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见证2500多年历史的平望韭溪

见证2500多年历史的平望韭溪



韭溪_副本_副本.jpg



韭溪

位于平望镇西北

约7公里的苏州市历史文化名村溪港村

是濒临东太湖

南北走向的一条溪水清澈的小溪



IMG_3275韭溪河_副本.jpg

韭溪




据清乾隆《震泽县志》载:“韭溪,越伐吴,方会食,谍知吴杀子胥,即进兵,弃韮于溪,故名。”清光绪《平望续志》亦载:“韭溪,越伐吴,方会食,谍知吴杀子胥,即进兵,弃韭于溪,故名。”春秋吴越相争时,吴王夫差率军攻入越国,俘获越王勾践。后勾践被放回越国不忘前耻,施用美人计,给吴王夫差献上美女西施,派大夫范蠡遣军屯兵于平望临太湖一条小溪旁,厉兵秣马,卧薪尝胆,伺机反扑攻吴。吴王伐越,居功自傲,整日沉溺于酒色。一日,驻扎在小溪两边的越兵正进午餐,菜肴是米饭配韭菜。此刻,谍报知吴王夫差杀了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攻克吴国时机己到,军令下传,越兵将饭菜弃于小溪,立即出兵。瞬间原本清澈如玉的溪水,满河漂浮着碧绿的韭菜叶子。越兵经太湖攻入木渎灵岩山馆娃宫,吴王自杀,勾践越王当上“霸主”。那条越国兵士曾经驻扎的无名小溪由此得名“韭溪”。



韭溪河_副本.jpg

韭溪



如此,韭溪历史与姑苏古城同龄,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后因与韭溪通连的支河大多以港而名,如海沿港、北桥港、朱家港、茂才港、水华港等,韭溪俗称为“溪港”。



01

韭溪与大运河水系一体



以前,平望人称纵穿镇区的古运河为前溪,与古运河并行的市河为后溪。据清道光《平望志》载,“后溪,当莺脰湖之湍,一由泄水桥,一由太通桥,过开泰桥,合草荡四港之水出长老桥,入于运河。北流为沟渎(即耕读村),西分韭溪,出太湖,东分出唐家湖。”可见在当时,韭溪是东太湖至平望的一条南北泄水主干河道。韭溪北段,东西两侧支河水道密布,有西浜、马家浜、施家浜、朱家港、直港、水华港等十余条。支河与韭溪水系连成一体,脉脉相通。尤其是韭溪河北端西侧的茂才港,北引北桥港韭溪之水,南经南桥港泄水韭溪、构成弧形水系版图,迂迴回流,形成独一无二的太湖村落水系文化。支河系统似人的肌理血脉给村民提供生活、生产用水,养育着勤劳聪慧的人们,同样被太湖水滋润的肥沃土地,孕育了江南的物众地大,太湖流域的鱼米之乡。


图8:流淌千年的韭溪(谈燕摄)_副本.jpg

流淌千年的韭溪(谈燕摄)


隋大历六年(610),隋炀帝下令在春秋至秦汉时期已开挖水道的基础上,疏浚拓宽江南运河,平望镇北唐家湖水系通道由此贯通。自此,韭溪引太湖之水出唐家湖,南流后溪泄莺脰湖,东经袅腰桥入运河,融入了大运河水系一体,打通了运河至太湖的水上运输航道。至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历史性转移,出现了古代中国南粮北调的新格局。平望依托兴盛繁忙的运河漕运,形成江南四通八达以粮食贸易为中心的商品集散市场,发展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烟火万井,商旅千樯”的繁华巨镇,比于苏之枫桥,时称“小枫桥”。在依赖水上运输的年代,船帮为了规避繁忙的运河漕运,缩短水运时间,纷纷经唐家湖,行韭溪,入太湖,快捷行舟于苏州、吴江、平望之间。清道光《平望志》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跨韭溪东西的东林桥重建,桥南侧镌刻了“浩渺波光涵笠泽,参差帆影接莺湖”的桥联,可见当时的韭溪是连接运河与太湖的水上运输繁忙航道。


东林桥、刘猛将将军庙,_副本.jpg

东林桥


02
韭溪聚落历史文化遗产



韭溪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因编写《明史记》而受“明史案”牵连被清廷杀害的潘柽章、吴炎,有曾任翰林院检讨在康熙南巡时两次被赐诗的学者潘耒,有被列入《吴中名医录》影响平望中医事业发展的秦丕烈、秦守诚等韭溪秦氏中医望族。


韭溪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历史上风光胜迹颇多。清黃兆柽撰《平望续志》“景物”所载,溪港历史上有平沙落雁,芦渚新涨,远浦归晚,溪桥晚眺,东林精舍,龙舌渔翁,唐塔灵祠,耕读夜泊等韭溪八景。其中溪桥晚眺、东林精舍景物至今仍完好。韭溪文人秦元文曾对该二处景物如此诗赞:“渔唱声中月上迟,全湖烟水吐吞时。寻诗夜梦桥边坐,七十二峰来索诗”“惯集骚云朋酒来,焚香埽地绝尘埃。十年宰相浑闲事,多事蹲鸱寒夜煨”。


17.溪桥晚眺(右).jpg

溪桥晚眺(溪桥野店)


韭溪有历史文化遗产多处。始建于元代的东林桥,南北走向,跨韭溪,为单孔石拱桥。由于这里水流湍急,常年受怒涛奔冲,几度毀损。至清顺治三年再建,嘉庆三年募捐重修。东林桥东堍有建于元代、重修于清同治年间,祭祀刘猛将军的东林祠(又称刘猛将军庙),东林桥、刘猛将军庙2008年12月合并公布为苏州市文保单位。东林桥北侧,另有一座跨韭溪的单孔石拱桥,名韭溪桥(亦称大庆桥)。该桥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清乾隆元年(1736)、同治八年(1869)两度重俢,1922年当地丝商捐资重建。1994年公布为苏州市文物控制保护建筑。除上所述,还有建于清末,座落在东林桥西侧的周家厅古宅;东林桥东南侧建于1912年的李八爷旧宅,“一河二街”传统格局水乡聚落古街的独具风貌,保存了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图3、韭溪河、东林桥与刘王庙_编辑.jpg

韭溪、东林桥与刘猛将军庙


韭溪桥_副本.jpg

韭溪桥


韭溪还是“三业”并举的古村聚落。她北接菀坪、西连横扇、东临八坼,地处三地交汇节点。如船行经太湖至苏州,从以前水路交通的行程看,均需在韭溪驻留歇息。自明末开始,依赖平望繁华商贸巨镇的辐射,溪港开始以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业并举”,逐渐发展成为太湖流域自然村落商贸活动的繁华聚落。以东林桥为中心,东西两堍老街商铺栉比。手工业有箍桶坊、铁匠铺、竹器店;商业有肉店、米行、理发铺、水果行、百货店、茶馆、酒店、邮电局、医院、药店;农业有粮库、农业合作社等。商市十分繁华。1929年溪港设镇后,修筑驳岸,韭溪两岸河埠参差错落。信用合作社、粮管所、供销社等国营集体企业相继在河东老街设置平望分部,城乡交流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韭溪商贸的兴盛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望至溪港开挖7.51公里的平溪河航道;八十年代修筑全长5公里平溪公路,进一步拉近了溪港与平望镇区的往来。


韭溪老街_副本.jpg
韭溪老街民居_副本.jpg

溪港老街


03

韭溪食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韭溪两岸属太湖流域平原,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气温湿和,物产丰富。平望现有的辣油辣酱、乳黄瓜、冰雪糕、麦芽塌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溪港所产的所产上等糯米、白粳、“芝艾头”、小黄瓜是制作冰雪糕、乳黄瓜、麦芽塌饼的绝佳食源食材。


6.市民选购平望辣油辣酱_副本.jpg
12.平望冰雪糕(徐海燕摄)_副本_编辑.jpg
28.卤汁小黄瓜_副本.jpg
4.麦芽塌饼.jpg

平望辣油辣酱、乳黄瓜、冰雪糕、麦芽塌饼


平望冰雪糕在申遗资料中如此注文:产自太湖流域韭溪的上等糯米、白粳,经炒、磨、煮、烘、蒸等传统工艺,加入薄荷草等其他食用辅材,制作生产的雪糕洁白如雪,不黏不腻,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皇帝南巡的御膳食品。


4、冰雪糕制作.jpg

冰雪糕制作


清中期即开始有名的平望时令特产麦芽塌饼,清香扑鼻,黛青光亮,细腻甜糯。平望人称为“芝艾头”的香草(又名鼠曲草,佛耳草)是制作麦芽塌饼的灵魂。产自韭溪的“芝艾头”香草茎嫩、叶片壮,香草中的芝和艾最为有名,是制作麦芽塌饼优的上乘食材。如今,由于农村化学除草药的大量使用,乡间田头普遍已经很难找到“芝艾头”香草了。而地处太湖边的韭溪田头地滩,依然盛产“芝艾头”香草,且村民们有采摘“芝艾头”香草的传统习惯。每年春季,从田头地滩采摘来一袋袋鲜嫩的“芝艾头”香草,源源不断提供给制作麦芽塌饼的传统特色糕店和商家。


2-1鼠曲草.jpg

平望人称为“芝艾头”的香草


溪港各种蔬菜瓜果品种丰富,太湖小黄瓜是溪港家家户户种植的传统蔬果。所产小黄瓜色泽嫩黃、身直、条匀、无大肚弯头,是制作密汁乳黃瓜的上乘原材。1992年版《平望镇志》载,民国初年,平望达顺酱园以本地所产的小黃瓜,经传统加工技艺,开始制作密汁乳黃瓜,带动了本地农村小黄瓜的种植产业。1951年7月,平望组建溪港供销社,韭溪小黄瓜纳入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业务。就此,韭溪地区小黃瓜种植得到更大规模发展。据原溪港供销社职工刘师傅所说,“盛产季节,每天收购标准小黄瓜达数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小黄瓜种植发展成为集体农副产业,据2019年版《平望镇志》记载,2002年平望本地包括韭溪产地小黄瓜种植面积达382亩。


小黄瓜种植.webp.jpg

小黄瓜种植


随着溪港交通发展带来的便捷,老街商市南移,供销社、农商银行、溪南大礼堂、超市、菜场、茶馆、酒店形成了溪港新的农村商贸集市街区,继续承载韭溪千年历史的发展图景。


溪港新街_副本.jpg

溪港新街


溪港大礼堂_副本.jpg
溪港供销社_副本.jpg
溪港农商银行_副本.jpg
溪诺农贸市场_副本.jpg

溪港:大礼堂、供销社、农商银行、农贸市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吴   英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钱水生、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黄积云:从上海到陕甘宁

2、回忆观音弄小学

3、菱角,此味最江南

4、同里听书

5、词典里的黎里古镇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