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出梅堰

“吴江通”连续三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我小的时候,梅堰人去逛梅堰大街不叫逛梅堰,叫“出梅堰”。


8.80年代长湖申线梅堰段.jpg

20世纪80年代的梅堰


一条頔塘河把梅堰分成两部分:上塘和下塘。頔塘河北边叫上塘,頔塘河南边叫下塘。我家住凌家浜,离镇上约一里路,属于下塘离镇上最近的村。


210頔塘_副本.jpg

頔塘


20世纪80年代初梅堰集镇下塘街.jpg

20世纪80年代初梅堰集镇下塘街


小时候村里道路不发达,出梅堰只有一条小路,下塘村庄的人上街都要穿过我们村,那时候交通工具也不发达,骑脚踏车和步行各占一半,摩托车和汽车属于稀罕物。我家在路边,人们出梅堰都是上午的,记忆里,小路上最热闹的时候,我母亲往往都在水泥板上洗一家子的衣服。那些认得我母亲的人走过我们家就会热情邀请一句:“出梅堰呔。”


webwxgetmsgimg (14).jpg

马路上热闹的情景


每当这个时候,在一旁玩肥皂泡的我就立马转眼望向母亲。


timg (1)_副本1.jpg

小时候玩肥皂泡


“不出,昨天刚出过梅堰,日日去哇,落货煞呔。”大部分时候,母亲是这个回答。


这时,我亮闪闪的眼睛马上暗淡下去。乡下人是不会天天上街买东西的,自家地里那么多菜都吃不光,不需要买菜,衣服也一年难得买一次。要是总是去街上晃荡,会被别人说“落货”,“落货”就是败家的意思。


timg (2)_副本.jpg

菜地


但有时候母亲心情好也会同意出梅堰,那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由于我家离大街比较近,我们村的人出梅堰大多都是步行出行的。可一个女人带小孩默默走到大街上去买东西多没意思,所以,每次出发前母亲都会左邻右舍问一圈,吆喝上几个妇女一起走,边走边聊,家长里短,一群人就像一个移动的信息交流站。


赶集.jpg

上街


我们小孩子对这种不感兴趣,只有吃的玩的能吸引我们的注意。从家里出发,沿羊肠小道走大约三四亩田的距离,就是頔塘大桥,那时我们梅堰人叫它“洋桥”,七八点钟的“洋桥”上,有时会遇到三两个裹青布半身裙的老汉,这个时段他们刚喝完早茶回家。


6頔塘之晨(邱树新).jpg

远望頔塘大桥


笃悠悠赶路的老汉们臂弯里都挎个长柄竹篮子,就像现在的人喜欢挎个皮包一样,篮子里头可能是一副买给孙子孙女吃的油条大饼,也有可能是一小块五花肉,或者只是挎个空篮子。我爷爷过世得早,我从来没享受过这早茶结束后的早点,每次只能羡慕地看着人家篮子里的油条大饼流口水。


u=2765428951,3093535971&fm=26&gp=0.jpg

美味的油条大饼


过了頔塘大桥就是大街了,解子堂面食店里永远坐满食客,店里有小馄饨、大馄饨、葱油面、肉丝面、荷包蛋面……远远的,就能闻到葱花烫在猪油汤里的香味。小孩子脚步自然是挪不动了,推说脚疼啦,饿啦……大人么也知道孩子的小把戏,行,那就停一停吃碗小馄饨。小馄饨皮薄,轻轻一吸就进了肚,厨师总是喜欢在馄饨里放很多味精,鲜到眉毛掉下来,小小肚皮,能把一碗馄饨吃个精光。在我幼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听出梅堰,脑子里就自动浮现吃小馄饨的场景,几乎成了条件反射。


timg (3).jpg
timg (6).jpg
timg (9).jpg
timg (7).jpg


小馄饨、大馄饨、葱油面、肉丝面


如果跟我父亲出梅堰,那就能很奢侈地吃上一碗汤圆。开汤圆店的是一对知青夫妻,一个下汤圆,一个端碗擦桌子。汤圆店开在高高的台阶上面,八仙桌,长条凳,管你一桌上的人认不认得,有空缺位置就坐下,洗好的竹筷和陶瓷勺子倒插在矮玻璃罐里,自己取用。汤圆分芝麻馅和鲜肉馅,价格一样,每次我父亲都点鲜肉馅:同样价格当然吃荤的!汤圆什么味道,我已经忘了,记忆里只剩下“好吃”和“很贵”。吃汤圆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年不会超过十回,不然真是“落货”了。


timg (27).jpg
u=1863369049,3781851875&fm=26&gp=0.jpg

芝麻汤圆、鲜肉汤圆


汤圆店对面有一家包子和油条大饼店,这家店的特色在于面粉都是自己推石磨来磨的。包子做的挺一般,超级厚的皮,里面包着指甲盖那么大的馅,一不小心一口咬大了,把中间部分直吞下去,就会错过品味那美味又珍贵的馅,跟吃了个白馒头没啥区别。所以我每次吃他们家的包子,都以找到馅为主要目的,小心翼翼,小口吞咽。他们家的油条倒是不错的,就是购买起来太麻烦,先要排队付钱买一个小牌牌,再拿着小牌牌排队领油条。为了解馋,我当然是愿意等的,但关键还需看母亲的脸色,所以,吃到油条的次数并不多。


timg (14)_副本.jpg

包子和油条大饼店


m=26&gp=0_副本.jpg
123.jpg

包子、油条


每次出梅堰,母亲都是一碗小馄饨把我喂饱了事,然后她奔向街中心的大百货商店和小百货商店。这是两家开在一起的百货商店,面对面开在大街两侧。记忆里,两家店的服务员都不太热情,如果母亲要买某样东西,而店里正好没有,服务员就会眼睛一翻:“这种东西我们这里是不进的,你去对面看看吧,或者地摊上去看看。”那时候能在百货商店当服务员的都是“街上人”,身份要比我们乡下户口的高贵那么一丢丢,所以母亲被她们翻白眼并没感到羞辱,真的到小摊上去询问。


7.20世纪80年代的供销社商店(作版图).jpg

20世纪80年代的百货商店


有一年,街上来了一群拍艺术照的人,整个小镇都轰动了,出梅堰的人一下子多起来。男孩女孩子们一个个脸涂得白白的,嘴唇涂得红红的,眉毛画得粗粗的,画好妆配上他们的服装,打上灯光,啊,真是太美了,个个赛明星。等拿到照片,一个个对自己欣赏到不行,恨不得再拍两套分发给亲友。那段日子,几乎家家都有人去拍艺术照,家门口的羊肠小道挤满了出梅堰的人,那场景,蔚为壮观。


timg (16).jpg

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照


后来,我长大一些,学会了骑脚踏车,我就讨点钱自己出梅堰。小小的我在脚踏车的三角架里蹬呀蹬,根本坐不到座位上,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敢一个人从家里蹬到大街上去,自由得像水里的鱼儿一般。直到有一次在羊肠小道上跟人家“高身过”(会车的意思),被人别进了路边秧田里,翻倒在刚刚灌满水插上秧的稻田。那天我在秧田里打了几个滚,又被自己的脚踏车压在身上,最后被几个好心人从田里拉出来时,我满身烂泥巴只露出两只眼睛。回家,一顿打,从此野出去自己出梅堰的机会就少了。


timg (1)_副本.jpg

学骑脚踏车


再后来,羊肠小道变成水泥马路,从唯一一条,变成多条选择,小汽车渐渐取代了脚踏车。那座老頔塘大桥成了危桥,爆破后造了新桥,解子堂面食店、汤圆店和包子店随着新街改造,淹没在时代的浪花里。大百货和小百货相继倒闭,街上开满超市、大卖场和精品店。


梅堰镇镇区到村的公交车.jpg

梅堰街上到村里的公交车


梅堰街头_副本.gif

梅堰街头


现在,梅堰人逛梅堰大街不再叫出梅堰,而说“街上去”,听起来就像逛自己后院的菜地一样随意。“出梅堰”这样庄重的叫法,随着时代变化,很难再听到了。


梅新街(部分.jpg

梅新街(部分)



作者简介

QQ图片20191121145849_编辑.jpg


朱建芳,女,80后,苏州作协成员,莺湖文学社成员,现供职于梅堰实验小学。作品散见于《童话王国》《山海经少年版》《故事大王》《网易·人间》等。2018年出版中篇儿童文学《外星小王子和酒鬼老爸》。


......

E
N
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责任编辑:钱晓燕、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馆藏及网络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东太湖斫茭草、划茭杆

2、从八十年前的爱国壮举开始,憬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3、从通起来、用起来到治起来、美起来, 太浦河带给我们什么?

4、吴江西横头人的“晒秋”

5、秋味庙港

我就知道你“在看”??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