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二轮修志 >> 黎里镇志 >> 第三卷 市镇农村

第三卷 市镇农村

2014/12/2 14:17:14    作者:  来源:  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字 号:  】   点击量:5161

第一章 市镇

第一节 镇区

一、区域概况

民国18年(1929年),黎里为吴江县第四区,市镇分为黎东镇和黎西镇。民国3510月,黎东、黎西两镇合并为区属黎里镇。镇区东起八角亭,西至望平桥,南起接桂桥,北至禊湖道院,一条“十”字形的市河将镇区分为上岸、下岸、横街、南北栅和东西栅,区域面积约0.6平方千米。1950年,镇区设9个街道。1954年,全镇市镇居民2552户,人口9120人。

19837月,黎里公社、黎里镇合并,实行镇管村新体制。随后,黎里镇加快市镇建设步伐,改造老镇区,开发新镇区,并形成整体向北推进的发展思路。至90年代初期,镇区范围延伸至太浦河畔,区域面积增至3平方千米,镇区下辖的街道居委会增至12个。1994年,全镇市镇居民4357户,人口9922人。

90年代末,随着318国道改道后新入镇口路段黎民路的形成,镇区向北推移至318国道,同时向东、西两侧延伸。至2002年,镇区范围东起黎里中学,西至黎里水厂,南起南环路,北至318国道,区域面积约3.4平方千米。

200312月,黎里镇与北厍镇合并为新黎里镇。2005年,全镇辖兴黎、黎新、振黎、北厍4个社区居委会,镇区区域总面积5.85平方千米,其中黎里3.72平方千米,北厍2.13平方千米。全镇市镇居民总户数8208户(黎里4891户,北厍3317户);人口总数20604人(黎里13730人,北厍6874人)。

二、市镇建设

历史上,镇区桥多、浜多。市河上横跨着17座古石桥,这些古石桥把两岸连接在一起;与市河相连的还曾有20余条大浜小兜,众多的桥梁和浜兜构成具有水乡特色的古镇风貌。新中国成立后,黎里镇开始填浜修路。镇区的楼下浜、浒泾弄(浜)、庙泾浜、何家浜等先后填埋,浒泾路等逐步形成。80年代开始,镇区逐渐向北推进,修筑人民路,重建黎里太浦河大桥,新建黎民南路等道路。至2005年,镇区共建有7条主干道,4条次干道,以及连接这些道路而修筑的10余座新型桥梁。浒泾路、人民路、黎民南路、黎里太浦河大桥以及横贯东西的太浦河成为镇区和外界沟通的水陆交通要道。地处北厍的镇区内亦建有3条主干道,4座桥梁。

改革开放前,黎里居民住宅分布在近百条弄内。80年代中期,随着南港新村、罗汉新村等住宅小区的建成,居民的居住条件开始发生变化。至2005年,镇区已建成20多个居民住宅小区,分布在浒泾路、人民路、兴黎路、镇西路和甘南路等路段周围。北厍社区内相继建成10余个居民住宅小区。

三、经济贸易

新中国建立前,黎里有油坊、米行、电厂等数家规模不大的工厂和橹作、木作、石作等手工作坊。50年代,经历对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黎里形成油厂、米厂、砖瓦厂等3家国营企业和木业、白铁、鞋棉等10余个生产合作联社或合作小组。50年代末,黎里镇掀起大办工业热潮,全镇开办毛巾厂、造漆厂等13家镇办企业。70年代,又相继建成吴江开关厂、吴江轴承厂、吴江矿灯配件厂、吴江针织一厂、吴江黎里皮鞋厂、吴江五金电器厂等县属集体企业,以及吴江工业滤布厂、黎里丝织一厂、黎里耐火电瓷厂等镇办企业。1989年,全镇共有6家国营企业,9家县属大集体企业,25家镇办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镇区。是年,坐落在镇区的企业总产值约1.5亿元。90年代,因市场、销售及政策等因素,企业面临诸多困难,除吴江开关厂、吴江轴承厂、沪江日化厂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外,镇区内其他企业纷纷关闭歇业。此时期,民营企业得到发展,新兴的民营企业大多数在太浦河北的工业小区内建厂投产。而镇区内的集体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均成为民营企业。据统计,至2005年,镇区有60余家大小企业,北厍社区亦有利康集团、环球绣服等30余家民营企业。

民国时期,沿市河北岸,街面商铺林立,尤以平楼街、中心街、浒泾街和梨花街路段最为繁荣。有老万盛酱园、恒丰泰棉布店、万云台茶馆、肖复兴水果行、问心堂药店、李永兴饭店、生禄斋、紫阳观等老字号店铺,以及沿街设摊或肩挑叫买的饮食小吃。此时期,镇区私营商店有600余家,从业人员1700余人。1956年,私营商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镇区私营商店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至1988年,镇区有国营商店15家,从业人员146人;集体商店54家,从业人员606人。全年销售额3000余万元。80年代后期起,随着镇区向北延伸,商贸也由老街向北转移,老镇区商业逐渐萧条。新兴的人民中路、浒泾路、兴黎路和黎民南路两侧商铺鳞次,有联华超市、世纪华联、大润发、葡萄园等超市,五金、百货、服装、餐饮、旅馆、美容、手机、医药等商店;还建有黎里农贸市场、浦北农贸市场。2003年底,北厍镇融入黎里镇,北厍社区紧靠市中桥周边的路段,是北厍最繁荣的商贸中心。2005年,全镇注册个体商户1499家,从业人员7969人。是年,社会商品零售额7.56亿元,集市贸易等成交额3.21亿元。

四、社会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镇区有私立吴江禊湖初级中学和黎里镇中心小学。1956年,私立吴江禊湖初级中学转为公办学校。1969年,始招高中生,成为一所完全中学。50年代起,黎里镇上有庙桥弄小学(南新街小学)和夏家桥小学(建新街小学)两所学校,庙桥弄小学和建新街小学先后被确定为黎里镇中心小学。1994年起,黎里镇中心小学统管镇区和农村的全部小学。2006年秋,镇区有高中1所,初中2所(黎里二中、北厍中学),中心小学2所(黎里小学、北厍小学),中心幼儿园2所(黎里中心幼儿园、北厍中心幼儿园),成教中心校1所;在校学生8732人,在职教职工617人。

1952年,黎里联合诊所成立。1959年,黎里联合诊所更名黎里公社卫生院。医院几经变迁和发展。2006年,镇区有黎里中心卫生院和黎里中心卫生院北厍分院。黎里中心卫生院本部有职工115人;门诊部有内、外、妇产、儿科、中医、骨伤科等10个医疗科目,住院部设内、外、妇产3个病区。

1999年,黎里公园、新文化中心相继对外开放。公园内有休闲景点和全民健身运动器材,文化中心设有图书馆、棋牌室、游戏厅、歌舞厅、书画室等文体活动场所。

五、文物古迹

黎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虽经沧桑岁月,但古镇还保存着许多明清建筑和古迹。至2006年,古镇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8处,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16处;北厍社区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处,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处,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4处。

第二节 社区

1950年起,黎里镇区先后成立东亭街、平楼街、九南街、中心街、浒泾街、建新街、梨花街、南新街、西新街、人民街、罗汉街和兴黎街等12个街道居委会。200210月,撤销12个街道居委会,合并成立兴黎社区、黎新社区和振黎社区3个社区居委会。200312月,增北厍社区居委会。

一、兴黎社区

兴黎社区位于黎里镇东部,因社区内兴黎路而得名。下辖东亭街、平楼街、九南街和兴黎街等4个街道。各街道区域范围:东亭街,东起八角亭遗址(后有东环路之说),西至东风桥,南临市河,北至黎里中学;平楼街,东起东风桥,西至楼下浜,南临市河,北至新时代小区;九南街,东起九成湾,西至南港,南起镇南路,北靠市河;兴黎街,东起可蒙新村,西至兴黎桥,南起兴黎路,北至新黎桥。区域总面积1.1平方千米,社区驻地人民东路176号。

东亭街、平楼街、九南街均于1950年由黎里镇人民政府按地段划分而定,并分别成立街道委员会(后称街道居委会)。196611月,经黎里镇人民委员会批准,东亭街更名为东风街,平楼街更名为红卫街。19786月,恢复原名。1994年,增设兴黎街,成立兴黎街居委会。200210月,经黎里镇人民政府批准,上述4个街道合并为黎里镇兴黎社区,成立兴黎社区居委会,同时撤销街道居委会机构。

社区内主要道路有:人民东路、兴黎路。在镇弄巷有:陆家弄、衬衫弄、包家弄、东蔡家露天弄、东蔡家弄、梅兰桥弄、东桥后底(以上在东亭街);九成湾路、傅家浜东岸、傅家浜西岸、傅南弄、冯家弄、凌家弄、王家弄、鲍家东弄、鲍家西弄、花东大兴弄、汝家桥弄、染坊弄、东南港路(以上在九南街);天和里东弄、天和里西弄、新华弄、吕家弄、三泰弄、恒丰泰弄、恒丰泰西弄、金家弄、肖家弄、永新弄、汝家湾堂弄、汝家弄、吴家弄(以上在平楼街);兴黎街无弄巷。

社区内有新时代小区、兴黎小区、可蒙新村小区、碧绿兰小区、亨通小区、人民东路小区、南港新村、沪江日化新邨、禊湖新村、东亭新村、何家浜教工宿舍等居民住宅小区。新时代小区为全镇规模最大的居民住宅区,占地面积39990平方米,建筑面积59980平方米,拥有住房472套。2005年,全社区户籍总计1627户,49个居民小组,4894人。

改革开放后,随着镇区不断向北推进,兴黎街成为新兴的商业街,有农贸市场、联华超市等商场和店铺,2006年,社区内共有大小商店170余家。

2006年,辖区内共有民营企业26家,位于社区东首的沪江日化厂、吴江远洋电器有限公司为黎里镇上规模的民营企业。

社区内驻有黎里中学、黎里二中、吴江市农村商业银行黎里支行、吴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黎里分局、黎里派出所、黎里敬老院等事业单位。

社区内古建筑、古石桥甚多。位于平楼街的东圣堂(南宋),以及相家桥(清)、汝家桥(明)等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楼街的进士第(清)、汝氏砖雕门楼(清)及东亭街的东蔡宅(清)等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19987月,兴黎小区被江苏省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评为省级文明小区。随后,又被评为20022003年度、20042005年度吴江市级文明社区。

二、黎新社区

黎新社区位于黎里镇中部,因社区内黎新桥而得名。下辖中心街、浒泾街、建新街和人民街等4个街道。各街道区域范围:中心街,东起楼下浜,西至新蒯家弄,南临市河,北至兴黎路;浒泾街,东起新蒯家弄,西至中徐家弄西,南临市河,北至新开河;建新街,东起南港,西至施家浜,南至镇南路,北靠市河;人民街,东起黎里公园,西至环河路,南起新开河路,北至太浦河南岸。区域总面积1.02平方千米,社区驻地中心街68号。

中心街、浒泾街、建新街均于1950年夏由黎里镇人民政府按地段划分而定,并分别成立街道委员会(后称街道居委会)。196611月,经黎里镇人民委员会批准,中心街改名向阳街,浒泾街改名反修街。19786月,恢复原名。80年代起,随着镇区向北推进,人民路逐渐形成。1987年,增设人民街,成立人民街居委会。200210月,经黎里镇人民政府批准,上述4个街道合并为黎里镇黎新社区,成立黎新社区居委会,同时撤销街道居委会机构。

社区内主要道路有:人民中路、兴黎路、浒泾南路。在镇弄巷有:楼下浜、新开弄、中汝家弄、毛家池弄、中王家弄、毛家弄、黄祥泰弄、大观弄、九洲弄、周赐福弄、胡家弄、哺坊弄、西邱家弄、中丁家弄、中心弄(以上在中心街);新蒯家弄、祥和弄、西当弄、鸿寿弄、老蒯家弄、周家弄、李厅弄、中徐家弄、菜场弄、广场路、东庙泾浜路(以上在浒泾街);西南港路、花园浜南岸、花园浜北岸、唐桥弄、邱家弄、商办弄、中蔡家弄、托儿所弄、中凌家弄、中金家弄、汪家弄、张家弄、木排浜东岸、木排浜西岸、夏家桥弄、施家浜东弄、施家浜路、甘南路东(以上在建新街);和尚圩港南路、和尚圩港北路、窑厂弄、创新路、人民中路6弄、人民中路14弄,人民中路20弄、新开河路、环河路(以上在人民街)等。

社区内有人民小区、华联小区、名门花园、甘南新村及施家浜等居民住宅小区,名门花园为该区上规模的住宅小区,占地面积48269平方米,建筑面积54480平方米,拥有住房268套。2005年,全社区户籍总计1618户,49个居民小组,4325人。

80年代中后期,随着镇区向北扩展,浒泾路的不断延伸开发,浒泾南路与兴黎路形成的丁字形街路两侧商铺鳞次,成为黎里镇最繁华的商业贸易中心。辖区内既有世纪华联、大润发、葡萄园、好又多等超市,又有农贸市场以及为数甚多的手机连锁店、服装店等便民商店。2006年,社区内共有大小商店280余家。

2006年,社区内有黎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金鸽文具礼品厂等14家小型民营企业。

辖区内有全国先进基层党校——黎里镇党校,有供社区居民休闲活动的黎里公园和镇文化中心,还有黎里中心幼儿园、黎里医院、中国工商银行吴江支行黎里分理处、黎里镇人民政府、国土所等机关事业单位。

社区内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古石桥。位于中心街的柳亚子旧居(清)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位于中心街的端本园(清)、浒泾街的鸿寿堂与洛雅草堂(明清)、退一步处(清)、南社通讯旧址(清)及道南桥(清)、夏家桥(明);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的有:位于中心街的王三房砖刻门楼(清)、德芬堂敬承堂(清)、王宅(清)、德心堂(清)、浒泾街的李厅(清)、中徐宅砖刻门楼(清)、新蒯宅(清)等。

黎新社区被评为20022003年度吴江市级文明社区。20042月,被授予吴江市“十佳文明社区”称号。是年,被评为吴江市学习型社区、苏州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三、振黎社区

振黎社区地处黎里镇西部,因社区内振黎桥而得名。下辖南新街、西新街、梨花街、罗汉街和黎民街等5个街道。各街道区域范围:南新街,东起施家浜,西至南栅东岸,南起甘南新村,北靠市河;西新街,东起横街路,西至自来水厂,南起南环路西段,北至伏虎洞;梨花街,东起陈家湾堂弄,西至北栅东岸,南临市河,北至瓦厂新村南侧;罗汉街,东起浒泾北路,西至瓦厂新村,南起新村南路,北至太浦河南岸;黎民街,东起黎民南路东侧蜘蛛潭新村,西至黎民南路西侧街面,南临太浦河,北至318国道,区域总面积1.48平方千米,社区驻地南新街19号。

南新街、西新街、梨花街均于1950年夏由镇人民政府按地段划分而定,并分别成立街道委员会(后称街道居委会)。196611月,经黎里镇人民委员会批准,南新街改名援越街,梨花街改名人民街。19786月,恢复原名。80年代中后期,镇区向北推进。1992年,随着罗汉新村的形成而设罗汉街,成立罗汉新村居委会。90年代末,镇区继续向北推进,形成连接太浦河大桥与新318国道的入镇路段,2001年,定名为黎民南路。200210月,黎花街、南新街、西新街、罗汉街合并为振黎社区,成立振黎社区居委会,撤销各街道居委会。20056月,增设黎民街,隶属振黎社区。

社区内主要道路有:浒泾路、镇西路、甘南路和黎民南路等。在镇弄巷有:陈家弄、南新弄、诸葛弄、南蒯家弄、袜厂弄、南丁家弄、南冯家弄、南蔡家弄、庙桥弄、南徐家弄、裘家弄、南栅东岸路、鲍院弄、鲍家桥弄、船长浜路、沈家弄、接桂桥弄、范家弄(以上属南新街);南栅西岸路、藻西浜路、南栅蒯家弄、南栅汪家弄、南栅毛家场、西栅南岸路、西栅北岸路、横街路、杨家桥南弄、北栅西岸路、杨家桥北弄、朱家弄、姚家扇弄、北蔡家弄、无名弄、西新弄、宋家弄、蔡家浜路、伏虎洞(以上属西新街);陈家湾堂弄、彭家弄、西徐家弄、老医院弄、西蔡家弄、闻诗堂弄、西王家弄、黎花弄、石皮弄、北栅东岸路、清风弄、西肖家弄、西庙泾浜路(以上属黎花街);新村南路、新村北路、浒泾北路、人民西路、新邮局弄、米厂弄、商场路(以上属罗汉街);黎民南路、北浦路(以上属黎民街)等。

社区内有罗汉新邨、黎江紫园、瓦厂新村、下丝新村、蜘蛛潭新村、黎园别墅等居民住宅小区,黎江紫园为社区内规模最大的住宅小区,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650平方米,拥有住房248套。2006年,全社区户籍总计1646户,58个居民小组,4511人。

新兴的浒泾北路、黎民南路是振黎社区最为热闹的路段。黎民南路地处浦西工业小区、浦北工业小区、黎里镇工业园的中心地带,又是进入镇区的交通中枢,自然形成浦北地区最为繁荣的商业街。2006年,社区内有浦北菜场等大小商铺210余家。

2006年,辖区内有吴江双精轴承有限公司、吴江市神力医疗卫生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凹凸彩印厂吴江分厂等民营企业25家。吴江双精轴承有限公司为黎里镇上规模的民营企业。

辖区内驻有黎里中心小学、黎里法庭、镇广播电视中心、镇环卫所、镇自来水厂、镇电力站、镇农机站等事业单位,而位于浒泾北路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公司吴江市黎里支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吴江市黎里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吴江市分行黎里支行、中国建设银行吴江市黎里分理处等4家银行座西朝东一字排开,成为黎里的金融中心。

社区内文物古迹甚多。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位于南新街的周宫傅祠(清)、梨花街的徐达源故居(清),以及亭子桥(明)、清风桥(明)、秋禊桥(清)等;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的有:位于梨花街的全真道院(元)、闻诗堂(清)、彭宅(民国)、中共淞沪地委吴江秘密联络点(民国),南新街的沈氏鸳鸯厅(清)、西新街的禊湖道院(明)等。

振黎社区被评为20042005年度吴江市级文明社区。

四、北厍社区

北厍社区东起杨苏荡西岸以及汾杨路潘水港段,西至厍松路(厍西路)蛇垛港段,南以厍南路为界,北依元鹤荡。东西向的北厍港穿越镇区中心,其中段有南港汇入形成丁字状水域。区域总面积2.13平方千米,社区驻地厍源街476号。

20032月,成立北厍镇北厍社区居委会,其前身为北厍镇北厍居委会,200312月,北厍镇与黎里镇合并,更名为黎里镇北厍社区居委会,下辖下塘街、厍源街、新厍街、中心街、东鹤新村、西鹤新村等6个街道居委会。

社区内主要道路有:南北走向的新厍路和厍星路,东西走向的育才路。在镇街弄有:下塘街、厍源街、新厍街、中心街、商业弄、新厍弄、绣服弄、文教弄、东方路、北富弄、文化弄、砻糠弄、益泰弄、柳家弄、水沟弄、糖坊弄、老旅弄、哺坊弄、梅家弄、小园弄、全家里、育才弄等。主要桥梁有:东木桥(又名东鹤桥)、水阁桥(又名中木桥)、市中桥(又名问安桥、文奎桥)、西鹤桥(又名西木桥)。

社区内建有西鹤新村、东鹤新村、达胜公寓、新厍公寓、园丁新区、世纪花苑、新厍小区、金鹤绿岛、龙洋大花园等居民住宅小区。龙洋大花园、金鹤绿岛为全社区规模最大的居民住宅区,分别入住城乡居民387户、285户。

厍源街曾是早期的商业街,随着市镇建设不断开发,紧靠市中桥的新厍路南段、厍星路北段,以及育才路西段商铺林立,成为最繁荣路段。

辖区内驻有北厍医院、北厍幼儿园、北厍小学、北厍中学、北厍派出所、吴江市地方税务局第四分局和吴江市国家税务局第三分局等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吴江市农村商业银行北厍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吴江市北厍营业处、中国建设银行吴江市北厍营业处和中国银行吴江市北厍代理处等金融机构。

辖区内有数家上规模企业。2005年,位于新厍路的腾泰鞋业有限公司、厍星路的江苏利康集团、厍西路的苏州塞维拉上吴轨道系统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业产值分别列全镇第一、二、三位。江苏利康集团曾于1993年被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之一。

位于南港东侧的清代建筑内省堂,被列入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

2005年,全社区户籍总数3317户,6874人。

第二章 农村

19837月,黎里实行镇管村体制,全镇辖28个行政村:黎泾村、西阳村、东阳村、黎锋村、黎东村、傅家浜村、下丝村、渔业村、建民村、甘南村、雄锋村、南星村、欲字村、史北村、奇士村、斜网村、华字村、南莺村、大联村、群联村、新方村、四联村、汤角村、富阳村、何扇村、青石村、益丰村,乌桥村。

20018月,黎里镇行政村区域调整,由原来的28个行政村调整为19个行政村:黎阳村、黎丝村、建南村、明星村、华莺村、方联村、阳扇村、渔业村、雄锋村、史北村、奇士村、大联村、群联村、斜网村、黎锋村、汤角村、青石村、益丰村,乌桥村。

20037月,黎里镇第二次行政村区域调整,将19个行政村调整为11个行政村:黎花村、史北村、大联村、汤角村、雄锋村、华莺村、青石村、黎阳村、建南村、方联村、乌桥村。

200312月,北厍镇与黎里镇合并为黎里镇,全镇辖黎阳、黎花、建南、雄锋、史北、华莺、大联、方联、汤角、青石、乌桥、元鹤、东方、梅墩、大胜、黎星、汾湖、浮楼、沈家港、永新、大长港、川心港等22个行政村。

第一节 撤销村

一、黎泾村

黎泾村位于黎里镇西南部,东连甘南村,南与浙江嘉兴市秀州区田乐接壤,西接西阳村,北与东阳村相邻,政区面积1.6平方千米。下辖张家浜、后浜、黎泾港、袁家浜、东小浜、雪竹兜、平家兜等7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总计234户,649人,其中男332人,女317人。耕地面积779亩,鱼池面积461亩。

(一)区划

1950年,黎泾村属黎里区藏龙乡。1956年,成立藏龙第一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组建黎阳大队。1961年,从黎阳大队划出,成立黎泾大队,建立大队党支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朝阳大队。1981年,据传统地名,恢复黎泾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黎泾大队改为黎泾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黎泾村与西阳村、东阳村合并为黎阳村。

(二)经济

80年代初,大队开办朝阳塑料厂等队办企业。199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018万元,固定资产96.9万元,职工242人。1997年,村办企业转制。2000年,工业总产值2827万元,固定资产565万元,职工人数140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0年,全年粮食总产466.3吨,油菜籽90.25吨,水产产量149吨。三业总收入36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32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开办黎泾初级小学和俞斗初级小学。19689月至19707月,开办黎泾高小班。19759月,黎里中学在村上建立“朝阳分校”,1977年上半年撤回。1987年,村自筹资金建造黎泾小学。是年,俞斗小学并入黎泾小学。1998年,黎泾村小学并入藏龙小学。

1966年,大队合作医疗站建立,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4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61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戚金福、肖富生、王国华、肖富生、蒋才观、肖建春;历任大队长:肖富生、肖建春、王坤华。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蒋才观、陈海荣、肖秋生、张天荣、俞荣林、颜海龙;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肖秋生、王根生;历任合作社社长:王坤华、汤留根、陈海荣、王根弟、颜海龙。

1990年,黎泾村获吴江市“科技进步先进村”称号。1993年、1995年、1997年被评为吴江市文明单位。

二、西阳村

西阳村位于黎里镇西南部,东连东阳村、黎泾村,南邻平望镇藏龙村,西接平望镇雪湖村,北靠杨家荡,政区面积1.9平方千米。下辖王家浜、龚家村、湾具港、西阳港、老鼠浜等5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16人,总人口771人,其中男392人,女379人。耕地面积731亩,鱼池面积556亩,河荡养殖面积160亩。

(一)区划

1950年,西阳村属黎里区藏龙乡。1956年,属藏龙乡第一高级社。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属黎阳大队,1961年,从黎阳大队划出,成立复兴大队,建大队党支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复兴大队改名红卫大队,1981年,恢复传统地名,更名西阳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西阳大队改为西阳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西阳村与东阳村、黎泾村合并为黎阳村。

(二)经济

80年代初,该大队开办西阳丝织厂、西阳助剂厂等队办企业。西阳助剂厂生产氯化亚铜、合成檀香等化工产品,2000年,销售额3050万元,在全镇企业中名列前茅。是年,全村工业总产值4617万元,固定资产681万元,职工218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0年,全年粮食总产447.6吨,油菜籽73.85吨,水产产量182吨。三业总收入59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81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村上有西阳初级小学。1991年,并入东阳小学。

1966年,大队合作医疗站建立,1983年,改为村卫生室,1990年,评为苏州市示范村卫生室。1994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61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陈金才、王进龙、钱金才、唐阿六(代)、马龙生;历任大队长:何金生、唐阿六、钱海荣。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马龙生、蒋凤鸣、朱兴泉、汤小明、马龙生、金根荣;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张春观、尤才观、何铭、屠永新;历任合作社社长:钱海荣、张春观、钱福春。

1997年,西阳村被评为吴江市级示范村。

三、东阳村

东阳村位于黎里镇西南部,东接甘南村,南连黎泾村,西邻西阳村,北靠杨家荡、牛斗湖。政区面积1.6平方千米,下辖东阳港、鸭头湾、俞家甸等3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总户数208户,总人口616人,其中男306人,女310人,分为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780亩,鱼池面积73亩。

(一)区划

1950年,东阳村属黎里区藏龙乡。1956年,属藏龙乡第一高级社。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属黎阳大队,1961年,从黎阳大队划出,成立东阳大队,建立大队党支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东风大队,1981年,据传统地名,恢复东阳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为东阳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东阳村与西阳村、黎泾村合并为黎阳村。

(二)经济

80年代初,该大队开办东阳助剂厂、黎里富源祥塑化厂等队办企业。1991年,全村工业产值36.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5.38万元,职工33人。1997年,村办企业转制。2000年,工业总产值60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85万元,职工64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0年,粮食总产440.85吨,油菜籽64.2吨,水产产量15吨。三业总收入12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6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在东阳庵内创办东阳小学。1967年,开办东风农业中学。70年代初,中小学合并为东风五七学校。1979年,初中并入黎里二中,东风五七学校改名东阳小学。1994年,在两村交界处建立新校舍,取名藏龙小学。

1966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4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

1961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凌叙龙、钱云良、凌根荣;历任大队长:王进龙、钱云良、沈志雄、顾菊明。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王纪生、王根弟、顾菊明;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郎兴龙、顾建中;历任合作社社长:顾菊明。

四、黎锋村

黎锋村位于黎里镇区北侧,东连四联村,南临太浦河,西接乌桥村,北邻富阳村。政区面积3.46平方千米。下辖西凌荡、十三湾、厍地上、西厍浜、蜘蛛潭等5个自然村。2002年末,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35户,总人口700人,其中男342人,女358人。耕地面积101亩。

(一)区划

1950年,黎锋村属黎里区平林乡。1956年,归属乌桥乡。1951年,农业合作运动初期成立十三湾互助组、西凌塘互助组。1954年春,在张春宝带领下成立黎锋初级社。1956年春,成立黎锋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属新方大队。1961年,从新方大队划出,成立黎锋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更名为黎锋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年,撤销村经济合作社。2003年,黎里镇第二次村级区域调整,黎锋村与黎丝村、渔业村合并为黎花村。

(二)经济

黎锋村是黎里镇社队办工业的发祥地。1956年,黎锋高级社开办造纸厂,采用手工生产,以牛为动力打浆,制成的草纸靠阳光晒干。1969年,黎锋大队开办淀粉厂,生产粉丝。7080年代,相继成立黎锋洋钉厂、黎锋扬声器厂、黎锋丝织厂、黎锋塑料厂、黎锋五金厂等企业。1989年,与上海香海美容品厂联合创办黎香日化厂。1990年,与上海华尔姿化妆品有限公司联合成立黎华日化厂。90年代,又开办振黎化工厂等企业。1994年,组建村级集团——黎锋集团。1996年,投资建造黎锋宾馆。是年,全村工业产值10509万元,结算利润66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114万元,职工420人,各项指标均列全镇前茅。1998年,企业转制。 2000年,新建的浦北农贸市场投入使用。

黎锋村优越的地理位置是黎里镇区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1983年,全村耕地面积1167.91亩。1993年,318国道改道后,镇区继续往北推移,黎锋村部分土地成为新的入镇路段,随后形成黎民路。1999年起,浦西工业小区和临沪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又占用该村大片土地。至2002年,全村土地剩余101亩。

2002年末,全村工业总产值419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428万元,职工424人,上交税收349万元;粮食总产58吨,油菜籽2.85吨,水产产量1吨;三业总收入70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11元。

(三)社会事业

60年代初,开办凌蛛小学。70年代,村上自筹资金在厍地上建造新校舍,取名黎锋小学。90年代初,并入黎里镇中心小学。

1966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 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87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61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凌留生、张春宝、杨顺泉、张根元、凌留生、陈金木、汝顺荣;历任大队长:沈金才、张春宝、沈海根。

19832003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汝顺荣、田建民;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凌金荣、汝海金;历任合作社社长:沈海根。

1993年,黎锋村被吴江市委授予“十面红旗”称号。1997年,被评为吴江市农业科技示范村。1998年被吴江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五、黎东村

黎东村位于黎里镇区东南侧,东连雄锋村,南接建民村,其西、北方位均与镇区紧密相连。政区面积1平方千米,下辖傅家浜、毛家池、桥后底、花园浜、鹤脚扇、和尚圩等6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总户数257户,农业人口499人,其中男247人,女252人,分为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23亩,鱼池面积233亩。

(一)区划

1950年,黎东村属黎里区藏龙乡。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属建民大队。1961年,从建民大队划出,成立黎东大队,建立大队党支部。1983年,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名黎东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1991年,和尚圩自然村撤销农村建制,160户近500人转为市镇居民户口。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黎东村与下丝村、傅家浜村合并为黎丝村。

黎东村紧靠镇区,随着市政建设不断发展,镇区整体向北推进,耕地逐年被征用。1958年,全大队耕地面积1658亩,从1983年花园浜被征用建造居民住宅区开始,先后经历浒泾路拓宽和向北延伸,人民路、兴黎路形成,以及这三条主干道沿线商业、金融、机关、学校、企业、居民住宅区相继建成,至2000年,耕地面积仅剩200余亩。

(二)经济

黎东村凭借镇郊的地理优势发展村级经济。80年代前后,先后开办耐火电瓷元件厂、黎东丝织厂、黎东冶炼厂、有色金属冶炼厂、黎里第一绸厂等队办企业。1991年,工业产值601.6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5.93万元,职工110人。1997年,村办企业转制,民营经济得到发展。2000年,全村工业总产值451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19万元,职工人数182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2000年,粮食总产149.1吨,油菜籽20.8吨,水产产量40吨。  三业总收入28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12元。

(三)社会事业

1966年,建立黎东医疗站,站址搂下浜底。1978年,迁至花车大兴弄。1983年,改名黎东村卫生室。1990年,被评为首批苏州示范村卫生室。1992年,移址镇东大桥西堍。

黎东村自然村落十分分散,1984年,花园浜接通镇自来水厂,随后傅家浜、毛家池、桥后底、鹤脚扇相继通水,至1989年,全村农户用上自来水。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61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王雪生、沈凤生、沈连生、王一明、汝留坤、周蕴娟、杜泉荣;历任大队长:王一明、屠春林、沈根荣、蒯杏生。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杜泉荣、平小荣、陈剑标、蒯永明;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蒯永明、潘立明、褚永观、包永远;历任合作社社长:平小荣、汝海观、吴祥林。

1997年、1998年,黎东村党支部被吴江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998年,黎东村被江苏省爱卫会评为江苏省卫生村。

六、傅家浜村

傅家浜村位于黎里镇东南侧镇郊结合部傅家浜内,下辖傅家浜、南港2个自然村,辖区面积0.2平方千米。2000年,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总计66户,137人,其中男65人,女72人。耕地面积494亩。

(一)区划

傅家浜村原属黎东大队管辖,19762月,经吴江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原黎东大队第78两个生产队划出,成立蔬菜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更名蔬菜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1992年,改名傅家浜村。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傅家浜村与黎东村、下丝村合并为黎丝村。

(二)经济

建队初,耕地面积247亩,菜地149亩,水稻田98亩。19851989年,粮田开发鱼池68亩。全村农户常年种植青菜、罗卜、蕃茄、黄瓜等大众蔬菜及西瓜等瓜果,每年为市场提供各类蔬菜、瓜果65吨左右。2000年,全村农副业收入1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46元。

(三)历任领导

1976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徐寿观;历任大队长:卢发根。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负责人:徐寿观(副书记)、卢发根(支委);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卢发根;历任合作社社长:平其林。

七、下丝村

下丝村位于黎里镇西侧,东接黎里镇区,南连东阳村,西临杨家荡,北靠太浦河。政区面积1.95平方千米,下辖上丝圩、下丝圩、白马港、伏虎洞等4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有18个村民小组,总计222户,581人,其中男288人,女293人。耕地面积438亩,鱼池面积12亩,外荡养殖面积120亩。

(一)区划

1950年,下丝村属黎里区乌桥乡。1956年,成立新丰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黎里人民公社成立时与明丰高级社合并为明丰大队。1959年,太浦河南的村落从明丰大队划出,并入先锋大队。1961年,又从先锋大队剥离,成立新丰大队,是年,建大队党支部。1981年,恢复传统地名,更名下丝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名下丝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下丝村与黎东村、傅家浜村合并为黎丝村。

(二)经济

80年代初,该大队开办新丰丝织厂、橡塑厂等队办企业。1991年,工业总产值100.58万元,固定资产29.26万元,职工76人。1997年,村办企业转制。2000年,工业总产值1335万元,固定资产99万元,职工32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70年代初,下丝大队依托太浦河岸发展副业,利用太浦河南岸大片岸地栽桑树养蚕。大队成立蚕桑队,有桑树地80亩,养蚕种150张,年产蚕茧6万斤左右,年收入10余万元。80年代初,因桑树遭环境污染、蚕茧市场销售不景气等因素,蚕桑队被迫解散。随后,桑地改造成蔬菜地,成立蔬菜队,种植各种蔬菜、瓜果。1996年,太浦河堤防工程动工,菜地被压废,蔬菜队随即终止运作。2000年,全年粮食总产156.1吨,油菜籽34.6吨,水产量13吨。三业总收入17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0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有下丝初级小学。90年代,并入黎里镇中心小学。

1969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4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59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凌阿雪、徐杏生、沈惠祖、王宪生;历任大队长:顾胜荣、王小五、李宝兴。

19832001年,历任党支部书记:王宪生、杨福元;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王玉观、朱雪明、张雪龙、唐伟军、朱雪明;历任合作社社长:李宝兴、杨福元、沈海龙、包卫星。

2000年,下丝村被江苏省爱卫会评为江苏省卫生村。

八、渔业村

渔业村位于黎里镇区东侧镇郊结合部,属黎东大队地界。2002年末,全村有9个居民小组,总计250户,957人。河荡养殖面积3300亩,鱼池面积120亩。

(一)区划和经济

早年,渔民以船为家,无固定居住点,以捕鱼、扒贝类等谋生手段维持生计。1953年前后,黎里的渔民组织起来成立渔民协会筹备会。1955年,吴江县成立渔民协会,随后要求渔民下放农村,黎里地区280余户渔民分别被安置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捕鱼工作。1958年,黎里人民公社成立,将分散在农村的渔民组织起来,建黎里公社捕捞大队,下设12个生产队。是年,建大队党支部。大队部驻地桥后底石灰行北侧。“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五七”大队。

1968年,吴江县进行渔业改革,实行统一分配,黎里150余户渔民被迁至庙港、菀坪、金家坝、北厍等地,剩下100余户留在黎里。1969年,大坪荡围垦造田,渔民中多余劳动力被组织到大坪荡种田。

1973年,根据吴江市渔业改革委员会意见,渔民开始陆续在岸上定居,其建房费由政府补贴。是年,大队在镇区东郊河岸边建造平房200间,按每户1间分配给渔民。至此,200户近千名渔民结束世代以船为家的历史。

1978年开始,部分渔民安排到张鸭荡、揽桥荡、小官荡、普陀荡、凤仙庵荡、南南莺荡等外荡养殖基地,从事渔业生产;部分渔民则继续分散捕鱼。80年代后期起,渔民逐渐从捕捞转为养殖、贩运,捕鱼农户不足10户,尚有近30户以扒贝类为生。

1981年,恢复传统地名,更名渔业大队。80年代前后,渔业大队开始发展工业经济,开办电木粉厂,绿纱厂、鱼网厂等队办企业。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1984年,渔业大队改为渔业村,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年,撤销村经济合作社。20037月,黎里镇第二次村级区域调整,渔业村与黎锋村、黎丝村合并成立黎花村。

2002年,全年养殖常规鱼虾总产量1337吨。副业收入2410万元;工业总产值625万元,渔民人均纯收入6711元。

50多年中,渔民物质生活条件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居住条件的变化。50年代住船舱,70年代进平房,90年代建楼房。至2005年,全村253户家庭除5户仍住平房外,其余均搬进新楼房,人均居住面积15.26平方米。

(二)社会事业

60年代,在楼下浜建渔民学校。70年代,搬迁新校址,取名渔业村小学。1998年,并入黎里镇中心小学。

1968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4年,改名村卫生室。1987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三)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58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姚雪生、凌留根、章永林;历任大队长:褚福生、顾和根、顾福生。

19842003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章永林、顾少根、王根林;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顾福生、陈胜传、徐阿五、顾才根、王根林;历任合作社社长:顾才根、章永林。

1998年,渔业村党支部被吴江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999年,渔业村被江苏省爱卫会评为江苏省卫生村。

九、建民村

建民村位于黎里镇南部偏东,东临章湾荡,与奇士、雄锋为邻,南与浙江嘉兴隔塔荡相望,西连甘南村,北靠黎东村,与镇区相接,政区面积2.17平方千米。下辖堵上、周家坟、汝家坟、东西陵港、西西陵港、鸭栏泾、水田上、荡上等8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总计328户,953人,其中男496人,女457人。耕地面积1033亩,鱼池面积530亩,河荡养殖面积180亩。

(一)区划

1950年,建民村属黎里区章湾乡。1956年,属藏龙乡第五高级社。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属先锋大队。1960年,从先锋大队划出,成立建民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为建民村,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建民村与甘南村合并为建南村。

(二)经济

建民村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因紧靠镇区,种植蔬菜是该村的传统副业。全村每年向市场提供各类蔬菜600余万斤,瓜果10余万斤。

70年代后期,建民大队开展河蚌育珠(俗称“养蚌珠”),名噪一时。1978年,社员沈福林从吴县引进人工殖珠技术,初试成功后在各生产队推广,蚌珠覆盖全大队120余亩水面,年产量700余斤,收益数十万元。集体养殖5年后,转由100余农户单干,年产量1000余斤。但由于市场、价格等因素,1986年开始萎缩,后又因水污染问题而停止生产。

80年代初,该大队开办经纬厂等队办企业,1991年,全村工业产值87.8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5.14万元,职工35人。1998年起,民营经济得到发展。2000年,工业产值220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35万元,职工99人。

1997年,经批准建西陵公墓,后改名西陵园。占地20亩,有墓穴1200余只。经镇村两级行政机构商定,该陵园由集体经营。

2000年,粮食总产479.95吨,油菜籽57.65吨,水产量53吨。三业总收入39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35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有大王庙小学,后改为建民小学。19641968年,曾办农业中学。90年代初,建民小学并入镇中心小学。2002年,建民村学生全部就近进九南街小学学习。

1968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为村卫生室。1994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59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潘奎根、王雪生、张阿大、江文荣;历任大队长:凌叙龙、于阿四、王福昌、谢国良。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江文荣、杜鹤卿、张松豪;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杜鹤卿、徐虎林;历任合作社社长:谢国良、张松豪、李瑞元。

建民村被吴江市评为19981999年度文明村。1999年,被吴江市评为农业科技示范村。2000年,被江苏省爱卫会评为江苏省卫生村。

十、甘南村

甘南村位于黎里镇南部,东接建民村,南与浙江嘉兴相接,西与黎泾村为邻,北靠镇区,政区面积1.96平方千米。下辖南栅浜、三家村、袁家桥、长浜、甘家浜等5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总计264户,701人,其中男375人,女326人。耕地面积812亩,鱼池面积700亩,河荡养殖面积180亩。

(一)区划

1950年,甘南村属黎里区藏龙乡。1956年,成立藏龙乡第四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成立先锋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1年,恢复传统地名,更名甘南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甘南大队改名甘南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与建民村合并为建南村。

(二)经济

80年代初,该大队开办先锋丝织厂、塑料厂等队办企业。1991年,全村工业产值41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9.49万元,职工110人。1997年,村办企业转制。2000年,工业产值134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62万元,职工48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0年,粮食总产459.3吨,油菜籽69.75吨,水产产量420吨。三业总收入19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64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开办甘南小学。80年代末,甘南小学并入镇中心小学。

1966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4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

1958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龚阿大、凌阿雪、龚阿大、张云泉、沈咬泉;历任大队长:缪来根、凌叙龙、缪来根、龚阿大、金海荣。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沈咬泉、王通泉、陈剑标、顾留根;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金留根、顾留根、潘志龙;历任合作社社长:金海荣、俞老虎、徐菊泉。

十一、雄锋村

雄锋村位于黎里镇东部,东靠浦路荡,南临章湾荡,与奇士村相邻,西接建民村,北连欲字村,政区面积3.46平方千米。下辖王字浜、姚家斗、章湾里、港西、新开河、弯荡里、施家港、富字浜等8个自然村。2002年末,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总计427户,1199人,其中男603人,女596人。耕地面积1741亩,鱼池面积907亩,章湾荡围垦荡面积348.9亩,河荡养殖面积30亩。

(一)区划

1950年,雄锋村属黎里区章湾乡。1956年,分别成立民丰高级社、雄锋高级社,是年,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合并成立雄锋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3年,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雄锋大队改名雄锋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年,撤销村经济合作社。20037月,黎里镇第二次村级区域调整,雄锋村与明星村合并成立新雄锋村。

(二)经济

1976年,创办雄锋丝织厂。1991年,全村有3家集体企业,工业产值1512.1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40.09万元,职工188人。1997年,村办企业转制。2002年,工业产值31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70万元,职工200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和副业。2002年末,全年粮食总产767.1吨,油菜籽71.6吨,水产产量111吨,销售生猪1600头。三业总收入22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9元。

(三)社会事业

民国元年(1912年),村上曾建施家港私立黎东初等学校。抗日战争时期,开办过四港乡(施家港)第七保国民学校。新中国成立初,有福字村小学、东王小学。1964年,福字村小学改为黎里公社中心小学。1965年,创办雄锋农中。70年代,农中与两所小学合并为雄锋五七学校。1991年,初中部并入黎里二中,雄锋五七学校改名雄锋小学。2000年,南星小学、欲字小学并入雄锋小学。

1969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 1983年,改名为村卫生室。1996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58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龚阿大、尤爱林、沈连生、陆叙新、施根林、施雪根(副)、蒋才观;历任大队长:顾巧林、张永明、尤爱林、沈法龙、叶阿连、施雪根。

19832003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施雪根、陈其龙、凌大坤、施士荣;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陈其龙、张金泉、刘桂荣、施根荣、施夫林、施雪根、凌大坤;历任合作社社长:凌大坤、杨明观、施根荣、施海龙、施士荣。

1990年,雄锋村党支部被评为吴江市先进党支部。

十二、南星村

南星村位于黎里镇东部,东临汾湖,南连史北村,西接雄锋村,北靠太浦河,政区面积2.41平方千米。下辖华字圩、周家栅、夹华里、羊毛湾、南尤家港、北尤家港等6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有14个村民小组,总计300户,835人,其中男418人,女417人。耕地面积505亩,鱼池343亩。

(一)区划

1950年,南星村属黎里区章湾乡。1956年,成立黎星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人民公社初期归属黎星大队。1959年,太浦河南岸6个村落分别从新华、黎星大队划出,成立南星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更名南星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南星村与欲字村合并为明星村。

(二)经济

70年代末,该大队创办南星电镀厂、南星丝织厂等队办企业。1991年,全村工业产值444.7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0.17万元,职工128人。1997年,南星丝织厂等企业转制,南星电镀厂仍维持集体性质,实行车间承包,个人经营。2000年,工业总产值111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50万元,职工70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0年,粮食总产598.5吨,油菜籽107.2吨,水产量124吨。三业总收入17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0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创办南星小学、华字初级小学。1983年,华字初级小学并入南星小学。2000年,南星小学并入雄锋小学。

1967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4年,自筹资金建小水厂。2000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

1959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顾秀春、沈阿荣、顾秀春、田阿海、张兴良;历任大队长:倪和尚、倪海龙、顾秀春、褚福生、田阿海、张兴良、褚能其。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钱福新、诸能其、田补生、胡海生、朱四林、芦文英;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陆留根、姚根林、田补生、芦文英;历任合作社社长:褚能其、陆留根、凌玉中。

十三、欲字村

欲字村位于黎里镇东部,东接南星村,南连雄锋村,西邻揽桥荡,北靠太浦河,政区面积2.15平方千米。下辖大小坪、三家村、倪家埭、北港口、田家浜、木潭潭、毛家埭、后孙浜、弯荡里等9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总计299户,865人,其中男439人,女426人。耕地面积843亩,鱼池面积467亩,章湾荡围垦面积153亩。

(一)区划

1950年,欲字村属黎里区章湾乡。1956年,成立藏龙第六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人民公社初期属雄锋大队。1961年,从雄锋大队划出,成立新民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1年,恢复传统地名,更名欲字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欲字大队改名欲字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欲字村与南星村合并为明星村。

(二)经济

70年代末,该大队成立新民羊毛衫厂,后改名黎里针织时装厂。1991年,全村工业产值7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2.26万元,职工41人。1997年,村办企业转制,民营经济得到发展。2000年,全村有7家民营企业,工业产值111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50万元,职工70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0年,粮食总产460.35吨,油菜籽107.45吨,水产产量59吨。三业总收入20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4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开办大坪小学、欲字小学。1991年,欲字小学、大坪小学并入雄锋小学。1969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6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

1961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尤爱林、顾巧林、尤爱林、钮金官、张海官;历任大队长:沈法龙、顾巧林、俞益生、顾巧林、顾祥林。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海观、吴建明;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顾祥林、张留兴、吴建明、陆加根;历任合作社社长:俞荣林、王水根、丁兴龙。

十四、史北村

史北村位于黎里镇东南部,东、南两侧与浙江陶庄为邻,西连奇士、雄锋两村,北靠普沱荡,与南星村相接,政区面积2.1平方千米。下辖草甸上、卜家甸、史家甸、小圩等4个自然村。2002年末,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总计304户,981人,其中男471人,女510人。耕地面积743亩,鱼池面积448亩,河荡养殖面积170亩。

(一)区划

1950年,史北村属黎里区章湾乡。1956年,成立新星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属红星大队。1959年,从红星大队划出成立新星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1年,恢复传统地名,更名史北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名史北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年,撤销村经济合作社。20037月,黎里镇第二次村级区域调整,史北村与奇士村合并为新史北村。

(二)经济

80年代初,开始兴办集体企业。1986年,成立史北工程队,曾承建吴江交通局综合大楼等建筑。1991年,全村有3家企业,工业产值25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5.5万元,职工56人。

收购废金属是史北村的特色产业,俗称“摇铁船”。80年代初,部分村民因“摇铁船”发财致富,村民们纷纷效仿,在上海、苏州等城市收购废金属。“摇铁船”既辛苦,又有风险,期间有突发事故几起。1988年,因处理2枚手榴弹不慎而炸死2人。19891231日,因重载搁浅沉船而冻死3人。然而不菲的收入还是吸引许多农户加入此行列。据统计,1994年前后,全村70%农户参与“摇铁船”。

2000年,该村在村南建立史北废金属回收市场,开设市场房、店面房113间,吸引江浙地区近100位经销人员入驻开展业务交易活动,从而结束长达20年之久的“摇铁船”历史。2002222日,史北村成立有集体经营的史北废金属有限公司。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2年,粮食总产467.2吨,油菜籽34.3吨,水产产量133吨。全年工业产值2681万元;三业总收入499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678元。

(三)社会事业

20年代初,史北村国民初级小学成立,为黎里地区最早的公办学校,校址史家甸。50年代,又开办卜家甸小学。80年代,两小学合并为史北小学。2000年,史北小学并入雄锋小学。

1966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6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

 1959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杨顺泉、沈厚生、王福昌、沈厚生、周永生、朱明康、沈祥荣;历任大队长:杨渭生、陆补金、沈海生、沈祥荣、沈海生。

19832003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褚渭生、沈祥荣、冯祖奎、屠春明、陈其龙、陆惠惠;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沈金明、沈建生、陆金明、陆惠惠;历任合作社社长:沈祥荣、陆新生、陆金明、陶天荣。

十五、奇士村

奇士村位于黎里镇东南部,东靠史北村,南与浙江汾玉为邻,西接建南村,北连雄锋村。政区面积2.43平方千米,下辖奇士港、原王港、南斗湾、白毛墩等4个自然村。2002年末,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总计327户,1052人,其中男516人,女536人。耕地面积992亩,鱼池面积283亩,河荡养殖面积240亩。

(一)区划

1950年,奇士村属黎里区章湾乡。1956年,成立红星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人民公社初期成立红星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1年,恢复传统地名,更名奇士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奇士大队改为奇士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年,村经济合作社撤销。20037月,黎里镇第二次村级区域调整,奇士村与史北村合并为新史北村。

(二)经济

70年代末,奇士大队发展队办企业,红星窑厂曾跻身全镇队办企业前十名行列。1991年,全村工业产值8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6万元,职工40人。2002年,全村有民营企业5家,生产纺织、金属制品、机械零部件等产品。是年,工业产值175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59万元,职工60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2年,粮食总产372吨,油菜籽42.25吨,水产产量216吨。三业总收入3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69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有奇士、原王、墩湾等3所小学。1968年,墩湾小学改为红星五七学校,开设初中班。1981年,初中班撤并至雄丰初中后,奇士、原王两小学合并为奇士小学。2000年,奇士小学并入雄锋小学。

1966年,建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6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58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张老虎、潘建国、王进龙、潘桂兴、褚渭生;历任大队长:金志明、沈承基、龚国民、汝福兴、潘桂兴。

19832003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潘桂兴、王坤泉、高林、凌大坤、金海春;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庄建中、金海春、庄传华、金海春;历任合作社社长:高林、沈义方。

1999年,奇士村被吴江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村。

十六、斜网村

斜网村位于黎里镇东部偏北,东连华字村,南临太浦河,西接四联村,北与群联村相邻。政区面积1.5平方千米。下辖斜兜、扎网港、南北室、董家村等4个自然村。2002年末,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总288户,875人,其中男440人,女435人。耕地面积1017亩,鱼池面积383亩,河荡养殖面积25亩。

(一)区划

1950年,斜网村属黎里区南莺乡。1956年,归属大阳乡。是年,成立黎明第三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成立建新大队,是年,建大队党支部。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名斜网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年,撤销村经济合作社。20037月,黎里镇第二次村级区域调整,斜网村与华莺村合并为华莺村。

(二)经济

斜网村工业起步较早,70年代初,与黎东大队合办耐火电瓷元件厂,后期开办建新羊毛衫厂等企业。1978年,成立建新工程队,曾承建盛泽东方丝绸市场、吴江啤酒厂等建筑。据统计,80年代全村先后有百余人从事建筑业工作。199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68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0.08万元,职工146人。90年代后期,受华字铜字制作业影响,有20多户家庭参与铜字生产和销售。

2001年,建新工程队变更法人代表,成立吴江华厦建筑有限公司,承建各类厂房、办公大楼,成为村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民营企业。2002年,全村有民营企业7家,工业总产值107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15万元,职工60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2年,全年粮食总产458.8吨,油菜籽42.8吨,水产产量75吨。三业总收入18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80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开办建新小学,后改名扎网小学。70年代,扎网小学开设初中班,成立建新五七学校。1987年,村投资20余万元建造新校舍,成立斜网学校。1991年,初中班并入黎里二中。2000年,华字、南莺两小学并入斜网学校。

1966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4年,自筹资金建小水厂。2000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

1958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刘大罗、陆叙新、凌阿雪、田阿海、朱掌金、周永生、钱根荣;历任大队长:马松涛、朱掌金、王良生、马松涛、严杏生、龚培元。

19832003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杜三和、徐伟荣、翁留兴、王通泉、顾雪荣、毛荣林;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王通泉、王桂福、朱菊林、顾雪荣;历任合作社社长:龚培元、顾雪荣、李春林、顾雪荣。

十七、华字村

华宇村位于黎里镇东部偏北,东靠木瓜荡,南临太浦河,西连斜网村,北接南莺村,政区面积3平方千米。下辖张桥、小湾里、南池、北池、木瓜滩,东湾头、角字港、卯字湾、卯字港、南旺扇、北旺扇等11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有19个村民小组,总计440户,1244人,其中男632人,女612人。耕地面积1160亩,鱼池面积298亩,河荡养殖面积100亩。

(一)区划

1950年,华字村属黎里区南莺乡。1956年,成立黎明第二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 1958年,黎里人民公社初期成立新华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1年,恢复传统地名,更名华字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名华字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华字村与南莺村合并为华莺村。

(二)经济

80年代初,该大队开办新华塑料厂、新华制绳厂等企业。1987年,成立新华建筑工程队,建队初,有职工40人,曾承建盛泽商业公司大楼等建筑。1990年,村民戴国荣从北厍浮楼引进铜字制作技术,在村上办起第一家铜字制作工场。此后,在他的影响下,村上逐渐兴起铜字制作热。90年代中期,全村60%家庭参与铜字生产、销售各运行环节,年产值2000多万元,成为农民致富最有效的途径。

199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82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5.30万元,职工366人。90年代中期,因个体铜字制作业的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000年,工业总产值106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4万元,职工50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0年,粮食总产729吨,油菜籽169.25吨,水产产量48吨。三业总收入14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40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有华字小学、张桥小学、角字小学。70年代后期,张桥、角字两校相继并入华字小学。2000年,华字小学并入斜网小学。

1966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 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4年,自筹资金建小水厂。2000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58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田阿海、张福兴、田阿海、潘奎根、汝留根、翁留兴;历任大队长:张福寿、朱留海、张琴生。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翁留兴、张乃昌、杜三和;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杜正法、张连兴;历任合作社社长:张琴生、孙建荣。

1991年、1992年,华字村党支部分别被吴江县委、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十八、南莺村

南莺村位于黎里镇东部偏北,东靠木瓜荡,南连华字村,西接新方村,北邻大联村,政区面积2平方千米。下辖南南莺、北南莺、东浜、圣堂港、张家斗、横港上等6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总计254户,678人,其中男353人,女325人。耕地面积647亩,鱼池面积361亩,河荡养殖面积200亩。

(一)区划

1963年,华字大队的南南莺、北南莺和建新大队的东浜、圣堂港、张家斗、横港上等6个自然村分别从大队划出,组建南莺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南莺大队改名南莺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华字村与南莺村合并为华莺村。

(二)经济

70年代后期,该大队先后开办丝织厂、农用塑料厂、南莺船舶修造厂。1988年,成立南莺建筑工程队。199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49.1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6.56万元,职工151人。90年代后期,受华字村影响,30%家庭加入铜字制作行列。2000年,工业总产值71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8万元,职工116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0年,粮食总产544.5吨,油菜籽79.9吨,水产产量198吨。三业总收入18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38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村上有南莺小学和圣柳港小学。70年代,圣柳港小学并入南莺小学。1991年,南莺小学学生按就近入学原则并入斜网小学和华字小学。

1966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5年,自筹资金建小水厂。2000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63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张福兴、叶留祥;历任大队长:叶菊生、叶巧才。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叶留祥、张坤华、张乃昌、叶凤兴;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丁阿六、张钰华;历任合作社社长:叶巧才、叶凤兴、张云飞、邱龙观。

1998年,南莺村党支部被吴江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999年,南莺村被省爱卫会评为江苏省卫生村。

十九、大联村

大联村位于黎里镇北部偏东,东接北厍沈家港村,南连南莺村,西临群联村,北靠北厍永新村,政区面积2平方千米。下辖杨墅、康家浜、南大月、北大月、马鞍坝、东厅、胜字扇等7个自然村。2002年末,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总计375户,961人,其中男484人,女477人。耕地面积1102亩,鱼池面积728亩,河荡养殖面积188亩。

(一)区划

1950年,大联村属黎里区南莺乡。1956年,归属大阳乡。是年,成立大联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秋,人民公社成立初与建丰高级社合并成立大联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名大联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年,撤销村经济合作社。20037月,黎里镇第二次村级区域调整,大联村与群联村合并为新大联村。

(二)经济

大联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工业发展滞后。80年代初,办过大联丝织厂、大联羊毛衫厂、大联电器厂、大联塑料厂等队办企业。199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27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6.05万元,职工47人。90年代后期,民营工业兴起,几家有实力的企业迁至镇工业小区建厂落户。2002年,全村有2家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52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3万元,职工40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2年,粮食总产626.3吨,油菜籽65吨,水产产量106吨。三业总收入29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38元。

(三)社会事业

40年代初,创办马鞍坝初级小学。50年代,开办杨墅小学和大月小学。70年代,杨墅、大月、马鞍坝小学合并为大联小学。1968年,黎里中学下放1个班到大联,建大联初中。1991年,大联初中并入黎里二中。2000年,大联小学并入新方小学。

1966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6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58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春林、凌如声、陈根生、凌如声、周福春、姚仁荣、张老虎、姚仁荣、王和生;历任大队长:陈荣华、王应生、金志明、姚仁荣、汝丙观。

19832003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张留东、张仁立、吴丁荣、张钰华;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黄荣华、潘明其;历任合作社社长:吴丁荣、顾益明。

1998年,大联村被吴江市委、市政府评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

二十、群联村

群联村位于黎里镇北部,东连大联村,南接斜网村,西临何扇村,北邻北厍永新村,政区面积1.5平方千米。下辖小月、北长甸、南长甸、荡湾里、西姚港等5个自然村。2002年末,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总计313户,856人,其中男430人,女426人。耕地面积991亩,鱼池面积627亩,河荡养殖面积218亩。

(一)区划

1950年,群联村属黎里区南莺乡。1956年,归属大阳乡。是年,成立建丰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秋,黎里人民公社成立时,与大联高级社合并为大联大队。1959年,从大联大队划出,成立群联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名群联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年,撤销村经济合作社。20037月,黎里镇第二次村级区域调整,群联村与大联村合并为新大联村。

(二)经济

80年代初,该大队开办群联丝织厂、群联瓶套厂、群联絮片厂等队办企业。199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63.5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4.27万元,职工50人。1997年,群联丝织厂、群联絮片厂转为民营企业,1999年后,相继关闭,其厂房出租,由外地人经营。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2年,粮食总产562吨,油菜籽43.9吨,水产产量150吨。三业总收入18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59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开办南长甸小学。60年代,创办北长甸小学,后两校合并为群联小学。1998年,群联小学并入大联小学。

1967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6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

1959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张云卿、倪阿海、凌如生、周杏生、凌留生、潘梅生;历任大队长:马松涛、潘奎根、潘巧金、周杏生、凌根龙、金根传。

19832003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潘梅生、张仁立、潘梅生(续)、凌永俊、仲孝忠;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汝金观、潘红军;历任合作社社长:金根传、凌永俊、潘红军。

二十一、新方村

新方村位于黎里镇北侧,东临斜网与群联村,南接四联村,西靠黎民北路,北连临沪大道,政区面积2.31平方千米。下辖南和港、田塘港、汝家坟、唐前浜、朝霞港等5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总计340户,952人,其中男485人,女467人。耕地面积1068亩,鱼池面积746亩,河荡养殖面积204亩。

新中国成立初,田塘港、汝家坟两村落合并为新余村,南和港又称方和村,后新余、方和两村合并,新方村由此得名。

(一)区划

1950年,新方村属黎里区平林乡,1956年,归属乌桥乡。是年,成立新方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与黎锋、新联高级社合并成立新方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名新方村,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新方村与四联村合并为方联村。

(二)经济

80年代初,该大队开办新方铸件厂、五金配件厂等队办企业。199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58.6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5.23万元,职工82人。1997年,村办企业转制。2000年,全村有民营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95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36万元,职工66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0年,粮食总产688.15吨,油菜籽123.6吨,水产产量195吨。三业总收入18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44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村上有前霞村小学,后称新方小学。1965年,开办新方农业中学,不久与新方小学合并为新方五七学校。70年代中期,农业中学停办。1981年,在政府支持下,四联、新方两小学合并,于新方村唐前新建黎里公社中心小学。1983年,改为黎里镇第二中心小学。1994年,并入黎里镇中心小学,原校址改为新方辅导小学。

1968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5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58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孙德卿、屠凤鸣、吴雪生、孙其坤、倪雪林;历任大队长:张根龙、孙其坤、张根观。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倪雪林、汝明忠;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王长根;历任合作社社长:张根观、沈建华。

1998年,新方村被评为吴江市计划生育示范村。

二十二、四联村

四联村位于黎里镇区北侧,东邻斜网村,南靠太浦河,西连黎锋村,北接新方村,政区面积0.97平方千米。下辖南渭上、唐僧港、中浜、北顺浜、小圩坝等5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总计196户,584人,其中男300人,女284人。耕地面积345亩,鱼池面积280亩,河荡养殖面积70亩。

该村原由南汇上、唐僧港、中浜、北顺浜4个自然村组成,且每个自然村基本上联在一起,故取名四联村。80年代后期开始,南汇上村部分村民迁至小圩坝,随后形成小圩坝自然村。

(一)区划

1950年,四联村属黎里区平林乡。1956年,归属乌桥乡。1956年,成立新联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属新方大队。1961年,从新方大队划出,成立新联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1年,恢复传统地名,更名四联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名四联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与新方村合并成立方联村。是年,撤销村经济合作社。

(二)经济

80年代初,该大队开办新联织布厂等企业,后因该村周边镇办企业较多,村民习惯进厂工作,村级经济发展滞后。1991年,全村工业产值71.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0.89万元,职工36人。1998年,黎里镇浦北工业小区建于该村,进一步制约村级经济发展, 2000年,工业总产值68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67万元,职工48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0年,粮食总产420吨,油菜籽44.45吨,水产产量148吨。三业总收入21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15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有四联小学,后称新联小学。1981年,四联小学与新方小学合并,成立黎里公社中心小学。

1968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1年自筹资金建小水厂。1994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61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潘奎根、张根龙、吴仁官、张根龙、钱福新、张幸新;历任大队长:孙其坤、吴仁官、吴根生。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幸新、吴根生、吴建华、叶留祥、朱连根、吴松林、毛荣林;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吴建华、仲金龙、毛荣林;历任合作社社长:吴根生、俞仁荣、毛荣林、徐天明、吴桂龙。

1995年,四联村被评为吴江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二十三、汤角村

汤角村位于黎里镇北部偏西,东连富阳村,南邻凤仙庵荡,西接益丰村,北靠长畸荡,政区面积2.5平方千米。下辖西掌扇、邱家坝、胡家桥头、厍几浜、角字圩、东浜、中浜、西浜等8个自然村。2002年末,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总计291户,901人,其中男451人,女450人。耕地面积695亩,鱼池面积686亩,河荡养殖面积130亩。

(一)区划

汤角村因汤字、角字两自然圩块组合而得名。1950年,汤角村属黎里区平林乡。1956年,归属乌桥乡。农业合作化期间属乌桥第一高级社。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属勤丰大队。1961年,从勤丰大队划出,成立汤角大队,建大队党支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团结大队。1981年,据传统地名,恢复汤角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名汤角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年,撤销村经济合作社。20037月,黎里镇第二次村级区域调整,汤角村与阳扇村合并为新汤角村。

(二)经济

70年代末,该大队开办塑料厂、家具厂、印刷厂、羊毛衫厂等企业。1991年,工业总产值470万元,职工175人。1992年起,先后与上海华银日化厂、上海亿事达日化厂、上海洁士日化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联营,开办吴江亿事达日化厂和吴江华美日化厂。1994年、1995年,又相继开办华美毛纺厂、毛条厂、印花厂及华美加油站等企业。1994年,成立黎里镇村级集团公司——华美集团。1998年,受青石村铸件行业影响开办6家铸件厂。2002年末,增至22家。是年,全村工业总产值854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21万元,职工395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2年,粮食总产354.15吨,油菜籽35.8吨,水产产量239吨。三业总收入82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31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村上有汤角小学和西掌扇初级小学。90年代初,两小学并入富阳小学。

1966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4年,被评为苏州市示范村卫生室。2003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994年,自筹资金建小水厂,1999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61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胡坤余、姚根兴;历任大队长:顾四金、沈金才、庞留福、沈金荣、唐炳山、沈金荣。

19832003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唐炳山、严伟方、严伟忠、李松林、施云龙、陈雪荣;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赵土林、徐寅林、朱永金;历任合作社社长:沈金荣、陆向忠。

1994年,汤角村被吴江市委、市政府评为村办工业十面红旗单位。1996年、1997年,村党支部被吴江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998年,汤角村被苏州市委评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1999年,汤角村被江苏省爱卫会评为江苏省卫生村。

二十四、富阳村

富阳村位于黎里镇北部偏西,东邻何扇村,南连318国道,西接汤角村,北靠长畸荡,政区面积2平方千米。下辖兜里、北富、东黄杨浜、西黄杨浜、凌庄岸等5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总计256户,841人,其中男412人,女429人。耕地面积836亩,鱼池面积391亩,河荡养殖116亩。

(一)区划

1950年,富阳村属黎里区平林乡。1956年,归属乌桥乡。是年,成立乌桥第一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成立勤丰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名富阳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何扇村与富阳村合并为阳扇村。

(二)经济

富阳村工业经济薄弱。1990年,开办振富化工厂,生产皮革树脂等产品,年产值100万元左右。1997年,转为民营企业。90年代中期,受青石铸件企业影响,村民们在东摆渡附近兴办铸件厂。1999年,全村铸件企业32家,生产的铁栏杆、铁花墙等产品销往江浙沪地区。2000年,工业总产值320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96万元,职工293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0年,粮食总产342.3吨,油菜籽70.1吨,水产产量46吨。三业总收入37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36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初,建西北村小学。60年代,曾创办农业中学。 1972年,西北村小学改名勤丰五七学校。是年,开设初中班。1983年,勤丰五七学校更为富阳小学。

1966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5年,自筹资金建小水厂。1999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

1958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沈连生、肖为民、王斌祥、杨顺泉、沈连生、徐钱生、杨少良、胡坤余、王巧官;历任大队长:胡坤余、徐钱生、金菊林、杨百林。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杨柏林、唐阿兴、张志荣、王巧观、杨柏林、施云龙;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张炳南、杨百林、徐关生、吴建荣;历任合作社社长:凌马生、张玉坤。

二十五、何扇村

何扇村位于黎里镇北部偏西,东连群联村,南接富阳村,西靠长畸荡,北邻松陵镇黑龙村,政区面积2平方千米。下辖换字兜、潘家扇、何家浜等3个自然村。2000年末,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总计179户,525人,其中男269人,女256人。耕地面积492亩,鱼池面积575亩。

(一)区划

1950年,何扇村属黎里区平林乡。1956年,归属乌桥乡。农业合作化期间属乌桥第一高级社。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属勤丰大队。1961年,从勤丰大队划出,成立何扇大队,建大队党支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立新大队。1981年,据传统地名,恢复何扇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名何扇村,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8月,黎里镇第一次村级区域调整,何扇村与富阳村合并为阳扇村。

(二)经济

皮蛋加工是何扇村的传统副业,曾有“何扇皮蛋”之声誉。60年代中期,村上每年选派20多名老师傅前往上海、苏州等地禽蛋厂家代为加工皮蛋。70年代,每个生产队安排12名专职人员在上海等地设店制作、销售皮蛋。90年代,此项手艺逐渐被冷落。

80年代初,该大队开办彩印厂和日化厂等队办企业。199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10.2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4.04万元,职工54人。1997年,村办企业转制。2000年,工业总产值31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9万元,职工136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0年,粮食总产348.85吨,油菜籽77.45吨,水产产量104吨。三业总收入14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9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有何扇初级小学。90年代初,何扇小学并入富阳小学。

1966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5年,自筹资金建小水厂。1999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61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张荣庆、张志良、何杏观、吴洪传;历任大队长:何杏观、宋炳坤。

19832001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吴洪传、吴元坤、何荣林;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宋尧华、宋尧夫、宋尧华、顾景明、宋尧华;历任合作社社长:宋炳坤、宋尧华、何荣林。

1999年,何扇村被吴江市委、市政府评为薄弱村转化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六、青石村

青石村位于黎里镇西北部。据传,在南宋朝,因该地四面环水,港湖交叉,河水清辙见底,而定名清泽庄。后经历代百姓误传为青石庄,延名至今,青石村因其而得名。

该村东临长畸荡与滑沿路,南连益丰村,西靠张鸭荡,北与松陵镇新营村接壤,政区面积2.47平方千米。下辖东青石庄、西青石庄、大圩扇、政字、庄家浜、埂里、坟上、凌家浜等8个自然村。2002年末,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总计293户,919人,其中男458人,女461人。耕地面积838亩,鱼池面积606亩。

(一)区划

1950年,青石村属黎里区乌桥乡。1956年,成立建丰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属益丰大队。1961年从益丰大队划出,成立建丰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更名青石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年,撤销村经济合作社。20037月,黎里镇第二次村级区域调整,青石村与益丰村合并为新青石村。

(二)经济

80年代,该大队先后开办建丰铸件厂、纸箱厂等队办企业,建丰铸件厂生产各种纺织铸件,曾一度辉煌。90年代开始,每况愈下,但它为后续个体铸件业的发展积累经验。199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507.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0.67万元,职工230人。

1995年,边坤林等村民率先涉足个体铸件行业,其投入低、产出高、见效快的特点深受村民青睐,随后纷纷效仿,在滑沿路开办个体铸件厂,生产的铁栏杆、铁花墙等铸件产品畅销沪苏浙皖等地。1998年,铸件企业39家,并形成规模较大的青石铸件市场。是年11月,吴江市委书记汝留根带领各乡镇党委书记等领导考察该村的铸件企业。2002年,工业总产值405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00万元,职工980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2年,粮食总产504.7吨,油菜籽36.2吨,水产产量35吨。三业总收入46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5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村上有大政小学和青石小学。1980年,大政小学并入青石小学。2000年,青石小学并入乌桥小学。

1970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5年,村自筹资金建小水厂。1999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

1961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钱宝龙、范子明、沈惠祖、陆巧生、赵金官、胡建明、凌马金;历任大队长:计洪元、李松才、吴荣夫、李松才、徐四龙。

19832003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凌马金、李松林、徐金海、凌马金、金松生;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朱兴泉、边坤荣、徐玉生;历任合作社社长:张志荣、金松生、徐建春。

二十七、益丰村

益丰村位于黎里镇西北部,东靠滑沿路,与汤角村相邻,南接乌桥村,西与平望镇联丰村接壤,北连青石村,政区面积2.58平方千米。下辖前村、后村、急水港、虎啸浜、柳河六港、匠人港等6个自然村。2002年末,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总计334户,1050人,其中男511人,女539人。耕地面积944亩,鱼池面积290亩。

(一)区划

1950年,益丰村属黎里区乌桥乡。1956年,成立益丰高级社,建高级社党支部。1958年秋,人民公社初期与建丰高级社合并成立益丰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益丰大队更名益丰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2001年,撤销经济合作社。20037月,黎里镇第二次村级区域调整,益丰村与青石村合并为新青石村。

(二)经济

80年代初,该大队开办铸件厂等队办企业。199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221.6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1.24万元,职工134人。1998年起,受青石个体铸件行业发展影响,相继开办11家铸件企业。2002年,全村工业总产值236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27万元,职工160人。

农业以粮油作物为主,并逐步发展渔业。2002年,粮食总产452.5吨,油菜籽47.7吨,水产产量26吨。三业总收入33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65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开办前村小学。60年代初,创办虎扇小学、后港小学。1968年,开办益丰初中。随后,后港小学并入益丰初中,成立益丰五七学校。1980年,初中并入黎里二中,益丰五七学校改名益丰小学,学校搬迁新校址。是年,前村小学并入益丰小学。2000年,益丰小学并入乌桥小学。

1968年,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5年,自筹资金建小水厂。1999年,接通镇自来水厂。

(四)历任领导

1958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钱宝龙、计金官、俞留根、吴少荣;历任大队长:计洪元、胡建明、陈剑标。

19832003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陈剑标、徐金泉、计钰祥、徐金泉、凌马金、胡根虎;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徐金泉、张和观、计钰祥;历任合作社社长:计钰祥、胡根虎、何留荣。

第二节 行政村

一、黎阳村

黎阳村位于黎里镇西南部,于20018月由黎泾村、西阳村、东阳村合并而成。东连建南村,南邻浙江省嘉兴市秀州区田乐乡,西接平望镇雪湖村,北靠杨家荡,政区面积5.1平方千米。下辖王家浜、龚家村、湾具港、西阳港、老鼠浜、东阳港、鸭头湾、俞家甸、张家浜、后浜、黎泾港、袁家浜、东小浜、雪竹兜、平家兜等1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袁家浜。

2005年末,全村有28个村民小组,总计641户,1925人,其中男973人,女952人。耕地面积1803亩,鱼池面积1700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粮食总产934吨,油菜籽产量52.5吨,青虾、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产量251吨。有民营企业13家,生产化工、纺织、塑料等产品,销售额10219万元。其中西阳助剂厂、宏阳喷织厂、朝阳塑化厂分别列黎里镇“上规模”企业第144851位。三业总收入216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43元。

2002年,全镇学校布局调整,藏龙小学并入黎里镇中心小学。

2004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4名。

(二)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20012003年,金根荣任村党支部书记,钱福春任村民委员会主任。20038月,经中共黎里镇委批准,成立中共黎阳村总支部委员会(简称党总支),20032006年,金根荣任党总支书记,钱福春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2001年,黎阳村被评为吴江市计划生育示范村。

二、黎花村

黎花村位于黎里镇东、西、北三侧近郊,于20037月由黎锋村、黎丝村、渔业村合并而成。东接雄锋村,南连建南村,西靠杨家荡,北邻汤角村,政区面积6.51平方千米。下辖傅家浜、毛家池、桥后底、花园浜、鹤脚扇、上丝圩、下丝圩、白马港、伏虎洞、西陵荡、十三湾、厍地上、西厍浜、蜘蛛潭等1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浒泾北路17号。

2005年,全村有34个村名小组,总计1013户,2794人,其中男1372人,女1422人。除1名土家族外,其余均为汉族。耕地面积563亩,鱼池面积825亩,外荡养殖面积4200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黎花村利用地处浦西工业小区的优势发展民营企业,生产日化、纺织、塑料、五金等产品。2005年,工业总产值1781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665万元,职工820人,各项指标均列全镇之首。吴江华联丝绸织造厂、黎香日化厂、黎锋塑料厂等企业成为黎里镇民营骨干企业,吴江华联丝绸织造厂在全镇“上规模企业”中排行第13位。全年粮食总产215吨,水产产量2133吨;三业总收入312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16元。

2003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2006年,再次扩建,有乡村医生7名。

(二)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20038月,成立村党总支,20032006年,田建民任党总支书记,包永远任村民委员会主任。20066月,经中共吴江市委批准成立中共黎里镇黎花村委员会,贺梅芳任村党委书记。

黎花村被评为吴江市20022003年度、20042005年度文明单位。村党支部被吴江市委评为20032005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黎花村被江苏省爱卫会确认为江苏省卫生村。

三、建南村

建南村位于黎里镇区南侧,于20018月由建民村、甘南村合并而成。东临章湾荡与雄锋、史北为邻,南与浙江嘉兴隔荡相望,西接黎阳村,北靠镇区。一座塔桥,一条甘南公路把黎里镇与浙江嘉兴连在一起。政区面积4.13平方千米。下辖堵上、周家坟、汝家坟,东西陵港、西西陵港、鸭栏泾、水田上、荡上、南栅浜、三家村、袁家桥、长浜、甘家浜等1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袁家桥。

2005年末,全村有24个村民小组,总计586户,1590人,其中男830人,女760人。少数民族4人,其中苗族2人,彝族1人,土家族1人。耕地面积1379亩,鱼池面积1482亩,河荡养殖面积360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有吴江威克喷织厂等10多家民营企业,生产纺织品、拖鞋、塑料等产品,工业产值646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817万元,职工270人。全年粮食总产619吨,油菜籽29.85吨,水产产量175吨,三业总收入98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74元。

2004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1名。

(二)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2001年,张松豪任村党支部书记,李瑞元任村民委员会主任。2003年,成立村党总支,张松豪任党总支书记。20052006年,李瑞元接任党总支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

2001年,建南村获吴江市“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被重新确认为江苏省卫生村。

四、雄锋村

雄锋村位于黎里镇东部,于20037月由原雄锋村、明星村合并而成。东临汾湖,南连史北村,西接建南村,北靠太浦河,苏同黎公路在村中部穿越南北,交通十分便捷,政区面积8.02平方千米。下辖王字浜、姚家斗、章湾里(南)、港西、新开河、弯荡里、施家港、富字浜、华字圩、周家栅、夹华里、羊毛湾、南尤家港、北尤家港、大小坪、三家村、倪家埭、北港口、田家浜、木潭潭、毛家埭、后孙浜、章湾里(北)                                                                                                                                                                                                                                                                                                                                                                                                                                                                                                                                                                                                                                                                                                                                                                                                                                                                2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富字浜南小圩。

2005年末,全村有42个村民小组,总计994户,2784人,其中男1395人,女1389人。少数民族土家族1人。耕地面积2537亩,鱼池面积2122亩,章湾荡鱼池面积545亩,外荡面积30亩,果园55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有纺织、化工、塑料等大小民营企业15家,持集体执照企业2家,工业产值84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950万元,职工400人。全年粮食总产1263吨,油菜籽50.5吨,水产产量339吨;三业总收入116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45元。

2004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3名。

2005年,对东吴水泥厂、东大铁厂周边华字村、三家村、倪家埭3个自然村156农户进行拆迁,规划安置在镇东候字圩,取名“黎花小区”。

(二)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2003年,成立村党总支。20032006年,施士荣任村党总支书记,陆家根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2003年,雄锋村被评为吴江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五、史北村

史北村位于黎里镇东南部,于20037月由原史北村、奇士村合并而成。东、南两侧与浙江加兴陶庄镇为邻,西靠章湾荡,与建南村相连,北与雄锋村相接,苏同黎公路在村东部穿越南北,与浙江省黎汾公路连通。距镇区6千米,离陶庄汾玉3千米。政区面积4.53平方千米。下辖草甸上、卜家甸、小圩、史家甸、奇士港、原王港、南斗湾、白毛墩等8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卜家甸。

2005年末,全村有25个村民小组,总计629户,1974人,其中男962人,女1012人。少数民族壮族6人。耕地面积1729亩,鱼池面积1404亩,河荡养殖面积410亩,章湾荡包围养殖面积246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3年起,史北村进一步规范发展废金属回收市场,增设市场房、店面房。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504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20万元,职工155人。全年粮食总产量687.5吨,油菜籽24.75吨,水产产量356吨;三业总收入71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21元。

2006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3名。

(二)历任领导

2003年,成立村党总支,20032006年,陆惠惠任村党总支书记,张凤英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六、华莺村

华莺村位于黎里镇东部偏北方位,于20037月由原华莺村、斜网村合并而成。东临木瓜荡,南靠太浦河,西连方联村,北与大联村接壤,苏同黎公路在村中部穿越南北,318国道沿太浦河北岸经过村南部,交通便捷,政区面积6.5平方千米。下辖东湾头、南池、北池、小湾里、张桥、北旺扇、南旺扇、卯字湾、卯字港、角字港、木瓜滩、东浜、圣堂港、张家斗、横港上、南南莺、北南莺、斜兜、扎网港、南北室、董家村等2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张桥。

2005年末,全村有38个村民小组,总计967户,2746人,其中男1390人,女1356人,分为38个村民小组。少数民族8人:壮族5人,瑶族1人,土家族2人。耕地面积2332亩,鱼池面积1100亩,河荡养殖面积125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民营企业16家(不含铜字制作工场),工业产值246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60万元,职工280人。全年粮食总产1101.5吨,油菜籽75.25吨,水产产量182吨;三业总收入74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92元。

2003年,村上有斜网小学。2004年,黎里镇学校布局调整,斜网小学并入黎里镇九南街小学。2004年建成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5名。

(二)历任领导

2003年,成立华莺村党总支,20032006年,叶凤兴、孙建荣先后任村党总支书记,孙建荣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七、大联村

大联村位于黎里镇北部偏东,于20037月由原大联村、群联村合并而成。东靠杨墅荡,南连华莺村,西临乌金漾,与汤角、方联村相接,北邻北厍永新村。临沪大道横贯全村东西,苏同黎公路于村中部穿越南北,政区面积3.5平方千米。下辖杨墅、康家浜、南大月、北大月、马鞍坝、东厅、胜字扇、小月、北长甸、南长甸、荡湾里、西姚港等1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坝里。

2005年末,全村有30个村民小组,总计678户,1769人,其中男960人,女809人。少数民族13人:蒙古族4人,苗族2人,壮族4人,土家族3人。耕地面积2276亩,鱼池1176亩。农民人均纯收入8292元。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因地理等诸多因素制约,大联村经济发展步履艰难,2005年,全村有腾龙涂料建材厂和群联塑料材料厂2家民营企业,工业产值98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8万元,职工30人。全年粮食总产1708.5吨,油菜籽70.45吨,水产产量60吨;三业总收入41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92元。

2006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4名。

(二)历任领导

2003年,成立村党总支,20032006年,仲孝忠任村党总支书记,潘红军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八、方联村

方联村位于黎里镇区北侧,于20018月由新方村、四联村合并而成。东接华莺村,南靠太浦河,西临黎民北路,北连临沪大道与大联村相邻,318国道和太浦河在村南部横贯东西,水陆交通便捷,政区面积3.28平方千米。下辖南和港、田塘港、汝家坟、塘前浜、朝霞港、小圩坝、南渭上、唐僧港、中浜、北顺浜等10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汝家坟。

2005年末,全村有22个村民小组,总计530户,1480人,其中男746人,女734人。少数民族4人,其中壮族1人,瑶族1人,土家族2人。耕地面积1970亩,外荡养殖面积70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方联村凭借其地理优势,发展民营企业,2005年,注册民营企业10余家。黎光特种油品厂生产润滑油等产品,产销两旺,2005年,销售3810万元,利润2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44万元,职工80人,上交税收56万元,在全镇民营企业中排行第十五位。全年粮食总产1439吨,油菜籽10.35吨,水产6吨;三业总收入45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92元。

20049月,黎里镇学校布局调整,新方辅导小学并入黎里镇九南街小学,原新方辅导小学校舍租赁给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是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2名。

2004年,确定老村保护改造和南部建成300亩别墅区的方案,并开始启动;城市型东西、南北交叉的道路建设格局基本形成。至2006年,已建成两条横向贯穿全村直通开发区的华阳路与新阳路,一条纵向连接临沪大道和318国道的群新路,方联村成为黎里镇交通最发达的行政村。

(二)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2001年,汝明忠任村党支部书记,仲孝忠任村民委员会主任。2003年,成立村党总支,是年起,汝明忠任村党总支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

2001年,方联村被江苏省爱卫会评为江苏省卫生村。

九、汤角村

汤角村位于黎里镇北部偏西方位,于20037月由原汤角村与阳扇村合并而成。东邻方联村,南连318国道,西接青石村,北靠长畸荡,与松陵镇黑龙村接壤,政区面积6.5平方千米。下辖西掌扇、邱家坝、胡家桥头、厍几浜、角字圩、东浜、中浜、西浜、兜里、北富、西黄杨浜、东黄杨浜、凌庄岸、换字兜、潘家扇、何家浜等1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邱家坝北侧。

2005年末,全村有29个村民小组,总计724户,2188人,其中男1680人,女1508人。耕地面积1538亩,鱼池面积1570亩,河荡养殖面积246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拥有纺织、日化、塑料、铸件、加油站等大小企业65家,工业产值844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020万元,职工1850人。生产的毛纱、化纤布、护肤护发品、塑料包装制品、生铁铸件栏杆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全年粮食总产720吨,油菜籽55.3吨,水产产量256吨;三业总收入202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54元。

2004年,全镇学校布局调整,富阳小学并入镇中心小学。2006年,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申报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站,有乡村医生3名。

(二)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2003年,成立村党总支,陈雪荣任村党总支书记,陆向忠任村民委员会主任。2006年,陆向忠任村总支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

汤角村被评为吴江市20022003年度文明村。2006年,被评为20012005年度吴江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

十、青石村

青石村位于黎里镇西北部,于20037月由原青石村、益丰村合并而成。东靠滑沿路,与汤角村相邻,南连乌桥村,西邻平望镇联丰村,北与松陵镇新营村接壤,政区面积5.05平方千米。下辖前村、后村、急水港、虎啸浜、柳河六港、匠人港、东青石庄、西青石庄、坟上、大圩扇、政字、庄家浜、埂里、凌家浜等1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水车港北岸。

2005年,全村有23个村民小组,总计621户,1924人,其中男953人,女971人。少数民族4人,其中苗族2人,壮族1人,白族1人。耕地面积1866亩,鱼池面积1400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青石村进一步发展铸件特色行业,同时开发纺织等产业。2005年末,全村铸件企业61家,其他企业15家,年产值1.08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230万元,职工600人。全年粮食总产726.5吨,油菜籽60.5吨,水产产量213吨;三业总收入117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53元。村卫生室有乡村医生4名。

(二)历任领导

2003年,成立村党总支,胡根虎任村党总支书记,徐玉生任村民委员会主任。2005年,王根弟任党总支书记。

十一、乌桥村

乌桥村位于黎里镇西部,东临黎花村,南靠杨家荡,西与平望镇联丰村接壤,北连青石村。318国道和太浦河横贯全村东西,苏嘉杭高速公路在村西部穿越南北,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2001年、2003年,黎里镇经历两次村级区域调整,该村均保持原有行政区域结构。村委会驻地乌桥南侧。

2005年,乌桥村政区面积4.37平方千米,下辖查家浜(含饿煞港新村)、南荡滩(含大阳扇)、它小圩、坝里、私象港(含桃家港新村、稠字)、大乌桥(含湾里)等6个自然村。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总计522户,1475人,其中男748人,女727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728.9亩。

(一)沿革

乌桥村的命名源自一座乌丰桥。早年,乌丰桥东岸有一村落叫大乌桥,隔漾南端也有一座石板桥,比乌丰桥略小,桥西岸一村落同样以桥命名,叫小乌桥。新中国成立初,假以大乌桥、小乌桥村名而成立乌桥乡。1956年,成立明丰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初期与新丰高级社合并成立明丰大队,建大队党支部。1981年,恢复传统地名,更名乌桥大队。1983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改名乌桥村。是年,成立村民委员会和经济合作社。2001年,撤销村经济合作社。2003年,经中共黎里镇党委批准成立乌桥村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党员总数49人。

乌桥村政区面积4.37平方千米,原辖查家浜、大阳扇、湾里、私象港、肥皂港、稠字、小乌桥、大乌桥、它小圩、坝里、南富浜等11个自然村,坐落在南富圩、表字圩、桂字圩、斗字圩、私象圩、东政圩、它湾圩、稠字圩、利字圩、小桂字圩等10只圩块。

经过近50年变迁,乌桥村地貌发生巨大变化。

1959年,南富圩的大部分土地被开挖成太浦河,从此,有2个生产队被隔在太浦河南岸,往返只能依靠渡船。1993年,因疏浚太浦河,截湾取直、拓宽、开挖和堆土占用南富圩501.35亩土地,致使南富圩仅剩极少的零星田块,太浦河南岸的2个生产队整体搬迁至私象圩、斗字圩。

1965年,青平公路(后称318国道)通过该村。1993年,318国道过境段改道、拓宽,桂字圩、斗字圩、表字圩被占面积152.36亩。1999年,国家建苏嘉杭高速公路,稠字、利字两圩455.54亩土地全部圈入公路地界,耕地、宅基地几乎全部被征用,仅保留7家农户,其余全部迁至桂字圩南荡滩。

1977年,为行船方便,将原大乌桥自然村西边的大乌桥港填平,于村东新开一条从凤仙庵荡直通小乌桥的新港。随之,原乌丰桥拆除。

90年代末,乌桥村原有的肥皂港、稠字、南富浜、川金港4个自然村逐步迁移,形成南荡滩、桃家港、饿煞港3个居民新村。

(二)经济

乌桥村从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一直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单位,在吴江县内小有名气。1977年,黎里镇在乌桥大队查家浜建立以培育种子为主的农业科技站,80年代,上级主管部门多次在该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总结成功经验。

19882月,乌桥村组建农业综合服务站,对全村机耕、管水、植保等实行“六统一”,其成功经验被上级认可,在各乡镇推广。

1990107日,由苏州市委、市政府等四套班子组织的农业考察团到黎里乌桥村检查水稻长势和村级服务工作。时任市委书记王敏生、人大主任戴心思、市长章新胜分别就稳定发展农业讲话,对乌桥村的做法予以肯定。

乌桥村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工业经济。70年代,开办砂轮厂、眼镜厂、油桶厂、汽车修配厂等队办企业。80年代,开办尼龙铸件厂、农机修造厂。1990年,与上海崇明红星日化企业联营,开办红星日化厂,生产日用化妆品,成为全镇第一家横向联营的村办企业。1991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91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41万元,职工 212人。1997年,村办企业转制。2005年,在村内投资开办的民营企业35家,工业总产值1116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515万元,职工181人。有耕地面积728.9亩。2005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77.5吨,油菜籽21.5吨,肉类总产量248吨,水产品28吨,三业总收入44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85元。

(三)社会事业

50年代,乌桥有乌桥乡中心小学和坝里初级小学。1967年,小学改名为明丰五七学校,1968年,招收初中生。19761978年,自行开办高中班。70年代末,明丰五七学校改名为乌桥学校。1991年,初中班并入黎里二中。2004年,乌桥学校并入镇中心小学。

1969年,成立大队合作医疗站,1983年,改名村卫生室。1995年,被评为苏州市示范村卫生室。2004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2名。

1992年,接通镇自来水。

(四)历任领导和集体荣誉

19581983年,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沈阿荣、刘大罗、钱宝龙、刘大罗、沈惠祖、蔡根生;历任大队长:肖富生、沈宏标、沈惠祖。

1983年~2003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蔡根生、王坤泉、沈洪伟、顾金龙、侯菊观;历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沈朝阳、顾金龙、盛胜奎、沈春红、查叶红、王伟伟;历任合作社社长:顾留福、侯菊观、沈春红。

2003年,成立村党总支。20032006年,侯菊观任村党总支书记,王伟伟、沈春红先后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1989年、1993年,乌桥村被吴江市政府评为科技进步先进村。1991年,被吴江市委、市政府授予“工业争先十面红旗”称号。1993年,获吴江市“工业明星村”称号。1995年,被省爱卫会评为江苏省卫生村。19901994年,村党支部被评为吴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997年,获吴江市“农业科技示范村”称号。19981999年度,被评为吴江市文明村。

十二、元鹤村

元鹤村位于北厍社区(镇区)西侧,东傍元鹤荡,南依蚌壳荡、大麦港,西联东长荡,北靠沉船兜。下辖蛇垛港、横港上、外头湾、东玩字、西湾等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蛇垛港北口。

2005年,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总计378户,1295人;耕地面积460亩,水产养殖(鱼池)面积565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24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66万元,职工53人;全年粮食总产184.5吨,油菜籽20.2吨,水产品产量130吨;三业总收入306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3万元,多种经营收入647万元,工业收入23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07元。

2005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4名。

(二)领导任职

2003年底至2006年,钱荣根任村党总支书记,张庆华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十三、东方村

东方村位于北厍社区(镇区)东侧,东靠三白荡与芦墟街道新友村的孙家湾,南傍李古漾及北厍社区(镇区),西依元鹤荡,北与金家坝街道杨坟头村为邻。下辖池家湾、潘水港、北塘浜、朱家湾、半爿港、许家港、南无扇、南东村、北东村、油车港、打铁港等1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池家湾。

2005年,全村有 24个村民小组,总计765户,2243人;耕地面积1376亩,水产养殖面积929亩(其中鱼池面积801亩,河荡养殖面积128亩),果树种植面积33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223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53万元,职工458人;全年粮食总产516吨,油菜籽100.4吨,水产品产量194吨。三业总收入621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70万元,多种经营收入1991万元,工业收入40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65元。

2004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4名。

(二)领导任职和集体荣誉

2003年底至2006年,姚秋华任村党总支书记,戴根荣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东方村被评为20032004年度江苏省文明村、苏州市文明村, 2004-2005年度苏州市文明村。

十四、梅墩村

梅墩村位于北厍社区(镇区)南侧,东傍李古漾,南靠野鸭荡、沈家港村的大义、西姚浜,西依双珠荡,北与北厍社区(镇区)相连。下辖金家浜、硖港里、梅墩、南港、南东村(港西)、北东村(港西)、墩头港等7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梅墩港北、北厍社区南入镇口之西北。

2005年,全村有 15个村民小组,总计643户,1858人;耕地面积1298亩,水产养殖面积1000亩(其中鱼池面积450亩,河荡养殖面积550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7194元,固定资产原值2519万元,职工440人;全年粮食总产275吨,油菜籽49.5吨,水产品产量137吨。三业总收入677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0万元,多种经营收入1156万元,工业收入55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54元。村卫生室有乡村医生3名。

(二)领导任职

2003年底至2006年,肖国龙任村党总支书记,吴建强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十五、大胜村

大胜村位于北厍社区(镇区)东部偏南方向,东与新友村的西张港相邻,南以汾湖湾村的来秀桥、道士浜为界,西靠野鸭荡,北傍东方村的打铁港及李古漾。下辖西浜、东浜、港上,盛家湾等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原大胜小学。

2005年,全村14个村民小组,总计441户,1333人;耕地面积1083亩,水产养殖面积1540亩(其中鱼池面积560亩,河荡养殖面积980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354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58万元,职工440人;全年粮食总产445.5吨,油菜籽89.5吨,水产品产量220吨。三业总收入494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0万元,多种经营收入1555万元,工业收入3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46元。村卫生室有乡村医生1名。

(二)领导任职

2003年底至2006年,潘荣任村党总支书记,兼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十六、黎星村

黎星村位于北厍社区(镇区)南部,东至浦家埭港和大港上(港北),南靠太浦河,西与华莺村的横港交界,北至天花荡以及沿徐家浜、庙港上、小蒙浜一线。下辖张家港、葫芦兜、蛇笼湾、钱家湾塘、东迎浜、吕家浜、清风桥、梓树下、东蒙湾、叶家埭、周家湾、东胃、东小港、天花荡、金家湾、西小港、浦家埭、唐家浜等18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葫芦兜。

2005年,全村有27个村民小组,总计733户, 1992人;耕地面积1579亩,水产养殖面积1050亩(其中鱼池面积840亩,河荡养殖面积210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950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528万元,职工300人;全年粮食总产718.5吨,油菜籽47.3吨,水产品产量184吨。三业总收入2062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58万元,多种经营收入4563万元,工业收入159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47元。

经过村境内的318国道路段北侧建有科达电梯、西尔康电梯配件、联隆纸品公司等民营企业,厍星路东侧建有获“江苏省著名商标”的美爱斯化妆品有限公司;吴江市北厍交警中队,吴江市农村商业银行北厍分行以及北厍供销社等单位也在该村设有服务点,黎星村成为北厍社区又一经济中心。

2005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4名。    

(二)领导任职

2003年底至20066月,张锦华任村党总支书记,顾觉民任村民委员会主任。20066月,经中共吴江市委批准成立中共黎里镇黎星村委员会。张锦华任村党委书记,朱华杰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十七、汾湖村

汾湖村位于北厍社区(镇区)南部偏东方向,东与汾湖湾村的荣字交界,南接分湖,西靠(浦家)埭上港、东胃以及圣堂港,北至临沪大道。下辖湖滩上、浦家埭、大港南、大港北、费家埂、金字、长葑等7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浦家埭(港东)东侧。

2005年,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总计621户,1995人;耕地面积917亩,水产养殖面积340亩(其中鱼池面积240亩,河荡养殖面积100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885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610万元,职工480人;全年粮食总产558吨,油菜籽31.75吨,水产品产量152吨。三业总收入1118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7万元,多种经营收入1117万元,工业收入99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93元。

2003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4名。

2005年,由国家投资建造的110千瓦变电所坐落在该村。

(二)领导任职

2003年底至2006年,丁惠忠、费庆丰先后任村党总支书记,王建新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十八、浮楼村

浮楼村位于北厍社区(镇区)南部,厍星公路中段,东接汾湖村的京都圩及天花荡,南至黎星村的金家湾、东迎浜,西与黎星村的东蒙圩、沈家港村的东面圩交界,北傍临沪大道。下辖庙港上、徐家浜、西浮楼、南浮楼、圣堂港等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徐家浜。

2005年,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总计345户,901人;耕地面积631亩,水产养殖面积630亩(其中鱼池面积590亩,河荡养殖面积40亩),果树面积12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712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296万元,职工92人;全年粮食总产321吨,油菜籽37.4吨,水产品产量164吨。三业总收入361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1万元,多种经营收入1083万元,工业收入24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50元。

浮楼村绝大部分村民从事铜字铜牌制作、工厂商店门面装潢业务。制作铜字从放样、下料、成型抛光、上漆、发运到安装,形成一条龙经营模式,因此享有“铜字村”之誉。铜字、装潢业务辐射至全国各大城市。先后为国内外许多著名单位制作的铜字徽标有:上海虹桥宾馆的字牌及徽标、福建漳州“中国女排腾飞馆”(江泽民题字)、江苏江阴“江阴长江大桥”(江泽民题字)、新疆乌鲁木齐“水上乐园”、山东青岛“西游记宫”,以及日本的“大晃饭店”等字牌及徽标。

村东侧沿厍星路一带为北厍工业聚集小区,其中巨峰绝缘材料公司为黎里镇上规模企业。

2005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2名。

(二)领导任职

2003年底至2006年,许福林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十九、沈家港村

沈家港村位于北厍社区(镇区)西部偏南方向,东靠野鸭荡,南傍临沪大道,西临杨字荡、邵白荡,北依蚌壳荡。下辖珍字埂、小港里、野人浜、程和浜、沈家港、北西蒙港、南西蒙港、小蒙浜、金塘港、南厅、东庄头、湾里、西姚浜等1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程和浜南侧。

2005年,全村有村民小组38个,总计905户,2587人;耕地面积1679亩,水产养殖面积1270亩(其中鱼池面积1040亩,河荡养殖面积230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南厅、东庄头、湾里、金塘港等村庄因紧靠临沪热电厂,吸引需热、需电企业在该村建厂,成为北厍社区工商企业聚集区。

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36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517万元,职工180人;全年粮食总产1010吨,油菜籽47.55吨,水产品产量241吨。三业总收入1090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01万元,多种经营收入1404万元,工业收入9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16元。

2003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7名。

(二)领导任职

2003年底至2006年,施传根、姚永国先后任村党总支书记,姚永国兼任村主任。

二十、永新村

永新村位于北厍社区(镇区)西部,东靠沈家港的珍字埂以及东长荡,南依邵白荡和黎里的群联村,西至乌金漾以及松陵镇八坼的黑龙甸,北至八坼汤华村和川心港以及姚家埂、八宝荡。下辖永和港、三家村、北富浜、鸭头湾、东浜、西浜、小富、吕家栅、张家浜、大珠港、大珠浜、新珠港等1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吕家栅东端。

2005年,全村有30个村民小组,总计819户,2474人;耕地面积1509亩,水产养殖面积1880亩(其中鱼池面积1400亩,河荡养殖面积480亩),种植果树面积60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77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0万元,职工8人;全年粮食总产539吨,油菜籽144.8吨,水产品产量493吨。三业总收入526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47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042万元,工业收入30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83元。村卫生室有乡村医生6名。

(二)领导任职

2003年底至2006年,张富荣任村党总支书记,金雪军任村主任。

二十一、大长港村

大长港村位于北厍社区(镇区)西北部,东临东长荡,南傍永新村的大珠港、川心港村的小长以及直开漾,西与南参接壤,北与金家坝街道的梅田村交界。下辖廊庙湾、翁家港、大长港、大长浜、北珠、姚家埂、东长等7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大长港港南。

2005年,全村有22个村民小组,总计648户,1730人;耕地面积1803亩,水产养殖面积1789亩(其中鱼池面积1361亩,河荡养殖面积428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293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55万元,职工85人;全年粮食总产532.5吨,油菜籽118吨,水产品产量435吨。三业总收入339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6万元,多种经营收入1634万元,工业收入16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94元。

2004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5名。

(二)领导任职

2003年底至2006年,杨中贤任村党总支书记,杨红来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二十二、川心港村

川心港村位于北厍社区(镇区)西北部,东傍直开漾,南靠八宝荡里蒲荡,西与松陵镇八坼街道的联盟村为邻,北与金家坝街道的小里港、吴家浜交界。下辖川心港、螺蛳港、小长、唐家港、南参、高家港等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在川心港北端。

2005年,全村有25个村民小组,总计656户,2044人;耕地面积4654亩,水产养殖(河荡)面积3576亩。

(一)经济和社会事业

200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6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0万元,职工25人;全年粮食总产601.5吨,油菜籽107.95吨,水产品产量1448吨。三业总收入324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37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529万元,工业收入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61元。

2005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乡村医生3名。

(二)领导任职

2003年底至2006年,庄志明任村党总支书记,顾建龙任村主任。

?(g?tx?_| ha{ adding:0cm 5.4pt 0cm 5.4pt'>

2004

128266

2479

893512

42334

14118

5532

2005

126797

2701

897517

44005

13234

6579

 

10-9               20032005年北厍邮政所邮政业务情况表

 

信函(件)

包裹(件)

特快(件)

汇款(笔)

兑付(笔)

2003

52844

2196

8244

13488

2412

2004

55320

3696

7240

12156

1764

2005

34860

3804

13872

11400

1728

第三节 电信

一、电报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80年代初,黎里邮电支局的电报发送仍沿用话传电报,电报交换量较小。1981年,开通吴江至黎里专用话传电报电路。1986年,吴江至黎里的有线载波话传电报电路开通。1988年,黎里邮局出口电报21203份,进口电报20835份。

1989年,黎里邮电支局安装电报传真机,黎里发往外埠的电报传真至县邮电局电报房,然后再发往收报地邮局。1991年,吴江至黎里的微波传输电报传真电路开通。90年代中期,固定电话、移动通信、传真机发展迅速,继有互联网的普及,电报业务日趋萎缩。

199911月,黎里电信营业窗口停办电报收发业务。所有电报收发集中在吴江松陵营业窗口办理,发往各乡镇的电报全部改为邮送电报,挂号邮寄。2006911日,吴江电信取消电报业务受理。

二、电话

民国12年(1923年)11月,盛泽电话公司线路扩展,经平望至黎里,设单机1只,办理长途话务。民国15年,黎里全顺信所(局)接办上述业务,并开通黎里至王江泾、嘉兴、杭州及南浔、乌镇、平湖、湖州等地的长途电话业务。民国23年,黎里民营电话公司购置总机1部设于全顺信所内,分机50部,经营镇内电话,后接办黎里至平望、盛泽的长途电话业务,业务归属苏州电话局。抗日战争前,黎里民营电话公司设交换所。抗战胜利后,黎里电话公司及电信代办所照常营业。民国36年,全县共有7条电话线路,其中有黎里经北厍到芦墟的线路。

新中国成立后,黎里电信代办所仍隶属吴江电信局。1951年,黎里区政府置10门交换机,成立地方电信交换所。1952年,黎里邮局设10门交换机,承接电信业务,并成立黎里邮电营业处;1953年,纳入邮电网络。1958年,黎里人民公社成立社营电话交换点,广播、电话共用一线(农村有线广播时,不能通话)通达各大队。1962年,公社电话交换点设30门分机。1965年,公社经营的交换点与国营机构合设,集体电信纳入国营农话网络,但人员为县属集体性质。

1987年,黎里邮电局通信综合楼落成。713日,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开通,实现黎里镇区与部分乡村电话的自动拨号。是年,黎里镇实有电话454门。

19901015日,黎里进入吴江地域自动网,跟其他乡镇可互拨电话,长途电话、农村电话均由吴江电信总机记录和接转的历史终告结束。19921128日,黎里镇2000门程控电话顺利开通,成为吴江第六个开通程控电话的乡镇。是年,黎里镇电话普及率每百人3.54部。1994年,黎锋村成为全镇第一个电话村。19951217日,黎里随苏州市统一使用0512的长途区号,电话号码由6位升至7位一次割接成功。1996年,黎里镇装机容量8000门,当年新增电话1020部,居民住宅电话每百人拥有18.19部。1997年,黎里邮电支局全面启动省电话小康村建设工作。青石、华字、建民、雄锋等村相继被江苏省邮电管理局命名为电话小康村。1998410日,黎里28个行政村按照60%的农户安装电话的标准全部成为电话村,黎里镇建成电话镇。12月,江苏省邮电管理局命名黎里镇为“电话小康镇”。1999年,黎里镇电话程控交换机总容量1.1万门。农村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18.6部,镇区住宅电话平均每百人拥有30.3部,全镇平均每百人21.5部。

2001年,中国电信在黎民南路开设第一家“电话吧”。其后,人民东路、镇西路、镇区老街等路段开出大大小小“电话吧”约15家。

2002420日,黎里电话号码随苏州大市从7位升为8位。

2003年,北厍电信装机容量2万门,北厍境内安装固定电话(单机)11713部,平均每户拥有1.13部,每百人拥有42.7部。2005年,黎里电信交换机容量16780门;黎里固定电话13260部,北厍10185部。

三、无线寻呼与移动电信通讯

(一)无线寻呼

19924月,吴江无线寻呼台安装调试结束,顺利开通对外寻呼业务。199441日,“127”自动寻呼系统开通。是年,黎里寻呼机有180台,1995885台,1997年增至2614台。2000年后,随着数字移动通信的普及,无线寻呼业务逐年萎缩。

(二)移动电话

19922月,吴江试验开通移动通信网。1993年,黎里邮电支局开通模拟蜂窝式移动通信A网(903打头的号码),是年,黎里有5部移动话机(俗称“大哥大”)入网;1994年,增至40部。1995年,模拟B网开始运行(909打头的号码)。1996年,“全球通”数字移动通信全面启动(G网,139打头的号码,继后138137136135打头的号码放号)。是年,模拟机(AB网)与数字机(G)两个系统同时运行,黎里镇拥有移动通话机349部。

20021125日,吴江电信无线市话指挥部成立,小灵通正式启动。20035月,黎里镇区进入小灵通覆盖网络。是年,黎里小灵通用户920户。

2005年,黎里移动话机17225部,北厍16586部;黎里小灵通8625部,北厍2088部。

四、互联网

19968月,吴江电信部门首次开办互联网163拨号上网业务,上网须占用电话线,传输速率最高为64千兆(KM),黎里有10家用户入网。19983月,开通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业务(ISDN,俗称“一线通”),速率提高到128千兆。黎里入网用户上百家。1999年,黎里出现“网吧”,信德、奔达、时代、网友之家等“网吧”相继开业,利用“一线通”上网浏览、游戏、聊天,吸引大批青少年“网民”。2001215日,吴江电信开放宽带(ADSL)上网业务。76日,吴江教育信息网签约启动,黎里中学、黎里第二中学、黎里镇中心小学相继建立局域网,并设置网站。黎里创意玩具(苏州)有限公司、亚洲啤酒(苏州)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局域网。2003年,黎里中学被苏州市教育局命名为首批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黎里二中成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2005年,黎里宽带(ADSL)上网用户2417家,北厍3687家。2006年,黎里有证经营网吧共10家,大多开设在318国道以北的开发区内,留在原镇区的仅一两家。

10-10           19931998年黎里邮电支局电信业务情况表

 

电话号线(门)

移动通信(部)

无线寻呼(部)

1993

1130

5

无数据

 

电话号线(门)

移动通信(部)

无线寻呼(部)

1994

1992

40

180

1995

2785

165

855

1996

3799

349

1596

1997

5549

778

2614

19988月止)

6328

1090

2154

10-11             19982005年黎里电信营业部业务情况表

 

固定电话(部)

宽带用户(户)

小灵通(部)

营业收入(万元)

1998

7424

600

1999

8556

650

2000

9812

700

2001

10530

750

2002

11230

189

800

2003

13210

614

920

850

2004

14287

1235

4571

900

2005

13260

2417

8625

998

10-12            20042005年北厍电信营业部业务情况表

 

固定电话(部)

宽带用户(户)

小灵通(部)

营业收入(万元)

2004

10241

1543

2352

854

2005

10185

3687

2088

983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