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桃源镇历史沿革考

桃源镇历史沿革考

2020/5/19 0:24:06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4193

      桃源镇位于吴江市西南部地区,是江苏省最南端嵌入浙江北部形似等腰三角形的地带,其南端与浙江桐乡县乌镇隔河相望,以此为顶点,向东北延伸则与浙江嘉兴秀州区毗邻,往西北延伸与浙江湖州市南浔镇接壤,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历史上曾是2省(江苏、浙江)3府(苏州、湖州、嘉兴)4县(吴江、震泽、乌程、由拳)错壤之地。全镇周边界线总长56.5公里,其中与浙江的交界线长达32公里,镇域总面积90.61平方公里。
      桃源镇历史悠久。据境内广福村无字圩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在这块土地上有吴越征战时留下的“吴王离宫”、“集贤馆”、“战船港”等遗址和传说。乾隆《四库存全书》载:“前宫、后宫、西宫在吴江县沈张湖(即今沈庄漾)之西(为“东”之笔误),皆吴王夫差离宫也,今村名犹存,沿其旧”。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吴江县续志》有“十五都去县治西南一百一十里,雷村、歜村、竹里、章奥、西宫、算墟;十六都去县治西南一百二十里;新陈、集贤、前宫、后宫”的确切记载,这里所说前宫、后宫、西宫的建造地点,在今后村(仙南村)和西亭 (严墓村)一带。西汉初,与司马相如、枚乘齐名的严忌(注1),死后葬于现铜罗镇东的枫潭之中,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没于水,崇祯四年(1631年)重筑,故铜罗又称“严墓”。此外,桃源镇内还有元末明初沈万三(注2)老家沈庄村及沈庄漾、陶墩(逃蹲)、天亮浜等相关的传说。元末兵部侍郎(注3)戴敬本曾弃职隐居于此,并留下了“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名联,桃源也因此而得名。桃源农村,虽同样有着6000多年当地人类智慧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沉积,但由于地处偏僻,历史上既没有像《震泽镇志》、《盛湖志》一类方志传存,周边府县的地方志书上对桃源在吴江置县前地域归属亦没有明确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施涤新编撰的《严墓区政概况》一书上也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更没有人对此作过专门的研究和考证。一个乡镇,直弹丸之地,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桃源人来说,缺少这样一段历史,确是一大遗憾。为此,笔者就桃源镇在吴江置县前的历史沿革提出一些自己的肤浅看法,与爱好历史的朋友们共同切磋。
      桃源之地,古属扬州(注4)。春秋时为吴越争战接壤之地,先属吴(注5),后属越(注6)。战国时属楚(注7)。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平定楚国江南地区,置会稽郡(注8),郡治吴(今苏州),领26县(其中包括吴县(注9)、乌程县(注10)、由奉县(注11))。二十六年,秦灭6国,分全国为36郡,会稽郡不变,桃源之地属之。自此至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江置县前一年这1130年间,桃源之地归属何县,这是本文讨论之重点。
                                      (一)
      新编《吴江县志》称,吴江之地古属吴,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置会稽郡,始设吴县,由拳县(三国吴称嘉兴(注12))。自此至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江之地南属嘉兴,北隶吴县”。照此说法,桃源之地应列入“南属嘉兴”(由拳县)范围了。再看清乾隆十二年(1742年)《吴江县志》和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震泽县志》等志书就吴江置县时的记载:“梁开平三年(注:909年),从吴越王钱缪(注13)请,割吴县南地置吴江县本《吴越备史》。按《嘉兴府志》亦载此事,而又云分嘉兴之北境与焉,但不详其乡村。潘柽章《松陵献集》云,严墓旧属秀州(注14),则严墓以南地当即嘉兴北境分入吴江者也,今与秀水县接界”。这一说法与新编《吴江县志》“南属嘉兴”的记述基本相符,这是桃源之地的“严墓及其以南之地”自秦至唐初属嘉兴(由拳县)的唯一记载。
      但还有平望以西、以南之地(包括桃源之地)在吴江置县前归属乌程县的说法: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卢熊的《苏州府志》称:“平望驿(注15)在县南四十五里、唐属吴兴郡(注16)。开元(713—741年)末始隶苏州吴县,西至浔溪(即南浔)五十余里,与乌程分界”。按《吴兴统记》:“开元二十八年(注:740年)苏州耆老百姓耻州境深远,请于刺史吴从众,割太湖同庭之三乡与吴兴换焉”。又云“官河从平望驿北矣,县界南二里二百五十步,南至嘉兴县界长二十六里,淤淀岁久,转运俱难。元和五年(注:810年),湖州刺史范传正奉敕厘开,又拔入苏州”。清乾隆时《吴江县志》、《震泽县志》也有如此记载:“自秦至唐初、松陵地属吴县,平望地属乌程,开元末吴乃割太湖洞庭三乡易乌程之平望,而平望亦属吴。”从上述志书记载分析,平望驿以西、以南地,在划归吴县前,属乌程县,其中,平望官河以西至浔溪五十余里在开元末(740年)始隶苏州吴县;平望驿站以南地则在湖州刺史范传正疏通运河后(810年)拔入苏州。其它志书,包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震泽镇志》以及《归安县志· 地域》(注17)和现南浔镇的历史沿革还有说平望易地应在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这一说法应属疑误。如果平望易地事发生在978年的话,那么已是吴江置县70年以后的事,如此大事,无论《吴江大事记》或者《吴江县志》上均应该有详实的记载,但查无典据。且吴江置县时,把相隔“平望驿以西、以南”地的“吴县南地“和“嘉兴北境”划为一县,从道理上也说不通,只有“平望至浔溪五十余里地”和“平望驿南地”在吴江置县前已划归吴县,上述说法才符合实情。
      在确定平望驿以西、以南地“自秦至唐初属乌程”的同时,对桃源地域的归属还是不能确定下来,对此,我们要在清·同治《湖州府(注18)志》的记载中去找答案:“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东乡置东迁县,东迁县的东境至平望官河(即今江南老运河),北境则有东西两洞庭山并获塘直北诸溇港,南境直至新市、乌镇、双林、琏市、含山,西境在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东迁重新并入乌程”。根据东迁县境的“东境直至平望官河,南境直至乌镇”的记载,桃源之地应包括在内,这是桃源之地自秦至唐初属乌程的间接记载,在开元末,平望易地后,桃源之地才归属吴县。
      至此,我们已可以肯定,自秦之唐初,桃源之地一部分归属由拳县,其余部分归属乌程县。那么这两部分的地域如何划分呢?
                                          (二)
      传说,夏朝开国君主大禹治水成功后,把辽阔的大陆按山脉河流等自然界限划分成九州,所以,后人以“九州”指中国。据《乌镇志》载,“始皇帝统一中国,废分封,建郡县,镇属会稽郡,裂车溪(注:今乌镇市河)之间,西属乌程,东属由拳,乌青始析”。“明宣德五年(注:1430年)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乌镇仍属乌程县隶湖州府,至清不变”。“民国19年(1930年),县以下设区,青镇属桐乡县青炉区,乌镇属吴兴县第四区”,直到“1950年5月,乌青两镇始合并,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专区”。这些记述,一方面说明设在车溪两岸的乌、青两镇自秦到新中国成立2170多年间始终两县分治。二是乌、青二镇是以自然界限——河流(车溪)为界线来划分。
      根据潘柽章《松陵献集》“严墓旧属秀州,则严墓以南地当即嘉兴北境分入吴江者也,今与秀水县接界”的说法,只要搞清“严墓以南地”的位置,则桃源过去分属由拳县和乌程县的两大部分也就清楚了。
      同样以河流为界,桃源与原属由拳县的青镇接界及与原属乌程县的乌镇接界,这二部分土地中间也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就是紫荇塘,紫荇塘的南端接通现乌镇的市河---车溪。“严墓以南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以严墓市河为界,西通大德塘,东接三官荡、严墓塘一线以南的地区,它最为明显的界限是:东边以烂溪塘为界,与浙江交界(即与过去属于由拳县的青镇和秀水县接界),它的西面以紫荇塘为界,这块区域加上严墓市河北面的过去称为严墓镇北街的镇区,即为过去由拳县属地。1、如果不是以紫荇塘为界,而是把紫荇塘以西、以北地区划入“嘉兴北境分入吴江者也”的范围,那么东迁县境“南直至乌镇”的说法就无法成立了。2、如果把并镇前的铜罗镇全部包括进去,从地理自然界角度上考虑,就必须以郑产桥港为界,或接通麻溪,或接通旁皮港,这样的话,就要远远超出“严墓”和“严墓以南地”“当即嘉兴北境分入吴江者也”这一历史记载的范围了。由此可见严墓以北地区和紫荇塘以西、与原乌镇交界的横泾港以北地区,过去应归属乌程县地界了。
      再从其它一些地方去考证: 1、地处桃源镇西北方向的陶墩村假字圩,有1条从光船湾到夏沙斗、南北长约400米的分省墐,墐东为江苏地界,墐西为浙江省湖州市(即过去乌程县)地界,形成了二省同治一圩及脚踏二省的景观;2、同样地处镇西的梵香村,在拑字圩上有一个叫张孟斗的小村庄,现居住着5户浙江籍农户和8户江苏籍农户,且不同省籍的农户交错相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以来接受两省分治;3、梵香村的北扇圩与浙江省农村也仅一兜相隔,兜口土地接壤;4、地处镇西南的广福村北旷圩,与浙江湖州市的三民乡兴隆村同治一圩;5、原青云镇漾西村(现梵香村)还有8户农户,在1958年5月14日划入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南浔区);6、横泾港以南乌镇正是过去东迁县境“南直至乌镇”的属地……种种迹象表明,桃源这块土地,过去与乌程县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宋《吴地后集》载,“后梁开平三年(注:909年),吴江建县,辖五乡”,桃源之地属澄源乡辖。“宋置七乡,景德三年(注:1006年)有四乡”,桃源之地仍属澄源乡辖。直至明弘治元年(1488年),全县分6乡,桃源之地属澄源下乡辖,领都5(十三都、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和十七都,其中包括附近的浙江部分地区和南麻部分地区)。清雍正四年(1726年)吴江分县,桃源之地属震泽县澄源下乡辖。清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桃源之地属震泽县严墓镇辖。民国元年(1912年),吴江、震泽二县合并,下设市乡,桃源之地属严墓市辖。民国18年(1929年)调整区划,县以下设区,桃源之地属严墓区辖。直至解放后的1957年10月全县撤区并乡,桃源之地划分为铜罗、青云、桃源3个乡。至今又合并成桃源镇。

      注1:严忌(约前188—前105年),西汉初期辞赋家,吴县人,以文才和善辩闻名于时。刘濞称吴王,招收四方游士,严忌与当时名士邹阳、枚乘等应召,为刘濞门客。后刘濞图谋反叛,严忌与枚乘等人上书谏阻,刘濞不听,即离吴投梁孝王,颇得孝王厚遇。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反叛,兵败伏诛。严忌脱离较早,未罹灾祸,人称“严夫子”,有辞赋24篇,今仅存感叹屈原生不逢时的《哀时命》1篇。
      注2:清《周庄镇志》载:沈万三,名富,字仲荣。万三者,万户之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佑,由吴兴南浔沈家漾(即今沈庄漾)迁徒至周庄东宅,后又迁至银子浜。
      注3:兵部侍郎为古代职官名。隋唐时设六部为国家的主要政务部门,取代秦汉时中央所置九卿的大部分职权,隶尚书省。兵部是六部之一,掌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中央所置长官为兵部尚书,副长官为兵部侍郎(正三品)。元时尚书省时设时不设,明清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兵部侍郎的地位也不断上升,到清时已成为二品官员。
      注4:扬州为古代行政区域名,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禹贡》(《禹贡》,为中国上古历史文献,是我国最早最有价值的地理著作)“淮海惟扬州 ”,意思是说淮河、黄河间是扬州。汉武帝时,全国置十三部州,扬州包括今江苏的江南(今扬州市即古广陵,在徐州,不在扬州),安徽的淮河流域以南及浙、闽、赣三省。三国魏吴各置扬州,魏扬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吴扬州治建业(今江苏南京)。东晋南朝时,扬州区域范围缩小。《宋书•州郡志》说扬州领10郡,只包括苏南、淮南、皖南和浙江。隋以吴州为扬州(北周在淮南东部置吴州,治江都,隋改为扬州,今扬州市才和扬州这名字有关联。又:梁、陈曾在吴置吴州,隋改为苏州;梁、陈又曾在江西波阳一带置吴州,隋改为饶州)。
      注5:相传商末周君古公亶父欲传位三子季历,长子泰伯,次子仲雍避位南奔,从陕西歧山下周原来到长江下游的荆蛮之地梅里(今无锡梅村镇),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建立政权自称“勾吴”。季历之孙,文王姬昌之子武王姬发讨灭商纣王后,建立西周王朝,封仲雍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为吴,并追封泰伯为吴伯(泰伯无后),16传(仲雍十九世孙)至寿梦,继位称王,吴国始有确切纪年,并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跻身于大国争霸行列。至仲雍二十世孙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到苏州筑城徙都。
      注6:周元王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吴地属越。
      注7:周显王二十六年,楚威王五十七年(前333年),楚灭越,吴越地尽属楚。
      注8:秦时会稽郡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时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析分会稽郡浙江(钱塘江)以西地另立吴郡,郡治吴(吴县),辖地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吴郡为苏州。
      注9: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始建吴县、隶会稽郡,县治吴(今苏州市)。
      注10: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始建乌程县,隶会稽郡,县治乌程(今湖州市)。
      注11: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始建由拳县,隶会稽郡,县城所在地有三种说法:一说在古长水(今上海青浦县);一说在今嘉兴城稍南;又一说在今海宁硖石。
      注12:三国吴孙权黄龙三年(231年),由拳县野稻自生,改名禾兴县。赤乌五年(242)年春正月,立和为太子,因避太子和字讳,改禾兴县为嘉兴县。
      注13:唐代宗时,藩镇开始割据一方,唐昭宗时,全国大小藩镇相互攻伐,战事不息,唐乾宁二年(895年),威海军节度使董昌在越州(在今宁波市)称帝,朝廷委派镇海军节度使钱缪前往讨伐获胜后,请求兼领浙东,朝迁只得任钱缪为镇海、威海两节度使,领两浙地(浙东、浙西两地,约为今浙江全省、江苏西南部和福建东北部)。由于钱缪地狭兵少,一直对朝廷表示顺服,被唐朝廷封为越王。到朱温建梁朝时,受封为吴越王,建都杭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降宋朝,前后达86年,为五代十国时十国中立国最久者。
      注14: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因吴越王钱元瓘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为嘉兴建州之始,秀州以秀水为名,秀水又名绣水。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嘉兴县西北置秀水县。所以后人在编写志书时,称嘉兴为秀州,并有“与秀水县接界”等语。
      注15:驿站是古代供往来送公文的人式出差官员中途换马住宿的地方,具有相当于现在的邮政局和旅馆的功能。平望汉通运河,唐凿荻塘,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唐时设为驿站。
      注16: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分设吴郡乌程等5县及丹阳郡4县另立吴兴郡,郡治乌程。
      注17: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乌程县东南15乡划出,分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
      注18:隋仁寿二年(602年)设湖州,乌程县隶湖州,大业年间(605—617年)废湖州,仍隶苏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湖州,领乌程县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