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老宅忆旧:机杼彻晨昏
董振声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老宅忆旧

机杼彻晨昏


吴江学者周灿有诗《盛泽》云:“吴越分岐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这位明朝末年的进士用诗写出了当年盛泽纺织业的胜景:一家一户日夜织造,绫罗绸缎远销中原。如此情景经数百年一直延续到我小时候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在盛泽老宅中就见到甚至参与过这样的“晨昏织作”。


 吴江县志载周灿诗


老宅后院西侧,织机曾安楼下

  

那时候电动织机还没有完全取代人力织机,我见过用手拉的,用脚踏的,我家老宅后厅就曾经安装了一台脚踏织机。脚踏织机的两条长踏板上下运动,方能让曲轴带动飞轮,使棕翻上下,梭飞左右。这里所说的“棕”是指织机上两块排满金属棕丝的棕片,棕丝中段有孔,经丝从中穿过。两块棕片各牵连着一半的经丝,一上一下使经丝形成空隙,让牵着纬丝的梭子通过。而梭子是靠左右两块打梭板打着飞的。父母亲那时靠踏动这台织机养家。机器要运转,脚步不能停,冬天还好,就当是长跑马拉松;夏天难受,父母亲上织机要挂着毛巾,一边踏机一边擦汗。父亲热锅上触发灵机,在织机上方一根来回转的轴上绑上一柄扇子,成为“脚踏风扇”,不过踩两下织机扇子才往下一扇,“慢郎中治不了急惊风”。见父母亲流汗,我和妹妹卖乖,决定助力增风,双手紧握大蒲扇,追着父母打扇。母亲笑道:“真风凉!”受到鼓励,两个人更加起劲,妹妹扇得一蹲一蹲,我更扇得一纵一纵,都湿了小布衫。妈妈见状,忙说:“好了,好了,不热了!不热了!”


▲ 脚踏织机 / 棕丝 / 梭子


辛苦岂止踏织机,我家是为丝绸公司做加工的,领得生丝来,送出成绸去,那一绞绞生丝上织机前是先要整理成经丝和纬丝的,于是老宅的中厅和堂后便成为我家的准备车间,家人们在这里调丝、牵经、摇纡,忙碌不停。


叔叔曾编个谜语让我猜:“前面一个洞,后面一条缝,声音笃碌碌,一人就开工。”在他诱导之下,我猜“尿尿”,他得意地哈哈大笑,原来谜底是“调丝”。所谓调丝,是将绞状原料丝转绕到被称为“篗子”的丝轴上去。原料丝被套在一个叫作“络度”的架子上,(“络度”这个名字是我按发音杜拟的,这个工具许久不接触,我一时竟连名字也叫不出来,请教了从事纺织业的盛泽老同学才恍然想起,但名字的正确书写仍百思不得其解)丝头引出,要经过一根长竹竿竿头的小钩,长竹竿另一头挂着秤砣、砖块之类重物。竹竿有钩的那头平时总是高高翘着的,一旦出丝有阻,它就会鸡啄米似的将头一低,提示操作人丝乱了或者粘了,需要理一理。“络度”上的丝由小钩引渡到调丝床上。倒八字形的调丝床,短臂有洞,长臂有槽,一根大小头的细木棍(称“调梗”)一头支在洞里,一头穿出槽外。槽外有条辫子绳,在调梗上绕一圈,一拉,调梗便会带着固定其上的篗子转动起来,笃碌碌响。这便是叔叔谜语的由来。我在网上见到过古代《蚕桑萃编》中的《络车图》,我家的调丝操作与图上场景大致相同。我常见祖母在老宅中厅的一角“笃碌笃碌”地调丝。得空我也会去“笃碌”一番,右手拉绳子要一前一后地动,而左手拈丝,为布丝均匀要一左一右地动,一心二用有点别扭,而也有趣味在其中。手一顺我便轻狂起来,将篗子拉得飞快地转,某次左手指一阵痛, 原来快走的细丝把我的手指头划破了。


▲ 古代络车图




▲ 篗子


调丝还只是上机准备工作的准备。绕上篗子的丝一部分用于牵经,变成绸面的经丝,而另一部分用于摇纡,变作绸面的纬丝。


在我看来,牵经是更有趣的。好排场哟,中厅地上放了一大片丝篗子,像是开了套泥人的游乐场。一排钩子挂起来,似是张灯结彩。左右两根木柱靠墙放着,上面缀满小鼻子,让人想到插着冰糖葫芦的节日摊。一路路丝自篗子汇到扇状的工具上形成丝束,然后由人牵拉到木柱那里,套在小鼻子上。牵经是两个人配合,你牵一把往左,我牵一把往右。我当过其中一个牵经人,不过一个回合中,大人只需进一步退一步,我却要向前跑几步再往后跑几步,累是有点累,但我跑得开心,觉得自己能抵个大人了。许多年后,我见到《天工开物》中的《整经图》,惊奇地发现图中的工具竟与我小时候看到的无异,原来我那时候还参与过那么古老的劳作!







▲《天工开物》整经图


摇纡是将篗子上的丝转绕到即将装入梭子的纡管上去。一架摇纡车摆在中厅背后的过道里,那里有穿堂风,所以每逢冬天,后宅大门口总是挂着块棉帘,但还是觉得凉风飕飕,加上摇车生风,篗子又是浸在水里的,风冷水冷让摇纡的姐姐双手冻成红萝卜。摇纡我也试过,不过两手的动作更别扭,右手划圆圈,左手前后移,一不小心会将丝绕到纡管的脖子里去,所以我躲着摇车走——当然也有点怕冷。

▲ 摇纡车  /  纡管


父母后来又购进了一台二手的电动织机,自家老宅已不能安下,便借了人家的厂房。1956年公私合营,父亲和两个姐姐随那台电动织机进了当时的新联丝织厂,而母亲则随那台脚踏织机进了新民丝织厂。那时候工厂实行早、中、晚三班制,所以“彻晨昏”“勤织作”的状态还是继续着的,只是已经不在老宅中。


如今,盛泽“罗绮”早已越过中原沿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绸都”之名也有闻于中外,盛泽纺织图景的经久不衰色彩更丽,离不开世世代代纺织工人的辛劳。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朱梦亭

◆ 美 编:沈思思

◆ 审 核:王来刚

 图 片:董振声、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吴江的桥

2、蒯氏有五女,贤名天下扬

3百年旧影,穿越苏州、黎里与上海

4、纪念震泽中学百年校庆:怀念戴力行先生

5、灯光璀璨盛家厍,梦里回首是老街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