古迹、物产、习俗。

“贞节”记节妇34人。“烈行”记受辱抗暴而死难的“烈妇”4人。“贞女”记未婚“守节”的青年女子6人。“孝女”2人。后面又有抄录者续写的“节孝”女子2人。

“文行”记叶绍袁妻女沈宜修、叶纨纨、叶小纨、叶小鸾的诗文才华。

“高僧羽士附”记5位“能说法、能谈艺”的高僧,均未见于《湖隐外史》。

“古迹”记载伍子滩、水村隐居、依绿轩等14处。

“物产”记8种,比《湖隐外史》增加木棉布等3种。

“习俗”记8条,文句朴实,勾勒出当时社会的若干风貌。

卷四梵寺野庙附、冢墓、津梁、撰述。

“梵寺野庙附”共记泗洲寺、陶冶禅院、小基庵等20处“正统”的禅寺、道院、庵堂,附记8处野庙水阁,其中有文昌阁和3座城隍庙。

“冢墓”记16处,首列三国时吴郡邵氏墓和张翰墓。

“津梁”不管存与不存,共记45座桥梁,文句嫌略。

“撰述”记元朝后期至清朝初期26人的79种著作书目。

卷五赋、集诗(上)。

“赋”目仅收录明初陶振的《分湖赋》。

“集诗”收录31人的诗作41首,以律诗居多;其中元杨维桢诗8首,有元赵孟頫为钱重鼎画的《水村隐居图》的17人题诗。

卷六集诗(下)。收录44位作者的诗词63首,其中女作者10人诗21首。

卷七集文(上)。收录10人的11篇“记”,内有元钱重鼎的《水村隐居记》、《依绿轩记》和清吴江知县丁元正的《新建杨先生祠堂记》。

卷八集文(下)、别录、旧事。

“集文”(下)收录明代朱嵚和女诗人吴黄、叶小鸾等6人的序、铭、记、赋7篇文章。

“别录”记15位有不寻常经历的人物,以市井布衣为多。

“旧事”记遗闻轶事、怪异天象等16条。

从志稿复印件看,正文有三种笔迹,以楷书为主,间有行草;天头眉挑、条目续文和文字补充、修改甚多,且有三人具名。从卷四“津梁”目末句“后有刊刻者,宜至各处查明为是”语气看,沈刚中、陆燿他们显然出于财力等方面的原因,无奈地将刻印出书之事寄希望于后人。

70多年后,清道光年间,柳树芳要编《分湖小识》时,请人帮助抄录一部《分湖志》稿本,然后校勘修改,加入“道光十年(1830年)旌”之类的续后文字,并羼入一页“松陵闻见录(按:应是“见闻”)备采,专就分湖二十里之内,古楂柳树芳”的《分湖小识》资料笔记。

参与柳氏编志的陈希恕对《分湖志》抄本的添改笔迹亦较多,且在卷六末、卷三中留下三条读书日记:“庚辰七月廿又八日夜,梦琴生陈希恕读一过于吟琴读画楼之灯次,并加墨”;“华夏填词舫客陈希恕灯下读一过,并加墨”;“庚辰七月廿又九日夜依佛龛主梦琴氏陈希恕阅竟”。“庚辰”指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希恕(1790~1850年),字养吾,号梦琴,芦墟人,世代业医,著有《杨忠文先生实录》、《梦琴梅花屋图题咏》、《医案》等。

自然,大胜柳氏后人珍藏此抄本。又过近百年,民国时期的20年代初,柳亚子先生曾发起纂修《分湖全志》,未成。这本《分湖志》卷七有“据湖隐外史补首句,弃疾”等文字(柳亚子曾更名弃疾),大概就在那时留下的。1950年11月柳亚子将老家44000多册文献图书悉数捐赠给上海市文管会。

由于抄本难以流传,“养在深闺人未识”。80年代《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江苏旧方志提要》等都没有提及此书。1991年第1期《江苏地方志》的《吴江县旧方志概述》一文将《分湖志》列入“佚志书目”,新编《吴江县志》收录时,沿用此说。

1995年夏天,芦墟镇志办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查得它的下落:“《分湖志》,清沈刚中著,清抄本,南京图书馆。”接着从上海图书馆古籍部找到此柳氏藏本,并争取到完整复印。

《分湖志》上海收藏本首尾无序、跋,亦无目录、凡例。全书约5万字,分8卷24目,门类近乎完备,史料详实,内容丰富。“界域”、“村市”、“河荡”3目为《湖隐外史》、《分湖小识》所无。“撰述”、“赋”、“集诗”、“集文”4目篇幅占全志三分之一强,收录其它方志未见的元、明朝有关分湖的诗文。其中元代当事人对水村隐居、依绿轩的记述,明朝中前期的《分湖八景诗序》,明、清朝重修泗洲寺的两篇“记”等,都是芦墟的宝贵史料。“古迹”、“习俗”、“别录”、“旧事”等篇目的记述,反映出清朝早期以前明朝、元朝甚至更古代的分湖-芦墟地区部分人文社会、自然景观状况。由于沈刚中和他的父亲以官方身份采编县志素材,能获得大量文献史籍和第一手现状调查资料,因此《分湖志》史料的可靠性、完备性高于其他两书,在三本旧志中最具参考价值。

 

第三节  人物众多的《分湖小识》

《分湖小识》题签:“道光丁未年镌”,即距《分湖志》百年后的1847年问世。作者柳树芳,字湄生,号古槎(亦作古楂),晚号粥粥翁。柳亚子高祖。《分湖小识·自序》具名胜溪居士。胜溪即来秀桥北邻大胜村,自古为芦墟属地(今属北厍)。柳树芳从小“溺苦于学,冀得科目”,曾“三应试而不利”,后按例捐纳,取得国子监生员的名分。然其遍学典考通志诸书,与芦墟饱学之士郭频伽(麐)、陈希恕等人相交甚深。一生著作累累,有《分湖诗苑》、《分湖柳氏家谱》、《养余斋诗集》、《胜溪竹枝词》付梓行世,《养余斋文集》未及刊印。他是大胜柳氏在文坛上的开山祖师。

《分湖小识》体例比较完备。卷前有“校勘姓氏表”,列38人姓名、表字。其中见之于其他分湖史料的有迮鹤寿、袁嵩龄、殷兆镛(平望人)、吴家骐、陈希恕、袁荫槐、孙楷、柳兆薰(是其儿子)等,人数之多,显见其治学严谨。“自序”叙述编志缘由和历程。“凡例”解释设目、取材的尺度等。“卷目”之外有“人物目录”,方便读者检索。

关于撰写《分湖小识》的缘由,作者说:“邑中诸镇,若同里、盛泽、黄溪、黎里,均有人焉刻其里志,以备采访。独分湖无闻焉!”末一句指分湖当时尚无刻印的志书。“凡例”开头说:“分湖向有记载。如叶虞部绍袁《湖隐外史》,乃一家之言,未经完稿;沈北溪刚中《分湖志》多袭邑志(县志)所已言,其未见者寥寥。”于是作者“就两书及各家谱牒、同人见闻,广加辑录”,编成此书。

《分湖小识》正文6卷。各卷目次内容概述如下。

卷一古迹,约7000字,分6目。“村墅”记伍子滩、北芦墟等13处,“桥梁”记当时存在的15座和已废的3座。“祠庙”记东岳庙、城隍庙、文昌阁、杨公祠,共4处。“宅第”11所,大多数当时亦不存。“墓域”记张翰、陆燿等人墓葬11处。“寺观野庙附”记寺、院、庵、庙21处,多数与《分湖志》同,但未明列哪些是野庙。

卷二人物上,约12000字,分4目。“仕宦”记20人,其中宋、元至明末的14人中有9人与《分湖志》相同。“隐逸”记5人。“孝友”记8人,孝悌情节比较突出。“谊行”记载不属其他门类,但有一定业绩的人物,共30人。其中清代人22名,连同附带写入的父、子、兄、弟之类的人物亦共约30人。

卷三人物中,约7000字,分3目。“文学”记清代中期的秀才、贡生之类文人学士20余人。“流寓”记12人,有8人已见之于《湖隐外史》和《分湖志》。“释道”收录前两本旧志中的13位僧侣,添写清代的3人。这样对释道人物的记述比前两书完整。

卷四人物下,约11000多字,专记恪守封建“妇道”的“贞女烈妇”,分2目:“烈女已旌”62人,“烈女未旌”147人。这些年轻女性在丈夫、或未见过面的未婚夫亡故后,多数在艰难困苦中“守节”数十年,有的未婚而终身“守望门寡”,还有人甚至自绝“殉夫”。

卷五别录上,6000字,仅一目,记人物“轶事”50条,叙述比较详实。

卷六别录下,约5000字,有3目。“灵异”记载奇特的事物和怪异传闻17条。“风俗”12条,前面大段抄自《分湖志》,且分成10条;后增写“村民尚演剧”的习俗。“灾祥”共26条,记载清初至道光年间的大水、亢旱、严寒、风损、虫伤灾害20条,记“英夷兵荒”、“盗案”等3条人祸、2次瘟疫的惨状,丰收年景仅1条。“英夷兵荒”反映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侵入江浙后当地的灾难。

从以上内容看,《分湖小识》偏重于写人物。记男性人物有2卷7个类别,主写110人,行文所及另有53人,共163人。为此在正文前列有“分湖小识人物目录”。另外,卷六别录上·轶事部分又以事系人写了30余人。这么多的人物,除前两志已写的外,绝大部分是清代中前期的文人学子,且大多醉心于专攻科考功名。与《分湖志》不同,《分湖小识》从未提及女性诗文学人。但倾注精力和笔墨大写特写“贞节烈女”的事迹,共写209人,篇幅几近全书的四分之一。

相比较,《分湖小识》记述社会性事物文字偏少。作者在《凡例》中解释道:“凡志书门类颇多,如天文、星野、疆域、形胜等目尤所首重。分湖,县之一隅,故诸条不便登列。”又说“分湖巡检署向在芦墟,今移黎里。其姓字题名,自当次长贰之后,今不敢僭列职官表。”

相邻的黎里镇,其同代人徐达源编写的嘉庆《黎里志》(1806年),关于“星野”则说黎里地极渺小,然亦在分野之内,因谨遵御制时宪书,详译度数,并绘图焉。所以《黎里志》有“沿革”、“星野(图附)”、“界域”、“形胜”、“山水”、“里巷”、“井泉”等章节;关于官府方面有“官舍”、“汛地(水栅附)”;关于官宦有“职官表”、“科第表”等,详列分湖巡检司官员姓名、表字、籍贯、任职年份。

柳树芳说《分湖小识》“专就未登邑志”的内容写。其实,早先的县志对各乡镇的记述原本少而散;而《分湖小识》又不同于《黎里志》的写法。这样,自乾隆《吴江县志》(1747年)后至《分湖小识》(1847年)行世的百余年间,有关芦墟的沿革、界域、官府、兵防等方面的历史资料不多,这是一大缺憾。从今人的眼光看,《分湖小识》记述清代中叶分湖一带文人仕子和自然灾害概况较多,是其最有价值之处。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