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同里镇志 >> 第十二卷 镇村建设

第十二卷 镇村建设

2010/4/12 16:44:54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10381

    同里先秦已成集市,汉唐日呈繁荣,在二十六都九里村。宋始设巡检司,正式建镇后,镇区渐南移至二十七都(即现镇址),元末明初“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室宇丛密,街巷逶迤,市物腾沸,可方州郡”。宋、元、明三朝,同里已是吴中巨镇。清“居民日增,市镇日扩”,原处于镇中的数亩河浜逐渐淤塞,“亦成闹市”,俗称“新填地”。在市镇建设布局上,先辈们已将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开。

    解放后,市镇建设缓慢。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同里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上,各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市镇绿化、市政管理、镇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等,都有了较快的发展。1983年、1995年、2002年先后三次进行同里总体规划,确定镇中为古镇保护区,镇西为工业区,镇东为商业、旅游区。至2004年,镇区面积从原来0.87平方千米拓展到6.25平方千米。

第一章    同里镇区演变

    同里唐末为村,在九里村(现镇区北约1公里处,地处九里湖畔)。宋时为镇,镇中心开始向河道更为密集的现镇区迁移,原镇区遂变为农村。明代,镇区格局基本形成。清代,镇区内基本无空地,形成一个完整、繁荣的集镇。

    同里古镇原有五湖环抱,分别为同里湖、南星湖、九里湖、庞山湖和叶泽湖。现还存有同里湖、南星湖和部分九里湖。

第一节 地形变化

    镇区内15条河流将同里镇分割为:东圩、西圩、字圩、东柳圩、西柳圩、秵圩、漆字圩、成字圩、洪字圩、冲字圩、南荒圩、西珠圩、秜字圩、南秘圩、果字圩、欢字圩、北秘圩、箕字圩、西初圩19个圩。整个镇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乾隆六年(1741年)里人赵植、任德成、陆廷聘等募资开浚市河,自东溪桥至富观桥止。

    乾隆二十八年里人王铨、袁希贤、王士增、王树圻、范时勉等募资开浚市河,自市里至漆字圩升平桥止。

    嘉庆八年(1803年)里人王自镐、陈兆玙、刘守愚、刘德新等募资,西自谢家桥起,东经得春桥及饮马桥至后港,再向西至富观桥,向东至东溪桥,开浚长度1000米有余,深尺余,费钱四百千有余。

    西圩和东柳圩间,原有濠潭。北通富观桥东侧后港,南通市里(石皮弄南口)谢家桥港。明末,南北水道淤塞,濠潭成为低地。清末,低地成为农田。20世纪80年代,农田成为房屋宅基地。

    东圩和秵圩间,原有池塘称荷花荡,向西通忏堂浜,往南至泰来桥西侧与东埭港相通。向东延伸称放生河。清代前期,放生河淤塞,填土架屋,成为闹市,即新填地西段。清末,荷花荡淤塞成荒地。解放初期,该荒地和忏堂浜填没,拆除荷花荡口里仁桥,几经改造成为现在的退思西广场,成为旅游活动和居民公共活动场所。

    西柳圩广仁桥南原有一小浜(今陆家埭北端),上有石板桥名蒋家桥,清末淤塞。

    东圩和字圩间有船坊浜(浜底建有阁楼式船坊而得名)。1969年,因工厂占用,船舫浜填没,拆除浜口玉带桥。2001年,珍珠塔景点修复,重开船坊浜,再建玉带桥。

    东圩(即原晶体管厂)有淇园浜,俗称和尚浜(因旁有和尚庙而得名),上世纪50年代填浜成空地和小弄。

    1960年开始,先填没升平桥下河流,称为坝基上。1970年,因防治血吸虫病和扩展镇区用地等原因,将丁字河填没(北口为吉利桥,西口为乌金桥,东口在东埭北端),拆除吉利桥、长春桥、升平桥。1997年重开丁字河,除重建三桥外,增建泰安桥。1999年移建乌金桥。

第二节 镇区范围的形成和演变

    一、唐代

    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建法喜寺于九里村外学圩。盛唐时该寺为江南著名佛教寺院之一。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毁于火,仅存几块石鼓墩。唐时,镇区在二十六都九里村,据嘉庆《同里志》记载:“九里村,在九里湖滨,唐宋时成为闹市,桥梁寺观砖街石岸,遗址尚存。”

    二、宋代

    镇区渐南移至今二十七都(现古镇区),是因九里湖南岸圩头(即仕字圩、外学圩、职字圩等)宽阔不宜生衍。而现镇区河流密布,圩头小,最小的漆字圩只有1.5公顷,住宅沿河而筑,便于生活。

    宋时镇中心(九里湖南岸)与现古镇区之间,据考证没有古建筑遗址残迹,而此仅为田间与坟墓,故迁移不是扩张式的南移,而是跳跃式的南迁。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状元魏汝贤里居前之村道,今属九里村二组冷家浜,当年魏居处筑状元坊,为便于车辆迎来送往,扩修通道,从冷家浜直达富观桥堍,衔接镇区,该路称为状元街。

    南宋宝祐(1253~1258年)年间,诗人叶茵在西柳圩和西珠圩一带(卧云庵西)建水竹墅别业。叶茵自定水竹墅十景,并各咏诗一首。这是同里镇最早的园第记载。

    三、元代

    江南财赋司副使宁昌言在秵圩建别墅(今广场西侧),称“万玉清秋轩”。中有菊坡、岁寒屏、苍茛谷、来鹤亭、桔圃、芙蓉沼、金粟坞、碧梧冈、师古斋、栖云馆等,至清咸丰十年(1861年),充作太平军军师金大昌邸辕,清末民初设团练公所。

    元末,沈万三的女婿陆仲和在南秘圩(今北新村)和东圩(今南濠弄)建走马街,设帐子廊,亭台池囿,辉耀桑梓。明初抄没为官街。元末,富户叶振宗在同里湖滨建水花园(今田浪村荡湾里)。园广数里,中有聚书楼、约鸥亭、小垂虹等,池阁石梁映带左右。明初抄没入官,遂废为渔丛。此处是同里湖岸最为曲折的一段,岸边竹林农舍,掩映其中,为同里八景之一的“水村渔笛”。

    元末明初,“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室宇丛密,街巷逶迤,市物腾沸,可方州郡”。

    四、明代

    官绅阶层建造大批住宅,平民人口也随之增加,商业繁荣,基本形成住宅区在北、商业区在南的格局。

    1.住宅、园第

    据清《同里志》记载,西圩(今南旗杆、东旗杆、北旗杆及字圩一带)有明洪武时太医院院使周镠所居的恒心堂、明正统时江西右布政使何源归老所居的遗老堂、明宣德间清丰县教谕吴骥宅、诸生陈序宅、县令沈士元宅、明万历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故居宏略堂(后称孚寄堂,中有春草池塘。陈王道亡后敕建侍御坊、陈氏家祠)、处士王有庆在遗老堂旧址上建师俭堂、掖县知县陆云祥宅筠轩、另有现存平民住宅三谢堂。

    东圩(今东溪桥至普安桥一带)有明成化乡饮宾顾昶所居盘窝,顾昶子顾宽所建务乐寿堂。中有同心堂,唐寅撰记。西有感梅亭,文徵明等题诗,顾昶孙、光禄寺监事顾所居的光禄第,明隆庆间监察御史顾曾唯所属的侍御第。石皮弄至崇本堂一带有明万历间江西兵备道顾自植所建的西宅别业。

    西柳圩(今陆家埭一带)有明成化间处士朱祥所建耕乐堂,内有燕翼楼。另有现存明代建筑明厅、承恩堂。

    漆字圩有唐家屋及现存明代建筑潘氏墙门。

    2.商业区

    主要集中在镇区南部洪字圩(今南埭、东埭)、西柳圩南(西埭)、秵圩南(竹行埭)。至明代中前期商业已相当繁荣。吴骥所定同里八景诗中,《南市晓烟》一首即是当时繁荣景象的描述。凭着此处水路交通的方便,货船麇集(白粲连艘何济济),商品繁多(懋迁百货无朝曛),更有饭馆酒楼(当炉贳酒开芳樽),一片热闹景象(接踵肩摩肯辞险),而且贸易规模也十分可观(青蚨满箧常欣欣)。

    五、清代

    镇区得到进一步充实,并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据吴江县志记载:“同里镇居民日增,将里仁桥以东,至东新桥东侧的数亩芦荡填没成街,俗称新填地;将位于仓场弄以东,南北濠潭填没,架屋成路。”镇区除磕头坟、荷花荡和其北侧的周家坟这两片荒地外,几乎没有其它成片空地。清末,形成诸多官绅、文人的宅第和商业区。

    1.住宅区

    主要分布在东圩、西圩、字圩、东柳圩、西柳圩东部、漆字圩及秵圩北部,向北扩展到南秘圩南边(红塔埭)、秜字圩南部(章家浜),向南扩展到成字圩北部和冲字圩(三阳田、铁匠弄和马家廊下)。

    2.商业区

    分布在洪字圩(东埭、南埭、圣堂弄即会川桥至北埭)、西柳圩南边(西埭)、秵圩南边(竹行埭)以及由放生河淤塞而成的新填地。

    3.手工业区

    零星遍布住宅区和商业区的交界处,米业、粮油加工业、粮坊和木业(棺材、农具等)则集中在镇区东、南、西三个镇郊地区。

    六、民国

    1.住宅区

    主要分布在清代区域的基础上,向姚家湾、成字圩、南秘圩东南边扩展,并在镇区翻建或空地修建一批宅第,如崇本堂、嘉荫堂、陈去病故居、余德堂等。

    2.商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埭、南埭、东埭、竹行埭、新填地,形成“之”型商业街。

    3.工业区

    小手工业主要分布在住宅区与商业区的交界处,有的是前店后坊的布局,工业区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向镇东、南、西郊区发展。

    七、现代

    民国后期至解放初期,镇区面貌基本保持原状,只是把寺庙、祠堂建筑改为粮库。20世纪60年代起,占用了部分古建筑。80年代开始,建造北新村、南新村、东新村3处20万平方米左右的民居,开辟迎燕路、中川路、小川路等6条商业街(详见表12-1)。在同里湖畔建造占地68.25亩的同里湖度假村。1996年规划镇东为旅游区、机关、住宅区,镇西为工业区。至2000年,镇区面积从0.87平方千米扩展到2.43平方米千米(不包括镇西已划入吴江经济开发区部分)。

表12-1 同里镇主要新增街道情况表
名 称 地 段 街道
(长×宽)(米)
房屋建筑面积
(平方米)
形成时间(年)
小川东路 三元桥北—东川桥 700×20 23000 1999~2000
中川南路 石牌楼—中川桥 250×18 13000 1986~1988
迎燕路 燕浜桥—中元港桥 1800×28 55000 1986~2003
环湖西路 中元港—前陆家港 1000×20 39000 2001~2004
北图路 街办事处—环湖西路 390×14 18000 1999~2003
新明清街 东新桥—退思广场东 197×6 11000 1998~2001

第二章    基础设施

第一节    道路、街巷

    一、老 街

    同里的老街大多沿河而建,镇区由15条河流分割成7个岛圩,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打破了江南集镇那种“一条河道两面街,后为住宅前开店”的格局。因水成街,因水成市,水与街、弄、桥、屋融合在一起,形成古镇特有的团形布局。

    石头路面、条石踏步是老街最基本的特色。街道以碎石、条石、方石等不同类型石头铺设,有“人”字型,有“一”字型,看似毫无规则,却感到平整舒适。为了衬托这些花纹造型,并保证路面不至于松散,两侧都有青砖、碎石、方石等锁边,房屋门口出入道路用条石接步,与古镇风貌非常吻合。石头路面,雨天(路)不烂,走路方便,路面施工开挖,可重铺,反复使用。至2003年底,古镇石头路面43959平方米(不含园林、庭园中的路面),其中,中川路11322平方米,街道20519平方米,弄5628平方米,广场及桥头场地6490平方米。

    河街并行是老街的第二特色。河街并列,水陆相伴,街以埭、圩、湾(埭是指高堵水的土堤,圩指水中围起一块土地,湾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来命名。顺着河道自然形态弯弯曲曲,长长短短,很难辨别它的走向方位,但都与水有密切的关系。在古镇的30多条老街中,用与水有关的字来命名街的有17条,占街道总数的一半,其中以埭命名的有东埭、南埭、西埭、北埭、陆家埭、竹行埭、道士埭、盐店埭、红塔埭、范家埭……;以圩命名的有前漆字圩、后漆字圩、成字圩街、南荒圩街;以湾命名的有姚家湾、闵家湾、小菱湾等。

    商住分离是同里老街的第三特色。在市镇布局上把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开,这在江南古镇中是比较独特的。在清代、民国时期,同里已形成“乙”字型的商业街,即:新填地、竹行埭、东埭、南埭(这四条街,在同里镇区地图上像“乙”字)。在现代,已形成新的“乙”字型商业街,即新填地(又称明清街)、竹行埭、中川路、小川路。这是20世纪末同里主要的商业街道,而后港、得春港、谢家港地段都是民居住宅。目前随着旅游景点的向北延伸,商业店铺不断增多。

    廊棚之街,是老街的第四特色。廊棚之街是指带屋顶的街,又称廊屋。廊棚街主要在陆家埭和严家廊下,全长近200米,人在长廊中走,无雨淋日晒之苦。临河的街面,有的摆放桌椅,可以喝茶、聊天。马家廊下、凌家廊下原也是廊棚之街。凌家廊下在清末,马家廊下在民国时期,已经不是廊棚之街。也有跨街楼形式的廊棚,跨街楼使小街窄巷一线单调天空,陡然变化,又添空间层次,楼上是宅屋,楼下是走道,借天空而不碍交通,使楼两边的房屋连成一体。跨街楼形式的街有北埭、仓场弄、陆家埭、新明清街。

    上下并行是老街的第五特色。上下两条街并行,靠里面称上街,靠河称下街。有两排房子、两条街道(也有三排房子、两排街道)。上、下街并行是江南水乡古镇中少有的。上街两面都有店面,下街一面是店铺,一面临河,临河便于停船。同里上、下街主要有新填地(明清街)等。20世纪90年代,又新建了小川路(街)、新明清街,这两条街是三排房子两条街道,不过沿河停船功能已经消失了。

    综上所述,同里河街关系可分为六类:沿河外街、沿河内街、沿河廊棚、内外街、内街外廊栅及其它类型(参见表12-2)。

表12-2 同里河街类型、用途及典型地段
河街类型 河街断面形式 常见用途 典型地段
沿河外街 居住 东旗杆、南旗杆、红塔埭、盐店埭、前漆字圩、范家埭、凌家廊下、道士埭、西埭、南荒圩、成字圩
沿河内街 商业、居住 东埭、南埭、新填地(东段)、竹行埭(东段)
沿河廊棚 陆家埭、严家廊下、北埭
内外街 商业 明清街、小川路(东段)
内街外廊 商业 升平桥头、人民桥头

    二、道 路

    同里古镇内的主要道路有2条:

    中川路:北自公园桥起,经三元桥南至松北公路,全长629米。中川桥以南称为中川南路,以北称为中川北路(剧场以北又为广场路)。此路是1986年在建造新三元桥的同时拓宽马家弄(原宽1.5米左右),成为现在的中川南路。中川路中间车行道宽度为7米,南路两边人行道各宽5.5米,北路人行道宽3米,路面是金山石。

    小川路:西自三元桥北堍起,经小川桥、东川桥,东至湖西路,全长700米。小川桥以东为小川东路,桥以西为小川西路。此路是1999年改造小川东路地段形成的,水泥路面,是古镇区通行同里湖畔的过渡地段,路面中间车行道宽度为9米,两边人行道宽各5.5米。

    环镇公路有4条:

    迎燕路:张公桥—迎燕桥—燕浜桥

    湖西路:张公桥—菱荡前

    虹桥路:湖西路—湾板头桥

    大庙路:新育路—湾板头桥

    三、街 道

    至2003年,同里镇主要街道有35条,长度为8091米;6条里弄(穿心弄、仓场弄、铁匠弄、尤家弄、南濠弄、史家弄)穿越古镇,长度为1462米。总长度9553米。详见表12-3。

表12-3 同里古镇主要街道情况表
序号 所在方位 街道名称 路  线 路面

(米)

(米)
面积
(平方米)
类型
1 洪字圩 东埭 升平桥—南园茶楼 130 5.4 702 B
2 洪字圩 南埭 南园茶楼—会川桥 195 3.8 741 B
3 洪字圩 老店当(圣堂弄) 会川桥—乌金桥 48 12 576 A
4 洪字圩 北埭 乌金桥—升平桥 209 4.6 961 A
5 漆字圩 范家埭 吉利桥—泰安桥 115 4.8 552 A
6 漆字圩 前漆字圩 泰安桥—乌金桥 115 3.6 414 A
7 漆字圩 后漆字圩 乌金桥向北转东至太平桥 256 4.2 1075 A
8 南荒圩 新育路 迎燕桥—油厂(或红旗桥) 753 3.6 2710 D
9 南荒圩 南荒圩街 人民桥—汤家桥 286 3.6 1030 D
10 南荒圩 姚家湾 迎燕桥—人民桥 209 4 836 D
11 西柳圩 西埭 会川桥—汤家桥 98 4 392 A
12 西柳圩 西车 汤家桥—栅廊桥 291 4 1164 D
13 西柳圩 陆家埭 会川桥—蒋家桥 191 4 764 A
14 西柳圩 司前(健康路) 蒋家桥—南板桥—大庙路 522 4 2088 D
15 西柳圩 严家廊下 蒋家桥—太平桥 86 5 430 A
16 东柳圩 同知衙门 太平桥—石皮弄 113 5 565 A
17 西圩 南旗杆 石皮弄口—公园桥 160 4.6 736 A
18 西圩 东旗杆 公园桥—饮马桥 160 4 640 A
19 西圩 北旗杆 饮马桥—玉带桥 163 4 652 C
20 字圩 高地上 玉带桥—富观桥 183 4 732 A
21 秵圩 竹行埭 泰来桥—升平桥 197 3.6 709 B
22 秵圩 闵家湾 升平桥—吉利桥 121 4.8 580 A
23 秵圩 道士埭 吉利桥—公园桥(南) 226 4 904 A
24 东圩 新填地其中:
烂树头
中川桥(北)—大东溪桥(西)
大东溪桥—叶家墙门
405 3.6 146 B
25 东圩 明清街二期 东新桥(北)—退思园小广场 197 4 788 A
26 东圩 凌家廊下 公园桥—饮马桥 155 3.8 589 A
27 东圩 盐店埭 饮马桥—小东溪桥 282 4.6 1297 A
28 成字圩 成字圩街 东新桥—大东溪桥 284 4 1136 A
29 成字圩 北图浜街 街道社区—幼儿园—同兴路 390 12 4680 D
30 冲字圩 木湾廊 小川桥(西)向北(转)中川桥(南) 250 6 1500 A
31 冲字圩 三阳田 铁匠弄口(北)—中元桥(东) 291 2.4 698 C
32 冲字圩 竹行头 中元桥(东)向北(转东)—泰来桥(南) 140 3 520 A
33 南秘圩 红塔埭
其中:新驳岸
永安桥(北)—小东溪桥
小东溪桥—金家弄
430 4 1720 A
34 南秘圩 新街上 永安桥(北)—群益一组 150 3.8 570 D
35 南秘圩 同川路(街) 富观桥北堍—九里村 307 4.2 921 D
    注:A型中间用小方石(20×40厘米)“人”或“一”字型铺设,两边为碎石、青砖相嵌。
      B型中间用条石或条型方石平行铺设,两边为碎石、青砖、方石相嵌。
      C型中间用碎石或鹅卵石铺设,两边为碎石、青砖相嵌。
      D型水泥路面,一般路基载重为15吨~30吨级。

    四、弄 堂

    弄堂分里弄、宅弄两类。里弄、宅弄是古镇同里的一大特色景观,能体现同里的风情习俗。其中穿心一弄、范家双弄、王家三弄最有特色。

    1.穿心弄:北起鱼行桥,南至南埭,穿越洪字圩,全长200余米,此弄是高墙窄弄,两边墙高8米以上,最窄处弄宽只有0.8米,仅容一人行走,弄的下面是石砌阴沟,人在上面走可发出“咯嗒咯嗒”的声音,有人称之为“音乐弄”。

    2.范家弄:在吉利桥南面,鱼行街249号。此弄为东西走向,全长140米,现西段20米左右砌断。范家弄是双弄,两弄中间有一墙之隔。走南弄,由东向西,再转南至前漆字圩街出口(原工商银行处),现出口砌断。走北弄,由东向西,转北接北墙门。南北双弄很窄(宽0.8米),且是宅内弄堂,光线很暗,阴天进去需带电筒,因此,走此弄别有风味,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寻找此弄。

    3.东弄堂、西弄堂、中弄堂:总称“三弄”,此三弄在南旗杆。三弄原是清康熙年间举人王文沂宅第的陪弄,三弄相隔有30米。其特点:一是窄,有的地方弄宽不到0.8米;二是三条备弄并行,成“川”字,把整个建筑分为四大块,备弄两边都有立柱,上搭有屋顶,有的屋顶与骑楼或厢房屋顶延伸,搭接而成,雨天方便进出,以防雨淋;三是备弄采光不足,阴天或下午四五点钟,弄堂里能见度很差,故每隔一段距离,备弄的墙面上开有方形壁洞的灯龛,以放置油灯照明;四是三弄堂之间,中间有横弄沟通,走进三弄(现中弄堂于20多年前被砌断),可以近处观察同里历代平民的生活习俗。

    4.仓场弄:南起太平桥,北至富观桥,全长273米,是古镇最长的弄,同时也是东柳圩与西柳圩的分界线(这条弄是圩的分界线,而不是河)。仓场弄是镇北农民上街的主要通道之一,路面较宽(面宽2.6米~4.0米),平稳好走。南北走向,两边房子高大,冬天有“冻煞仓场弄”之说,特别是值西北大风,寒风刺骨。弄的北段有跨街楼。此弄北部,有明、清两朝为防荒所建的积谷仓库,故明、清时已称仓场弄。

    5.严家弄(又称老公社弄):地处南旗杆东段,此弄长近100米,宽2米左右。此处原无弄,后来任氏洋房(老公社)西边造房子,为了进出方便,留出通道便成此弄,故弄东墙壁凹凸不平。靠街50米左右是露天弄,中间有两处跨弄土瓦雨棚,是保护门的日晒夜露及人进出弄堂开门时防雨淋之用,靠里面的弄是有屋顶走廊,由两进房子里砌出来的室内走廊(两进房子是南低北高),从弄堂口望进去,弄两边墙壁凹凸不平,弄上面土瓦雨棚,房子屋顶错落有致,很有画意。富有特色的古老里弄,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6.尤家弄:东起退思广场(即中川北路),西至闵家湾,全长200米,弄的东段原是忏堂浜,解放初,忏堂浜填没成弄,故此弄很有个性特色:一是西窄东宽,西段弄宽3米,最窄仅有2米,东段宽9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二是西高东低,同泰弄口屋地面与西段弄地面相平(原忏堂浜西端接近同泰弄),弄地面东西高度相差1.30米;三是弄两边墙脚线弯曲不直,很有画意。

    7.铁匠弄:穿越冲字圩,北起泰来桥,南至原三元桥堍,全长200米,碎石路面。此弄原是入镇的主要通道全部铺碎石。因弄内曾设有铁匠店面而得名。

    8.备弄:是宅弄中的一种,为大户人家的独家私弄。深宅大院,前后五进、六进、七进房子,在房子一侧砌出一条走道为备弄。同里大户人家多,深宅大院多,其备弄也特别多,如陈御史府中陈家备弄、务本堂中叶家备弄、崇本堂中钱家备弄、李松柏宅中的李家备弄、西宅别业中的顾家备弄。平时一般都走备弄,每逢婚丧喜事,贵客临门,才开正门,礼仪相迎。

表12-4 同里镇区里弄分布情况表
单位:米
序号 所在位置 弄堂名称 路线 弄长 弄宽
1 中川北路西 任家弄 退思广场 向西 (转北)—道士埭 100 2.0
2 中川北路西 尤家弄 退思广场(即剧场处)—闵家湾 200 5.0
3 中川北路西 伍家弄 银杏树一带 100 3.6
4 中川北路西 同泰弄 尤家弄—竹行埭 100 1.0
5 公园桥东 南濠弄 公园桥—磨坊弄 200 3.5
6 古风园东 草庵弄 南濠弄—盐店埭 76 4.8
7 凌家廊下 袁家弄 镇政府食堂北侧 110 2.4
8 新填地 荷包弄 新填地132号 85 2.4
9 新填地 叶家墙门 新填地122号 105 0.8
10 新填地 刘家弄 烂树头 65 0.9
11 新填地 大墙门 烂树头 55 1.8
12 新填地 磨坊弄 南濠弄—烂树头 105 2.4
13 南埭 穿心弄 鱼行桥—南埭 200 1.5
14 范家埭 范家弄 东从范家埭往西转北墙门 140 1.2
15 南旗杆 严家弄(老公社) 富观街47号 80 2.0
16 南旗杆 东弄堂 富观街43号 100 1.1
17 南旗杆 西弄堂 富观街34号 120 0.8
18 南旗杆 石皮弄 珍珠塔南门 160 5
19 南旗杆 仓场弄 太平桥—富观桥 273 3
20 南旗杆 西 弄(又称西衖) 蒋家桥(东)—哺坊 140 2.4
21 南旗杆 仓场支弄 仓场弄—西弄 60 2.4
22 红塔埭 金家弄 东溪街97号 90 0.9
23 红塔埭 宋家弄 东溪街81号—82号之间 90 1.6
24 红塔埭 史家弄 小东溪桥(北)—群益一组 100 1.5
25 铁匠弄 铁匠弄 泰来桥(南)—原三元桥址(北) 200 2.2
26 铁匠弄 南任家弄 铁匠弄11号(向西)—三阳田 75 1.4
27 铁匠弄 朱家弄 铁匠弄—中元桥(东) 70 1.1
28 铁匠弄 肖家弄 城管队办公地点南侧 60 2.2
29 中川南路东 南新村一弄 南新村6号楼北 85
30 中川南路东 南新村二弄 南新村8号楼北 85
31 中川南路东 南新村三弄 南新村10号楼北 85
32 小川东路 桃园弄(路) 新农贸市场东侧 160
33-38 小川东路 东新村1-6弄 小川东路南侧向东排列 170
39 西初圩 杨家弄 同里公安分局西侧 160 4.0

第二节 桥 梁

    同里古镇区现有桥梁50座,其中园林内有11座。宋代和元初均用武康石,元、明间用青石(石灰石),明、清以后用金山石。现代用钢筋水泥建造,为保持古镇风貌,镇内新建钢筋水泥桥均用金山石贴面。

    一、桥梁选介

    1.三元桥:跨西初、冲字两圩。三元古桥,为柱梁式古桥。初建无考。清乾隆初,里人许华甫等募建。三元桥位于主航道上元港上,桥洞处河道较狭,桥墩又碍视线,船船相碰,船桥相撞,交通事故常有发生,于1989年秋拆除。新桥建于1986年,桥址在入镇石牌楼北侧,为钢筋水泥拱桥,桥(河跨度)长38米,宽9.2米,其中间车行道为6.6米,为与古镇风貌协调,2000年对新三元桥进行铺石贴面,桥栏杆换石头栏杆。

    2.中川桥:位于泰来桥东,建于1984年,为钢筋混凝土桥,为与古镇协调,拆除钢筋水泥桥,2002年重建中川桥。此桥内部为钢筋砼结构,外表为金山石铺面。桥(河跨度)长20米,宽8米,三孔石桥,中孔高度(吴淞标高)为5.6米。

    3.小川桥:跨冲字、欢字两圩。1994年和1999年两次重建,为钢筋水泥平桥,桥长(河跨度)13米,宽18米,其中间车道为8米,桥高(吴淞标高)5.6米。

    4.东川桥:位于小川路东段,靠湖西路旁,建于1999年,为钢筋水泥平桥,桥(河跨度)长6米,宽18米,桥高(吴淞标高)5.6米。

    5.人民桥:跨洪字、南荒两圩,1961年政府出资重建,为镇上唯一的砖拱桥。桥跨度18米,宽3米,矢高3.9米,常规水位可通行300吨位船队,为6级航道上的桥梁。此处50年代之前无桥,只有摆渡船,自从南荒圩建有中粮公司,为方便居民来往,1953年建造木桥,河中有四根高大桥柱,方便船只通行,两边有木栏杆。

    6.古桥:详见《文物古迹》卷第五章《古时桥梁》。

表12-5 古镇内桥梁情况表
序号 桥梁名称 建造年代 河道名称及地点 桥梁结构 桥梁
类型
有无
踏步
备注
1 海云桥 1980年 牛头湾 钢筋砼 平桥 又名广济桥
2 红旗桥 1980年 牛头湾 钢筋砼 平桥
3 上元桥 1404年重建
1929年修建
上元港米厂边 钢筋砼 平桥 又名汤桥、
永兴桥
4 廊桥 20世纪
50年代
米厂和新仓库 钢筋砼 平桥
5 南板桥 1991年重建 健康路西(西珠圩) 钢筋砼 平桥 又名水竹墅桥
6 东桥 1996年 铜匠浜靠东段处(哺坊内) 水泥桥面 平桥
7 西桥 1996年 铜匠浜靠西段处 水泥桥面 平桥
8 北板桥 1985年重建 西珠圩北端 石墩子水泥板 平桥
9 大庙桥 1506年建
1705年修建
北大港大庙边 石头 梁式平
板桥
又名大通桥
10 富观桥 1353年建
1466年重建
同里中学边 石头 拱桥 又名庆荣桥
11 玉带桥 2002年重建 后港陈家牌楼西 石头 平桥 -
12 永安桥 1963年重建 后港医院边 钢筋砼 平桥 又名荣安桥、
永昌桥
13 小东溪桥 1369年 后港老仓库边 石头 拱桥 又名普安桥
14 大东溪桥 1330年 新填地东端 钢筋砼 平桥 又名东新桥
15 东新桥 1327年 新填地中段 石头 平桥
16 泰来桥 1746年重建 竹行埭东端 石头 平桥
17 升平桥 1448年重建 东埭北端 花岗石 拱桥 1997年重建
18 泰安桥 1997年重建 丁字河 钢筋砼石贴面 平桥
19 长春桥 1466年 丁字河 花岗石 拱桥 又名鱼行桥
20 乌金桥 1457年 丁字河 花岗石 拱桥 1998年迁建
21 蒋家桥 1454年初建 陆家埭北端 石头 平桥 又名西新桥、
广仁桥,1748年、
2000年先后重建
22 太平桥 1747年重建 仓场弄南 石头
23 吉利桥 1746年 闵家湾北 石头 拱桥 1988年再建
24 谢家桥 1470年 崇本堂门口南 石头 拱桥 又名广利桥、
福建桥、
长庆桥
25 公园桥 1458年重建 东旗杆与南旗杆交汇处 石头 平桥 又名得春桥
26 饮马桥 1373年 东旗杆北端凌家廊下北端 钢筋砼石贴面 平桥 又名豆腐桥
27 会川桥 1508年 南埭西、西埭东 钢筋砼 平桥 1705年、1806
年先后修建
28 人民桥 1961年重建 上元港、南埭东 钢筋砼 拱桥 -
29 中元桥 1751年建 放生宫河、东埭 石头 平桥 -
30 中川桥 1983年 中川南路北端 钢筋砼 平桥 -
31 三元桥 1986年新建 中元港、中川南路 钢筋砼石贴面 平桥
32 小川桥 1985年重建 小川西路东端 钢筋砼 平桥 1806年、1994年、
1999年先后重建
33 东川桥 1999年 小川东路东端 钢筋砼 平桥
34 畹芗桥 1999年 北图浜西端 石头 拱桥
35 北图浜桥 2003年 北图浜中段、求精厂边 钢筋砼石贴面 平桥
36 东庄圩桥 1986年 九里湖村东庄圩 钢筋砼 平桥
37 富土桥 1998年 镇政府办公楼前 钢筋砼石贴面 平桥
38 耕乐桥 2000年10月 北图浜中偏东 钢筋砼 平桥

表12-6 同里镇园林内桥梁情况表
序号 桥梁名称 所在位置 建造时间 长度(米) 宽度(米)
39 三曲桥 退思园荷花池东 1885年 8.50 0.70
40 小平桥 环翠山庄荷花池南 清同治年间 1.60 1.20
41 独步桥 环翠山庄荷花池北 清同治年间 1.40 1.10
42 平板桥 大庙放生池上 2004年 5.00 1.60
43 渡象桥 大庙放生池上 2004年 5.00 2.50
44 平板桥 大庙放生池上 2004年 5.00 1.60
45 三曲桥 罗星洲 1998年 7.50 1.50
46 三曲桥 世德宾馆 1999年 7.20 1.38
47 承德桥 珍珠塔园 2001年 4.30 1.70
48 廊棚桥 珍珠塔园 2001年 9.20 1.80
49 四曲桥 珍珠塔园 2001年 11.2 1.40
50 三曲桥 耕乐堂 明正统年间 7.60 1.10
    注:园林桥均为石桥。

第三节 驳岸 河埠

    一、驳岸

    同里镇区15条河流全长8.92千米,石驳岸13360米(见表12-7),加上同里湖两岸600米、罗星洲540米、度假村760米、船坊浜150米,至2000年,全镇驳岸长度15.41千米,其中古镇区11.74千米。清朝、民国时期的驳岸是用木桩基础,现在修建驳岸是以水泥混凝土做基础。解放初至20世纪80年代,同里对驳岸主要是维修,80年代以后20年间,先后新建丁字河、北图浜驳岸,罗星洲、度假村驳岸,农贸市场、船坊浜、牛头湾、章家浜等驳岸,全长5.25千米。并建有揽船石雕(俗称象鼻洞),有如意、三戟、定胜,还有宝剑、葫芦等暗八仙样式。驳岸上污水出口的布置分两种情况,一是与埠头相结合,二是直接开在驳岸上。传统排水口位置多为中部偏上,新建排水口位置为中部偏下。排水口的形式为方形、长方形,有的雕成“滴水”图案,如“鲤鱼跳龙门”等。同里石驳岸是同里市镇建设的一大特色,也是同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表12-7 同里镇区河流长度、宽度及驳岸长度汇总表
单位:米
序号 河流方位及名称 地段 长×宽(米) 驳岸长度(米)
1 前港 上元港 北港大桥—三元桥 1000×30 2630
   中元港 三元桥—中元港桥 960×25
2 后港 肖家港 前陆港桥—小东溪桥 380×300 2750
   后港 东溪桥—北港大桥 1150×4
3 东市河(小川港) 农贸市场—东溪桥 620×14 1240
4  中市河(东埭港) 南园茶楼东—升平桥 160×10 720
升平桥→东新桥 200×12
5  西市河(陆家港) 会川桥—蒋家桥 180×14 1380
     (谢家港) 蒋家桥—得春桥 360×14
     (得春港) 得春桥—饮马桥 150×10
6 南图浜 原田浪九队 330×15
7    北图浜 小川桥—东川桥 600×6 1740
 (两部分组成) 连接南北图浜部分 270×6
8    丁字河 乌金桥—升平桥 250×6 740
 (两条河组成) 泰安桥—吉利桥 120×6
9 西珠圩港 前港—后港 360×8 80
10 铜匠浜 蒋家桥—西珠圩港 300×8 540
11 牛头湾 油厂—海渔桥 410×10 620
12 大燕港 南园茶楼—迎燕桥 200×16 320
13 东:前陆港 位东庄圩 400×15
14 中:章家浜 穿过石棉厂 300×8 600
15 西:大庙港 大庙桥—花圃 220×6
合  计 河流长度为:8920米驳岸长度为:13360米

    二、河埠(桥)

    同里水多、桥多,其河桥也多。在古镇区平均不到10米就有一座河桥(约有700多座河桥)。同里的河桥也是一种景观,它们像一座座石雕,给古镇增加了几分文静优雅的乡土气息。同里的河桥主要形式有平行于驳岸和垂直于驳岸两类。平行于驳岸线的有:“外双落水”河桥,即凸出驳岸两面可以使用;“内双落水”河桥,即凹进驳岸两面使用的;“外单落水”河桥;“内单落水”河桥;更有空灵小巧的“悬挑式”,即块条石直插驳岸,凌空架在河面上,人行其上如悬水面,真乃险中有趣,别有风情。垂直于驳岸的淌水河桥既有呈“八字式”的河桥,又有庄重古朴的“淌水”河桥,还有比较复杂的“内双落外淌水”河桥和“外双落内淌水”河桥,“淌水河桥”是大户人家所建,宽10米以上,河桥两边有两块淌石,且有石刻,很能体现主人的身份。有些贴水人家还建起“屋内河桥”,避雨淋和日晒,真是舒适称心极了。就连古桥的相连处,也建造起一座座河桥,真是大桥联小桥,桥桥相联,别有意趣。

第四节 水 电

    一、供水

    同里镇内河港纵横,民用水河桥比比皆是,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历来直接取自河道或挖井取水。20世纪80年代起,同里的给水(即自来水供给)经历了三个阶段:

    1.饮用地下水阶段(1980~1993年):1980年同里自来水厂建立,厂址在吴江晶体管厂内(即退思园北侧),办公室2间,面积42平方米,建水塔1座,容量100吨,供水管道2975米,其中最粗口径6英寸,占36.6%。水源借用晶体管一厂深井,后因发展需要,水厂又开凿了三口深水井。1号井1982年在晶体管厂里开挖,2号井1985年在小川桥东征地一亩开挖,3号井1989年11月在燕浜一队征地开挖,这三口深井,保证了全镇居民用水,也为以后的供水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93年时,给水规模:镇上用水3239户7865人,镇郊八个村(群益、九里、潦浜、文安、田浪、渔业、蔬菜)3375户11087人,全镇饮水人数接近2万。

    2.饮用同里湖地面水(1994~2003年):1993年底,在田浪三队征地12亩,兴建万吨级地面水厂,职工总数42人,分制水科、管道科、后勤科等。供水量:设计能力日供水万吨。主要设备有:水力循环澄清池2座,每座200立方米/小时,无阀滤1座400立方米/小时,储水库1座1500立方米,提水潜水泵2台400立方米/小时,供水设备流量为140立方米/小时,扬程为39ms型泵1台,流量为240立方米/小时,扬程为48ms型泵2台,管道总长度25.6千米,其中DN400管道1.5千米,DN300管道4千米,DN200管道2.2千米,供水区域为5平方千米,东至田厍村,西至同兴村及吴江经济开发区,南至栅桥村,北至九里湖南边村庄,日供水量为8000吨。农村长期以来直接饮用河水,早上提取河水,盛满水缸,撒些明矾,对悬浮物进行沉淀,然后饮用,俗称“矾淀水”。也有在宅院附近开挖土井,井水冬暖夏凉,取用方便,为辅助用水。20世纪八十年代起,乡镇工业发展,河水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污染,饮用河水极不卫生,对身体有害。1992年起,农村开始使用自来水,至1995年,同里地区有一个水厂,农村有17个深井,镇区自来水普及率为99.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3.37%。屯村地区有水厂1个和深井16个,自来水普及率为90.28%。

    3.饮用太湖水阶段:2005年8月,吴江全市开始实施统一供给太湖水,标志着同里饮用水进入第三阶段。

表12-8 1986~1993年同里镇区历年饮用自来水情况汇总表
街道 上元街 东溪街 富观街 新填街 竹行街 三元街 鱼行街 东新街
1986 户 数 176 256 434 189 92 455 185
人 数 527 773 1309 575 281 1362 561
1987 户 数 232 303 407 232 143 633 275
人 数 647 859 1156 673 411 1784 778
1988 户 数 311 400 530 307 216 739 419
人 数 751 940 1246 735 514 1758 992
1989 户 数 350 381 505 297 208 790 414
人 数 845 923 1217 714 503 1905 1007
1990 户 数 356 392 507 312 212 798 415
人 数 862 945 1222 752 511 1923 1010
1991 户 数 362 394 511 331 219 805 421
人 数 873 950 1232 798 528 1940 1015
1992 户 数 381 397 517 354 232 821 427 4
人 数 918 957 1246 853 559 1979 1029 16
1993 户 数 390 402 522 380 243 852 430 20
人 数 940 970 1260 920 600 2055 1040 80
    注:1984年全镇886户,2215人。1985年全镇1385户,3601人。

表12-9 1986~1993年同里镇农村历年饮用自来水情况汇总表
单位 燕浜村 群益村 蔬菜村 文安村 田浪村 渔业村 潦浜村 栅桥村 九里村 小桥村 照浜村
1986 户 数 161
人 数 601
1987 户 数 161 298
人 数 601 853
1988 户 数 161 298 30 417
人 数 601 855 155 1387
1989 户 数 161 309 60 417 84 216
人 数 601 908 155 1387 317 746
1990 户 数 291 335 51 438 264 216
人 数 924 861 140 1399 765 746
1991 户 数 351 335 51 438 370 210
人 数 1104 861 140 1399 956 746
1992 户 数 351 335 51 438 370 210 349 345
人 数 1104 861 140 1399 956 746 970 999
1993 户 数 351 335 51 438 370 210 349 345 303 294 329
人 数 1104 861 140 1399 456 746 470 999 986 878 1048
注:由同里镇统一供水的户数及人数。

    二、供电

    民国3年(1914年),同里居民开始用电,由里人任连城的福泰米行用柴油机发电。

    民国13年(1924年)创办兴业电灯厂,从此由电灯厂供电。1944年,同里兴业电器公司经与华中水电公司苏州办事处交涉,贴费7万元订立馈电合同,输电线路由庞山湖农场三区延伸至同里镇,配置2.3千伏/380.220伏,全长3.5公里,并在同里镇设75千伏安变压器一台。通电后,兴业公司将50匹、100匹马力柴油机售出,同里镇从此由苏州电厂供电。

    1956年,兴业公司由国家收购。1958年同里在镇东、镇西、联合(即厍浜、仪塔)建造三个电灌站,灌溉面积3.1万亩左右,农村稻麦脱粒开始使用电力。

    1964年镇区仅有100千伏安变压器1台,由吴江—同里的庞同线供电,庞同线线路电压为10千伏,镇内线路为400伏以下低压线。农村电力灌概和脱粒全面发展,电力逐步到生产队,农村开始使用电灯。

    1973年同里镇架设10千伏专线供电。农村的作物脱粒全部实现电气化,并且,同里地区农田全部实行电气化灌溉,屯村地区农田实行电灌与机灌并重,农户普遍用上电灯照明。

    20世纪70年代,乡镇工业兴起,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镇上稍有规模的企业自备发电机组以应国家电网停电时急用。

    1989年,同里变电站于1989年建造,3.5万伏。屯村变电站,1989年建造,3.5万伏。富土变电站11万伏,2004年建造。三个变电站共有高压线路(10KA)19条,总长度为187.085千米,变压器478台,容量为106160千伏安。低压线路(380伏)432条,总长度为543.924千米,变压器421台,容量为102200千伏安,其中专变192台73505千伏安、综合变198台21850千伏安、公变31台6845千伏安。2003年全年用电为8099万度,其中工业用电5339万度,农业用电633万度,民用1281万度,其它照明846万度。

表12-10 同里镇变电站(含屯村)电力设施情况表
  线路 变压器 备注
名称 长度(千米) 台数 容量(千伏安)




石棉线 13.51 41 13425 地点:姚家湾
投资金额:150万元。
主变容量:1.6万千伏安和2万千伏安各一台。
九里线 8.15 38 10575
同西线 5.15 26 8645
叶泽线 1.05
新时线 3.05 13 3570
镇 线 5.87 40 9985
富北线 4.19 25 4230
北荡线 0.88
合 计 41.85 183 50430




三友线 12.69 22 2615 地点:方港
投资金额:150万元。
主变容量:1.6万千伏安和2万千伏安各一台。
屯浦线 8.52 21 4105
邱舍线 12.40 33 8515
镇 线 6.53 35 9115
肖甸线 27.30 54 5855
合 计 67.44 165 30205




同富线 18.35 39 5600 地点:栅桥
投资金额:3000 万元
主变容量:4万千伏安一台。
树德线 20.98 40 5270
敏安线 17.95 36 12805
仪塔线 6.20 15 5420
云光线 9.50
亚枫线 4.90
合 计 77.88 130 29095
累 计 19条 187.17 478 109730  
    注:1.同里变叶泽线变压设备由富土变同富线、树德线替代,叶泽线只存从变电站至栅桥浅线路,并停止供电。
      2.富土变云光线、亚枫线只架好高压线,未安装通电设备。

表12-11 同里及屯村用电情况表
单位:万度
年份 同里 屯村
合计 工业 农业 民用 其他 合计 工业 农业 民用
1990 794 245 226 323 801 395 324 82
1991 872 276 221 375 866 417 325 124
1992 929 289 229 411 913 544 250 119
1993 1016 307 267 442 972 605 246 121
1994 1178 356 278 544 1068 578 319 171
1995 1196 372 292 532 1140 584 317 239
1996 1231 394 299 538 1382 823 278 281
1997 1258 421 287 550 1408 852 209 347
1998 1265 430 294 541 1443 895 164 384
1999 1285 437 299 549 1418 1049 109 260
2000 1351 621 405 325 1897 1405 155 337
2001 5136 3832 657 647
2002 5901 4124 649 917 211
2003 8099 5339 633 1281 846
2004 11653 8645 527 1316 1165
2005 17872 13297 515 1620 2440
    注:2000年底同里与屯村合并,2001年起同里用电包含屯村。

    1982年,镇区有路灯85只。2003年,镇区路灯主要有3种,即普通路灯、装饰路灯、高档路灯。普通路灯有834只(其中竹行街106只,鱼行街86只,富观街150只等)。装饰路灯有古式灯笼、地灯、彩灯、屋檐霓虹灯、驳岸河灯等不同类型的夜景灯。古式灯笼分布在古镇主要街道中川路及退思广场,地灯装在退思广场地面,有100余盏彩灯、屋沿霓虹灯分布在明清街、小川东路等街道1000余米长的屋沿、屋脊上,河灯安装在丁字河等1000余米的驳岸上。高档路灯分布在松北公路同里段、环湖西路、小川东路等地,有896只。路灯开关采用机械定时与光导管控制相结合。

    电力管理,解放初至20世纪70年代由机电站管理,1976年分别成立同里公社、同里镇、屯村公社管电站。乡镇管电站是乡镇计划、节约、安全用电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高压输电线路的架设、维修和收缴电费等。同里镇管电站办公地点在迎燕西路,大楼建于1993年,建筑面积1511平方米。2003年,管理人员19名,农村管电小组25个,人员54名。

第五节 房屋建筑

    同里镇房屋建筑主要是古建筑。古建筑不仅是民间住宅,而且还包括公共建筑,如寺庙、祠堂、学堂、会馆、楼阁等。

    一、民居

    老宅民居的特点、命名、建筑、装饰、民居的吉祥图案等详见附录一。

    从解放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同里居民住宅的建造数量很少,至1982年市镇人均居住面积只有5.6平方米。从20世纪80年代起,单位建房、个人买房、买地建房,先后建造了北新村、南新村、东新村、同里人家等,建房面积约20万平方米,至2003年底,人均居住面积达40.5平方米(抽样调查的数据)。

    二、行政性建筑

    主要指镇(乡)政府、公安、工商、交通、税务等的建筑。

    镇(乡)政府,1971年在石皮弄金仲禹旧宅处新造1300多平方米办公用房,公社办公地从南旗杆任家故居迁至此地。1985年10月乡镇合并,镇政府从退思园迁至三元街,建筑是三幢三层楼。1998年10月办公地点迁至迎燕东路68号,新政府大院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合60亩),办公大楼为17开间六层,建筑面积为4897平方米。同里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公安分局、工商所、土管所、交通所办公楼见表12-12。

    三、宗教建筑

    寺庙是人们精神信仰的建筑场所。据旧志记载,从唐初至清末,同里有寺庙47座,天主教堂1座。至2003年,仅有宗教寺庙4处:即罗星洲、大庙、天主教堂、卧云庵。

    四、会馆、店铺、商场

    市镇主要功能是商贸活动,故会馆、店铺商场较多。

    会馆 有同业或相关行业组成,也有同地域的经商者组成,用以接待宾客、洽谈业务、照料同乡及举行商业性礼仪和节庆活动等。新安会馆是安徽省籍客居同里经商者的同乡会,会员大多为新安一带人,故名为新安会馆。馆址在富观桥北约20米,馆内设厅堂,供奉关圣帝君,意示同乡人应以义气为重。新安会馆在镇区有三个联络处,在东埭(鱼行街10号)、竹行街闵家湾和老三元桥南堍。

    店铺 古镇的店铺大多数是店铺与住宅并用,形成“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坊)”的格局。“下店上宅”,在一幢楼房里,底层做店堂,这类住宅规模小,兼具店、宅两种功能,为镇中沿街临河或前街后河的街道广泛采用。这种房屋,内部空间利用率高,与水陆交通联系方便。“前店后宅(坊)”,这类住宅规模中等,一般有二至三进以上,往往在主要市街一侧建造,因每户沿街不能占太宽,所以只能向纵深发展,沿街房子是店间,后面房子是宅或作坊,它们的房子之间有的用天井隔开,有的用厢房连接,有的用风火墙或门楼隔断,商店与住宅(坊)的功能相对独立地组合在一起,互不干扰。1997年,明清街二期工程,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1998年,小川东路改造,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大多数属于“下店上宅”的形式。

    商场 见表12-12中的商业建筑。

    五、宾馆、酒楼、民居客栈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同里的宾馆、酒楼、民居客栈新建房屋面积猛增,20年间接待能力增长了30~40倍。

    六、公益性建筑

    主要有茶馆、农贸市场、敬老院等。茶馆是镇上居民和四乡农民、渔民重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是进行交流、休息、娱乐、喝茶的地方。茶馆常位于桥畔、河埠头、河转角、街道口等水陆交汇处。解放前同里镇上茶馆有二三十家之多,现时也有三十多家,主要是搓麻将等娱乐活动,也有消闲、品味自然景观的,比较有名的有:南园茶社(详见《旅游》卷第四章第二节)、三凤喜、泰来桥茶馆等。

    老农贸市场,位于冲字圩,在中川南路东侧,1987年建,占地面积2486平方米,建筑面积3911平方米,有35家店、53个小摊位。2001年10月18日迁至新农贸市场,2002年改为旅游小商品市场。新农贸市场,在小川桥东南,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摊位78个,店面68个。敬老院、九松公墓详见表12-10。

    七、娱乐性建筑

    主要有戏台、影剧院、书场、舞厅等。

    戏台,位于退思园西广场,2003年底建,每逢双休日、节日、重大庆典活动,都要进行集会和文娱活动。

    同里影剧院,解放前是任纯九的私产,名为“光明剧场”。1955年,没收成为公产,以后曾两次翻建,最后一次时间为1984~1986年,定名为“同里影剧院”,有700个座位,是同里开会或文娱活动的主要场所。

    工人文化城,位于影剧院东侧,1996年镇工会翻建,两层楼建筑,建筑面积823平方米,翻建前是工会书场。此外,同里的房屋建筑还有厂房、仓库等。

    附录一:《浅谈同里民居》。此文刊登在2004年第5期《吴江政协》,收录时有所补充。

    同里镇房屋建筑主要是古老建筑,古建筑不仅是民间住宅,而且还包括公共建筑,如寺庙、祠堂、学堂、会馆、戏台、茶馆、楼阁等,这里主要叙述民居建筑。

    一、民居特点

    1.明清建筑多。古镇区内不论沿街还是里弄深处,在人们视野中大都是老房子,1998月10月至1999年11月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20名师生曾三次赴同里调查,古镇区(即保护区范围)约0.3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三千余人,明清建筑比例为61%,保存完好的宅第园林33处(实为99处),其中明代建筑有三谢堂、承恩堂、耕乐堂、五鹤门楼、潘氏墙门、卧云庵及仁济道院等10余处;清代建筑有务本堂、庆善堂、嘉荫堂、崇本堂、任氏宗祠、庞氏宗祠、李星北宅、庆善堂及陈去病故居等,在不大的一个镇上汇集着如此高密度的明清建筑群体,这在江南古镇中是少有的,故同里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2.沿河民居多。古镇区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为11.2万平方米,民居一般建在河边。沿河民居可分临水民居和面水民居,临水民居一般建于河岸水边,住宅建在河街中间,成为前街面河,临水民居1.33万平方米,占住宅建筑面积11.9%;面水民居建于河路一侧,为隔街而河,小路一般宽3~5米,沿河绿树成荫,形成带状绿地,门前河桥通向河面,面水民居为4.13万平方米,占住宅建筑面积31.9%。沿河民居临水开门开窗,为了洗刷方便,在临水河边建起石阶,作为水河桥,非常简单、实用,有的搭建伸向河面的水阁,专门准备吊桶,保证随时取水使用。夏天,在此小酌,既可欣赏水乡风貌,又十分凉快舒适,其乐无穷。

    3.名人故居多。同里幽雅的居住环境,成为官宦退居、富贾置产、文人雅士集聚之地,据旧志记载:自宋代至前清,比较有规模的私家园林就有38处。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宋代,诗人叶茵筑“水竹墅别业”,园有十景,叶茵有“水竹墅别业”诗记之;元代,有巨商叶振宗“水花园”,广数里,在同里湖畔水湾处,园中有“约鸥亭”等景致;明代有隐士任秀之园第“湖村别业”,在庞山湖畔,园中有“钓台”、“含香馆”、“小垂虹”等诸胜。清及民国时期,同里的地主豪绅望族更多,至解放初(1952年),土改时,同里镇被评为地主的有512户(不含宅在农村的地主),占市镇居民总户数的四分之一。至2003年底,宅第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的有99处(含寺庙等建筑)。整个故居,雕梁画栋,粉墙黛瓦,华丽文雅,布局合理,庄严宽敞,闲静舒适,大部分以厅、堂命名。

    古代都城规划中,素有“朝市分离”的严格规定,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在市镇布局上,同里先辈们把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开,竟可与古代都城相比,这在江南古镇是比较独特的(详见《本卷》第二章第一节《道路》)。

    二、民居命名

    古镇民居住宅名称往往以主人的各种相关形态命名。

    以主人姓或号命名的最为常见、最为普遍,如计成故居、严宝礼故居、金松岑故居、王绍鏊故居、杨天骥故居。深宅大院又称为厅、堂、园,如:袁家厅、耕乐堂等。耕乐堂,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耕乐取于其号。史载,朱祥曾协助江苏巡抚周文襄公修建宝带桥立下功劳,朝廷授于他官职,他不愿为官而归隐故里,过着以耕为乐的生活。

    以主人功绩命名,如陈家牌楼作为陈御史府宅第代表而称,陈家牌楼是陈王道御史死后,于万历八年(1580年),朝廷为表彰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而立的牌楼,因此后人以陈家牌楼总称陈家园第。

    以主人的心态命名,如退思园是任兰生贬官归田后所建园第,其园名取于《左传·宣公十三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示反思自己之过,表白报效君王、效忠朝廷之志。三谢堂建于明代,据说因是风水宝地,邵氏要后代“谢天、谢地、谢祖宗”,故起名为“三谢堂”。崇本堂是富商钱幼琴于民国元年所建,门楼上刻有“崇德思本”,其堂名取“崇本堂”,蕴含了主人做人道理与为人品德,告诉后人德乃世人安身立命之本,经商更要注重德行。

    以主人志向命名,如天放楼、百尺楼等。天放楼是金松岑书楼的名称,“天放”一词取于《庄子·马蹄》“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意为有放任自然、特立独行。后来,金松岑先生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天放”,反映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求。百尺楼是陈去病先生故居中的一幢楼房,楼并不高,根本没有百尺,陈先生取名“百尺”,旨在勉励自己要登高望远,“放眼千秋天地外,置身百尺楼台上”。

    以主人官位命名。大夫第为南澳同知金廷烈府第,大夫第须四品以上官位才有资格称。侍御第是明监察御史顾曾唯宅第,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故宅称“侍御第”。

    以宅第用途命名。同知衙门曾是“太湖水利同知署”。乾隆元年(1736年),同知衙门移驻吴县洞庭东山,后改民居,其宅第故名为“同知衙门”。

    以自然景物命名。水竹墅别业,是宋宝祐年间同里著名诗人叶茵所建,此别业中楼、亭、池、桥兼有,竹月桂香、鱼跃鸥狎、策驴驰马、景物秀致、视野辽阔,是同里镇有史可证的颇具规模的园林建筑。万玉清秋轩,是元江南财赋司使宁昌言别墅,也是以自然景物命名的。

    以族、家或宅第局部房子命名以族命名的有务本堂(即明中期顾宏之族),故成字圩、新填地、盐店埭(和尚浜处)三处宅第都称“务本堂”。章家浜西墙门、新驳岸两处宅第都称“慎修堂”。也是以族命名的。以一处宅第命名的最为常见,如“西宅别业”、“范烟桥故居”、“世德堂”。以宅第局部的房子分别命名的,如陈御史府中“宏略堂”、“兰云堂”等。

    民宅的名称,除了上述方法命名外,还有以建筑形态、地理环境、人物故事等方法命名的。

    三、民居建筑

    明清时期,对房屋的建筑有明确规定,一般平民住宅进数不准多于三进,屋阔不得大于三间,高度也不得超过两层,甚至连屋脊样式也有规定,特大的深宅大院是三品以上的官吏或特许的。同里的名人故居,多数是深宅大院,它的宅基选择、房屋设计,都是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安排的,其建筑形态和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同里的地理特征、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程度和审美趣味,不仅决定着古镇风貌,还决定着古镇的格调。此类民居建筑风格主要有以下特征:

    整体协调,布局合理。它的建筑分为纵向、横向和宅园并行三种,平面布局为厅、宅、园三部分组成,形成前宅后园或左宅右园的格局,住宅分几进几落,正门为石库门或墙门,一进一个门楼,中间为天井,厅有门厅(轿厅)、花厅、正厅,宅为堂楼,堂楼三、四进,有的甚至达十进。房子进出除正门之外,大多有备弄,备弄一般在房屋一侧,也有备弄设在房子中间,如务本堂,一条深深的备弄将几十间房厅隔为东西两区。平时进出通过备弄,正门关闭,只有遇到重要贵客或婚丧喜事等重大庆典时才开正门,而下人也只能从备弄进出。

    等级分明,内外有别。它的门厅、花厅、客厅、门楼、楼房、厢楼、偏房等建筑单元都遵循传统礼制规矩,正厅是长辈议事用的,客厅是接待客人的,如此等等。一般来说要严格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前公后私原则。正厅、客厅设在住宅的前面,是会客议事之处,具有公开性;偏厅或后厅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具有私密性。二是男女有别的原则。专为小姐或女眷建筑的楼阁、偏室隐私性很强,一般人是不能涉足的。三是尊卑有等的原则,最明显的就是佣人,其住所一般都在廊房或偏房。

    注重实效,经久耐用。民房基础、地面铺设、梁柱保护、灰沙用材都十分注重实效,要经久耐用。建筑宅基为条石,上部承重结构柱、梁、檩、椽以及板壁门窗均用木材砖砌填充墙,下部为踏扁砌实墙,上部为开斗式砖砌,屋顶为望砖、土瓦。窗用明瓦(蛎壳),清末始用玻璃。室内底层厅堂部分用方砖铺地,两侧用木地板。楼层绝大部分用木地板,考究者也有在厅堂部分架空后铺砖的做法,以隔噪音。天井中间用石板铺地,天井两侧和庭院用砖、卵石、瓦片、陶片、瓷片铺成各种花式。天井四周檐口瓦用花边瓦、滴水瓦,雨水沿着水落(木或白铁皮制),再沿着水落管内壁而下,排入地下阴沟,俗称“四水归堂”,含义“肥水不外流”。梁、柱和屋架均用杉木,一般均用桐油饰面保护。明代富贵人家以后用油漆,厅堂前的柱廊用麻布、油灰加黑漆,第一道墙门一般用黑漆,隔门用白漆,朱红漆用在仪门。墙面用料石灰黄沙为第一层,纸筋石灰为外饰层。石灰和纸筋一般均须存放八年才能使用。宅内之间的门板上,有的贴着方砖,既有关门隔离功能,又具有防火、防盗、防风的功能。房屋外观采用建材本色,清一色白墙、灰砖、黑瓦,形成“外简内丽”的风格,民居之间设高大的,风火墙隔离。风火墙一类是直线构图,阶梯状叠落,叫“马头墙”,另一类是曲线构图,叫“观音兜圈”,形成有如兜帽一般的天际线,山墙高低起伏,纵横交错,更增加了房屋立面的美观和层次丰富的律感。

    天人合一,时空一体。在民居建筑中,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之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体现一种“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古代哲学基本观念,“人在天地之间,万物皆备于我”,更具“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意境。陈御史府清远堂临水面山,背靠竹坞,四面皆窗,有四廊可通。主人在此宴请宾客,环顾四周,山水、画舫、水榭以及亭台楼阁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使宾客有如入仙境的感觉。堂内雕刻题材以植物为主,有栩栩如生的莲藕、翩翩欲舞的云鹤、含苞怒放的牡丹、水中嬉戏的鱼儿等,雕刻精致生动,寓意含蓄而深刻,创造出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景观,构成一种意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嘉荫堂临水而筑的水秀阁,人在阁中,可静听风声、水声、橹声,可俯视小桥、驳岸、老树,人与自然十分和谐。杨天骥故居,五进房子692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整个建筑形似船。务本堂犹如仙鹤,一个深深的备弄将几十间房厅隔为东、西两区,居中狭长的备弄谓之鹤颈,一进一进的房厅即是鹤身,备弄东西建筑群是鹤的翅膀,后面的厨房及佣人住房为鹤尾。人居住在杨氏故居和务本堂,好似乘船游荡,好似骑鹤腾空,自由自在,其乐无穷。

    宅园合一,居赏结合。与自然和谐相处,完善自身的居住环境,是人类千百年来的追求。创造园林式生活环境,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中,把居住空间和游赏景观作周密安排和巧妙组合,是人类千百年的杰作。退思园布局相当别致,西为住宅,有轿厅、茶厅、正厅和十楼十底“走马楼”;中为庭院,南北两侧有坐春望月楼、揽胜阁、迎宾室、岁寒居,庭中有旱船,散置假山花木,清幽雅致;东为花园,入“云烟锁钥”月洞门,即为悬挑水面的水香榭,九曲回廊镶嵌着“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九个别致的漏窗图案,读来令人神清气爽。池北退思草堂,古朴素雅,堂前露台临水,为赏月佳处。池东琴房藏于三曲(桥),眠云亭翼然山顶。池南“菰雨生凉轩”斜卧水际,小轩沿假山石级盘旋而上,经“天桥”至读书楼“辛台”,俯视窗外,可览全园秀色。池西“闹红一舸”,漂泊水中,于此赏荷戏鱼,最为相宜。在庭院花园中,楼台亭阁、琴棋书画、春夏秋冬,各种景物样样俱全,可谓是人间天堂。

    四、民居装饰

    民居装饰不准用大红大绿以及蓝、紫、黄等色彩,因此只能在雕刻上下功夫。同里的门楼、栋梁、窗格及砖雕、木雕、石雕是非常能突出它的房屋装饰特点,也能反映民居建筑的风格。门楼是整套大门的总称,门罩是门楼装饰的总称。大门正上方叫门额,是主人请人题写匾额的地方。在古代,出官入仕者方可题匾,一般人家只能在此空白或雕花装饰。门楼最为集中的是崇本堂,它有三道砖雕门楼,门额上题写“崇德思本”、“敬侯遗范”、“商贤遗泽”。三道门楼十二个字,蕴涵了主人极深刻的做人道理与为人品德。嘉荫堂的门楼上枋刻有“暗八仙”浅浮雕,下枋中心刻有“福禄寿”三星的高浮雕,门额上刻有“厚道人家”,这四个字足以见主人的用意,希望后人奉行忠厚老实、诚恳待人之道。

    栋梁是指架在柱子的长木(栋有圆型和长方形)。嘉荫堂的主建筑俗称“纱帽厅”,梁柱雕刻精美,五架梁两侧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凤穿牡丹”,梁底刻有“称心如意”、“笔锭(必定)高中”等图案。纱帽翅(即棹木)上也刻有《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等八幅形象逼真的图案。这组木雕被《中国戏曲志·苏州分卷》收录。

    窗格讲究舒适与情趣,分落地长窗、半窗和横窗、支摘窗、砖框花窗等。它既能防风避雨,又能采光通风。窗格花纹,常用卐字、书条、六角窗、八角窗等式样,窗裙板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落地长窗下有木栏围着以确保安全。建国前后窗户一般还保留着明瓦窗,这种用蛎壳或蚌壳磨成的白色薄片,透光不透明,室内的光照不明亮,从窗外很难窥见窗内的一切。

    砖雕,一般用青砖雕刻而成。砖雕一般可分为绘画与书法两类,其技法可分为浮雕、深雕、透雕、堆雕等。现存砖雕,大部分在旧宅、园林的门楼、照墙、脊饰等处,尤以大量的砖雕门楼叠彩辉映,巧夺天工。最灵巧的仅在三寸厚的青砖上就能从浅到深刻有七八个层次,层层深入,生动逼真,其中以朱宅五鹤门楼最为壮丽,五只仙鹤侍立盘旋,飘逸中回荡着一种仙风道骨之美,堪称江南砖雕艺术之精品。

    木雕是以木为原料所做的雕刻品,宅第取材以柏、椿、楠、银杏、杉木、柚松为主,题材以民间吉祥图案、宗教人物、戏曲故事、山水、花鸟虫鱼等为多,采取浮雕、平雕、镂空雕(透雕)等手法。木雕则以“崇本堂”、“嘉荫堂”为最。崇本堂门窗扇雕颇为精工,一套完整的《西厢记》、《红楼梦》雕刻,画面简洁,构图活泼,刀法老练,形象逼真。嘉荫堂不仅室内梁柱及窗格雕刻精美,令人称绝,楼外雕花也毫不逊色,楼廊挑层的柏口枋上雕饰了八络线脚(一般四至六络),宽宽窄窄、凹凹凸凸、虚虚实实、层层相叠,软挑头的斜撑上更独具匠心地悬以盛放花卉的雕花花篮。

    石雕是以各种石材为原料所做的雕刻品,题材以吉祥图案、人物故事、山水花鸟等为主,在民居中主要有门罩、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柱础、大门的抱鼓石、石狮等。珍珠塔景点中,侍御古坊下部的上马石刻有麒麟、狮子滚球图案,母子双狮等浮雕。仪门,地上石板刻有“平升三级”石雕图案,抱鼓石刻有蛟龙、鲤鱼跳龙门。

    五、吉祥图案

    图案有植物、动物,有事、物、文字,有戏文、神佛。一般采用比喻、借物、谐音、双关语等手法。例如:蝙蝠寓意“福”,桃子寓意“寿”,百合的“百”,喜鹊的“喜”,牡丹象征“荣华富贵”,梅花象征“坚贞不屈”。这些装饰图案分布在老宅建筑的各个部位,有的在地坪、屋脊、墙上,有的在梁、窗、廊、亭上。通过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表现技巧,使图案的内容融合在“物、意、情、趣”之中,使人久看不厌,赏心悦目,从图形中得到精神寄托、向往、启迪,达到生命力的升华。

    植物吉祥图:梅花,色香并绝,其性格高洁,坚强,迎霜斗雪,绽放出秀丽的花朵,给世界带来生机,给人们以鼓舞。

    春、夏、秋、冬(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卉各擅其美,比喻百花争艳、人才辈出,亦寓意四时进宝,四季平安,安泰吉祥。如崇本堂的槅扇裙板、正福草堂的四块墙饰板等。

    四君子(兰、竹、菊、梅),兰花幽香清远,竹子直以立身,菊花傲霜盛开,梅花琼肌玉骨,均具有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谦虚正直的君子风度,因此被喻为“四君子”,为世人所敬慕喜爱。如务本堂的槅扇裙板、崇本堂的槅扇绦环板。

    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在严寒中能挺拔坚强,保持繁盛生态,从不改变,喻友情长存不变。“竹梅双喜”,为新婚夫妻的吉祥象征。梅花有五个瓣,又象征着五个吉祥福,“梅花开五福,竹声报三多”,“梅花送子,青竹送孙”。

    牡丹:素以“国色天香”闻名天下,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因此称为“富贵花”、“百花之王”。

    牡丹与莲在一起,成“连年富贵”,如务本堂槅扇裙板;牡丹与松柏、寿石在一起,成“长命富贵”,如嘉荫堂槅扇缘环板、槅窗裙板;牡丹与瓶子在一起,成“富贵平安”,如崇本堂正厅中间长窗裙板;牡丹与芙蓉在一起,成“荣华富贵”;牡丹与海棠在一起,成“门庭光耀”;牡丹与桃在一起成“富贵长寿”;牡丹与水仙在一起,成“神仙富贵”;牡丹与寿石在一起,成“富贵长寿”;牡丹与荷花、菊花等在一起,成“四季富贵”。

    荷花,又名莲花。莲花,在佛教中被认为是净土的象征,佛身多置于莲花之上,称“莲台”、“莲座”;佛经,被称为“莲经”;僧人居所,称“莲房”。莲花图案遂成为佛教的一种标志和圣物。

    荷与梅相组合成为“和和美美”,象征着夫妻“和睦恩爱”、“百年好合”,如嘉荫堂隔扇裙板;荷与菱相组合成为“聪明伶俐”,即莲藕洁白自若,孔窍玲珑,是聪明的象征,菱谐音“伶”,如嘉荫堂槅扇绦环板。

    荷花(莲花)不但象征高洁,荷花的各部位也都具有吉祥意义。莲蓬多子,比喻“连生贵子”,如嘉荫堂正厅、退思园九曲桥南地坪砖雕;与鲤鱼组合表示“连年有余”。荷:和,合;藕:偶(成双成对),情意绵绵(藕断丝连)的意思。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们用它作为清高、君子的象征。

    菊花,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正是秋霜凌寒季节,为此人们赞誉它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画家所偏爱和赞美。

    菊花与梅、兰、竹配合成“四君子”,与松树组合成“益寿延年”,与喜鹊组合成“举家欢乐”等吉祥图案,民间应用极广。

    菊花与壶为“仙壶集庆”。

    兰花枝叶飘逸,花朵清幽芳香,素洁淡雅,被喻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与菊相配为“兰秀菊芳”,兰花清秀,菊花芬香,寓意人中俊杰,各有所长,如嘉荫堂槅扇裙板。与桂花相配成“兰桂齐芳”,以兰花象征人的资质,希望子孙如兰那样高雅、发达。用兰花象征人和事的有:“兰房”指芳香高雅的居室;“兰襟”比喻服饰之华美;“兰芝”指高风美德;“兰交”指知心朋友。

    玉兰花有紫玉兰和白玉兰之分。与寿石组合为“必得其寿”,“笔”和“必”是同音,“寿石”取“长寿”之意,如嘉荫堂槅扇裙板。

    水仙,“凌波仙子”,如嘉荫堂正厅之东西槅窗。

    动物吉祥图:龙,中华民族的象征,人民群众喜爱的吉祥物,是神武和力量的体现,是超自然力量的象征。二龙戏珠,龙腾虎跃,龙凤飞舞,寓意欢天喜地、喜气洋洋的气氛,如珍珠塔抱鼓石、古戏台广场和退思园门口地坪石雕等。

    狮:狮乃百兽之王,是权力威严的象征。在大的建筑物门口安放石狮作守护神,可镇百兽,避邪。雄雌一对,雄者爪按绣球,雌者玩弄幼狮。它们的形象大多卷发巨眼,张口展爪,可怖又可爱,同里大宅第门口和街坊门到处可见。

    “双狮滚绣球”、“狮子戏球”表示欢庆,象征和合幸福及祝人官运亨通之意。

    凤穿牡丹:凤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两者结合,象征富贵、美好、光明、幸福,如嘉荫堂正厅即纱帽厅。

    松鹤长春:松为常青之木,鹤为仙禽,是长寿之鸟。鹤在云中飞翔,比喻永远精神焕发,健康饱满、幸福。如嘉荫堂门厅背向砖雕。

    鹤寿双全:鹤为长寿之鸟,桃是长寿之代表,二者结合成为圆满长久不衰的象征,如大庙山门两面图案。

    喜鹊登梅:相传听见喜鹊的叫声,将有喜事来临,如崇本堂前楼裙板。

    梅竹双喜:“竹”喻丈夫,“梅”喻妻子,两只比翼双飞的喜鹊,表示同心同德的夫妻。这样的吉祥图经常用来祝贺新婚。

    鹊梅争春:梅花逢春而发,喜报春的来临;“喜鹊叫,喜事到”,也是喜的象征。双喜临门,可谓其乐无穷。

    鲤鱼跳龙门:传说“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化为龙,跳不过去的仍为鱼”。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加工改造,以比喻人的事业和希望。寓意只要努力奋斗,不懈拼搏,成功是一定有望的。

    五福捧寿:五只蝙蝠(福)向着寿字,并有铜钱,寓意有福、钱、寿的吉祥。五福寓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健康,四曰好德,五曰善终。五福之首寿为先,有福有寿,人生追求。如退思园桂花厅地坪和崇本堂地坪图案。

    物、文字图案

    岁寒三友:岁寒居南墙扇形窗口,窗外有一天井植有松、竹、梅,此宜冬日赏景,比喻友情长存不变。

    黄金万两:新桥北堍明清街楼房屋檐上刻有“黄金万两”四个大字,寓意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神佛图案

    八仙形象和暗八仙(所持宝物为象征):八仙及手中所持之宝物是:张果老持渔鼓;吕洞宾持剑;何仙姑持荷;曹国舅持玉板;韩湘子持笛;铁拐李持葫芦;汉钟离持扇;蓝采和持花篮。同里八仙图有五六处之多,嘉荫堂天井地坪石雕(暗八仙),嘉荫堂、崇本堂后楼东边八扇(八仙形象)等。“暗八仙”与“八仙”同样寓意祝颂长寿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意。

    麻姑献寿:麻姑,是一位仙女,她是寿的象征。她自称道,“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沧海变成桑田,不知要多少千万年,她见过三次沧海变桑田,该有多大岁数?她的外形是位年方妙龄的美女,民间奉祀麻姑,主要用于女人祝寿,因为世人认为麻姑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如陈御史府。刘海戏金蟾:民间传说中的刘海,是个穷人家的孩子,靠打柴为生。他用计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

    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了无数穷人,人们称他为“活财神”。“刘海本是一大仙,四季发财万万年。”旧时结婚时,人们常张贴刘海戏金蟾的吉祥画,以取吉利,表示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过越美满。如陈御史府。

    另有永乐堂《八十一神仙图》、崇本堂、嘉荫堂《福禄寿》等。

    戏文故事:

    老百姓心目中戏文故事就是历史,舞台上看不够,就雕刻在木头上,装饰在屋里天天看。在同里古镇老宅中有木刻戏文图案四五百幅,主要是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为题材的戏文故事,“白蛇传”、“梁祝”、“牛郎织女”、“西厢记”等爱情故事,“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等忠孝节义故事,二十四孝的教子传家故事。上述类似戏文图案在崇本堂、嘉荫堂、陈御史府等宅第中随处可见。

    复合型图案

    几个图案组合在一起,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吉祥寓意。

    “富贵长寿”图:位于陈御史府茶厅前的天井对面一座水磨砖砌成的照壁墙,中间是砖雕牡丹图案,象征富贵,四角的蝙蝠,门厅屋尖蝙蝠和双桃,含“福寿双全”的吉祥之意。照壁墙下面的青石须弥座上有两头威武雄壮的石狮子。两边是十鹿,寓“十分快乐”之意;八骏和合二仙,寓富贵之意;神蟾桂树,从蟾宫折桂,比喻科举高中;一对莲花,比喻一路高中举人、进士、状元,中间一幅渔樵图,表明主人功名成就,过着归隐于林间、垂钓于江河的宁静生活。

    “恩荣”图:位于陈家牌楼南面照壁墙,与牌楼相对应。照壁墙中间是砖雕“恩荣”二字,四角是四条龙,寓意是皇帝恩施荣誉。下枋:左右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间是“飞天纹”围绕“孔子周游列国”,“飞天纹”是少女形象,飘带比人长二三倍,凌空飘荡,自然流畅,寓为朝廷办事,政绩显著,一片欢乐、吉祥的气氛。“飞天纹”两边有“凤穿牡丹”和“喜上眉梢”图,都是寓喜事来临。下枋还有六个佛像。

    六、平民住宅

    同里的民居为深宅大院、商铺店面、简易平屋三类,名居一般为深宅大院,平民住宅主要是商贸店铺和简易平屋。

    商贸店铺是平民中生活比较富裕的阶层住宅,大多为前店后宅(坊)或下店上宅,沿街店铺的门面一般是排门板或落地长窗,也有半墙窗,白天开店面,拿掉排门板或落地长窗,可以借用沿街空间,增加营业场地,晚上关店板(或长窗)收缩空间还于街路。古镇商贸店铺多数为以家庭为主经营,前店后宅、下店上宅的房子格局,既有利于生产,又便于生活。

    简易平房是平民中下阶层的住宅,在建房用地及用材上都不讲究。其建房造型一般为“口”(三间二厢房),“┓”(开间加边房)、“│”(竖屋)、“─”(横屋)、“\”(披屋)等。“︹”“┓”型民居又称三开间,房屋坐北朝南,中为客堂,两侧为厢房,即东为主人住房,西为厨房,一般布局是“暗房亮灶”,“亮灶发禄,暗房聚财”,视经济条件不同,正屋有三、五、七架梁不等,有的正屋南面披出1~2架椽子上盖瓦片,称为“壁脚”,既可休息、吃饭之用,又可防雨淋日晒之用。“|”、“-”、“\”型等民居,一般经济条件较差,有的只有利用边角、巷弄夹角地基建成不规则的平屋,突破了方形束缚,宜地而建,邻街建屋,小巧玲珑,显得清雅、活泼、富丽,设置别具一格。建房用材上,梁、椽、窗一般用木材,个别生活困难,毛竹替代木梁,竹梢替代椽子,墙多数为单墙,有的甚至用乱砖头砌成。(计东生)

表12-12 同里镇区主要公共建筑表
类别 建筑名称 建造年份 建筑面积
(平方米)
地 点 备 注



镇政府 1998年10月 4897 迎燕东路
公安分局 1992年 1418 石牌楼入镇处 1991年7月开工,
1992年1月竣工
交管所 1998年 600 迎燕东路
工商分局 1999年 1000 北图浜
土管所 1998年 1143 镇政府东南
国税分局 1994年 1012 北图浜
劳动和社会保障所 20世纪70年代 205 竹行街28号
地税大楼 1998年 1785 迎燕西路
街道办事处 1996年
1998年
602 北图路8号 原同里法庭



农业银行 1994年 1643 迎燕东路
工商银行 1993年 1406 石牌楼北侧 现更名为分理处
建设银行 1994年 1780 石牌楼南
中国银行 1993年 327 石牌楼北侧 1~2层除楼梯共4层
农村商业银行 2003年 2016 迎燕西路



第一百货大楼 1979年 2113 竹行埭西段
第二百货大楼 20世纪70年代 509 东埭南段 公房(含五金商店)
自建59.36平方米
集体公司商业楼 1986年 364 泰来桥北堍
同里湖度假村 1992~1994年 15043 同里湖畔 和尚圩
同里湖大饭店 2003年 39600 同里湖畔 东庄圩11万平方米
农贸市场 2001年 7000 小川桥东南
旅游小商品市场 1987年 2400 马家湾 原农贸市场,
2002年改为此市场



邮电大楼 1994年 2834 迎燕西路21号
供电大楼 1993年 1511 迎燕西路
邮电办公老楼 1980年、1994年、
1998年
779 同里剧场南侧



同里医院 2004年春 5086 迎燕桥东堍 占地8075平方米
同里中学 多次扩建 1379 富观桥北堍 占地4.94万平方米
同里小学 2003~2004年 11000 环镇北路南侧 占地4万平方米
幼儿园 1998年 2951 八图路 占地8000平方米




同里影剧院 1986年 1639 广场(竹行)
同里工人文化城 1996年 823 广场(新填) 产权属工会
退思(东、西)广场 2000~2001年 672 广场(新填)
古戏台 2003年底 74 公园桥南堍
公益
建筑
九松公墓 1992年9月 150 九里村 占地40余亩
敬老院 1993年5月 3500 群益二队(虹桥路) 占地7500平方米

第三章    屯村集镇建设

第一节 规模和演变

    民国时期,屯村集镇是丁字型格局,主要是一河二街,街道是石头路面,总长192米,宽3~4米,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1957年起,为乡(公社)、镇政府所在地。2001年10月屯村镇并入同里镇,集镇为屯村社区所在地。

    1985年,镇区面积0.4平方千米。东至稻草站,南临砖瓦厂,西至粮管所,北靠谢巷,主要街道有屯村大街、东大街、南大街3条街,街道总长1346米。

    1995年,在集镇区北面开辟新街,1998年新建农贸市场,至2003年底形成6条街路和2个居民住宅区(镇东、镇南),集镇区面积0.69平方公里,东至厍头桥、盐船港,西至屯浦塘口,南至松厍公路,北至界泾桥。居民700余户,2198人。

第二节 基础设施

    一、街道

    屯村原有一河二街,随着市河的改造,镇区发展为现在的6条街道。

    屯村大街,1980年填河设街,长402米,宽11米。

    北新街,1994年建成,长320米,宽12米。

    屯溪街,1994年建成,长260米,宽9米。

    大桥路,1999年形成,长332米,宽12米。

    运河路,1995年形成,长295米,宽7米。

    东关路,1997年形成,长260米,宽9米。

    二、桥梁

    屯村大桥,1980年建,1989年被青浦轮运公司船队撞坏。2000年重建,桥址从镇东段移到西段。全长445米,跨度287米,宽11.7米;

    东关桥,1985年建,全长141米,跨度51米,宽4.7米;

    盐船港桥,1983年建,全长149米,跨度59.3米,宽19米;

    方港桥,1982年建,全长141米,跨度51米,宽16米。

    三、新开市河

    1979年12月25日开工,1981年2月竣工,由交通部门投资,按四级航道标准施工。2000年再度拓宽,长687米,河底宽83米,河底高程-2.0米(吴淞标高),共挖土方13.80万立方米。

    四、居民住宅

    1995年,住宅面积2.7万平方米,人均面积18平方米,2003年居民住宅面积为6.2万平方米,人均面积28.2平方米。集镇建筑面积13.525万平方米。

    五、公共建筑

    主要有水厂、变电站、农贸市场、公安、交通、邮电、农行、信用社、文化、广电、敬老院、医院、商业、旅社、饭馆等。

表12-13 屯村集镇主要公共建筑表
建筑名称 建筑时间 建筑面积(平方米) 地点
屯村社区 1984年 1550 屯村街
农科站 1992年 1184 东关路
交管所 1989年 360 屯村街东段
管电站 1992年 911 屯村街东段
派出所 1989年 800 屯溪路
邮政局 1997年 1321 屯溪路
电信局 2000年 169 屯溪路
农业银行 2002年 400 大桥路
农村商业银行 1995年 1460 屯村街
屯村中学 1999年 7056 花泾港
屯村小学 1990年 6834 集镇西端
屯村幼儿园 1973年 1686 屯村街西段
屯村成校 1973年 1620 屯村街西段
屯村卫生院 1979年 3000 屯村街东段
屯村敬老院 1984年 500 东关路
电影院 1989年 595 屯村街西段
农贸市场 1989年 6315 大桥路
好人缘饭店 1999年 2000 屯村街中段
华菀酒家 1987年 725 屯村街中段
白云洗浴中心 1992年 600 屯村街
屯村旅社 1998年 370 屯溪路
自来水厂 1980年 327 屯村大桥南
变电站 1988年 927 屯村港东南

第四章    村庄建设

第一节 道路 桥梁

    一、道路

    解放前,农村道路都是泥路,高低不平,通往集镇的道路借助稍宽田岸,称为“大戗岸”。晴天行走尚可,若遇雨天,农民上街,学生上学,泥浆一身,行走十分艰难。

    20世纪中期,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把灌溉渠道修的路基作为乡村道路。80年代起,铺砖头及道渣路面。90年代起,逐步改为沥青或水泥路面,至20世纪末,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二、桥梁

    河港纵横密布,桥梁结构简陋,解放前,多数为木桥和毛竹桥,群众称为“心宕桥”,人在桥上走,桥在河中晃,小孩和老人过桥很不安全,落水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淹死的。全镇农村仅有少量石桥。解放后,各村对竹木桥进行加固,桥柱换上水泥柱脚。七八十年代起,各村始建砖拱桥、钢筋水泥桥,逐步替代竹木桥。道路桥梁情况详见《交通邮电》卷第一章《交通》。

第二节 农民住宅

    一、选址原则

    农民住宅历史上选择耕作便利、水源丰富、交通方便、地势高的地段,建立宅基,形成村庄。农宅建造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采用了非常实用的选址原则。

    (一)沿河而筑

    傍水是选宅址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水是万物生机之源,没有水,人类就不能生存。同里是水网地区,河网交叉,历代农宅有条件沿河而筑,住宅不建在河边是少有的,因为傍水建宅,便于饮水食用,便于日常洗涤,便于水上交通。虽然近一二十年内,由于陆上交通的发展,农宅选址在公路旁的渐多,但沿河而居仍是一些农宅的主要选择。

    (二)坐北朝南

    同里位于北回归线之北(北纬31°09′),处于东南沿海(东经120°44′),坐北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光,冬季温度一般比朝北房要高1~2℃。因位于沿海,受季风影响,冬季为寒风(西北寒流),夏季为凉风(东南海洋之风),坐北朝南的房屋,还有利于避寒风、受凉风。

    (三)选址要看河形地势

以前老百姓习惯选宅址要注意“几不”:即不选河道口、不选官衙处、不选坟墓处、不选祠堂处、不选桥头口等,若遇到上述情况,要进行改造,如在房屋周围进行地形改造,或进行破法,在房屋墙上雕狮、老虎、八卦之类的图案,或改变房屋朝向等。

    (四)适中居中

    适中就是恰到好处,选址建屋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地优化,接近至善至美。房屋的大小也要协调。居中是指宅之周围有邻居,居宅不可无邻居,家中有事,无人救应。屋旁须有路,方便往来。

    (五)环境绿化

    草木茂盛则生机勃勃,东种桃杨,西植梅柿,南移槐榆,北栽桔李。俗话说:“树木弯弯,清闲享福。桃株向门,荫庇后昆。高树般齐,早步云梯。竹木四环,家足衣禄。门前有槐,荣贵富财。”

    二、农宅变化

    同里农宅,从草房、瓦房发展到楼房、洋房。

    清代、民国时期,农村草房较多,特别是外来户,收入少,生活贫困,买不起砖瓦、木材等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用稻草盖房。泥墙草棚称为“空心橼子线条瓦,大块泥砖砌墙头”。茅房虽简陋,却冬暖夏凉。然而草棚低矮、阴暗、潮湿。瓦房一般为砖木结构,多数3开间五架梁,檐高2.2米左右,开间3~3.5米,进深5米。住宅格局,正屋中间为客堂,东卧房,西灶间。正间前面有“翻轩”供吃饭、休息、室内劳动之用,有的还建“壁脚”,即房屋南侧推出1~2架椽子上盖瓦,防雨淋日晒,有的在正屋西侧建厢房,多数用作灶间,大户人家为5开间两厢房,有的为“通串房子”,即前后两进,两侧用厢房相连,中间是天井,高大宽敞。

    建国初期,农民住宅仍较简陋,“60年代住草房,70年代住瓦房,80年代住楼房,90年代住洋房”。这是20世纪同里农民住房变化的真实写照。70年代农民建房一般为七架梁,木桁条或水泥桁条小瓦平房。80年代,拆平房建楼房,由砖木结构发展为砖混结构,布局为二楼二底或三楼三底的两层楼房,有的在楼房边建厢房,做灶间,开间为4米,进深为7米,有的达11米,楼房檐高7米,富裕农户外墙瓷砖贴面,室内做吊顶天幔,内墙壁刷涂料或贴墙纸或三夹板护墙,屋内地坪、楼面、油漆花纹地板,卫生间贴瓷砖,安装抽水马桶。90年代住洋房,房屋布局为独院住宅或花园别墅,追求结构合理,外形美观,内部实用,屋顶盖琉璃瓦,外墙贴马赛克。地面铺地砖或契口木纹地板,内墙三夹板护墙或衣厨做在墙壁里,塑钢窗、吊灯、壁灯,家用电器、空调齐全。

    三、规划新村

    20世纪末,在栅桥村搞农民新村试点工作,21世纪初,在全镇范围内统一规划建立农民集中居住点。农民居住点可分两种类型,一是在工业开发区内采取统一规划、集中安置,经济上对拆迁户房屋进行评估,按“以房换房、拆一还一”的原则办理;二是在规划区外的新村建设,按政府投入为主、集体补贴为辅、农户适当负担的原则进行。农民新村规划建设主要情况如下:

    栅桥小区 1995年3月~2002年12月建造,小区占地37亩,户数47户。其中大户11户(每户建筑面积为220平方米),小户36户(每户建筑面积为180平方米)。楼房间距21米,采光间距为1∶1.5。南北向主道2条,每条长800米,宽6米;东西向支道6条,每条长600米,宽4米。小区建设总投资660万元,其中建房由农民自己负担530万元,基础设施(包括建房审批、路、水电、有线电视、绿化、门楼等)由村负担130万元。

    镇南小区(又称新时代小区) 位于同里镇政府南面,2004年前后有居民、农民拆迁户迁入共250户。7幢楼房,四层高,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主道宽7米,支道宽4米。房屋以商品房方式安排,套房大户建筑面积为117.5平方米,中户为102平方米,小户为78平方米。

    渡船桥小区 位于长纤路(港)渡船桥处。港西又称厍浜小区,主要安排工业开发区厍浜、仪塔拆迁户;港东又称九里小区,是安排工业和公路建设的拆迁户。小区建造时间从2003年开始,占地达13公顷。南北楼房间距18~20米,主道为南北向,路宽6~8米,支道为东西向,路宽4~6米。

    小叶港小区(又称叶泽湖花园小区) 主要安排叶泽、叶明、方尖港、栅桥等村拆迁户。

    花泾港小区(又称屯溪花园) 主要安排同里湖北岸农民拆迁户及屯溪村农户住宅。

    四、渔民新村

    虹桥港新村 1980年征用土地8公顷,有140户屯村渔民陆上定居,建造楼房,形成渔民新村。

    长胜桥新村 1983年征用土地10公顷,有200户(渔民700人)同里渔民陆上定居,建造楼房,建筑面积14740平方米,以形成新村。

第五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污染

    旧时的同里,空气新鲜,水质清澈,生态环境极其和谐。20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工业的兴起、人口增加以及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水的污染

    主要由工业、餐饮业、农业、生活污染造成。工业污染,据1980年资料统计,镇区排放“三废”企业有13家,平均每天排放工业废水2000多吨,其中严重的有5家(药厂1000吨,石棉厂800吨,镇化工厂30吨,公社化工厂60吨,油厂100吨);餐饮业污染,2000年古镇区主要宾馆、餐馆36家,年排废水量有12.6万吨流入河里;全镇全年农田使用化肥近2万吨、农药160吨,化肥、农药残留量大,加重了水的污染;生活污染,镇区排水管网尚未形成系统,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2000年生活污水182万吨),严重影响了镇区的水环境。

    二、大气污染

    据1986年资料统计,镇区有工业锅炉10座,冲天炉2座。平均每天耗煤45吨,排放有毒物1680Kg/n。石棉厂的石棉粉尘危害严重,操作工人及附近居民身心的健康受到威胁。沿河公厕的粪池溢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臭气冲天。

    三、废渣污染

    20世纪80年代,镇区工业废渣年产生量为3600吨,主要是石棉废渣,大部分作为垃圾乱倒,居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3000吨,有的居民将垃圾丢入市河内,环卫工人用船把垃圾运到同里湖,倒在湖边。

    四、噪音污染

    以纺织、机械行业较为突出,纺织厂织机声,电机厂空气锤,外地歌舞团高音喇叭,河里机船声,岸上汽车、摩托车的声音,闹得居民不得安宁,破坏了古镇的幽雅气氛。

第二节 环境治理

    同里镇在近20年内对环境的治理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轻重缓急,逐步治理,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治理工厂“四污”

    迁移、关闭和限制“四污”(水、气、渣、声)严重的工厂,关闭化工厂,迁移锅炉厂,限制石棉生产,以减少对水和空气的污染。2001年搬迁助剂厂,2002年关闭缫丝厂、富土染料厂、求精厂、电机厂等。

    二、垃圾处理

    对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的收集、清运、填埋系统做到及时、彻底,配齐垃圾箱、果壳箱。生活垃圾开始放在九里湖填埋场,2003年起,生活垃圾运往八坼垃圾填埋场处理。建筑垃圾及工厂废渣结合整地指定地点堆放,对石棉渣等工业垃圾实行回收再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排污设施建设

    解放前,镇区的生活和生产污水主要通过家庭院落石铺或砖砌阴沟,引污水排入河道,靠沿河街道直接把污水泻入河里。20世纪80年代起,在比较宽阔的道路、广场铺设地下管道,把雨水、污水通过管道排入河道。到1983年,镇区排水管道总长3601米,汇水面积30.48公顷,后来逐步增加排水管道,先后在东新村铺设管道400米,南新村200米,成字圩200米,石皮弄140米,北新村200米。严格控制居民、餐饮店生活污水、粪便污水排入河内。至2003年,铺设地下管道,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建造污水处理厂。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年投资200万元,先在小川东路建造日处理三千吨左右的生活污水处理厂;第二阶段,2002年,投资3000万元左右,建日处理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统一收集,设6个提升泵站,铺设污水管道10.91公里,其中口径60厘米为1.3公里,50厘米为1.1公里,40厘米为1.3公里,30厘米为0.7公里,20厘米为4.31公里,15厘米为2.2公里。至2002年一个乡镇,投巨资建污水处理厂,在苏州市范围内尚属首家。

    四、机动车船管制

    对市河机动船、岸上汽车等,一般白天不准驶入古镇区,由城管队实行管理。

    五、挖浚河道

    开挖已填没的丁字河。丁字河开通,沟通了西、中、东三条市河,加快了河水的流速。安排专职人员清理河道的漂浮物,并每隔二三年集中清理河道中的污泥,以改善水质。

第三节 市镇绿化

    解放前,同里的市镇绿化已颇为盛名,绿化主要集中在园林宅第、寺庙庵观、河岸街道、农民住宅等。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植树法》的颁布、实施和同里旅游事业的发展,同里的市镇绿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世纪末,古镇有大小树木约13500株(名木古树详见《文物古迹》卷第六章)。绿化覆盖率为35.86%,人均绿地面积7.63平方米,已形成点(园林)、线(驳岸、街道)、面(单位、居民区、公共建筑等)相结合的水乡古镇绿化格局。同里绿化总体上逐步达到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季苍翠。四季美丽如画,景观丰富多彩,使同里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的花园城镇。

    一、园林绿化

    山、水、建筑、名木被称为造园“四要素”。其中建筑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之大成,均为人工营造,“山水”从自然的山水园逐步转入人工山水园,则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名木则记载着时代变化的自然要素。因此,园林绿化既是历史的象征,又是文化艺术的体现。

    庭中植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故庭园中或植白皮松以振其神,或植金桂以飘香,或栽培红枫以显典雅之气。在庭园中散置芭蕉、竹子、花台、盆景,以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有在庭中挖一深池,布以数石,植以苍榆,挂以藤蔓,略显丘壑之意。

    耕乐堂池西之院墙处,植有白皮松一棵,有400余年,树皮斑驳,苍劲古朴,斜卧水面。池南,栽有瓜子黄杨,有百余年,古意盎然。白皮松、瓜子黄杨是老宅几百年的见证者。池东桂花厅植有金桂、银桂两株,亦有百年历史,每逢桂花开放,馥郁芬芳。后院以荷花池为主体,四周辅以亭、台、楼、阁,湖石参差,古树斜照,既有豪放之趣,又有典型园林之味。

    退思园,栽有玉兰、桂花、香樟、紫藤、紫薇、朴树、银杏、天竹等多种名木,古树融合在整个退思园之中,春、夏、秋、冬,琴、棋、书、画,四季四艺俱有。罗星洲、陈御史府、松石悟园等园林绿化详见《文物古迹》卷第六章第二节。

    二、街道驳岸绿化

    街道(驳岸)绿化比较好的有闵家湾、范家埭、前漆字圩、北埭(即丁字河两旁)、南旗杆、东旗杆、凌家廊下、中川南路、中川北路、红塔埭、木湾上、高地上等12条街道驳岸,多数种植香樟树,种植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初,树龄一般超过30年,树间距为6~8米,条形状。

    桥头绿化比较好的有富观桥、小东溪桥、会川桥、鱼行桥、泰安桥、吉利桥、长庆桥、北图浜桥等8座桥头。绿化状况同驳岸绿化相似。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同里地势底的地方种耐水湿垂柳、杨柳,地势高的地方种植冬青、香樟、银杏、榆树。同里桥多,河道多,驳岸长,为保持其完整,选种浅根性树种(柳、黄杨、罗汉松)。镇区内绿化选种具有“古、雅、奇”和“色、香、姿、果”的特色,即既选择高大的银杏、榉、香樟、棕榈、松、柏竹等,又选用婀娜多姿的小乔木、花灌木,如石榴、玉兰、桂花、梅、腊梅、紫藤、紫薇、海棠、含笑、山茶等,既能冬季常青,又有四时飘香,使同里成为江南水乡的园林村镇、花园镇。

    三、公共建筑、单位、居民绿化

    1.公共建筑绿化

    主要分东、南、中、北四块。

    东 即镇东绿地,位于镇东停车场东,中元港桥北。此绿地面积为3.38公顷(50.66亩),整个绿地由三部分组成。其中东块为“A”字型,占地面积为0.77公顷(11.6亩),地面是草坪,绿地中间竖立起高达9米的木结构“斗”形镇标。镇标西有2棵百年以上银杏树,胸径0.88米,树高14米。中、西两块原是一块土地,占地为2.60公顷(39.06亩),现中间开挖人工河,分成两块,中间块靠南有19棵香樟梯形排列,树胸径0.3~0.4米,高10米,中间2棵三角枫,胸径0.4米,树高10米;中间块靠北是成片的竹林和桂花林;西块为袜底形,河宽约8米,西块绿地与中块之间有3座不同风格的小木桥沟通,其中,南边桥上有四角亭子,绿地南北两端各有4棵高12米以上的银杏树,中间是5棵香樟树,胸径0.5米,树高10米。

    南 即石牌楼镇入口处。镇南入口处两边两小块绿地面积为0.072公顷(1.08亩),布置以矮小冬青为主绿化,此绿化地段是1999年建成。东块面积为180平方米(长9米,宽20米),西面块面积为540平方米(长30米,宽18米)。在绿化中间竖立起一块太湖石,装有自来水,每逢节日,水从太湖石中喷出来,十分壮观。

    中 位于镇中心即退思园(西)广场,面积0.39公顷(5.8亩),其中,北面东西宽38米,南北长70米;南面影剧院广场处35米×35米种植南北向四排高杆树木,中间行为2棵银杏和1棵红枫,银杏树龄50年,胸径0.43米,高14米;红枫树龄80年,胸径0.43米,高12米。靠东行为香樟、柏、朴、桂花、竹等树种混合种植,其中有一棵桂花树,树龄超过300年,胸径0.54米,高12米。靠西两行均为香樟,树龄在20年以上,胸径在0.3~0.5米,高10~12米。

    北 位于同里中学北面,有一个2公顷(30亩)的花苗圃,多年来为镇区培植了大量花木,由于缺乏专人管理,现在利用率不高。

    上述四块公共绿化地,属几种不同类型的树木绿化,一是矮干(冬青)树木绿化,二是高干树木绿化,三是草坪绿化。

    同里每逢节日,在公共场地、主要路段、入镇口等地,每年几次,投放万余盆,鲜花以花造景,使古镇四季花朵常开,名木古树生机蓬勃,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2.单位和居民绿化

    单位绿化较好的有同里中学、镇中心小学、镇成教中心、镇中心幼儿园、镇政府、国土所、国税所、地税所、自来水厂、同里湖度假村,他们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了45%、31%、63.8%、63.8%、62.6%、30.4%、26%、45.8%、34%、55%,小度假村、同里宾馆、敬老院均为31.8%,九松公墓为43.5%。

    古镇区内关闭的工厂对20年以上树龄的树木,采取“迁厂不迁树木”的保护措施,目前这些树木生长良好。

    居民宅院中较好的有凌翔云故居、金砚君宅、同知衙门等。走进同知衙门,树木绿叶葱葱,盆景造型别致,其中枇杷2棵,树龄30年,含笑1棵,树龄40年。有的家庭条件有限,只能以盆景为主。据2000年统计,家庭养花9741盆,加上单位园林盆景,共约10800盆。

第六章    市政管理

第一节 城镇建设管理

    一、机构设置

    解放后至1971年市政建设由镇政府生产建设助理负责。

    1972年建立市政建设小组,由一名副镇长兼任组长。具体负责,统一协调镇有关部门(城建办、土管所、房管所、城管队等)进行管理。

    1979年设市政建设助理。

    1981年6月设市政建设办公室,主任由一名副镇长兼任,人员5名。

    1987年10月建立建筑管理站,1997年改名为建筑管理所。

    二、市镇规划

    1982年6月至1983年9月,建立市镇建设规划小组,在县城建局指导下,制定《同里镇1980~2000年总体规划》。同里性质定位:水乡古镇;规划期限:近期至1985年,远期至2000年;规划范围:西至钱家浜,东至罗星洲,北至何家坟,南至朱家浜,面积为3.46平方千米。

    1995年9月由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所制定《同里镇域1996~2010年总体规划》,镇域居民点分为四个层次:镇区——全镇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规划用地5.3平方千米,建设用地2.66平方千米;中心村5个:栅桥、文安、仪塔、后浜、叶泽,每个中心村规划用地0.25平方千米,建设用地约0.196平方千米;18个行政村规划建设用地约各0.05平方千米;基层村宅:即自然村宅,规划把工业放在镇郊西面,民居及服务行业放在镇郊东北面,古镇区为旅游景点。

    2001年同里、屯村合并,调整镇域总体规划,2002年9月由同济大学制定《同里镇总体规划》。城镇性质定位:省历史文化名镇,水乡古镇景点区,吴江市域东北片的中心城镇;规划范围:划定三条保护线:黄线、红线、紫线。黄线内即绝对保护区,0.57平方千米,该区域内一律不准新建现代建筑物,现有平房不准翻建楼房,现有危房修缮要求必须保持原汁原味。红线内即风貌协调区,约10平方千米。该区域内主要建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配套设施,建筑风貌与古镇相协调。紫线内即规划控制区,西至同兴、栅桥,东至同里湖东岸,即湘溇、大南港、斜港,北至群益、厍浜,南至同里湖南岸文安、方港,面积为40.23平方千米。该区域实施“退二进三”,(即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要退,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要进)禁止工业项目进入,原有40家企业也将陆续搬迁;规划同里镇建设用地,至2005年为2.55平方千米,至2020年为5.5平方千米。

    三、建房管理

    古镇区单位(户)建房或维修,需本人申请、联审(城建、文保、土管、房管、城管等部门)实地查看,报(中共同里镇党委)书记办公会议审核后,由城建批复,并有城镇文保、城管等部门进行跟踪管理,即按图纸施工。

    农村建房(含屯村),由农户申请,村里核实,城建、土管进行批复,出宅占用耕地,由土管审核,报市土管局批复。

    四、工程管理

    1.建设资金。公共建设工程,一般由城建部门组织专门力量管理。解放前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民间募筹及私人捐助。解放后经费来源主要是市(县)批准拨款、全镇经营收入及向有关工厂筹款。1980年起,纳入财政预算,明确规定市镇建设专款。1998年,外来资金投入参与城镇改造工程,从1996年起,市镇建设每年投入资金约2000万元,最多年份超过5000万元。

    2.工程项目。丁字河开挖1997年春,政府出资近100万元重新开挖丁字河,筑石驳岸740米,重建桥梁4座。

    小川东路改造 1997年春,小川东路改造方案由同济大学设计,拆迁19户,房屋面积5513平方米,动迁费145万元,并完成道路、驳岸、5座桥梁等工程建设,经费大体平衡。

    “三线”(电力、电视、电话)入地 2001年10月起,政府出资2000万元完成镇区三线入地,铺设各种管道,均为7.7公里。

    街道路面铺金山石 1984年1~9月铺金山石道路19条,长2503米,面积10012.6平方米,以后每年对路面进行改造。

    沿街立面和街面改造 从1998年起,古镇区主要沿街立面按古建筑风格进行改造,街路面两边踏步采用金山石进行改造,主要街道是东埭、南埭、北埭、竹行埭、中川南路、中川北路等。

    污水处理工程 政府出资1500万元左右,铺设污水管道,建造6个提升泵站,与吴江经济开发区并网,详见本卷第五章第二节《环境治理》。

    退思(东、西)广场改造 由同济大学设计,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组织实施。

    明清街二期工程和新农贸市场 由市水利局房产开发公司及八坼房地产公司分别在1998年和2001年建造。

    五、拆迁安置

    20世纪70年代,对私房户拆迁每平方米补偿16~25元,并供应部分建筑材料及安排宅基地;80年代,拆迁补偿为每平方米25~30元,拆迁户愿出售房屋的,平房收购价为每平方米40元,楼房45元,需调新房,按1∶0.7的拆还比例处理;90年代初,楼房一般每平方米为400元左右,平房近300元,以后拆迁费逐步增加,并按规定安排宅基地。调房按1∶1原则处理,不需房屋的,按评估价加50%计算补偿。

    六、建筑管理

    同里建筑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分散在各村的建筑工匠,二是同里建筑有限公司,对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队伍实行分级管理。

    1.各村的建筑工匠,由镇建管站(所)进行管理。2003年同里各村有资质施工队长40名,建筑工匠约2000人。农户建房,必须是有资质的民房施工队长,才能承包,并办理建筑许可证等手续,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管理和安全措施。

    2.同里建筑有限公司由市城建局进行管理。同里建筑有限公司成立于1974年11月,2001年7月改制,企业资质等级为三级,注册资金为763.45万元,净资产793万元。企业现有各类建筑主要机械设备51台,其中40吨塔吊2台,25吨塔吊2台,20吨塔吊1台,350拌和机21台,标准升降机25台。企业现有职工480人,拥有各类有证经、技人员5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10名,助理工程师8名,技术人员31名,经济类人员2名,财会类3名,统计类1名。按学历分,其中大专毕业2名,中专毕业4名,建筑职校毕业15名。企业项目经理25人,其中二级资质3人,三级资质22人。施工能力:可承担14层以下、24米跨度、高度70米及以下建筑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及以下的住宅小区或建筑群体,2003年施工面积为5万平方米,产值6000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左右,并两次获得苏州市优质工程“姑苏奖”。

    屯村建筑队伍和管理形式与同里一样,2002年,屯村建筑有限公司并入同里建筑有限公司。

第二节 土地管理

    一、机构设置

    民国元年(1912年),土地归私人所有,凡土地丈量、地籍变更、地政资料存档均由县土地局(或地政局)掌管,区乡则派员执行。

    解放后,土地管理由(乡)公社管理委员会审批,地政工作由县民政科(局)办理。

    1986年村镇建设办公室设土地专管员。1989年1月成立同里镇土地管理所,1997年12月更名为同里镇国土管理所。管理体制由以镇为主改为由市局垂直领导。1999年2月8日,办公地点从小川桥堍搬迁至镇政府东侧。国土所新办公大楼为7间3层,建筑面积为1143平方米。

    二、农民建房用地管理

    解放后至20世纪70年代,农民建房用地只需大队(村)批准。1988年规定,农民建房,按在册人口,每人宅基用地4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20平方米,独生子女增加一份,生产用地以户为单位每户20平方米,并对有关特殊对象进行照顾,原宅翻建由乡镇政府审批,异地建造须经县土地主管部门批准。

    三、乡镇企业用地管理

    解放后至60年代,企事业单位征用土地,经镇(乡)政府批准,均由镇(乡)政府自行调度解决。

    1976年3月县革委规定,社队举办企事业和其他基本建设,使用国有和集体土地,均须严格报批手续,粮食生产“三定”(产量、征购、口粮)任务不变。

    1984年1月起,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3亩以下,由县政府审批;3亩以上不足10亩的,由苏州市政府审批;10亩以上,经由江苏省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报江苏省政府批准。

    1999年,乡(镇)村企业转制,企业用地采取租赁方式,即转制企业中属集体的土地,其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仍属集体所有,企业每年上交租金为8元/平方米。

    四、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管理

    1964年,国务院规定,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在10亩以下和拆迁居民5户以下,由县政府审批,并由建设单位安排土地施工。

    1984年1月,江苏省政府规定,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在5亩以下,由县政府批准。吴江规定土地补偿标准为每亩粮田1200元,旱地1000元,鱼池500元等。青苗补偿每亩粮田150元,蔬菜200元,蚕桑每株1~3元。

    1988年12月,苏州市政府规定,土地补偿按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计算,粮田为6倍,鱼塘、果园为5倍,宅基地按临近作物3倍计算。青苗补偿为一年生产作物按当年生产值计算,一年两季按今年产值的一半计算,多年的(如树木)按实际合理确定,并有劳力安置补偿。

    2001年,吴江市政府规定,全市耕地前三年平均产值为每亩1200元,土地补偿为每亩耕地产值(1200元)的10倍计算,鱼池(1200元)以4~8倍计算,宅基地等非耕地(1200元)的以5倍计算安置补偿费;被征单位农业人均耕地一亩以上,按每亩产值(1200元)的6倍计算,人均不足一亩的,按每亩产值(1200元)的7倍计算,人均耕地每减少0.1亩,安置费相应增加,最高不超过15倍。同里安置费的具体规定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1990~2003年,非农建设用地6138.775亩,其中国家建设用地5929.10亩,镇村建设用地146.445亩,农村建房用地63.23亩(见表12-14)。

表12-14 1990~2003年同里镇非农建设用地统计表
年份 国家建设用地 镇、村建设用地 居民建房
征用单位
数(个)
耕地
(亩)
非耕地
(亩)
合 计
(亩)
征用单位
数(个)
耕地
(亩)
非耕地
(亩)
合 计
(亩)
户数
(户)
耕地
(亩)
1990 13 48.498 48.498 1 0.361 0.36 52 12.093
1991 10 50.676 50.676 3 5.324 5.324 42 8.83
1992 38 218.07 5.00 223.07 2 3.12 3.12 46 9.11
1993 25 184.40 184.40 40 7.182
1994 9 42.769 4.969 47.738 1 77.184 77.184 41 7.85
1995 11 47.838 47.838 4 4.656 0.5 5.156 41 6.78
1996 10 42.087 3.38 45.467 31 5.95
1997 7 18.90 15.552 34.452 9 1.878
1998 33 1457.325 141.691 1599.019 停批
1999 6 55.43 0.70 56.13 11 2.592
2000 11 84.51 84.51 4 0.96
2001 21 581.1 21.9 603.00 11 55.3 55.3
2002 41 1004.98 129.75 1134.73
2003 23 1075.54 694.04 1769.58
合计 247 4912.12 1016.98 5929.10 22 145.945 0.5 146.445 317 63.23
注:1998年,高速公路征用1383.30亩。表内数据不含屯村。

    五、出让土地

    1999年江苏省规定,商业、旅游、娱乐和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地,应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招标、拍卖活动应遵循依法、公平、公开、公正、择优和诚信的原则,并接受社会和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还规定出让土地使用权招标的9项基本程序和拍卖的7项基本程序,以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2000年至2003年,同里镇共出让土地使用权23块,面积4042.82亩(269.5227万平方米)。

第三节 房产管理

    一、机构设置

    民国时期,同里镇区公房、公产、公款,无专门房产管理机构,由自治公所管理。

    1951年,公房由同里乡镇财粮委员兼管,日常管理由清管所负责。

    1958年,公房由同里公社(镇)财税组兼管。

    1966年,成立同里房产管理组,办公地点在竹行街道士埭。

    1970年,同里镇财政所成立,房管组归财政所领导。

    1973年7月,同里房地产管理所成立,办公地点在东溪街16号,办公面积1744平方米。

    1975年9月,改称为吴江县房地产公司同里管理所。1979年6月起,房管所脱离县财政局,归属县城建局。

    1998年5月,吴江市房产公司屯村管理所成立。2002年1月,屯村与同里房管所合并,名为吴江市房地产公司同里管理所。

    二、公房管理

    主要是负责公房出租、修缮、新建工作。

    解放初期,公房大部分无偿调拨使用,包括粮管所大量仓库用房及政府机构办公用房,出租房一般以间计算,每间每月租金0.2元至0.5元。1965年以来,租金一直带有社会福利性质,每平方米0.08元/月,最低0.01元/月。1993年,住房制度改革,租金进行调整,住宅每月每平方米分为0.3元、0.28元、0.25元、0.2元四级,非住宅每月每平方米分为3.68元、3.17元两类。以后逐年提租,2003年住宅每月每平方米分为1.45元、1.15元、0.8元、0.6元四级,非住宅租金逐步进入市场经济。解放初至2000年,房管所新建、翻建总投资2907148.86元,其中新建房子4838.52平方米,翻建房子24808.31平方米,修缮房子费用3255538.30元(不含大修费用)。

    三、私房管理

    民国时期,私房出租须贴招租告示,由房主与房客双方协议而定,经店铺担保,并签定租约。解放后,私房出租由房主、房客双方协议而定,房管部门一般不予干涉。

    解放初,土地改革时期,没收地主、资本家的房屋,收归国有。1970年,进行“出租私房社会主义改造”,将不属于私房改造的范围扩大化。1980年起开始全面复查纠正,对私改户、没收户,实行有房退房,无房赔偿(楼房每平方米25元,平房每平方米20元,披屋每平方米10元),退房不退租三条政策办理。至2000年,共复查纠正460户,退回房屋2210.5间,面积41437.72平方米,无房实行赔偿293间,面积5527.21平方米,经济赔偿132381.96元,其中地主、资本家226户,退回房屋944.75间,面积188777平方米,经济赔偿56.5间,面积1232平方米,折金额38316.14元。

    四、发证和交易

    1953年,进行房屋普查,并登记换证。凡持民国地产契证者,一律换发制式契证,房屋可买卖、赠与、交换,一般交易由买卖双方协商,请当地干部或中间人作证,双方订立契约并宴请乡邻后即认可。

    1966年以后,私房买卖停止。1982年明确规定私房买卖交换须由房管部门组织成交,严禁私下交易,房屋交易逐步展开。

    1988年发证工作在同里试点(房产和土地一起发证),1989年在吴江县全面推开。

    1993年,住房制度改革,部分公有房优惠出售给租住的职工。

第四节 城建监察

    一、机构设置

    解放前,同里镇环境卫生管理所由镇公所负责管理。解放初,成立镇卫生管理委员会(简称卫管会),1983年镇卫管会更名为同里镇环境卫生管理所(简称环卫所)。1988年8月成立市容管理执法队(简称镇城管队),1992年6月更名为城镇管理监察大队。2000年底,镇环境卫生管理所和城镇管理监察大队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地点在中川南路中段(即肖家弄处)。

    二、主要工作

    1.保持街道及河道整洁。街道保洁分为重点保洁和普通保洁二种。重点保洁退思广场、新老明清街、中川南路、中川北路、小川东路、小川西路、石牌楼、东埭、南埭等,其他较为偏僻的街巷实行普通保洁。重点保洁每天工作时间16小时,保洁人员按班次轮流上班,确保路段保洁全天不断人。普通保洁每天工作时间12小时。环卫所指定专人对重点保洁区域和普通保洁区域内的保洁员工作纪律和路面保洁情况实行全程监督。对河道保洁有三只船专门打捞河道漂浮物。(详见《卫生体育》卷)

    2.维护古镇旅游秩序,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对各种机动车辆作出限时进入古镇区的规定:(1)机动车辆限时进入古镇区的范围,东至小川桥,南至石牌楼,西至蒋家桥、会川桥,北至永安桥;(2)禁止在限期时内进入古镇区的机动车:摩托车(包括助动车),电瓶三轮车、残疾车(客运)、轿车、大客车、卡车、小型货运车;(3)禁止上述车辆进入古镇区的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8:30-11:00,下午13:30-16:30,星期六、星期日,上午8:30-16:30;(4)婚事、丧事、急救病人车辆,警车例行公事除外。

    3.保持镇容镇貌,严格管理建筑工地。古镇内建筑垃圾不准乱放,当天垃圾当天清理,取缔乱涂乱贴,一经发现及时清理。

    4.保护镇区绿化树木。对古镇区绿化,实行种、养,管一整套管理责任制。

    5.协助城建部门,清理拆除违章建筑,制止乱设摊、担。对路段队员实行“划片到组,责任到人,分散巡查,联合执法”的岗位责任制。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