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年南社 >> 南社名录 >> 李涤

李涤

2024/2/19 3:19:4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2340

李涤,字汝航,号散木,湖南湘乡人,约生于1890年,民国初期到吴江警察所任职,沦陷时离开吴江,后不知所终。

李涤出身于书画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很好的旧学功底,且长于书法、绘画.他长期在吴江担任警佐之职,与吴江文化界人士广泛交往,留下了相当多的墨迹与丹青。凭着这些墨迹与丹青,至今能粗略地梳理出他当年的行迹、思想倾向和在书画艺术方面的造诣。

1916年,吴江莘塔的凌颂南和昆山周庄的柳率初义结金兰,时邑内著名画家、年已66岁的沈塘为他俩各画了一幅“兰臭图”,李涤当时受邀为他们题了首。题字墨迹至今保存完好,隶书“兰臭图”三字方中寓圆,线条浑厚,落款“率初仁兄属题”六字亦隶亦楷,使整幅作品在端庄统一中见灵动妍美,显示作者在隶书书法上已极具功力。

 “兰臭图”是李涤在吴江留存作品中时间最早的一幅,由于柳率初乃柳亚子的堂弟,这次结义活动也系柳亚子出面张罗,此时李涤已为吴江文化界人士接纳,而且与思想进步的南社人士有了交往。

1918年,盛泽著名士绅沈云编撰的《盛湖竹枝词》即将付梓,为此遍邀邑内著名文人作序、填词、题诗,当时领衔作序的是吴江知事李世由,南社领袖柳亚子、陈去病,还有范烟桥、陈次青等人纷纷应和,柳亚子还解囊捐金赞助书籍刊印。李涤亦在被邀之列,他以书法之长为《盛湖竹枝词》题写书名,隶、篆(内页)各一,和《盛湖杂录》隶书名一,三幅题字的落款分别为:“散木题”、钤印“李汝航”;“散木署耑”,钤印“散木”;“戊午六月李涤署”,钤印“自号散木”。这时李涤的隶书似已脱胎于《史晨碑》、《礼器碑》一路,于体势严整中见妩媚之趣,与写“兰臭图”时似出入于张迁、曹全碑一路书风已有相当区别。篆书《盛湖竹枝词》五字,结体稍嫌松散,用笔虽见骨力,而筋节外露、圭角明显,缺少篆书应有的圆融之意,李氏似乎在尝试一种尚未成熟的书写方法。

这一次盛泽雅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李涤与柳亚子等南社主要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交往。就在这年,李涤加入了南社,入社号995

192028,李涤书写了“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一联赠同里文人沈颂墀,书体仍为隶书,但与二年前的《盛湖竹枝词》书名题写,尤其与四年前的“兰臭图”三字已大相径庭,此联书法劲健而洒脱,无丝毫拘谨感,结体古朴,似在《石门颂》一类汉隶名迹上下过苦功,落款行书清秀异常,很显然,李涤自身书法风格逐渐形成。

同年秋季,他又应同里前辈金祖泽“雅命”,精心临摹了晚清画家王东庄的“泉声危石”山水图轴相赠。此画虽为摹本,但笔墨精到,线条细腻流畅,全图气韵生动,疏朗而明媚,具有浓郁的文人画气息,此时的笔底功力已非同小可。

1923年,柳亚子创办发行《新黎里》报,这是一份以白话文撰写、敢于抨击时政、揭露社会黑暗、关心民生疾苦、为劳苦大众鼓与呼的报纸。报纸出版后受到各界好评,被誉为“地方福音”、“时代明灯”。然而报纸所具有的革命性却遭到了地方黑恶封建势力的嫉恨,他们以“过激党”、“煽动农工各界、希望推翻资本主义、实行共产主义”等罪名,直接密告到江苏省长韩国钧处,以至勒令停刊,并责成吴江县署调查此事。吴江警察所奉县署令,命警佐李涤负责调查《新黎里》报一案。

当时,吴江18乡镇各界为柳亚子抗诬,大批函件飞往吴江县署和省长公署,李涤深入调查,主持正义,使《新黎里》报停刊仅仅一月就得以复刊。当年,吴江县署向省府汇报并呈内务部的查处情况,就是李涤的调查结果:“迭据该县各公团、各绅民先后来呈:柳亚子闭户读书,万无过激言论,系被陆陛云挟嫌朦控”,而《新黎里》报“确为公正言论机关,并由各公团等证明”。李涤在这件事上功不可没。

19267月,李涤又一幅画作问世,这是一幅作者经过多年临摹前代名绘又根据自己的构思进行再创作的作品。画为贺地方文坛名流、吴江中学创办人和首任校长薛公侠五十寿辰所作。画中奇峰兀立、怪石嶙峋、林木蓊郁、翠竹绕宅,山中双层茅亭中二人对坐茗谈,近处一翁正策杖过桥,似去赴约。全图意境清雅幽远、超凡脱俗。画上题五言诗二首,第一首“疑是元亮居”与“问岁同和仲”,李涤以陶渊明、苏东坡作比,那是对薛公侠人品学识的推崇;第二首“交忝忘年契、图成隔岁看”,那是他对薛公侠愿以忘年相交之友情的回报,进而祝颂公侠“人与秋同健,诗随境共宽”。可惜17年后,薛公侠因反对日军奴化教育,于1944年春惨遭日寇杀害。

李涤在吴江境内留下的最后一件手迹,是“罗山朱氏迁吴江新阡碑记”大字篆额,下镌“李涤之印”,它续上了李涤自1926年以后至抗战前在吴江的历史。

“罗山朱氏迁吴江新阡碑记”,系民国廿四年(1935年)所立,碑记由长沙周焘撰文,吴江钱崇威书写,李涤篆额和吴县薛念椿刻石。碑记内容为记述罗山朱姓人在清代罹“洪杨之难”迁居吴江,“就邑城本关外,太湖之湖墓乡里珍圩建丙舍、立新阡,以封以树,为有业之计”,属于朱姓人迁吴江后的创业记录。碑额篆书虽仅寥寥11个字,却见笔力雄健、线条流畅,结体自然洒脱、顾盼生姿,与晚清篆书大家杨沂孙等人已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足与以清新秀逸名动当世的钱崇威这样的书家所书正文相匹配。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吴江沦陷,以李涤这样正直、耿介,且长期与进步知识分子为伍的人,必不能受日寇的欺凌、荼毒,从此音讯杳然,不知所终。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