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再拾:那些散落在麻漾里的童年往事
胡阿生

“吴江通”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土生土长于麻漾边的人天生有一种“靠麻漾吃麻漾”的本能。春夏秋冬,应季向麻漾索取饭桌上的水产佳肴,取之方法繁多,手段百出,还富于乐趣。现在想想,孩提时,那些散落在麻漾里的渔鱼往事,着实让人陶醉,令人回味。


北麻漾航拍一角掠影



赶河虾、叉鱼



麻漾·


春天到来,麻漾岸边杂草勃发丛生,湖中各种水草也肆意疯长,浅水微凉,柔波吻岸,这是赶河虾(方言音“赶婉转”)的最佳时间。记得那时,我常常天蒙蒙亮就起来,肩架赶网和赶棒,腰系竹篓,光着双脚,向麻漾出发。来到湖边,跨进没脚背的浅滩,左手把赶网在离自己一米处放下,网口朝着自己并且用力一按,然后右手使劲把赶棒从自己脚边开始,渐进至网口,随后迅速提起赶网,一立方米范围内水草或砖块中的大部分河虾就会出现在赶网里,活蹦乱跳个不停,捉毕入篓,重复过程。就这样,我用赶网丈量着麻漾浅水滩,常常收获满满;有时前面已经有人赶过了,步个后尘,收获也有。赶着赶着有时会忘记时间,一望太阳,立马上岸,小跑回家,遇到有人问收获怎样,便头也不回地说“还好”,脚步绝不放缓;到家吞粥一碗,最后一口还没咽下,已手拎书包双脚离家,只怕乐于赶虾而耽误了正事:上学。


麻漾的早晨


其实赶河虾,一年四季皆可,只是赶法要求稍有异同。一到油菜花开,雨水频下,湖水猛涨,岸边水深齐腰,难以再赶网弄虾了,而最适宜的当属戳鱼了。


油菜花开


此时正是鲫鱼和鲤鱼产卵繁殖的旺季;鱼儿喜欢寻找水草、芦根、石头等把卵产粘其上。那时来到麻漾边就会不断听到“哗啦哗啦”的声响,循声而望,离岸几十米处的水草上面有鱼儿在转圈翻跃,已经没入水中的护堤石块旁有鱼儿闪游速晃,见者心痒。不过要戳到鱼是比较难的:戳远距离水草上的跃鱼,没有练就“标枪运动员”般投叉本领者根本不行;戳石块旁的闪鱼,有时鱼鳞没有碰着一片,鱼叉已戳到石头,锋利的叉尖弯了。我跟大部分戳鱼者一样,喜欢扛着鱼叉到隔壁小队的芦荡滩去戳鱼,那儿鱼多且近在眼前,可常常空手而归。记得时令已过“蒌蒿满地芦芽短”,芦苇已长高,钻进去站在其间戳,也着实不易,一来鱼叉手把较长,难以在茂密的芦苇间随心所欲,听从指令,瞄准游鱼;二来鱼儿遇芦根快游产卵,出水与入水瞬间,眨眼不见。无奈经常“守株待兔”式的握着鱼叉等待鱼儿撞“枪”,大有“有劲使不出”之感,不过看着芦苇中芦根上左边闪一闪、右边晃一晃、面前跃一跃的鱼影,听着这里哗啦、那里啪啦、眼前扑通的鱼儿产卵搅水声,眼睛瞪得更大,耳朵竖得更直,手里的叉把握得更紧,呼吸似乎也会憋住,时刻处在找准机会“出手”的状态。偶尔放叉,难以中“的”;偶然叉到,不在最佳部位,叉起水面,鱼落水下;此时必有左邻或右舍戳鱼者,大喊“大不大”,如回“大哎”,必定听到玩笑一声“逃脱好,省得背回家”(意思是:逃脱鲤鱼十八斤)。这样叉鱼,收获很少,可乐在其间,大饱眼福、耳福、手福,只要时间允许,常常不愿收叉回家。


叉鱼



摸螺蛳、钓鱼




麻漾·


夏日炎炎,酷热难熬。生活在麻漾边的孩子心目中最佳的避暑方法就是泡在麻漾里面,于是我们常常找个自以为正当的理由“摸螺蛳”,光明正大地往湖水里钻。先是戏水冲凉,然后为向父母证明下水之理由:摸螺蛳。其实摸螺蛳不需要技能含量,就是双手在加固麻漾堤岸的石块周围轻轻移动,碰到螺蛳捏住,拿出水面看看,心仪的就放入竹篮。有时烈日炙烤,空气闷热,水中减氧,螺蛳们会大量窝爬到石块阴凉的背面,此时双手合围,大把大把抓取,一会儿篮子里三、四碗模样。(那时候,水产品多少好像常以“碗”来估计,不以“斤”来衡量)下水理由实现了,我们会提升档次,用富有技术含量的方法摸虾、摸小杂鱼。像摸虾,肚皮轻贴淤泥,两手一左一右沿石块缝隙合围,包抄躲在里面的虾米,一旦虾米有幸逃脱手掌,大部分也躲不过第二道防线,傻虾会钻到自以为安全的肚皮与淤泥间的缝隙里,此时只要身子稍压,虾就无处逢生啦。


摸螺蛳


抓鱼虾


盛夏,暑假,正值汛期,湖水高涨,下湖戏水避暑常被阻止,钓鱼便成为我们的日常。先自制钓具——钓竿,去自家或邻居家竹园,寻找觅得一根理想的竹子,一把粗细,竹竿挺直、较长,竹稍微细、富韧性弹力;砍下后把竹节削平磨光滑。制作钓钩,拿一根缝衣针,在煤油灯上烧红,借助铁钳弯成小钩,再火烧红立马放入水中,变硬定型;如需大一点的钩,常常向电工讨得铁丝一段,如法炮制,只是钩根要用铁锤敲扁,便于系线。鱼线么,常常取种田用的界绳线,即当时流行的尼龙线,比较牢固,并在线的一端,结上一些麦秆作为浮标。渔具就绪,再土制些鱼饵,就可钓鱼了。来到麻漾边,找个阴凉且隐蔽些的地方垂钓,把上好鱼饵的钓钩借助鱼杆之力甩到水中,静心耐心地等待鱼儿上钩。


钓鱼



张螃蟹、网鱼




麻漾·


进入秋季,湖水逐渐回落,水位降低,水温也慢慢变凉,麻漾里的螃蟹正当成熟。我们会用一种特别的方法张螃蟹,用杨柳树枝条编成类似于鸟窝样的东西,美其名曰“蟹墩”,有时不编也行,枝条两端一扎,弄成松垮的捆;里面塞点稻草,挂点米粟、稻穗、玉米棒之类;然后放入深一米以上的水域,用竹杆固定。等到傍晚时分,划着菱桶,轻轻靠近,抓住结在竹杆上的绳,迅速把蟹墩拎出水面放入菱桶,也许螃蟹没有反应过来,已成我们的战利品,只能在菱桶里张钳舞爪横行;菱桶的高度正好让蟹们的努力徒劳,不仅爬不出去,有时还会来个翻身朝天,八脚乱舞,煞是可笑又可爱。运气好的话,还会张到喜欢吃米粟、稻穗的河虾或杂鱼。


抓螃蟹


再说网鱼,顾名思义就是用网捕鱼,其方法也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可以用网罾扳鱼,可以用丝网粘鱼,可以用网笼张鱼,可以用撒网罩鱼,可以用甩网赶鱼等等。对于还属于童年时期的我们来说,事实上我们也抓不到大鱼,如扳鱼,罾网一般用养蚕用的蚕网将就,网格较密,面积也小,再者人小无法涉水而扳,只是在浅滩处,诱捕一些餐条鱼、鳑鲏鱼、玉鲥鱼,难得收获小鲫鱼、小鲌鱼之类。不管大小,只要扳到就手忙脚乱地兴奋一阵。


用网笼张鱼



扒河蚌、凿鱼



麻漾·


深冬水落石出,麻漾水位较低,村民趁难得空闲时间,轮流着用集体的船去漾里扒河蚌。轮到父亲时,只要不上学,我常常有幸跟着去学扒河蚌。扒蚌工具很简单,一根笔直的竹竿,六、七米长短,专业称呼叫扒杆;竿子老头(竹子根部)处安装上一个铁耙,形状类似于猪八戒的神器钉耙。一般三到四人一起上船摇出港湾,摇到风小浪微的地方,无风无浪最好;在船头船尾分别插下毛竹篙,把船固定牢后,各人占据一角开始扒蚌。扒蚌是需要技能的,拿起扒杆,钉耙开口朝船,靠近船舷,基本垂直至湖底;然后握住扒杆,轻压钉耙,力度是铁耙尖端不离湖床底、又不能深陷淤泥之中;接着慢慢向前推进,钉尖遇到障碍,会通过扒杆传递给双手,同时传递不同的声响;下一步最为关键,要集中注意力综合分辨出扒杆传来的手感和声响信息,判断出触及到的是什么:砖块吗?石块吗?木块吗?河蚌吗?甚至于甲鱼壳吗?心中有数后,双手握住扒杆左拧一下、右拧一下,在顶尖一侧保持不离湖床的条件下钉耙越过“障碍”;判断是河蚌,则钉耙钩住,弯腰放底扒杆用力压,并借助杆子的弹性,让钉耙深入到蚌的底部,然后直身抬杆挖出河蚌,最后凭手感慢慢拉杆,至与船垂直,拎出水面;如判断不是河蚌,则继续推进向前,直到竹杆无法丈量,收回,第一杆完成。第二杆重复第一杆过程,难度是要判断刚才钉耙走过的线路,在第一杆的左或右旁实施较理想,避免重走老路白干。运气好,扒到冬眠于湖底淤泥中的甲鱼,真切地享受一番“喜出望外”的滋味。


麻漾里的渔船(周德华摄)


河蚌


寒冬,最让人乐在其中、沉迷忘返又略带刺激要数凿“冻鱼”了。其实呀,麻漾里的“冻鱼”是少见的,特殊的自然条件下才会一现:气温极度寒冷,冰点以下六七度;加上西北大风,估计起码6级以上,且得吹得时间较长,一般从上一天傍晚之前开始,直到第二天;大于24小时的寒冷狂风(方言叫“炒风”),把湖水翻了个天,尤其是圩堤边,一浪跟着一浪、后浪推着前浪冲刷着河岸;到第二天傍晚风突然停了,再过一夜,麻漾便被冰封断。那天亮后,麻漾滩就成为小孩的“乐园”,掰下倒挂在岸边石块、树根等上面的冰叉子玩;随手弄块冰块削出去,冰与冰摩擦小,摩擦声音却清亮,随着声音越来越弱,冰片还在向前,直至看不见;一旦比拼,其实看不见谁的终点远,纯属兴致与好玩。当然“凿冻鱼”最过瘾刺激啦,大概是狂风巨浪长时间“炒作”,弄得小鱼儿晕头转向,来到水面浮游吧,结果被冻在了冰层里面,好像眉鲚鱼居多。如远远望见冰块之中有白色的小鱼,我们就会寸步挪动,靠近鱼儿,小心翼翼,双眼盯住脚下,双耳张大捕捉声响,生怕冰块裂缝或断裂;到达“冻鱼”处,一般放下早已准备好的木片之类,踩上,蹲下,开始用带尖的石块在鱼的四周慢慢凿,紧张而快乐着。


冻鱼


印象中,散落在麻漾里的渔鱼方法与手段好像还有很多,而那些定格在记忆深处的渔乐与渔味似乎难以忘却:那时,捕鱼之乐远大于饭桌上的吃鱼之乐,捉鱼之味也远胜过舌尖上的品鱼之味。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吴   英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吴江最早的英语教育家——任廷旭

2、不一样的零食——炒米粉

3、话说北厍

4、吴江县芦墟镇业余文工团的人与往事

5、见证2500多年历史的平望韭溪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