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越纵览 >> 吴地古今 >> 风情风俗 >> 老南京过年习俗你知道多少?

老南京过年习俗你知道多少?

2020/2/28 0:28:4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6757

南京人对过春节是极重视的,尤其“老南京”人,千百年来,传统风俗习惯代代相传,不少习俗至今仍然存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物质文明的提高,南京人的风俗习惯,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南京人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吧!

老南京过春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九个字: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又叫福寿汤。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寿”的意思。初一吃饺子不是南京人的传统,而是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掸尘

  南京人过年有个习惯,十分良好,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过春节”,年前必彻底打扫卫生,过去称之为“掸尘”。过去旧宅,屋梁高,横梁上落灰极多,要用鸡毛掸帚捆在竹竿上掸灰,工程不小。而今住单元房,打扫容易多了。此外还有一个规矩,大年初一到初五之间,不准倒垃圾。如果要扫地,必须从门口往屋中心扫,最后还得将清理的垃圾、杂物暂时存放在门背后或隐蔽的地方。以免把“财气”扫了出去。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福”倒、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以前在南京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如今几乎看不到贴年画的了,但写满祝福的春联和大红的“福”字却随处可见。小四福巷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拆迁以后搬进了单元楼,年画都不贴了,但是贴春联已经是多年的习惯,少了春联似乎就少了过年的喜气。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上贴个“福”字,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南京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除夕 守岁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种习俗以前还叫“熬年”。传说,古代的时候,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将家里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一家老少都不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期间,每家都应该灯火通明,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放爆竹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小孩子们做喜欢的就是这个了,在炮仗炸完之后还会去捡没炸完的继续放!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年糕 饺子 素什锦



  南京人过去历来有烧素什锦的习俗,今天不少饭店都有现成的卖,小夫妻不会费那么多事,一件一件地买来,择好洗净,只到超市便可称到现成的熟什锦了。但城南有老人的家庭依旧在炒,且十分讲究,什么荠菜、黄豆芽、藕、针菇、金针、木耳、芹菜、菠菜、胡萝卜丝……有十几种之多,炒是一样一样地炒,然后汇总搅拌。黄豆芽像“如意”,“荠菜”与“聚财”谐音,所以是必不可少的。

  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拜年 压岁钱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

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聚财 送灶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每逢春节之前都要送灶,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灶台,有句俗话“君三民四”,皇家的或是做官的就是阴历的二十三送灶,我们老百姓就是阴历的二十四送灶,家家户户还要“请”灶王爷,也就是贴灶王爷的贴画。把有画的一面贴在烟囱上,大家都说灶王爷上西天,帮着人民做好事,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到了除夕晚上再把画翻过来,还要再请一次灶王爷。祭品有什么就要贡什么。

  正月里的习俗

  南京人的“节目”很多,年初一到初三,是大年,除夕夜是辞旧迎新,过去要用火盆取暖,火烧得旺旺的,表示“兴旺发达”。初五接财神。这类“节目”早已逐渐淡薄了,如今普遍用空调、取暖器,谁还用“火盆”呢,再说财神爷光请是“请”不来的,要靠自己勤劳致富。不过正月十五为“小年”,大家团团圆圆吃元宵还是有的。而且目前还很盛行。

  正月十六爬城头,也是有的,而今多是爬中华门城堡、台城、武定门一带了。正月肚里油多、爬爬城头,活动活动可以助消化去疾病,正所谓“走百病”。不过,今天老人重视保健、锻炼,“走百病”早已不限在正月十六了。

  元宵节观灯猜谜,按照南京的老传统,元宵节一定要吃元宵即“汤圆”。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有“团圆美满”的寓意。“我们小的时候没钱买花灯,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小四福巷的吴嘉义爷爷说,他们一般就用红纸、绿纸自己扎着玩。像荷花灯、兔子灯、飞机灯,他们全都会做。

  到了元宵节,就听见街上传来“娃娃出来玩灯、不要你红、不要你绿,只要你一根洋蜡烛”的吆喝声,孩子们便会统统提着灯笼出来玩。小孩都喜欢显摆,拿出灯笼来比比谁家的大、好看。不过现在猜灯谜倒是不多见了,恐怕只有在夫子庙大成殿才有。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