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同里镇志 >> 第十八卷 卫生 体育

第十八卷 卫生 体育

2010/4/7 10:59:20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8296

    明清时期,同里名医辈出。民国时期,私立医院、私人诊所均设在市镇上,民国14年(1925年),同里始有西医。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卫生条件差,霍乱、天花、伤寒等疾病肆虐,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解放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身体健康,重视医药卫生工作。组织个体医生走集体化道路,成立联合诊所;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害灭病,预防接种和防治血吸虫病,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使同里镇的卫生医疗工作走上了健康的轨道。1959年成立同里公社医院,1969年生产大队普遍成立卫生室,形成了公社、大队二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1984年开始,同里镇先后被评为苏州市文明卫生镇、苏州市卫生镇、苏州市爱国卫生先进镇、江苏省卫生镇。1997年和1999年,屯村镇先后被评为苏州市先进卫生镇、江苏省卫生镇。2002年12月初,同里镇又一举通过了国家卫生镇的考核验收。2003年7月,全国爱卫委授予同里镇国家卫生镇称号。

    解放前,同里镇仅有一些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组织群众开展全民性的体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学校体育也得到了进一步重视。1981年7月成立了同里镇体育协会,接着群众性的各类单项性的体育协会及团体相继成立,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1983年同里镇被评为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85年被评为省市体育先进镇。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第一节 私人诊所 私立医院

    一、私人诊所

    解放前,同里私人开业医务人员特别多,在全县仅次于盛泽。据嘉庆《同里志》记载,明清时期,同里先后出现了周缪、周黼、麋仲康、陆鲤、王景和、孙元曙、沈丹泉、顾宗伯、顾鼎勋、顾传师、程询、王曾垂、赵谱等名医,其中周缪、周黼曾进入太医院。民国时期,同里私人诊所先后开设50余家。1948年《吴江县中医师公会会员名册》中,同里医生有31人。解放初期私人诊所尚在营业,1950年9月起,私人开业医生逐步进入联合诊所或全民医疗卫生机构。1983年,县卫生局根据多层次办医精神,允许开设私人诊所。1984年11月,同里镇又出现了私人诊所。至2003年底,同里镇的私人诊所经登记注册的有4家。

表18-1 同里私人开业诊所情况表
姓 名 科别 开业时间 医寓地点 备注
严惕安 中医内科 凌家廊下 擅治伤寒
吕葆岳 中医内科 太平桥堍
凌小海 中医内科、喉、针灸 三阳田
金衡之 伤科 新驳岸
邹云秋 中医妇科 西埭
李荣伯 中医妇科 1909年 北埭 穿心弄
张凤荪 针灸、推拿科 1914年 北埭
周干城 牙科 1923年 南埭71号
顾又溪 中医伤寒内科 1923年 北埭老典当 擅治伤寒
姜宝永 牙科 1925年 东埭47号
沈彭龄 西医儿科 1925年 仓场弄6号
李长林 伤科 1926年 北埭18号
徐文达 中医内科 1926年 擅治伤寒
何建章 中医儿科 1928年 成字圩14号
程世昌 针灸、推拿科 1929年 南荒圩
叶玉衡 中医妇科 1929年 南荒圩
汝忆萱 中医喉外科 1930年 典当场
任百川 中医内科 1930年 前漆字圩
庞能一 西医内科 1931年 东旗杆5号
任传铨 西医内科 1931年 太平桥堍
倪荀一 西医内科 1932年 仓场弄
计吟珊 中医痘外科 1933年 南埭4号
李厚福 牙科 1933年 闵家湾1号
钮恩裕 中医内科 1934年 三阳田
杨行素 中医内科 1934年 西棣10号 擅治疟疾
梅伯勋 针灸、推拿科 1935年 三阳田
姚治平 中医喉内外科 1935年 司前1号
王耀慕 中医眼科 1936年 北埭24号
马云翔 中医内科 1936年 陆家埭6号
袁自复 中内科 1937年 闵家湾21号
吴兼三 中医喉外科 1946年 北埭15号
张梦寅 西医内科 1937年 漆字圩36号
金惠生 西医外科 1938年 高地上12号
范敬心 中医内妇科 1938年 范家埭
刘伯民 中医内儿科 1938年 陆家埭9号
胡高武 伤科 1938年 马家廊下2号
宋立人 中医内科 1939年 三阳田7号
张昌岐 中医内科 1940年 盐店埭15号
钱恒之 中医内科 1940年 三阳田 擅治伤寒
魏鸿彬 伤科 1940年 三阳田2号
张勤舫 中医内科 1940年 陆家埭2号
任伟平 产科 1940年 太平桥
范志同 产科 1941年 磨坊弄
石秀山 中医外科 1942年 三阳田9号
金书玉 产科 1943年 道士埭10号
周绍南 西医内科 1943年 闵家湾7号
顾久源 中医内科 1944年 北埭老店当
庞济安 中医儿科 1946年 东旗杆
顾旭初 中医内儿科 1947年 南埭56号
唐民权 中医痔外科 1947年 陆家埭
赵凤英 眼科 1947年 烂树头28号
邹昌明 中医妇科 1948年 西埭
杨绍德 西内科 1949年 南旗杆11号
陶林鸣 产科 1949年 南旗杆11号
金韵兰 中医咽喉科 1949年 大东溪桥堍
刘意安 中医内科 1949年
任达君 中医
王荫昌 中医西医
李元明 牙科 1984年11月 东旗杆
叶巧官 西医内科 2001年5月 小川路
应小华 痔疮 2001年5月 小川路
顾兆琪 西医内科 2002年12月 中川路

    二、私立医院

    同里医院民国14年(1925年)10月,外来医务人员数人在同里镇租赁私房,开设同里医院。院址在南旗杆西首顾姓新屋内,院长钱挹青,设内、外、五官、产科。该院是同里镇开设的第一所西医私立医院。

    福民医院民国15年(1926年),由钱天民创办,丁贻荪、董振民参加。院址在上元街陆家埭,设有内、外、皮肤、五官、妇产等科。是一所私立西医医院,后更名为博爱医院。

第二节 卫生院

    一、同里镇卫生院

    同里镇卫生院的前身是同里镇联合诊所。1950年9月,由徐雪聪创办,会同徐培德、任伟平、范志同等,成立产科联合诊所,所址在漆字圩32号宅内。

    1952年1月,由同里镇卫生工作者协会发起,组织联合诊所筹备委员会。5月,吸收产科联合诊所成立同里镇联合诊所,参加联诊的有30多人。所址在同里镇东溪街红塔埭永安桥北堍陈宅,选举张梦寅为主任,范敬心、刘伯民为副主任,袁自复、马云翔等9名委员组成联合诊所领导班子——所务委员会,下设卫生股、总务股、组织股、司药股等,各司其职,负责开展医务工作。

表18-2 1952年5月28日联合诊所开诊成员名单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职别 专业 科别 备注
张梦寅 40 吴江 主任 西医
袁自复 35 吴江 医务股 中西医
周绍南 46 安徽 卫生股 西医
沈彭龄 55 吴江 司药股 西医
金惠生 54 吴江 西医
范敬心 42 吴江 副主任 中医
刘伯民 48 吴江 副主任 中医
马云翔 42 吴江 组织股 中医
石秀山 33 无锡 总务股 中医
何建章 55 吴江 财务组 中医
叶玉衡 46 吴江 庶务组 中医
任伯川 48 吴江 文书组 中医
胡高武 41 吴县 中医
汝忆萱 52 吴江 中医
姚治平 40 吴江 中医
王耀慕 37 嘉兴 西医
宋立人 26 吴江 中医
侯剑平 24 吴江 中医 针灸
徐培德 29 吴江 助产 兼护士
沈恢华 32 吴江 助产 兼护士
金书玉 38 吴江 助产 兼护士
任伟平 35 吴江 助产 兼护士
范志同 37 吴江 助产 兼护士
王蕴兰 28 吴江 药剂 药房 司药练习生
潘绮华 35 吴江 练习生
何惠竹 34 吴江 练习生
王甫华 27 吴江 练习生 护理
蔡淑敏 22 吴江 练习生
任月仙 19 吴江 练习生
徐幼梅 24 吴江 练习生 血防
王耐武 18 杭州 练习生
孙培根 17 吴县 练习生

    联合诊所章程共八章,即总则、组织与职权、权利和义务、福利保障、收费标准、经济支配、奖惩办法、附则。联合诊所的投资,根据各自民情评定工薪的百分比投资,并规定药品投资不得超过全部投资额的65%,其余一律以现金投资,保证资金周转。所用家具器械均由各成员原诊所中借用,登记入册,分别估价,年终折旧抵价。联合诊所内设内科、外科、儿科、产科、五官科、伤科、针灸科、妇科、皮肤科、花柳科。5月28日,联合诊所开业。是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年业务收入5.9万元,年门诊人次3.5~4.2万人次,固定资产1.7万元。

    1953年4月1日,设杨家村妇幼保健站。1955年4月,设闵家湾分诊所。1956年7月,设杨家村医防站。1956年,设立血吸虫病治疗组。

    1952年至1956年,袁自复、金书玉、周绍南、徐培德、徐幼梅、马云翔、宋立人、任月仙等医务人员,分别被各地全民医疗机构录用。

    1958年5月,联合诊所组织38名医务人员,分14个小组,深入同里、屯村两乡,进行历时35天的定点巡回医疗,受治达2057人次,参加田间劳动计360个劳动日,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8年9月8日改名为同里镇民办医院。是月,在同里、屯村两乡增设分医院,各设两个医疗站(同里设钱家厍、乌浦港医疗站,屯村设五厍浜、洋溢港医疗站)。是年,工作人员53人,还添置了电冰箱。

    1959年6月,同里镇民办医院改名为同里人民公社医院,是年,工作人员59人,添置了30毫安X光机1台,开设了手术室。

    1963年4月,改名为同里联合医院。是年,下设栅桥、张塔、叶新、叶建四个医疗站,工作人员73人。同里联合医院后又复称同里人民公社医院。

    1972年5月,组建精神病区和综合住院部,设床位51张。

    1975年1月,同里人民公社医院更名为同里人民公社卫生院。

    1976年6月,新建精神病区二层楼,建筑面积962平方米,设床位55张。是年,全院主要设备有50毫安X光机、A型超声仪、心电图仪、立式消毒器、九孔无影灯、1722分光光度机、电冰箱、蒸汽高压消毒炉等。

    1978年,卫生院内设防疫保健组(简称防保组),负责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1979年12月30日,经县政府批准,吴江县精神病院成立。该院设在同里公社卫生院内,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对内称精神病科。1983年3月1日,经省编委、卫生厅核定县精神病院床位80张,人员编制为72人,单位为集体性质。是年有床位55张,职工31人,其中卫技人员25人(中医师3人、医师1人、中医士3人、医士2人、护士4人、药剂士1人、技士1人、初级卫技人员10人)。1985~1986年度,该院被评为市精神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1999年6月,市卫生局决定同里中心卫生院不再附设精神病院,设立精神病科。

    1983年9月,同里公社卫生院更名为同里乡卫生院,工作人员96人。1985年12月5日,改名为同里中心卫生院,院址仍在红塔埭永安桥北堍陈宅。同年新建两层综合住院楼500平方米。时有工作人员92人,其中医务人员77人。

    1989年同里中心卫生院先后扩建大楼活动室、浴室、食堂等。新建放射科用房100平方米,改建扩建财会、药库综合楼两层406平方米.1991年新建门诊楼517平方米,改建综合住院大楼三层及精神病区两层,新建污水处理站。

    1989年4月16日,同里中心卫生院被同里镇红十字会吸收为会员单位。

    1993年4月16日,同里中心卫生院被吸收为吴江县红十字会团体会员单位。

    1995年,同里中心卫生院被评为一级乙等卫生院。

    2000年10月同里中心卫生院改名为同里镇卫生院。

    2003年底,同里镇卫生院占地面积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48平方米,床位75张,内设内、外、儿、妇产、精神病、中妇等临床科,病床使用率为41%。全院工作人员74人,其中医务工作者57人。

    2004年4月,在同里镇迎燕桥东堍南侧新建同里镇卫生院,于2006年1月竣工。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86平方米。同月28日,开始对外服务。

    二、屯村卫生院

    1957年,同里联合诊所派6名医护人员至屯村港南石家民宅成立同里联合诊所屯村分诊所,1957年10月屯村乡成立,分诊所改称屯村乡联合诊所。1958年改称屯村乡民办医院,时年9月,屯村人民公社成立,医院改称屯村人民公社医院,有医务人员5人。1963年4月,屯村人民公社医院改称屯村乡联合诊所,后又复称屯村人民公社医院。1966年迁至屯村港北并新建诊所用房16间。1975年1月屯村人民公社医院改称屯村人民公社卫生院。1979年在原址翻建7间三层大楼。1983年9月,屯村人民公社卫生院更名为屯村乡卫生院。1992年9月,屯村撤乡设镇后改称为屯村镇卫生院。1995年屯村镇卫生院被评为一级乙等卫生院。2001年屯村并入同里镇,2002年5月改称为同里镇屯村卫生院。2003年屯村卫生院有职工32人,其中有27名专业医技人员(其中4名拥有中级职称资格),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一级乙等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骨伤科、妇产科等临床科室。1990年以来,外科一直作为龙头科室,每年开展各类手术140例左右,在屯村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住院部设床位18张。医院拥有500毫安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全自动心电图仪、B超机等,已逐步走上知识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第三节 村卫生室

    1963年,同里公社各生产大队均建立了初级卫生室,同里公社有生产大队卫生员59人,其中男33人,女26人。1969年2月,同里医院动员24名医务人员下到24个生产大队,开展合作医疗。初级卫生室上升为合作医疗站,并带教培养了69名“赤脚医生”,其中女性占40%。

    1970年,为了开展群众性血防工作,又培养了53名“赤脚化验员”和301名小队血防卫生员。

    1974年,同里公社在向阳大队(后改名为后浜村)进行合作医疗站试点,进行调查研究,制定了大队合作医疗章程。同年,25名“赤脚医生”集中医院,进行了历时三个月的脱产培训。

    1976年7月,全公社全面实行合作医疗队办社管。公社成立医疗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医院内。并定于每月20日为“赤脚医生”例会日,集中财务会审,下达预防保健中心任务,年终总结评比。

    1983年,乡社体制分设,大队合作的医疗站改称村卫生室,“赤脚医生”改称乡、村保健医生(保健员)。1984年到1988年,同里公社41名“赤脚医生”,经上级主管部门考试合格,取得乡村保健医生职务资格证书,占总数的74.5%,其余14名“赤脚医生”均取得乡村保健员的职务资格证书,达到平均450名农民中要有一名乡村医生(员)的要求。1986年到1988年按苏州市合格卫生室考核细则要求,分期分批进行整顿,到1989年底,同里镇24个村卫生室已全部达到合格卫生室的要求。24个合格卫生室房屋总面积由1986年的408平方米增加到1272平方米,是原来的3.1倍,平均每个卫生室的面积达49.8平方米,并合理布局,全部做到诊断、治疗、药房三室分开,医疗器械添置投资1.4万元,药品保证在120种以上。1986年村卫生室共接诊15万人次,1987年为16万人次,1988年为17.5万人次。不仅有效地减轻了卫生院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巩固了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了农村三级医疗网络的网底建设。

    1992年起,开展申报村卫生室创建工作。1993年3月,同里镇文安村卫生室被评为苏州市示范卫生室。

    1994年,同里镇有8个村卫生室被评为甲级村卫生室。

    1969年,屯村公社各生产大队也建立了合作医疗站,共有“赤脚医生”42人。1986年,吴江县政协医疗卫生工作组帮助屯村开办了一期有23名学员参加的乡村医生培训班,使他们的医疗技术有了较大提高。经县卫生部门考核,乡村医生合格率从原来的全县最后一名上升为第三名。

    2003年,同里镇(含屯村)共有村级卫生室14个,村级医务人员48人(不包括已划入吴江经济开发区的7个村)。

第二章    药业

第一节 中药店

    民国时期,同里镇共有6家中药店,即二养堂、养和堂、两宜堂、人和堂、德心堂、致和堂,其中二养堂开设最早,规模最大。该店1913年创设,股东们推举范敬心负责经营,拥有资金1500万元(旧币),雇用12人,店房12间。

    解放前夕,又新开3家药店,即葆春堂、泰山堂南号、泰山堂。其中泰山堂资金最足,为1500万元(旧币),雇工6人。店主杨伟君精通医道,亲自坐堂,为百姓治疗疾病,疗效较好,且收费低廉,深受周围群众欢迎。解放初,同里原9家中药店照常营业。

表18-3 民国时期同里镇中药商店一览表

字 号 负责人 创办时间 营业性质 职工(人) 规模 地址
二养堂 范敬心 1913年 合伙 12 6间 竹行埭17号
漆字圩27号
养和堂 邱予先 1916年 独资 5 3间 竹行埭18号
两宜堂 章凤冈 1935年5月 合股 8 3间 石皮弄5号
人和堂(昌记) 侯小岳 1936年5月 独资 5 2间 新填地42号
德心堂 蒋振林 1941年9月 独资 7 4间 东埭8号
致和堂(协记) 顾永树 1942年 合伙 5 9间 新填地35号
葆春堂(荣记) 沈尚礼 1948年 独资 2 2间 南埭31号
泰山堂南号 刘伯民 1949年4月 合伙 6 2间 南埭40号
泰山堂 杨伟君 1949年8月 独资 6 4间 东埭

第二节 西药店

    民国时期同里镇曾先后开设过4家西药房。开设最早的是乐安药房,西医庞琴生于民国13年(1924年)开设,店址在竹行埭西端。民国27年3月,庞琴生到苏州开业,把乐安药店转盘给李锦荣、蒋士荣合资经营,改名为“荣荣”药房。有店面一间,职工5人,资金1895万元(旧币),仍设在竹行埭西端。

    民国15年(1926年),沈彭龄医师在新填地开设西药房,房1间,不久停业。抗日战争期间,张梦寅医师在南埭开设西药房,解放前停业。袁化在新填地开设利仁药房,解放前停业。

    1954年2月,石连生在新填地149号开设新药零售店。

第三节 医药商店

    1956年对私改造中,药业全行业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同里医药商店。当时有职工40余人,店址在东埭。1965年,改名为国营同里医药商店,隶属吴江医药公司。下设中药材加工厂,中、西药仓库,三个零售门市部。第一零售门市部设在东埭,第二零售门市部设在竹行埭,第三零售门市部设在屯村集镇。1989年第二零售门市部迁至中川路,改名为同里镇新特药商店。1992年7月,国营医药商店改名为同里医药公司,撤销中药材加工厂。1993年,公司在迎燕东路24号新建办公楼及仓库,当时有职工28人,其中有技术职称的5人。

    20世纪末,同里医药公司撤销。三个零售门市部继续营业。至2003年底,同里还开设了2家私营药店──新科药店和君安药店,屯村社区开设了诚信药店。

第三章    公共卫生

    第一节 卫生管理组织

    1952年11月,同里镇市政卫生管理委员会(简称“卫管会”)成立,设在南旗杆今老干部活动室,由副镇长朱正民领导,周志清、张公才具体负责,管理全镇公共卫生、垃圾、粪便、绿化及房屋市政建设。

    1967年,卫管会改称为清洁管理所(简称“清管所”),由张志成任所长,地址在今三阳田,有职工40多人,负责管理垃圾、绿化和全镇公共卫生工作。

    1978年,同里镇成立爱国卫生委员会,并设立爱卫会办公室,领导组织全镇爱国卫生运动。清管所由县卫生局接管,具体由镇爱卫会领导,1981年改称为同里镇环境卫生管理所(简称“环卫所”),设在东溪街,职工50多人。

    1988年3月,建立同里镇公用事业管理所,负责实行环境卫生有偿服务、园林绿化和供水事业的管理。

    1991年,同里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15个部门组成。爱卫会组织机构设在镇政府内,由镇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副镇长担任主任,由卫生、城建、商业、街办、工业公司、工商所、房管所、城管队等15个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委员。爱卫会设办公室,负责处理爱卫会日常事务,由卫生助理任主任,配备专职人员6名,并组成9支卫生专业队伍,以各单位副厂长、副经理、主任为主的卫生负责人队伍78人,街道骨干队伍6人,环卫队伍35人,保洁队伍15人,清运队伍8人,城镇管理队伍6人,基础设施维修队伍4人,除害消杀队伍5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管理执法队伍6人。

    1995年4月14日,根据中共吴江市委、市政府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带动辐射城镇的要求,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意识,以洁净优美的环境发展同里,振兴同里,经镇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同里镇争创全国卫生镇领导小组,由副镇长、卫生助理及有关单位领导共12人组成争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002年初,同里镇调整了创建国家级卫生镇领导小组,设置创建办公室,内分设镇区组创建指挥部和镇郊结合部创建指挥部,由镇长任组长,常务副镇长、人武部长分别任副组长,设9个专业工作小组,有91名成员组成。调整充实镇爱卫会组织机构,由镇常务副镇长任主任,卫生助理任副主任,16个单位的21名领导任委员,下设办公室,由卫生助理任办公室主任,配有专职人员5名。同时,根据“城乡联动,辐射镇村,整体推进”的创卫方针,组建农村卫生创建专业工作小组,有30名领导组成,明确各村支部书记为创卫工作责任人。

第二节 卫生运动

    一、环境卫生

    民国年间,政府倡导公众卫生。民国12年(1923年)同里捕蝇会集资收购苍蝇,每一小盒苍蝇,可换一枚铜元,以鼓励灭蝇。民国15年,同里基督教会放映卫生宣传幻灯片。同年8月,同里镇时疫流行,县警察所布告卫生条例,严禁出售不清洁食品,组织清理水陆通道。县城红十字会发起组织中西医时疫医院。民国18年起,每年5月、12月的15日,同里进行大清扫活动。民国24年7月出版的《吴江县政》记载:“自区公所成立后(民国18年秋),对于公共卫生非常注意。第一步即着手将有碍卫生的私厕取缔或改造。各街道逐日派清道夫清理,并制垃圾箱,分布各街道,以便人民倾倒。”“时届夏令,为卫生工作普及迅速计,联合各机关,组织夏令卫生委员会,主持会务,成立时疫医院,组织卫生检查队,打扫瓜皮果壳以及粪桶加盖,规定倒粪时间,颇见成效。”

    1952年,反对美帝细菌战,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同里镇清除了年代久远的周家坟,改建为广场。

    1956年春季,开展以”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麻雀后改为蟑螂)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1962年,分别在元旦、春节、“五一”节前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结合积肥,搞好环境卫生。

    1976年,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推广灶边井和沼气池,改善了环境卫生。

    1984年起,爱国卫生运动同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紧密结合,开展“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卫生达标)活动。做到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个人。同时加强除“四害”工作。1990年同里镇被吴江县爱卫会评为县灭鼠先进镇区。1992年7月,同里镇被吴江市爱卫会评为县“灭蟑螂先进镇区”,成为吴江市第三个灭蟑螂先进单位。

表18-4 1989~1994年同里镇“四害”平均密度一览表
年份 老 鼠 蚊 子 成 蝇 蟑 螂
全年布
夹(个)
有效夹
(个)
全年捕
获(只)
平均
鼠密度
全年捕
获(只)
平均
密度
比上年
%
全年捕
获(只)
平均
密度
比上年
%
密度
指数
卵蛸密
度指数
1989 2380 2256 17 0.75 478 4.97 281 2.93
1990 3662 3463 14 0.4 412 4.29 299 3.11
1991 4150 3998 23 0.58 479 4.9 16 221 2.30 -26
1992 4312 4004 24 0.60 428 4.46 -9 274 2.85 24 2.6 1.25
1993 4468 4019 23 0.57 365 3.80 -14.8 220 2.08 -27 1.89 1.27
1994 4412 3956 22 0.56 381 3.97 +4.4 268 2.80 +34.6 1.55 1.00

    1997年上级复查组对同里镇的灭鼠灭蟑工作进行复查考核,镇区的鼠密度、蟑螂密度均达到全国爱卫会制定的标准,市爱卫会决定继续认定同里镇为“灭鼠先进镇区”和“灭蟑螂先进镇区”。

    1989年开始,每年4月定为“爱国卫生月”,当月开展各种卫生活动。1991年4月,乡镇领导及群众参加卫生月义务劳动450人次,治理卫生死角6处,清理垃圾300吨,疏通沟渠250米,悬挂卫生宣传条幅50条,黑板报展出5块,受教育人数2000多人。1992年4月,在“爱国卫生月”中清除卫生死角8处,清除垃圾2500吨,有500多人次参加卫生劳动,疏通下水道400条,同时在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建厕所1个,新增垃圾箱3只,新增环卫车5辆。1993年4月,干群参加卫生月义务劳动620人次,治理卫生死角7处,清除垃圾300吨,疏通沟渠200米,填平洼地1000平方米,改建垃圾箱2只,新建垃圾箱4只。入镇口工业公司外,原为临时垃圾堆放场,臭气难闻,附近单位怨声载道。4月中旬,爱卫会集中力量,组织清扫、清运及清杀人员30余人,花三天时间将垃圾清除,喷洒药水灭害灵20公斤、敌敌畏10公斤后,再用泥覆盖填平,总耗资8000元,改善了此处的卫生环境,基本上清除了曾腥臭一时的污染源,彻底消灭卫生死角。

    1995年,同里镇开展“使世界清洁起来”的活动。共清除垃圾11吨,清理死角17处(沿公路、迎燕桥至新时代厂、小川路至度假村沿线、化机厂旁、泰来桥西、水泵厂门口、成字圩等),保洁路面增加2350平方米,改建垃圾箱(投资3万元),改造了会川桥厕所(投资7.5万元)。增加专用汽车一辆(投资3.3万元),疏通河道350米(投资6.5万元),增加运垃圾手推车8辆(投资0.6万元)。同年,同里镇开始进入了争创国家级卫生镇的工作。2002年,争创国家级卫生镇的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首先,调整充实爱卫会组织,接着,由专业工作小组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进程表,明确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条线部门领导配合抓的方针。2002年,镇区“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达98.5%以上,沿街商店“门前三包”签订率达100%。经过全镇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12月,同里镇通过国家级卫生镇验收,成为吴江市第二个国家级卫生镇。到2002年末,全镇已有15个村建成江苏省卫生村,占全镇29个行政村的52%。2003年7月,全国爱卫委命名同里镇为国家卫生镇。

表18-5 同里镇创建卫生镇情况一览表
名 称 创建单位 创建年份 表彰机关
苏州市文明卫生镇 同里镇人民政府 1984 苏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苏州市卫生镇 同里镇人民政府 1985 苏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苏州市卫生镇 同里镇人民政府 1986 苏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苏州市爱国卫生先进镇 同里镇人民政府 1987 苏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江苏省卫生先进镇 同里镇人民政府 1990~1991 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江苏省卫生镇 同里镇人民政府 1997 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苏州市先进卫生镇 屯村镇人民政府 1997 苏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江苏省卫生镇 屯村镇人民政府 1999 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国家卫生镇 同里镇人民政府 2003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二、垃圾管理

    20世纪50年代由镇卫生管理委员会负责处理垃圾,60~80年代由镇卫生管理委员会组织垃圾清运工人,把垃圾装入船,出售到七都、青云等地当作桑地肥料,多余的垃圾堆在同里湖滩。90年代初开始,同里镇加强城镇生活垃圾的管理,实行了垃圾填埋和消杀处理,改善了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

    开始之初,采用新公路边填埋用土覆盖的办法。后选定在同里镇西北角,离九里村村民住宅约半公里的低田作为垃圾消杀填埋处理场,面积达2万平方米,可容垃圾约3万立方米,同时旁边还有一块2.5万平方米的备用场地,约可容纳垃圾3.8万立方米。从1993年3月开始使用。1993年投资0.5万元在镇区增设六块垃圾中转场地,即会川桥、高地上、南濠弄、吉利桥、新三元桥、东新村六处。

    垃圾处理采用“一运二填三杀四埋五平”的滚动式消杀处理办法,做到有效消杀处理。垃圾清运分两组,一组负责垃圾箱的清理工作,把垃圾出清运到中转场地,另一组将垃圾运往填埋场,然后做到“四边”,即边填边杀边埋边平。全镇垃圾清晨集中,早晨运走,做到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填埋率也达100%。2001年,同里镇的生活垃圾委托松陵镇八坼社区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有偿处理,是年投资31万元建设镇生活垃圾中转站一处(地处北新村)。1997年屯村镇投资30万元新建垃圾填埋场和无害化粪便处理场各一个。

    2003年,全镇有清运垃圾的机动车4辆,清运河道保洁船4条,手推垃圾车40辆,垃圾箱、垃圾筒268只,果壳箱129只,全镇共有环卫保洁人员95人,负责街道及河道的环境卫生,实行全天候路段保洁制。

    三、粪便管理

    解放初,镇上有8家粪行,俗称粪埠头,经管大粪,从中盈利。每天清晨雇工到划定地段串门入户“倒马桶”,把粪倒入粪船,运往农村,卖给农民肥田。老板对雇工供给膳宿,每月付工钱。年终给各家居民发“油钱”(粪钱或草纸)。

    解放后,同里镇成立卫生管理委员会,实行粪便管理。20世纪50~60年代,迁移沿河露天粪缸,农村粪缸进行集中管理,塔棚加盖。70~80年代,推广家庭小三隔式化粪池,集镇建造分格式大型化粪池。90年代以后,推广水冲式无害化公厕及户厕。

    20世纪90年代由环卫所管辖的环卫管理队伍共有29人(含临工9人),负责全镇的粪便管理和厕所的清扫。具体分8个小组:4个小组负责全镇马桶的洗刷和厕所的清扫,同时对厕所周围的垃圾杂草进行清除;另外4组负责企事业单位厕所和公共厕所粪便的清运工作。除此之外,还有2名工人负责粪池的进粪发粪工作。环卫所共有运粪车12辆,运粪船8条。

    粪便的处理,每天由粪便清运组清倒居民马桶,对镇区内的粪便,每天有4条船运到蓄粪池储存,一般存放15天后销售给农村。由于环卫所的蓄粪池容量大(达500吨),所以周转出售时已达无害化标准。1992年销售大粪146039担,金额35049.36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卫生设施日益完善。到2002年,镇区居民改厕率达92.94%,农户无害化改厕8672户,覆盖率达70.1%。全镇有粪船1只,吸粪车1辆,水冲式公共厕所20座(其中流动公厕1座),合理分布在镇区的小巷中,公厕四周墙壁洁净,无粪尿积垢,无臭无蛆,整洁卫生。到2003年,全镇仅剩一名倒粪工人,负责全镇尚未改厕的近百只马桶的卫生工作。

表18-6 解放初同里粪行(壅业)情况统计表

编 号 字 号 经理负责人 创设时间 地 址 营业性质 职工(人)
1 陆新记 陆耀祖 民国元年以前 高地上 私营合伙 1
2 顺昌记 顾张氏 民国元年以前 西埭 私营合伙 2
3 钱孟记 钱植之 民国元年以前 东旗杆 私营合伙 2
4 金洽记 金一士 民国3年 新驳岸 私营合伙 1
5 任聚昌 任凌珍 民国元年以前 荷花荡 私营合伙 6
6 协记 任传振 民国元年以前 南旗杆 私营合伙 2
7 金锡记 金锡爵 民国元年以前 陆家埭 私营独资 1
8 凌德记 凌其祥 民国元年以前 三元桥 私营合伙 1


表18-7 1990~1995年同里镇环卫所生产情况统计表

年 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职工(人) 25 25 24 24 27 26
大粪(吨) 9250 9000 7311 7000 5300 5050
清运垃圾(吨) 4690 4690 7200 5000 5080 7021
清扫地面(万平方米/天) 5 5 5.3 7 7 7.9
倒马桶(只/天) 815 815 370 370 370 250
厕所年
经费
(万元)
公 共 31 31 32 33 33 28
水冲式 2 2 6 7 7 7
单 位 48 48 48 48 48 48
收 入 10.84 14.7 34.77 31.00 44.94 72.52
支 出 14.64 14.93 32.4 32 39.90 73.81
亏 损 3.79 0.23 1.00 1.29
垃圾 箱(只) 130 130 139 139 139 156
车(辆) 2 2 2 3
蓄粪池容量(吨/只)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水泥船(只) 9 9 9 9 9 8

第三节 食品卫生

    饭店及食品从业人员必须领取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和营业执照后,方准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并必须懂得本行业的卫生知识和要求。

    食品单位周围10米以内,其操作场所与经营场所的面积之比为1∶1。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从业人员必须3人或3人以上,须按人备有2套以上白色工作衣帽,保持个人卫生,食具需要备高峰客流量3倍的总量,食具消毒实行专人、专用设施(即“三池”及保洁厨),“三池”不得与禽、肉、水产品的洗杀混用。食品加工、贮存、制食做到生、熟分开,使用防温防尘设备,内外环境整洁,无卫生死角。

    1989年9月,组织饮食、食品从业人员及食堂工作人员观看“食品卫生”宣教片335人次,执法检查2次,自查9次。

    1989年10月10日,吴江县卫生防疫站《食品卫生情况》第八期载:“建国四十周年前夕,县卫生防疫站组织开展食品卫生执法检查活动,查同里××酒家、××菜馆在配菜间,分别查出严重变质发臭的食件、肉片等。同里××食品厂,冷库卫生管理不善,库内积水发臭,加工月饼剩余的香肠、鸭肉原料已严重变质而未及时处理。”全镇食品行业引以为戒,加强了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1991年抓好食品行业的换证、发证、体检、肠检工作。共换证116户,新发证32户,换证发证率为100%;体检581人,体检率达100%;肠检率为97%。同时,组织小分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挨家挨户送药上门,控制肠道传染病及食品中毒事故的发生。对理发店、浴室、旅馆的从业人员进行核证和体检工作,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工作。

    1992年6月,同里镇太湖园饭店被苏州市爱卫会命名为食品卫生信得过单位。1993年4月,对食品经营加工单位做好年度体检及核证工作,加强食品卫生工作的管理,每个饭店、餐厅预订餐巾纸近20000张,每个饮食服务店配用消毒灵。配合市防疫站进行四次食品卫生执法检查,共执罚160元,教育14例,对参加经营、生产、加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表18-8 1992年6月同里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摊担核发证及体检统计表
证 别 核 证 1992









体 检
1991
年底
持证数
现已
核证数
停业数 未核
证数
核证率
(%)
应检
人数
实检
人数
受检率
(%)
查出
阳性
人数
阳性
处理
人数
工字 集体 12 11 1 1 99 1 13 182 182 100
个体 3 2 1 1 50 1 3
饮字 集体 9 100 9 101 101 100 1 1
个体 23 18 5 100 3 21 30 30 100
商字 集体 34 31 3 100 3 34 93 93 100
个体 30 23 5 1 77 8 31 31 31 100
冷字 集体 13 10 1 100 4 14 28 28 100
个体 10 7 1 5 70 5 12 12 12 100
食堂 13 11 1 1 85 1 12 48 48 100
摊担 饮摊
商摊 25 23 2 92 7 30 30 30 100
临摊
合计 集体 81 72 6 2 9 81 452 452 100
个体 91 73 14 4 24 97 103 103 100

表18-9 1988~1994年同里镇食品卫生情况有关数据一览表
年 度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食品生产
经营单位
总 数 89 93 64 127 178 203 321
合格发证 单位数 89 93 64 127 178 203 296
发证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92.2
食 堂 总 数 19 19 14 19 51 20 21
合格发证 单位数 19 19 14 19 51 20 21
发证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个体户 总 数 65 80 45 44 207 22 267
合格发证 户数 65 80 45 44 207 22 246
发证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92.1
从业人员 总 数 400 418 453 706 760 697 629
体 检 人数 395 410 446 706 760 697 592
体检率(%) 98.7 98.0 98.0 100 100 100 94.1
食物中毒(起) 0 0 0 0 0 0 0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来同里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里镇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在具体管理中,始终严把开业和卫生许可证发核(换)证关,对照不同行业的卫生要求,以“三同步”(即基础硬件设施、体检、上岗培训)为突破口,做到合格一个,批准一个。到2002年,同里镇区内共有食品行业138家,从业人员474人,食品生产、经营者均持有效的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培训率达98%以上,“六病”(指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渗透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卫生的疾病)调离率达100%,有效地保障了广大游客和市民们的身体健康,连续十多年无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第四节 公共场所卫生

    至2002年10月,同里镇有歌舞厅、旅店(包括民居客栈)、理发店、浴室等公共场所52家,从业人员146人。

    为了加大行业卫生管理力度,镇党委、政府决定成立镇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卫生工作的副镇长任行业卫生管理组负责人,镇爱卫办、医院防保组负责业务指导,工商、城建办等负责监督管理,对申请公共场所行业的单位需先经城建办同意后,再按卫生条件办理。卫生许可证发放率100%,各营业场所管理制度齐全,旅店、理发店、歌舞厅、浴室等公共场所有专用公共用品、用具的消毒设施,并有监察报告。同里镇政府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公共场所进行联合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确保内外环境整洁,物品堆放整齐。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禁烟工作,有摆放明显的禁烟标志,并制定了相关规定,从业人员通过培训和体检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从业人员体检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持有率达98%以上,“六病”调离率达100%。

第五节 预防接种

    民国年间,同里镇已开展牛痘、霍乱等预防接种工作。民国24年7月《吴江县政》记载:“每到春秋两季,举行免费播种牛痘。”解放后,同里镇每年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同里卫生院确保儿童卡介苗、乙肝苗、糖丸、麻疹疫苗、百(百日咳)白(白喉)破(破伤风)疫苗“五苗”覆盖率在95%以上,还对在校学生开展甲肝苗、伤寒菌苗等疫苗的接种。

表18-10 1953~1958年同里镇、同里乡、屯村乡预防接种情况统计表

年度 牛痘 卡介苗 二联 白喉 赤痢 乙脑 百日咳 疟 疾
结试 接种 防疟 抗疟
1953 12684 1992 469 310
1954 4101 1101 569 152 128
1955 9151 841 683 518 764 471 1777
1956 7571 409 705
1957 5939 627 373 451 810 138 336
1958 5197 1067 239 297


表18-11 1979~1988年同里镇预防注射、服药情况汇总表

单位:人

年度 乙脑 麻疹 百白破 卡介苗 脊灰炎 流脑
1979 1310 636 312 473 648 860
1980 1442 694 317 762 732 1375
1981 1590 730 204 779 746 4579
1982 1732 844 329 764 1420 1542
1983 1847 942 319 792 1646 1456
1984 1435 1169 281 1011 1261 1059
1985 1768 725 605 1714 1046 1638
1986 1643 1214 1027 1337 1300 1735
1987 1922 980 937 1386 2620 1538
1988 1748 1091 898 1212 625 1538


表18-12 1985~1990年同里镇六种常用生物制品预防接种情况汇总表

单位:人

年  度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合计
乙 脑 应种 1949 1756 1989 1941 2274 2460 12369
实种 1768 1643 1922 1748 2135 2294 11510
接种率(%) 90.7 93.6 96.6 90.0 93.9 93.3 93.0
麻 疹 应种 731 1226 983 1100 916 590 5546
实种 725 1214 980 1091 912 586 5508
接种率(%) 99.2 99.0 99.7 99.2 99.6 99.3 99.3
百日咳 应种 626 1046 956 914 881 851 5274
实种 605 1027 937 898 872 847 5186
接种率(%) 96.6 98.2 98.0 98.2 99.0 99.5 98.3
卡介苗 应种 1904 1368 1480 1250 1266 1162 8380
实种 1714 1337 1386 1212 1228 1133 8010
接种率(%) 90.0 97.7 96.6 97.0 97.0 97.5 95.6
小儿麻
痹糖丸
应种 1407 1311 2624 630 808 1020 7800
实种 1406 1300 2620 625 804 1020 7775
接种率(%) 99.9 99.2 99.8 99.2 99.5 100 99.2
流 脑 应种 1768 1780 1606 1673 1737 1722 10285
实种 1638 1735 1536 1538 1661 1498 9506
接种率(%) 92.6 97.5 95.6 92.0 89.9 87 92.4
合 计 应种 8385 8847 9588 7507 7882 7805 49654
实种 7856 8256 9381 7112 7512 7378 47495
接种率(%) 93.7 97.3 97.8 94.7 95.3 94.5 95.7

第六节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防治

    解放前,同里地区内发生和流行过的急性传染病有霍乱、天花、白喉、伤寒、百日咳、疟疾等。民国13年(1924年)大旱,次年八九月,同里流行霍乱。民国15年七八月间,同里又是霍乱猖獗。

    解放后,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种传染病采取预防接种、预防服药、隔离治疗以及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等措施,使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表18-13 1957~1958年同里镇、同里乡、屯村乡传染病发病情况表
单位:人
年份 流行性感冒 伤寒 副伤寒 丝虫病 麻风病 乙脑 麻疹 百日咳
1957 1109 1 31 2 1 123 84
1958 440 1 3 81 1 19 175
年份 脊椎前角
白质炎
疟疾 狂犬病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结核病 钩虫病 破伤风
1957 221 2 91 84 47 41 6
1958 3 81 67 76 88 15 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建立由同里卫生院业务院长为组长的院内感染领导小组,并相继成立了结防、麻防、霍乱、疾防、血防、地防等职能小组,每年5~10月开展肠道门诊。1985年起,增设了结核病防治专项工作。1986年起,规范了传染病报告制度。

表18-14 1970~1981年同里镇传染病流行情况汇总表
单位:人
年份 麻疹 脊灰炎 白喉 乙脑
1970 321 1 1 5
1971 289 1 2 7
1972 1691 1 0 13
1973 732 0 1 2
1974 106 0 0 1
1975 68 0 0 2
1976 3 0 0 6
1977 31 0 0 3
1978 0 0 0 13
1979 1 0 0 3
1980 3 0 0 1
1981 0 0 0 8

表18-15 1985~1995年同里镇传染病发病情况一览表
单位:人
年度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肝炎 74 73 85 221 111 55 45 36 41 25 9
伤寒 17 24 89 68 41 24 16 27 29 26 1
痢疾 84 94 20 27 30 18 26 36 32 37 26
二号病 2 4
小计 177 196 194 316 182 97 87 97 102 88 36
比上年±% +10.7 -1.02 +62.9 -42 -46.8 -10.4 -11.4 +5.15 -13.8




疟疾 2
出血热 1 2 2 6 5 2 4
百日咳 8 13 1
流脑 1 1 1
乙脑 1 1
狂犬病 1
小计 12 14 3 3 2 7 5 6 4 1
比上年±% +16.6 -79 -33.3 250 -28.5 20 -34
总发病率% 0.29 0.27 0.30 0.32
总 计 177 208 208 319 185 99 94 102 108 92 37

表18-16 1986~1994年度同里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例率情况汇总
发病率:/10万
年  度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肝炎 发病人数 75 86 221 111 73 47 36 41 25
发病率 227 259 662 330 276 139 107 122 74
菌痢 发病人数 98 20 28 30 25 27 34 32 37
发病率 297 60 83 89.2 74 80 101 95 109
伤寒
(副伤寒)
发病人数 24 90 68 36 26 19 27 29 26
发病率 72 271 203 107 77 56 80 86 77
脊灰炎 发病人数
发病率
百日咳 发病人数 8 13 1 3
发病率 24 39 3 9
麻疹 发病人数 1 14 3 2
发病率 3 14.6 9 6
白喉 发病人数
发病率
流脑 发病人数 1 1 1 1
发病率 3 3 3 2.9
出血热 发病人数 2 2 6 5 2 4
发病率 5.9 5.9 17.8 14.9 5.9 11.9
狂犬病 发病人数 1
发病率 2.9
疟疾 发病人数 2
发病率 6
二号病 发病人数
发病率
结核 发病人数 20 16 24 17 19 16 21 13
发病率 60 48 71 50 56 47 62.4 38.6
性病 发病人数 1 1 8
发病率 3 3 23.8
乙脑 发病人数 1 1
发病率 3 3

    2002年全镇报告法定传染病总数为73例,报告发病率为229/10万。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例数为64例,报告发病率为193/10万,其中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38/10万,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全年无传染病漏报,无肠道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无脊髓化质炎、出血热病例发生。

    同里镇是麻风病高发地区。解放前,麻风病人得不到正常治疗。解放后,进行了麻风病查治。在吴江县麻风病院成立前,一旦发现病人即送至吴县麻风病院隔离治疗。自1968年吴江县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宣告成立起,同里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在上级专业人员指导下,反复进行摸底调查,基本上查清了全镇麻风病的流行情况并建立了档案。同里卫生院防保组负责调查、监测,并每年一次对麻风病治愈者及家属进行随访体检工作。各村均有兼管麻防工作的乡村医生。至1997年,同里镇共发现麻风病人累计46人,分布在20个村,至2003年11月底,经过治疗存活25人,治愈后死亡的有21人。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同里镇的防麻工作取得了优秀的成绩。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专家组对同里镇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工作进行专项考核验收,全镇的“防麻”工作得到了国家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第七节 健康教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镇政府加强对健康教育的领导,健全了组织网络。1991年4月,同里中心卫生院组织医务人员在同里人民广场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咨询人数有100多人。1992年,成立了同里镇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镇长任组长。建立健康教育一条街——竹行埭,包括集体百货公司、谷香村、同里商场、太湖园饭店等31个单位,兼职健康教育人员35名。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健康知识。设有固定性宣传橱窗3处,标语牌189块,悬挂卫生横幅40条,放宣传录像18场次,印发卫生宣传资料900份,街头咨询活动3天,广播宣传4次,各单位订阅《知识与健康》120份,受教育人数8000多人,卫生知识入户率65%,厂矿企业卫生知识普及率80%。随着卫生工作不断加强,镇政府不断调整充实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健全网络组织管理。到2001年,全镇55个企事业单位和29个行政村都成立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建了一支有96名健教专(兼)职辅导队伍,镇区设固定宣传橱窗7处,黑板报4块,通过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等向居民宣传卫生知识。2001~2002年两年中,镇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先后向基层单位发送健教资料35000份,开展健康咨询活动达1500人次,多层次开展健康知识测试达300多次,受测职工人数达3200余人次,镇区健康知识入户率达90%,居民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及格率均达9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5%以上。各中、小学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列入了必修课。各校均开设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每周开设一节健康教育课,坚持健教课“五有”:有课本、有教师、有教案、有课时、有评估,按规定组织检查考核,坚持每日卫生值日和周末卫生评比制,全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规范化。中、小学生健康知识及格率达100%,卫生知识知晓率92.5%,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5%以上。

第四章    医疗保健

第一节 医疗保健制度

    一、公费医疗

    1952年11月,吴江县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委员会成立,制定《吴江县公费医疗预防暂行实施办法》,同里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式编制人员开始享受公费医疗。享受公费医疗者,就诊必须到指定的医疗单位,向外转诊需逐级转院,规定每人每年18元,治病所需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1980年,因公费医疗费用逐年超支,每人每月的公费医疗经费调整为30元。1986年起,由于药品价格增长,干部年龄老化,公费医疗经费超支更多。

    1989年10月27日,吴江县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公费医疗管理意见》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同里镇于1990年12月25日发出《关于同里镇直机关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镇机关公费医疗管理机构由镇长、镇财政分管副镇长和镇财政所所长3人组成镇机关公费医疗管理领导小组,规定公费医疗实行“集中管理、分类定额、节余奖励、超支分担”的管理制度。在人年定额指标内的公费医疗经费节余按40%奖励个人;门诊药费超过人年定额指标中用于门诊医药费部分,个人负担上限额,原则上不超过本人当年12月份工资总额;符合公费医疗医药费开支范围的住院费用,原则上按实报销。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门诊医药费和住院医药费一律实行现金结算,由享受(参加)公费医疗者先垫付后报销。

    1995年1月25日,同里镇医管办又发出了《重申市公费医疗委员会关于加强公费医疗管理中的有关规定》的通知,规定实行审批制度;严格门诊住院报销范围;医院应搞好服务,方便群众就医。

    1965年6月起,对享受公费医疗的国家工作人员子女实行儿童统筹医疗,每人每月交费前后有0.7元及1元等标准,就诊医药费全部报销。1990年12月25日,同里镇公费医疗管理领导小组提出了参加儿童统筹医疗范围:原则上是父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子女,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在校读书儿童,统筹费收费标准为1.5元,儿童统筹医疗实行“统筹互助、按人定额、节余奖励、超支分担”的管理办法,实行门诊现金结算,到镇公费医疗办公室或单位报销。门诊医药费超过人年定额指标(80元)中用于门诊医药费部分(80%),儿童父母负担上限金额,原则上不超过父母双方中享受公费医疗一方的当年12月份的月工资总额。

表18-17 1986~1995年同里镇年公费医疗支出情况表
年度 人数 人均支出(元) 支出金额(元) 其中定额支出(元)
1986 248 82.20 20386 14510
1987 260 101.76 16457 15510
1988 276 147.76 40781 15650
1989 285 205.07 58444 16400
1990 275 224.16 61644 16900
1991 280 335.79 94022 17200
1992 302 314.42 95268 33600
1993 314 395.67 124242 34900
1994 448 625.89 280398 48500
1995 460 1337.50 615249 51300

    二、劳保医疗

    1953年12月至1954年8月,国营商业部门试行劳动保险集体合同,职工享受劳动保险医疗待遇。

    1956年10月,国营商业、粮食系统单位实行《劳动保险条例》,所属单位职工及其家属能享受劳保。

    1958年9月,供销合作社系统实行劳保医疗。

    1974年起,县规定百人以上的全民企业实行劳保医疗,百人以下企业按劳保合同执行。

    1983年起,实行劳保合同的单位均改行劳保医疗制度。

    三、职工医疗保险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承受能力,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自1997年4月10日起,首先在国家机关及全民事业单位中原享受公费医疗的工作人员开始实施,逐步覆盖到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职工医疗保险费来源,由参保单位按上年在职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12%和职工本人上年缴费工资总额的1%,缴纳给吴江市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给参保人建立个人医疗账户,并发卡发证。账户年金额为个人缴费工资总额的5%~7%。职工治病,持本人《医疗保险专用卡》和《医疗保险病历证》,到指定医院或卫生院就诊。

    四、农村合作医疗

    1969年,合作医疗基金由各大队自定管理制度,一般每人每年3元,由个人和集体分担,在本村治疗,医疗费全部报销;到外地看病,凭医疗站证明,按实际医疗费报销30%或50%。1986年起,政府明确规定筹集基本额不少于人均收入的1%(1986年每人每年5元,1987年每人每年6元,1988年每人每年7元)。集体与个人分担,分担比例由各村根据具体情况自定,基金交医管会保管,分村立账。1989年,合作医疗的办医形式是村办镇管,镇成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简称医管会)。医管会有分管镇长任主任,卫生助理、医院分管院长、防保组长全面负责指导工作和安排业务培训工作。村一级成立医管组,由村主任、村会计、卫生室负责人组成。1993年起,医疗费用一律实行现金结算。

    乡村医生的报酬,1986年起,由政府发文规定,参照村主要干部的工资,70%由村负责,30%经考核浮动发给。在按规定发放岗位津贴的同时,采取了实行医龄补贴的办法(不满5年,每月1元;满5年,每月2元;满10年,每月4元;满15年,每月6元),另在“三费一差”收入中,除平时的开支外,按40%作为乡村医生的浮动奖金兑现。

    20世纪90年代起,同里镇农村实行大额合作医疗。2004年,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有27826人。90年代末起,农村还实行农村医疗保险。同里镇2000年参保率为90.2%,2001年参保率为91%。屯村镇1998~2000年参保率分别为98%、98.8%、98.9%。

表18-18 1993~2003年同里、屯村农村大额合作医疗情况表
年份 同  里 屯  村
参加总人数 人均基金(元) 参加总人数 人均基金(元)
1993 21906 5 19500 4
1994 24484 5 17727 9.7
1995 24058 8 13472 10
1996 24350 11.5 21398 15.5
1997 24120 20 21227 20
1998 23520 20 20778 20
1999 2439 20 20391 20
2000 18454 20 20004 20
2001 38065 22
2002 40036 26
2003 29599 29

表18-19 1993年度同里镇农村合作医疗乡村保健医生(员)情况一览表
村 名 赤脚医生(人) 领取乡村保
健医生证(人)
保健员证(人)
小计
燕 浜 1 1 2 2
潦 浜 1 2 3 1 2
照 浜 2 1 3 2 1
小 桥 1 1 2 1 1
栅 桥 2 2 2
文 安 1 1 2 2
浩 浪 2 2 2
田 浪 2 2 2
俞 厍 1 1 2 2
湖 南 2 2 2
双 庙 3 3 3
群 益 2 2 2
九 里 1 1 2 2
厍 浜 1 1 2 2
仪 塔 1 1 2 1 1
张 塔 2 2 4 1 3
后 浜 2 2 2
叶 明 1 1 2 1 1
彩 市 1 1 2 2
叶 新 2 1 3 2 1
叶 泽 2 1 3 2 1
叶 建 1 1 2 2
北 圩 1 1 2 2
渔 业 1 1 1
工业公司 1 1 1
合 计 33 22 55 41 14

    五、自费医疗

    解放前,同里百姓看病,一般都是自费治疗。解放后,市镇居民中未列入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都是自费医疗。2003年,尚有部分的老年人及少年儿童自费医疗。农村居民在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前,均是自费医疗。

第二节 妇幼保健

    一、妇女保健

    解放前,同里妇女生育一般请旧式接生婆(俗称老娘)接产,接产时无消毒措施,导致产妇的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相当高,妇女、婴儿的健康和生命无保障。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妇女和儿童的健康。解放初期,首先抓新法接生,培训旧接生婆,培养新的接生员和助产员,加强产前检查和产妇访视。

表18-20 1955~1958年同里镇培训旧产婆、助产员一览表
年 度 1955 1956 1957 1958 备注
培训旧产婆(人) 10 22 28 26 1957年培训中包括19人复训
培训助产员(人) 22

表18-21 1957年同里镇接产、产前检查、产后访视汇总表
产妇人数 总计 293 住院 36 顺产 280 流产 4
死亡 2 在家 252 难产 13 早产 7
产前检查 220人
226次
产后访视 293人
558次
婴儿数 164人 死亡 3人
130人 死亡 3人

    在推广新法接生的同时,广泛开展妇女劳动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倡“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卫生保健和劳动卫生保健。1959年9月起,开展子宫下垂的查治工作,1961年推广中西药综合治疗子宫下垂。并开展阴道前后壁修补手术。20世纪80年代起,开展全镇(公社)成年妇女的妇女病普查,以后每年或隔年检查一次。

    1993年,同里镇成立了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购置一台小型B超机,当年4月就为10个村进行B超服务及妇女病普查工作,接受B超检查1136人,妇检657人,查出下位下移21人,掉环9人,带环怀孕2人,子宫肌瘤3人,囊肿1人,子宫增大7人,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治疗。

    二、儿童保健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的保健工作,由政府免费给儿童注射防疫针或服药,组织儿童进行体检。学校配合镇爱卫会及防保组做好学生的保健工作。1953年同里镇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体检,东溪小学受检101人,西弄小学受检184人,中心小学受检236人,南濠弄小学受检413人,泰来小学受检379人,仁美中学受检259人。

    1954年“六一”儿童节,结合街道,学校举办家长母亲座谈会,组织儿童健康体检,共检7岁以下儿童347人,免费矫病童13人。

    1983年,全镇实行妇幼规范保健制度,强化妇幼系统卫生保健管理,专设妇、儿保健门诊,规定每月8、9、10日三天为儿保门诊日。

    1987年起,专设学校卫生工作。

表18-22 1988~1994年同里镇学生体检情况表

年度 中学
生数
小学
生数
视力不良 头 虱 砂 眼 肠道寄生虫
检查
人数
视力不
良人数
当年新发
现(人)
检查
人数
阳性
人数
治疗
人数
检查
人数
患病
人数
治疗
人数
检查
人数
患病
人数
治疗
人数
1988 600 450 600
1989 974 1223 328 66 328 39 39 910 910 910
1990 468 655 910 910 910
1991 1414 3072 1329 210 2146 441 441 2272 2272
1992 2232 3050 2015 186 186 1973 1973
1993 1744 2724 4328 902 216 2261 58 58
1994 1452 2340 3792 450 80


表18-23 1990~1994年同里镇妇幼保健有关统计表(一)

年  度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妇女病普查 实查人数 137 55 2678
患病人数 90 20 450
孕妇建卡 总  数 275 385 315 323 360
占孕妇数(%) 76 100 100 100 100
其中早孕建卡 115 257 171 80 116
产前五次检查 人  数 176 328 270 200 247
占孕妇数(%) 48.6 85.2 86 61.9 68.6
高危孕妇 管理人数 88 129 90 85 91
住院分娩人数 14 129 90 85 91
住院分娩 人  数 87 385 314 323 360
占孕妇数(%) 24 100 99.7 100 100
孕产妇死亡 人  数 1
占孕妇数1/万 27
产后三次访视 人  数 198 385 314 323 360
占孕妇数(%) 54.7 100 100 100 100
产后42天检查 人  数 207 385 314 323 360
占孕妇数(%) 57.2 100 100 100 100
围产儿死亡 总  数 6 5 3 3
死亡率(%) 1.56 1.59 0.928 0.83
其中 死胎数 3 2 1 1
死产数 1 1 0 1
早产死亡数 2 2 2 1
婴儿死亡 人数 5 4 4 3 1
儿童系列管理 合计人数 1115 1088 1135 1134 1072
0~1岁人数 392 384 359 386 338
1~2岁人数 403 362 384 364 375
2~3岁人数 320 342 392 384 359
新生儿 人  数 400 384 359 350 358
死亡数 1 2 2 3 1


表18-24 1990~1994年同里镇妇幼保健有关统计表(二)

年  度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体弱儿管理 体弱儿总数 135 23 22 8 17
活动性佝偻病人数 37 2 0 0 0
中度以上贫血人数 58 4 3 6 5
Ⅱ°以上营养不良人数 12 2 1 0 2
出生低体重儿人数 14 8 17 1 4
早产儿人数 8 6 1 1 1
新生儿满月增磅不足500克人数 2 1 0 0 4
体重连续三个月不增或下降人数 4 0 0 0 1
健康检查 七岁以内儿童数 2713 2647 2982 2875 2746
受检人数 2181 2536 2732 2645 2499
患病人数 186 154 181 184 145
患缺点人数 214 386 403 378 445
矫治人数 122 131 526 512 392
身长达到及超过均值数人数 1373 1654 1850 1969 2197
体重达到及超过均值数人数 1732 1894 1873 2007 1922
血色素达十一克及以上人数 1529 1627 1483

第五章    血吸虫病防治

第一节 疫区疫情

    同里地处水网中心地区,是血吸虫病(俗称膨胀病、大肚皮病)流行地区之一。解放前,血吸虫病横行乡里。叶泽片戈家湾(现为北圩村),原有300多户1000多人,该村村民大部分死于血吸虫病,只能弃村漂泊他乡。到解放前夕,只剩下5户10多人。全村最大的戈姓,原有150多户,拥有几百人口,因患血吸虫病,只留下一个出嫁在外的宋老太(随夫姓)。芦、张、白、夏四姓全部死光。镇东北片的栅里村(现为田浪村),解放前流行一首民谣:“栅里村,栅里村,栅里村上死绝人。不要刀上死,不要绳上死,只要小河浜里找女婿。”该村1920年时,有22户人家,到解放前夕,死绝于血吸虫病的有6户,其余户均死去1~3人。当时,村里哭声不绝,村外田荒地白。镇西片的燕浜村,解放前呈现一片“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

    20世纪60年代屯村公社池浜村调查,解放前全村血吸虫病感染率在70%以上,85个男劳力有一半成了半劳力,有的甚至丧失了劳动力。81个女劳力也有一半成了半劳力,大片田地无人耕,稻子熟了无人收。全村原有83户,到解放时已有33户因患血吸虫病死绝,有6户只剩1人。陈小金一家,解放前被血吸虫病夺去6条生命。

    解放初期,据有关统计,同里乡总人口25870人,其中11949人患血吸虫病。整、半劳动力只有8513个,全乡耕地面积为51524亩,平均每个劳动力要负担6亩,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52~1955年同里区农村7872人受检中有844人患血吸虫病。在对仁美中学(同里中学前身)343名师生检查中,有43人患血吸虫病。1953年在征兵体检中,同里区农村受检的206人中有93人患血吸虫病。

    1984年统计,同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0145343平方米,累计病人21340人。

表18-25 1984年同里镇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环境分类统计表
单位:平方米
单 位 累计有螺面积 有螺面积环境分类
江湖滩 河港 稻田 沟渠 其它
同里乡 7701561 572725 733584 5743530 59423 57491
屯村乡 2434809 747512 290495 1273779 29847 93216
同里镇 8973 8248 333 392

表18-26 1984年同里镇血吸虫病病情统计表
单位:人
单 位 总人口 累计病人数 患病率(%) 其中1978年晚血调查
累计病人数 其  中
死亡人数 现有病人数
同里乡 25760 12323 4784 392 219 173
屯村乡 22098 8130 3679 125 55 70
同里镇 7221 887 1228 7 7

表18-27 1978年同里镇晚期血吸虫病病情统计表
单位:人
单 位 累计病人数 其  中 基本治愈人数 现有病人数
死亡数 现有人数
同里乡 392 219 173 150 23
屯村乡 125 55 70 57 13
同里镇 7 7 6 1

    据《吴江县志》载,1952年县农林科在屯村乡查得患血吸虫病耕牛25头,这是吴江耕牛患血吸虫病的最早记载。解放初,同里乡调查520头耕牛,血吸虫病患病率为46%。1964年在同里公社红旗、潦浜、照浜、小桥4个大队调查113头耕牛中有83头感染了血吸虫病,患病率为73.45%。其中潦浜大队36头耕牛中有28头感染了血吸虫病,患病率为77.78%。

第二节 灭螺治病

    一、灭螺

    1956年起,组织青年突击队开展灭螺活动。开始,以兴修水利和人工捕捉为主,后来,还采用药物灭螺。1961年,在同里等公社用五氯酚钠浸杀、喷洒法消灭河沟钉螺实验,效果很好。1964年,同里公社和湖滨公社为吴江县消灭钉螺防治试点。1972年1月,同里公社组织3000余劳动力,围歼九里湖有螺浅滩,于4月结束,既消灭了钉螺,又扩大耕地面积4000余亩。以后继续做好巩固性灭螺工作。1991~1994年,开展环境改造消灭钉螺工作。1992年,同里文安村列入吴江县环境改造消灭钉螺项目,改造渠道1580米,完成土石方2400立方米,既消灭了钉螺,又扩大耕地面积40余亩。

    1960年,屯村公社在肖甸湖滩结合发展农业生产、植树造林和筑围药浸消灭钉螺。1968年冬,屯村公社与毗邻的昆山县周庄公社联合围垦肖甸湖各自所辖的有螺芦草滩,经过围垦药浸、开鱼池、挑土覆盖、造田等措施消灭了钉螺。

表18-28 1976年钉螺面积下降统计表
单位:平方米
单位 历史累计有螺面积 尚余有螺面积 下降率(%)
同里乡 7701561 610 99.99
屯村乡 2434669 1882 99.92
同里镇 8973 0 100

    二、治病

    解放后,党和政府发动医务人员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同里地区的血防工作始于1952年。当年同里联合诊所组织部分医务人员赴浦东、新参等地参加血防试点工作,返所后,即组织抽调15名医护人员开展血吸虫病治疗,1952年10月至1953年4月,四期共治疗血吸虫病人299人次。

    1956年2月,同里镇成立镇血防委员会,由9人组成。组织5名医师,5名护士,1名助护士,吸收社会个体开业医生3人,护理5人,化验1人,联合建立血吸虫病治疗组,治愈200人。

    1958年,将原有一个专业治疗组,调整充实为四个治疗组,分别在同里、南厍、长泰、浦西等地全面开展收治血吸虫病工作。

    据统计,1952年到1962年十年间,抢治血吸虫病人10500人次,其中2820人完全恢复了健康,其余病员病情也得到了明显好转,应征入伍青年逐年增加。

    1964年,同里公社作为血吸虫病重流行区防治试点之一。

    1971年,同里镇血防办公室成立,负责领导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20世纪80年代,继续做好血防工作。据《吴江县志》资料反映,同里镇原有血吸虫病人数累计达13210人,至1985年底,仅剩3人,病人减少了99.977%;屯村乡原有血吸虫病人数累计达8130人,至1985年底,仅剩8人,病人减少了99.902%。以后坚持做好血防工作不放松。1988年和1992年吴江市(县)血防办公室分别对同里和屯村进行消灭血吸虫病达标考核,均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2003年,同里镇被评为苏州市消灭血吸虫病先进镇。

表18-29 1952~1958年同里锑剂治疗血吸虫病及治程统计表
疗程
20天 19天 15天 3~4天 2天 4小时 合计
1952 207 207
1953 92 92
1956 71 151 236 245 703
1957 80 502 582
1958 2444 951 111 3506
合计 370 151 316 3191 951 111 5090

表18-30 1952~1958年同里锑剂治疗血吸虫病人职业分类统计表
单位:人
年度 农民 工人 干部 学生 渔民 居民 其他 小计
1952 201 1 4 1 207
1953 92 92
1956 578 37 6 75 1 6 703
1957 509 16 4 48 4 1 582
1958 3385 11 24 74 7 5 3506
合计 4765 65 38 197 1 18 6 5090
占% 93.61 1.28 0.75 3.87 0.02 0.35 0.12 100

表18-31 1976年血吸虫病病人下降统计表
单位:人
单 位 历史累计病人数 剩余病人数 下降率(%)
同里乡 12281 481 96.08
屯村乡 8110 378 95.34
同里镇 885 27 96.95

    1966年在同里公社红旗、潦浜大队开展新药血防-846治疗耕牛血吸虫病试点。这两个大队共有耕牛74头,经粪检,血吸虫病感染率为65%左右。通过新药治疗,80%~90%的耕牛治愈。20世纪70年代,采用锑-273加血防-846片剂口服复合法治疗耕牛血吸虫病。80年代,吡喹酮也用于耕牛血吸虫病的治疗。以后,耕牛显著减少,耕牛血吸虫病也逐渐被消灭。

第六章    体育

第一节 体育团体与设施

    一、体育团体

    1981年7月,同里镇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吴江县率先成立,由分管副镇长兼任镇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负责开展全镇的体育活动,以后由一名兼职体育助理具体负责。

    同里镇老年人体育协会,1984年成立。委员9人,成立之初有会员300余人。

    吴江市(县)武术协会同里分会,20世纪80年代后期组建,会员几十人,2001年自动解散。

    同里镇体育保健咨询服务站,1985年成立。

    同里镇太极拳分会,2003年组建,会员80人。

    同里镇木兰拳分会,20世纪90年代组建,会员42人。

    同里镇门球分会,20世纪90年代组建,会员20人。

    同里镇练功十八法协会,1988年组建,会员20余人,由上海市老年体育协会进行传授。

    同里镇屯村乒乓球俱乐部,2001年由私营业主自发组建,有队员20余人。

    殷继良健美社,1985年由同里镇健美爱好者殷继良自筹资金,自制器材,发起组织,召集20余名同里青年职工利用空余时间,在殷继良住宅院内从事健美、武术等健身活动。后自动解散。

    二、体育设施

    解放前,同里镇在司前西有篮球场1处。中小学除了露天操场外,还有雨中操场2处。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场地遂没。

    解放后,镇政府在镇中心人民广场处建篮球场1处,后来在原镇工会前建灯光球场1处,这里一度成为篮球活动的中心。随着旅游事业的开发和发展,球场地界被划入退思园场地,篮球场停用。

    1997年在成人教育中心校内建篮球场1处。

    2003年,镇政府投资10万元在成字圩建标准门球场1处。球场长22米,宽17米。另有附属设施。

    2002年冬,小川东路中段,建立同里镇第一个10件套健身路径。至2005年,全镇(含屯村)有室外健身路径10处。

    学校体育设施:中学有标准4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1处,篮球场4处。初级中学有标准4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1处,篮球场2处。小学有标准2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2处,篮球场3处,排球场1处。

    另外,在同里湖度假村内还设有游泳馆和健身房、保龄球馆等。

第二节 群众体育

    解放前,本地群众体育活动主要有三类:一是以健身为目的的打太极拳等拳术活动;二是逢节日或庙会举行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如舞狮子、舞龙灯、踩高跷;三是季节性的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如春季到北坟山放风筝,到青庙庵郊游赏花,夏季到同里湖游泳,冬季跳绳、踢毽子,业余时间弈棋等。

    解放后,镇政府在镇中心建人民广场,在广场中建篮球场1处。各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业余篮球队,相互之间经常开展友谊比赛,还经常与其他镇的兄弟球队进行友谊赛。镇工会还组织开展小型的棋类赛和乒乓球赛等活动。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20世纪60年代初期,体育活动处于低潮。1963年以后,体育活动开始活跃起来,镇政府在原镇工会前建灯光球场一片。篮球、乒乓球等活动、赛事频繁。

    1967年起,每年夏季,同里镇群众都会掀起游泳热潮,男女老少或在自家门前的小江小河中,或三五成群结伴去同里湖游泳。每年7月16日,都在同里湖开展职工游泳比赛。

    20世纪80年代起,同里镇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1981年7月,同里镇在全县率先成立了镇体育运动委员会。镇政府把“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列入《同里镇镇规民约》中。同里镇机关组织业余篮球队、乒乓球队、象棋队和围棋队,参加全镇性的比赛。1983年,镇机关篮球队与来访的联合国友人在退思园旁的灯光球场上进行了友谊比赛。镇工会规定200人以上的企业均要建立体育领导小组。全镇共建立篮球、乒乓球、棋类、拔河等31个企业运动队,有运动员300余名。

    1982年,恢复工间操,参加工间操的职工有120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80%。除基层单位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运动外,镇工会还在元旦、春节、国庆等节日举办全镇性的职工篮球赛、乒乓球赛、象棋赛、围棋赛。1981年举办的镇职工迎国庆篮球赛历时12天,比赛24场,观众达12000人次。镇工会还不定期地组织迎春长跑赛、自行车慢速赛、拔河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一直延续至今。1985年,同里镇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开展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常年坚持不懈,现有太极拳、木兰拳、门球、练功十八法、腰鼓、舞龙等数支队伍活跃在街道社区,并参加公益活动,还与兄弟镇的有关队伍进行友谊赛。同年,还成立了同里镇体育咨询服务站,当年就为500余人服务。1983年,同里镇被评为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85年被评为省市体育先进镇。1990年后,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街道,深入社区。由镇政府投资,在小川路中段和计成故居前设立了全开放的健身点,还为4个社区配置了22件室内健身器材,建立了社区健身点。每天凌晨,同里镇居民不分男女老少,分别聚集在镇区的各个操场、各个健身点进行晨练。有做操的,有练功的,有舞拳的,有跑步的,全民进行健身活动。在吴江市首届“健民杯”社区健身运动会上,同里镇获团体第一名。2000年2月24日到2月29日,同里镇政府首次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围棋“天元”挑战赛在同里湖度假村举行。此后,“天元”围棋赛每年一届均在同里进行。

    同里镇积极组织运动队,参加县、市各届运动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3年,同里镇组建110人的运动队参加吴江市第九届运动会,参加了10个项目的角逐,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乒乓球项目获团体第五名,金自明获得了乒乓球赛的亚军;木兰拳获团体第6名,王斌获木兰拳个人第三名。

第三节 学校体育

    同里镇的学校体育起始较早。早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金松岑创办的同川学堂就十分重视学校体育,把体育列入学生的正式课程,辟露天操场,建雨中操场,购置体育器材,开设体操课。民国三年(1914年),花费1300元拓校内操场,不断添置木球、篮球、台球。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普通体育课外,还开设“兵式操”课(即军事体育课)。当时,除了由专职体育教师任教外,金松岑亲自进行班排教练。学校还多次举行校运动会,并选派运动员,组建运动队参加县运动会。该校成立二十周年时的校史中记载:“光绪三十年春与江震学堂合开运动会于校外大操场”;“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下旬与全邑高小开联合运动会于江城”;“(民国)四年春开运动会”;“(民国)五年开小运动会,注重田径赛,定为尚义、尚勇两团分组比赛”;“(民国)七年春举行高小联合运动会于同区。上下半年并开小运动会”;“(民国)九年开小运动会。”《吴江县志》还记载:“县立初等小学第一次联合运动会,(民国)4年11月8日~9日在同里市(现同里镇)举行。”

    解放后,学校体育活动不断得到发展。

    20世纪50年代,学校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中小学推广施行第一套广播操及儿童广播操,并开展“准备劳动卫国制”(简称“劳卫制”),合格者分等级发给“劳卫制”证章证书。60年代初,学校体育活动处于低潮。1963年后,学校体育课及体育活动正常进行,以田径、体操、乒乓球为重点。其中乒乓球活动开始成风。“文化大革命”中,学校体育课改为军体课,开展军训活动,如队列训练、野营拉练、游泳、攀绳过江等。1975年起,学校推行1953年制定、1975年修改的“体育锻炼标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小学分别成立体育领导小组,认真施行《体育工作条例》和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坚持“两操两课两活动”(每天做广播操和眼保健操,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的常规教育,每学年开展一次“达标”测试。近几年,中小学达标率均在98%左右,中学优秀率在17%左右,小学优秀率在25%左右(见表18-33)。每年冬季,学校开展“跳绳、踢毽子、长跑”三项活动。学校还组织了田径运动队、篮球队、乒乓球队,常年进行训练活动。2003年9月起,中小学广泛开展青少年门球活动,中心小学开设了围棋课堂,开展弈棋活动。

表18-32 1994~2000年同里中小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成绩统计表
学 校 项目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同里中学 达标率(%) 95 96 96 97 97 98 98
优秀率(%) 16 16 17 16 15 16 17
同里中心小学 达标率(%) 97.7 97.6 97.35 97.44 98.24 98.74 98.94
优秀率(%) 20.5 21.2 26.4 25.8 27.2 26.5 27.2

    中小学每年举行一次校运动会,组建运动队参加县市学生运动会。同里中学1992年、1993年都获得了吴江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第二名。1995年获得吴江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第三名。该校篮球队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在全县(市)中一直名列前三名。同里镇中心小学在1994年和2000年吴江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都获得团体第二名。同里中学金建军、王正在1986年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破县中学生跳高记录,成绩分别是1.82米和1.84米。同里镇中心小学的潘晨在1994年吴江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破了300米市记录,陈亮在1995年吴江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破了200米市记录,到2003年底仍为最高记录。

    同里中小学还向有关方面输送了一些体育人才。如1997年5月15日在第二届东亚运动会获田径女子100米决赛第一名的优秀运动员梁懿,就是由同里中小学输送到省市田径运动队的。近几年来,同里镇中心小学还继续向县市体校输送人才(见表18-33)。

    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即屯村中心小学)历年来在吴江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取得较好名次,1997年为团体第四名;1999年为团体第五名;2001年在吴江市足球比赛中获得第四名;2002年在吴江市首届跳绳、踢毽比赛中,分获第一名和第三名。

表18-33 1998~2000年同里镇中小学输送运动员情况表
姓 名 王英(女) 苏雅娟(女) 程晓华(女) 庞晓华 毕 骞 朱梨凤(女)
年 份 1998 1998 1999 2000 2000 2000
项 目 田径 田径 举重 田径 田径 田径
输送去向 省体训队苏州队 吴江体校 苏州举重队 吴江少体校 吴江少体校 吴江少体校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