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蒯氏有五女,贤名天下扬
陈良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黎里古镇


黎里有蒯姓,其为明初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天安门的建设者“蒯鲁班”蒯祥之后,定居黎里后子孙日繁,人才辈出,至清代中期已跻身于黎里八大姓之列。蒯家更有奇女子,巾帼不让须眉,以重信、孝道、文才、大义、德行闻名于天下。黎里蒯氏五女之名始著,淑德懿行,余芳犹存,为世人所颂。


蒯夫人钱与龄  不负友托存手稿


《钱母蒯太淑人传》有述“公有孙女适吴江蒯公嘉珍,字铁崖”,指的是黎里新蒯家弄的蒯嘉珍迎娶了嘉兴望族钱家小姐钱与龄。钱与龄是清代康雍乾时期大臣钱陈群的孙女,钱汝?女儿。少女时期禀承曾祖母南楼老人陈书的家学,其擅诗能画,作品“清逸可喜,绝去闺阁纤媚、柔弱之态”。


▲钱与龄画作


让钱与龄为世人所知的,不单是她的画,还有她与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之间重信守诺的友爱故事。


▲王贞仪像


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号江宁女史,在天文学、数学、医学、文学多学科上均有研究,尤擅天文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天文学家。其著述颇丰,有《德风亭初集》《德风亭二集》《文选诗赋参评》《绣紩余笺》《象数窥余》《星象图释》等。钱玉龄侄子、杂学名家钱仪吉称其为“班惠姬之后,一人而已。”


王贞仪年二十五,嫁詹枚为妻。清嘉庆二年(1797),王贞仪因病逝世,年仅29岁,去世前她对丈夫说“君家门祚薄,无可为者,妾今先死,不为不幸。吾平生手稿,其为我尽致蒯夫人,蒯夫人能彰我于身后”。詹枚将手稿整理后,都给了蒯夫人钱与龄,并转达了王贞仪的原话。嘉庆八年(1803),钱仪吉拜访姑母,钱与龄将王贞仪的遗言转述,看是否能帮其将书刻印发行。


钱仪吉通阅了王贞仪手稿后,赞曰“其诗文皆质实,说理不为藻采”,并为其《术算简存》作序,提到姑姑钱与龄和王贞仪的相识经过和手稿的存续:“予姑适吴江蒯氏者,尝侨居金陵。姑能诗画,信厚而明达,贞仪一见如故,常以文字相往来。姑言贞仪于学无不闻,夜坐观天星,言晴雨丰歉辄验。尤精壬遁,且知医……姑尽为一囊珍缄之,未尝示人……他日遗编不泯,其终赖我姑之彰之也欤!”


▲《德风亭词》


▲《金陵丛书》(蒋氏出版)(左右滑动更多)


之后,这批手稿由钱仪吉处又转至著名藏书家朱绪曾手,他为其中的《德风亭集》了跋,著录于《开卷有益斋读书记》中。此时,王贞仪的书稿仍未能刊行。朱绪曾逝后,由南京人翁长森从其后人迻录钞本《德风亭初集》,蒋国榜为之跋。清光绪年间(1875~1908),南陵徐乃昌从《德风亭初集》中析出词四十二首,收录于《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七集《德风亭词》。民国5年(1916),蒋国榜和翁长森辑印《金陵丛书》,将《德风亭初集》录入其中。

 钱与龄虽未能如愿将王贞仪手稿刊印,但她能不负朋友重托,将手稿转交至可信之人手中,也不失为一种传统美德,值得世人赞赏。


钱母蒯太淑人  状元书帖天下闻




▲《钱母蒯太淑人传》


清末民初,曾流行一部大楷帖书《钱母蒯太淑人传》,这部帖是由苏州的状元实业家陆润庠所书写,而所书的主角蒯太淑人正是我们吴江黎里人。


蒯太淑人是蒯嘉珍与钱与龄的孙女,即蒯光焕之女,因家谱不述女名,我们无法得知蒯太淑人的姓名,暂以蒯氏称之。蒯氏嫁的是钱陈群元孙、钱泰吉长子钱炳森。


对于这位蒯氏媳妇,钱家是非常满意,传中写道“君姑胡太夫人治家严,太淑人在家事父母以孝闻,及为妇益谨伺姑,意旨不稍失……家事无巨细,独任之。上自尊章,下至臧获,无间言。”蒯氏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友爱仆婢。


蒯太淑人的一生又是坎坷的。中年丧夫,其子长者十四岁,幼者遗腹生。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杀到,钱氏一家开始流亡逃难的生活。她先是“奉舅姑避于乡”,一路艰辛,后因劳累过度,感染疟疾而逝。临逝前一日“犹思躬视其舅起居,命人扶掖以行备而止”。她把最好的青春和精力都给了钱氏这个大家庭。婆婆胡太夫人晚岁失明,郁郁寡欢,蒯氏陪伴在侧,想尽办法逗婆婆开心,胡太夫人曾对钱炳森的几个孩子说“尔母在时,吾不自知无目也”。


蒯太淑人子钱志澄与清末朴学大师、著名学者俞樾为忘年交,请之为母作传,“钱君子方早卒,其子怡甫大令以母蒯太淑人事实乞余为传……然余与子方为同岁生,又与怡甫固善,不得而辞,乃觕述其略。”其兄弟钱康荣又与苏州陆润庠为好友,请其书写《钱母蒯太淑人传》,此帖才得广传于世,黎里蒯氏得以为天下闻。


 张曜妻蒯夫人  拜妻为师助大业


▲张曜像


张曜原籍浙江钱塘,幼年依居黎里姑母家,后投奔姑父蒯贺荪,因张曜战功卓著,官擢为河南布政使,成为文官。同治元年(1862),御史王某,欲向张曜贷银未遂,便到北京罗织弹劾张曜,无果后又纠合御史刘楠说张曜“目不识丁,不应骤涉文职大员”,朝廷没有详加调查,就据此免除了张曜的布政使一职,以总兵改补,归僧格林沁节制。说张曜“目不识丁”,实在是夸张了,只不过是他的学识不足以任文职大员而已。而张曜却以此为耻,开始发奋读书。


▲秦腔《镇台念书》


张曜的夫人蒯氏出身黎里名门,擅词翰,张曜便要求夫人教他念书。夫人说教是可以的,但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一口应允,从此后,凡有空余,都由夫人教他读经史。每当夫人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这个故事还被编为秦腔名剧《镇台念书》,广为流唱。


▲清代画页《张夫人佐阅案牍》


蒯夫人知书达礼,博古通今,她是黎里监生蒯善培之女,自小受到熏陶,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张曜在知县、知府和布政使任上,夫人为张曜阅案牍。后又教张曜习文研史,真正是一位贤内助,一位亦师亦友的贤妻。不仅如此,夫人还深明大义,同治五年(1866),张曜携夫人回杭州安葬双亲,期间河南巡抚李鹤年遣差官敦促张曜复出组织嵩武军,而张曜因为被诬坐视不救,僧格林沁亲王阵亡一事,闻之竟想避而不见,而蒯夫人认为不可以,希望张曜以国家事为重,为国效力,张曜听后,方欣然返回河南。


周家媳妇蒯学诗  与夫殉节真忠义


清代徐达源《黎里志》载:(周宪曾)“咸丰三年,分防临洺关。粤贼北窜,以无兵不能守,往见督部,乃督部已退守保定,遂驰还,而贼已至。宪曾正衣冠危坐堂上,贼不敢害,拥之去,大骂死之。其配蒯、侧室郭,幕宾平湖何载筐,仆人张福,同时死之。”这是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之际的真实一幕,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黎里周家的周宪曾,清代乾隆年间周元理的曾孙。



▲《周氏家乘》中关于周宪曾、蒯学诗的记载


周宪曾(1808—1853),谱名兆熊,字景侯,号应芝,系周光纬之子。《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七十八“忠义五”载:“先是贼过临洺关,同知周宪曾服坐饷鞘上,骂贼死。”周宪曾为国捐躯,殉难时年仅四十五岁。后“奉旨恤赠中宪大夫道衔,于殉难地敕建专祠,并从祀京师昭忠祠,谕赐祭葬,恩荫云骑尉世职”。周氏家谱如是记述。


相较而言《黎里续志》描述的更为详细,其中有个细节“其配蒯、侧室郭、幕宾平湖何载筐,仆人张福,同时死之。”他的妻子蒯夫人、侧室郭夫人等也是与他一起殉节而死。对此笔者在《黎里续志》卷之九列女中找到周宪曾夫人蒯氏的相关资料,得知她的名字叫蒯学诗,“字咏之,知县关保女,同知周宪曾继妻。少通经史,能诗,善绘事,尤喜涉猎志乘,明大义。咸丰三年,宪曾殉难。临洺关时,嘱宪曾妾徐氏(注:此处《黎里续志》误,应为姚氏)挈子女先期出避,遂吞金自尽。宪曾妾郭氏亦投井死。事闻,皆钦旌节烈,从祀京师节烈祠。”


▲周蒯二家隔河而居


蒯学诗是黎里人,周宪曾的继妻,父蒯关保,祖父母是蒯嘉珍和钱与龄。其兄是后任浙江按察使的蒯贺荪,世居黎里南蒯家弄。与周宪曾家寿恩堂隔河相望,自小就很熟悉。蒯学诗知书明理,贤惠善良,随夫一起出任广平府分防盐捕管河同知。太平军北上时,以无兵不能守,且因督部已退守保定,不幸遭遇,周宪曾拒不为俘,大骂死之。蒯学诗本有机会出逃,其夫周宪曾誓不擅离职守,她不忍抛弃丈夫而独活,选择与夫一起以身殉国,以死明志。


蒯学诗生于清嘉庆壬申年(1812),卒年四十一岁。诰封恭人。钦旌节烈,给帑建坊,从祀广平府临洺关专祠。


王母蒯太夫人  含辛茹苦育英才


▲王母蒯太夫人像


家庭教育中,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很大。纵观历史,古有孟母三迁,截发筵宾、画荻教子等贤母教子的故事,充分说明母教的重要性。而这里要说的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吴江同里人王绍鏊,其母蒯氏对其幼年的教育。可以说没有蒯氏的循循诱导,用心良苦,就没有胸怀大志、正直勇敢的王绍鏊。王绍鏊在《先母行述》中这样说道:“盖先母之于绍鏊,母焉而父且师者也,有母之慈与父与师之严,饮食教诲,以至于成人。”


王母蒯氏是黎里名门蒯氏后代,其父蒯祚延是新蒯家弄蒯嘉树之后,母亲周氏是清工部尚书周元理之弟周元瑛后代。“先母年七岁,即遭外王母周太夫人之丧,同胞兄只大舅父允侯公一人。”蒯氏的童年是不幸的。十九岁嫁给王绍鏊的父亲王晋之,在王绍鏊六岁时又逢丧夫,独自抚养绍鏊、绍曾兄弟俩,还有遗腹梅先尚未出生。王绍鏊父亲逝后三年,王绍鏊的外公又去世,蒯氏茕茕孑立,无可告语。虽处境艰难,但蒯氏在三个孩子之前表现出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对其成长影响巨大。“盖自绍鏊有知识至今,默察先母之处境,盖无一日不在困苦悲惨之中。然而志行卓绝,不以穷约稍沮其气,且未尝于绍鏊兄妹间,稍露穷愁抑郁之态。其期望绍鏊在立名节,励清操,不负先父之托为重。至于奉养之厚薄,曾不足以稍撄其心,且有时处境愈苦,精神弥乐。”


▲王绍鏊去日本留学前与母亲的合影


绍鏊兄弟有争执,奔告蒯氏,蒯氏对两个孩子都进行惩罚,曰:“汝兄弟且不能和好,遑论他人。”二兄弟听了后,相抱而哭。邻居有馈赠食物或同辈兄弟穿着鲜衣华服,兄弟俩有羡慕之色,蒯氏就痛斥说:“汝辈年幼有贪羡,苟得之志长,且以墨败,吾何以见汝父于地下。” 遇绍鏊辈有过失,蒯氏辄涕泣不食,必等他们改悔后才恢复如常。每遇至困极难,必择前贤艰苦卓绝之事反复演绎。常诵“布衣常服傲王侯”之句,以鼓励绍鏊兄弟的志气。绍鏊兄弟自私塾回家,必令背诵学习的书,且为之讲解大义,娓娓不倦。又为他们讲先哲节义的操行,深夜才停止。


有母如此,夫复不成才!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朱梦亭

◆ 美 编:朱宇婷

◆ 审 核:王来刚

◆  片:陈良、馆藏及网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百年旧影,穿越苏州、黎里与上海

2、纪念震泽中学百年校庆:怀念戴力行先生

3、灯光璀璨盛家厍,梦里回首是老街

4、晚清重臣沈桂芬

5、话说金家坝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