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我的故乡是芦墟 ——经济学家沈立人的暮年情愫

“吴江通”连续三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image001_副本.png

沈立人先生



前段时间,又去芦墟老街。在张舫澜先生的陪同下,再次探访沈立人先生故居——三凤堂遗址。昔日的芦墟老字号沈裕昌,如今已成为寻常百姓的住宅。现在的租住者,是一位退休的中年妇女,她说,自己是上海人,来芦墟已二十多年了。她带我们走进门牌号东南街125号的小弄堂,打开一扇门,便看到了一座砖雕门楼。上海妇女并不知道这是三凤堂,更不知道这里是南社社员沈龙笙、著名经济学家沈立人的故居。



图3:芦墟古镇_副本_副本.gif

芦墟古镇市河



11月6日,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省著名经济学家、南社后裔沈立人先生,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92岁。



9213b07eca806538072cc86493dda144ac348286.jpg

沈立人先生



沈立人先生出生于1927年,江苏吴江芦墟镇人。1948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曾被判刑,后得释放,参加组织地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是苏州地下青年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苏州市税务局、苏南财委和江苏省计委工作。1980年考入中国社科院,任经济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兼研究室副主任。1986年到江苏省社科院,曾任经济所所长,兼任省社科联副主席等职。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省优秀知识分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image005.jpg沈氏跨街楼


image007.jpg

三凤堂旧址现存砖雕门楼



沈立人的父亲是南社社员沈龙笙,沈昌眉、沈昌直兄弟入社号分别是14、15号,沈龙笙是16号。柳亚子写过一首诗:“芦漪无沈不成村,五凤齐鸣最可人;三沈(昌眉、昌直、龙笙)出门一闭户(咏霓),让他瘿老(咏裳)独称尊。”诗中提到“三沈”,将沈龙笙与沈昌眉、沈昌直并称。沈龙笙就读于苏州的中西学堂,北大复课后,再去北京大学读法律和法语。后任法语学校老师,为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教法语,陈毅也是其中的一位学生。沈龙笙考取了司法官和县知事,先后到江西峡江、乐安、南城等县任知事。“四·一二”事变时,在叶楚伧任江苏省建设厅厅长时任主任秘书并代厅长。事变后辞职,回到芦墟。此后改当法官,从吴县地方法院推事起步,后任浙江高等法院推事、庭长,直至最高法院法官。解放后,柳亚子等曾想推荐他为文史馆馆员,他谢绝了。他精通中、法、英、德四国语言,解放后又学俄语。他到苏州图书馆义务编外文书刊目录,还把自己珍藏的书籍捐献给苏州图书馆,其中有一部《博古图录》价值连城。



图13:沈龙笙像.JPG

沈龙笙


图15:沈龙笙夫妇与沈立人夫妇 在50年代初.JPG

沈龙笙夫妇与沈立人夫妇合影(摄于20世纪50年代初)



沈立人叔父沈文倬(字凤笙),是礼学专家,曾师从袁翰清(南社早期社员)、沈昌直和金松岑等,并成为清末翰林院编修曹元弼的关门弟子,转攻“三礼”。抗战胜利后,认识了叶恭绰,帮助王庸教授编《全五代十国文》。沈文倬逝世,沈立人作《怀念家叔沈文倬》的文章表示悼念,他在文中写道:“沈文倬一生做学问,淡泊明志,寂寞勤苦,生活简朴,熟悉的同行和朋友都深知。另一方面,在生活上,他也有自己的某种兴趣。略举一二,如他从诗词到戏剧,对昆曲情有独钟。大概在抗战胜利前后,民生凋疲,文艺衰落,几位传字辈昆曲高手如沈传芷、周传瑛等无以为生,被迫从事小商贩。家叔在芦墟结合几位同好,请他们来一段日子,不仅唱,还有教,他自己也会学几出,有一次在家中引吭高歌《牡丹亭·惊梦》的‘袅晴丝……’,使我至今印在脑膜。他不讲究吃喝,但是特喜欢吃红烧肉(蹄髈),我们去他家总能尝到婶婶做的这份拿手菜,也常常不带南京板鸭而带‘万三蹄’或‘状元蹄’去,一次带去吴江的麦芽塌饼,博得他们很大开心。”



图1:沈文倬.jpg

沈文倬(字凤笙)


图13:状元蹄.jpg

状元蹄

16e861ef8e4648ed929337833957e4fc.jpg

麦芽塌饼



沈立人长期住在南京,但他对故乡芦墟一直是无法忘怀的。他从小离开芦墟,叔父结婚和祖父八秩寿辰,曾两次回来过。抗战爆发,也回来住过一段时间。解放后二三十年,也只回来过一次。“离休后,忽起莼鲈之思,再度回乡”,沈立人感叹“已不仅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了。”后来,应芦墟同乡、地下青年团战友王仲煊和周明善的邀请,再次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乡情浓炽,乡思盎溢”,沈立人表示,今后当多去几次,至少一年一度。



芦墟老街4.jpg

芦墟老街



虽然在解放后与故乡长期隔绝有三四十年之久,但在填写籍贯时,沈立人填写的总是苏州、吴江或苏州吴江。与家乡恢复联系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是因为当年发展地下青年团的几位老战友。最初,通过殷安如,经黎里到芦墟,找到了王仲煊和其他几位战友,以及老同学张康凡。王仲煊做过老师,能书善画。他住在芦墟西栅港的怀德堂里。王仲煊陪着沈立人,来到三凤堂旧址,当年的沈裕昌,已改为五金店。里面两进已破落不堪,书房改了理发店,卧室堆满了农资。但沈立人还是能够依稀看出当年的模样。“街还是那条街,河还是那条河,桥还是那座桥。”他拍了很多照片,后来,把其中几张放大,寄给叔父沈文倬。那张“分湖落日”的照片,一直挂在墙上。


2005年,再次回到芦墟,地下团老战友周明善、夏复春陪着他跑遍全镇,在分湖公园里凭吊了革命烈士葛鹤年。沈立人提起生禄斋,店中制作的雪饺和八珍糕,是童年的美食,祖父每年都会寄给沈立人。生禄斋还在。沈立人再次品尝了店里的食品,他说,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味道了。



微信图片_20191114163429.png
image013.png

生禄斋食品



最后一次回故乡,是2008年,现在还健在的张骏良回忆,他和周明善、夏复春、王仲煊等一起陪沈立人去看老街,还一起吃了饭。沈立人也有文章提及这次回乡,在芦墟“住了三晚天,倍加生情。游子归来,恋恋不舍,我终于寻到了根。”


沈立人晚年,常常怀念故乡,经常在文章中提到自己的故乡芦墟。他说;“老年人的资源在回忆,故乡和故居念念不忘,在情理中。”他曾写过一首题为《故乡芦墟行》的诗,诗中写道:


……

故乡有分湖,湖光明如镜,

站在湖畔眺,晚霞彩似屏;

几度牵住游子梦,

几度在梦中寻根。


亲情,友情,浓不过故乡情,

亲人,友人,依依不舍故乡人;

人生易老情不老,

余生还要作几番故乡行!



image015_副本.png
image017.png

沈立人著作



诗言志。沈立人深爱着自己的故乡,故乡是他的梦,更是他的根。他的诗中有流淌的分湖水,以及分湖的落日和绚丽的晚霞。情深意切,令人动容。我们仿佛和一位睿智的老人一起在芦墟老街上漫步,边走边看悠长的市河、河上的石拱桥、两岸的跨街楼,听老人讲那些既熟悉又遥远的故事。



3、分湖.jpg

分湖



故乡,一直在游子的心里,一直在等待游子的归来……



......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责任编辑:顾晓红、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张建林、馆藏及网络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字,另附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逛吴溇老街

2、追忆王师夷

3、可爱的紫角叶

4、90后的洗澡变迁

5、出梅堰

我就知道你“在看”??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