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话说北厍
陈志强

“吴江通”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北厍的历史

北厍,现为一个社区,隶属汾湖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黎里镇),南临分湖、太浦河,西连江陵街道,北接元鹤荡、三白荡。


分湖


后梁开平三年(909)吴江置县,北厍之地分属吴江县久咏乡和范隅乡。清雍正四年(1726)至清末,吴江析为吴江、震泽两县,北厍属久咏乡和范隅下乡。


东西向的北厍港穿北厍集镇而过。清道光年间(1821-1850),北厍港两岸均为农田,居民集居于北厍港南侧一条名叫南港的支流岸边。当时,因所在的大图圩地势低洼,居民便将沿北厍港之地挑土填高,成为突出的高地,然后在此建房造屋,形成了集市,时称北舍,清同治年间(1862—1874)改称北厍。清宣统二年(1910),北厍始称为镇。民国元年(1912),吴江、震泽两县复并为吴江县,全县设18市、乡,北厍称乡。1929年,北厍称镇,与芦墟、莘塔、周庄统属吴江第六区。1949年5月5日,北厍解放,仍隶属第六区。1950年元月,撤销镇建制,建立北厍区,下设北厍、厍东、厍西、新珍等乡。不久,改称为北厍乡,属芦墟区管辖。1956年3月,芦墟、黎里二区合并为芦墟区,区公所设在北厍。1958年9月,北厍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8月,改称为北厍乡。1987年元月,北厍撤乡建镇。2003年12月,北厍、黎里二镇合并成立黎里镇。同时,黎里镇北厍街道办事处成立。


北厍大港上村


北厍东、西、北三面临水,早年进出镇区必要摇船动橹。由于这里地形特殊,自元末以来,有名望的柳氏、张氏、梅氏等家族分别从浙江、安徽等地迁来躲避战祸。抗战期间,北厍驻扎过多股抗日武装部队,曾有“小重庆”之称。解放战争期间,中共淞沪工委也曾计划在北厍地区组织水上武工队,与国民党开展武装斗争。以前,北厍镇区的商业颇为兴旺。清末民初,有米行、米店9家,肉店10家,油酱店7家,药材店4家,茶馆13家,南货店20家,饭店23家。


北厍元鹤荡








叶氏与午梦堂

北厍历史文化深厚,历代名人辈出,名胜古迹众多。在叶家埭自然村,现存有午梦堂遗址。叶家埭隶属叶周村,清道光《分湖小识》转引《湖隐外史》云:“叶家埭在北富圩,向为叶氏发祥地。相传仙人白玉蟾道经此地。为定所居。元季,以富起家,迄明乃大显。”这叶氏为北厍“四大望族”之一,明清两代出进士11人、举人34人,其中明尚宝司少卿叶绅,工部主事、午梦堂主叶绍袁和叶绍顒等三人名列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之中。


午梦堂遗址


值得一提的是午梦堂主叶绍袁与其妻沈宜修及他们的五个女儿、八个儿子都富于文思才情。叶绍袁(1589—1648),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任工部主事,反对魏忠贤阉党而以母老为由告归,隐居分湖,入清,离家出走,遁入空门。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沈珫之女,“十六来归(出嫁),琼枝玉树交相映带,吴中人艳(羡慕)称之”。有《鹂吹集》《伊人思》《梅花诗》等。叶绍袁、沈宜修夫妇生育的五女八男均有文采,长女叶纨纨、次女叶小纨、三女叶小鸾、五女叶小繁、三儿媳沈宪英均工诗词,并著有诗集。六子叶燮著有诗论专著《原诗》,为清初诗学理论的一座高峰。叶氏一门唱和之作,辑为《午梦堂集》,海内咸传,被誉为“吴分诸叶,叶叶交光”,其作为一个文学家庭列在三国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北宋眉山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后。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叶绍袁和沈宜修


在现汾湖高新区黎星村叶家埭自然村存有午梦堂遗址,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午梦堂是叶绍袁一家所居之地,《吴中叶氏族谱·园第》中云:“午梦堂在分湖北滨,工部主事仲韶公所居”,宅第面积原约有30余亩,内有午梦堂、清白堂、绣垂馆、芳雪轩(叶纨纨闺房)、疏香阁(叶小鸾闺房)、谢斋(叶家读书处)、秦斋(叶绍袁、沈宜修夫妇寝室)等建筑,另有墙门、备弄、庭院、池塘、假山等,门前的河边原置有十三对半旗杆石,据说旗杆上的旗一齐升起时能映红半个分湖。


午梦堂疏香阁遗址


明亡后,叶绍袁率子离家流亡,其余族人散迁各地,又遭兵燹,房屋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堆瓦砾碎砖。现遗址尚有午梦堂当年遗物两件。一是疏香阁腊梅。叶绍袁一家清贫自居,以梅花喻志,沈宜修更有七绝《梅花诗》百首,蔚为大观。疏香阁前植有梅花数株,阁名由此而来。现存的这株腊梅,为叶小鸾当年亲手所植,高约3米,树冠直径也约3米,虽历经四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但依然老树虬枝,到了冬天在寒风中吐蕊开放,清香溢远。一是太湖石。腊梅的根部周围,拥立着数块形态奇异的太湖石,在遗址宅基四周也还有散落之石。叶绍袁《自撰年谱》中道:“崇祯五年(1632),夏天大旱,湖水为涸,湖底垒垒耸迭,俱太湖石……取载而归,儿女好事,摛辞而记。”这些太湖石,即是从分湖中取回的,叶小鸾的《分湖石记》,所记即此。


午梦堂遗址腊梅与太湖石








柳氏与柳宅

在北厍集镇上有午梦堂陈列馆,建在树萱堂柳宅。该宅俗名新厅,是北厍柳氏“绿荫堂”的后续建筑,建于民国初年,主人柳书城,字景明,号无痴,生有一子一女,女嫁莘塔凌元培(曾任国民政府芦墟区区长)。堂名“树萱”,意谓种植萱草,萱草俗名忘忧草,《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后以“树萱”为消忧之词。


午梦堂陈列馆


柳宅在抗战期间曾历劫难。1942年2~3月,侵华日军在吴江东部地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芦莘厍周大屠杀事件,北厍是一个重灾区,在多起惨案中,柳宅荷花池惨案便是其中之一。日军在结束“扫荡”撤走后,单从柳宅荷花池里扒出来的尸体就有200多具。柳家的住宅是全镇最大的,日军的司令部设在这里,抓来的群众也关在这里。关押的人除个别人趁看守不注意,偷偷逃跑外,全部遇害。在遇害的人中,包括柳家一门男女老幼,有全镇的保甲长。当时,日军威逼很紧,维持会交出了“保甲簿”,保甲长除了外出的全部被抓。起初,日军要他们指认抗日的“忠义救国军”成员,最后,把他们也杀了。因此,保甲长们的尸体在上面一层。据曾目睹扒捞尸体情状的老人诉说,死者上身衣服都已被剥光,下身少数还穿着长裤,多数只留一条短裤,而旁边的一个池塘里全是衣服。当时正值冬天,可是因为尸体很多,又挤压在一起,已开始腐烂,满池血水,热气腾腾,底层扒上来的尸体已无法辨认,家属只能凭亲人所穿的裤子认领。池边满是尸体,死者家属呼天喊地,惨不忍睹。


北厍柳宅荷花池遇难同胞纪念碑


从此,这柳宅便成为无主财产,后被当地政府接管使用。新中国成立后,为北厍乡中心小学校舍,1958年改为北厍公社中学校舍,1970年后相继改为北厍公社党委办公室、北厍公社食堂和北厍公社招待所。2002年,树萱堂由北厍镇文化中心出资修复,辟为“午梦堂陈列馆”。2008年,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2014年6月,成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树萱堂,坐北面南,面阔5间19.5米,进深9.6米,上下两层,砖木结构。楼下沿走廊满堂落地门窗,楼上门面底座装有镂空栏杆,上配古色古香的窗页,庭院里原有砖石所铺设的“古瓶”“五福”等图案已修复如初。现辟为午梦堂陈列馆,与午梦堂遗址交相辉映,闪烁着缕缕“分湖诸叶,叶叶交辉”之光。


午梦堂陈列馆


北厍“四大望族”中的柳氏也是名闻遐迩。其血地在大胜村,被毛泽东誉为“人中麟凤”的著名近代爱国诗人柳亚子自不必说,其高祖柳树芳用20年时间收集分湖一带风土人情编纂成《分湖小志》《分湖竹枝词》,其曾祖柳兆薰写有长达39年的日记,记下无数史实,为邑人津津乐道。大胜村上有一座古桥,名胜秀桥,为拱形单孔石桥,系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该桥南北走向,跨大胜港,以别于分湖地区另一座桥来秀桥(“秀”指南宋末年抗元名臣陆秀夫),故名,初建无考,清乾隆八年(1743)重建,现存之桥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再度重建,柳树芳作记。桥上镌有对联:“古佛池边,众生普渡;太平庄上,君子攸行。”前几年,随着大胜村整体拆迁,此桥移建于黎星村莲荡南岸、张应春烈士陵园北侧,保持了原有风貌。


大胜村胜秀桥原貌


移建于莲荡畔的胜秀桥


位于大胜村的柳亚子故宅大屋在当年侵华日军制造的芦莘厍周大屠杀中也难逃厄运。“大扫荡”中的一天,一艘日军机船突然驶入大胜村东浜,登岸后狂叫搜捕“支那兵”,挨家搜查,乱抓村民60余人,当场杀害20多人。同日,邻村港上被日军杀害10多人,柳亚子先生的故宅大屋也被焚烧为灰烬。


大胜村淌水河埠原貌








北厍徐氏

北厍“四大望族”中的徐氏在西濛港,其所出的人物也甚是了得。一位是清初词人徐釚(1636—1708),字电发,号虹亭,晚号枫江渔父,康熙十八年(1679)召学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入史馆纂修明史。后因忤权贵归里。康熙帝南巡,两次赐御书,诏原官起用,未肯就之。另一位便是徐釚之孙清代名医徐灵胎,著有《兰台轨范》《医学源流论》《论伤寒类方》等多种医书,其墓现在吴江区江陵街道凌益村,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徐釚


徐灵胎墓







张氏与张应春墓

北厍“四大望族”中的张氏在葫芦兜村。村中有一个小漾,两头圆圆的,中间细细的,颇像一个大葫芦。漾畔建有张氏的祖宅“清承堂”,宅内有一书厅名“竹松书屋”,还有一座登之能远望到分湖烟波的书楼。张氏是耕读世家,清末秀才张农自小喜好吟咏,与四位堂兄弟并称为“葫芦兜五子”。民国6年(1917),张农加入了柳亚子等人主持的南社。张农之女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运动活动家、革命烈士张应春。张应春(1901—1927),出生这一天为农历十月初一,农谚中有句云“十月芙蓉应小春”,故取名为蓉城,字应春,号秋石。1919年,她考入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专门学校,接受“五四”以来的新思潮。


葫芦兜村旧影


张应春


1922年,张应春至松江景贤女子中学任教。在那里,她先后结识了共产党员侯绍裘和国民党左派朱季恂。不久,经侯绍裘介绍,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1925年11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翌年1月,作为江苏省代表,在广州出席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年10月,她被选为中共江浙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1927年“四·一二”政变前夕,张应春从上海抵达南京,遭国民党侦缉队特务逮捕。之后,被装入盛有石灰的麻袋,用刺刀活活戳死,抛入秦淮河中。张应春牺牲时,年仅27岁。


1922年,张应春(左二)毕业于上海中国女子体操学校


张应春牺牲的第二年,柳亚子寻找其遗骸,未果,便与其挚友沈昌眉及张氏亲属在北厍营建衣冠墓,请于右任题写“呜呼!秋石女士纪念之碑”。墓茔位于黎星村北莲荡滩,坐南朝北,以示向着张应春牺牲之地——南京。1995年4月19日,张应春烈士墓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汾湖高新区对张应春烈士墓园进行了修缮。


张应春烈士墓旧影


张应春烈士墓北侧莲荡


修缮后的张应春烈士墓


张应春纪念馆


在张应春烈士墓西侧葫芦兜村现今还遗存着张应春故居,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葫芦兜漾的东侧有一幢三开间一厢屋的平房,便是张应春当年居住之地。在这里,张应春度过了童年与少年。16岁起,她随父亲至黎里读书,期间只在假期回到这里。20岁起,张应春离开黎里赴外地就学、任教,奔走革命,居住在这里的时间有两段时间长一些。一是1922年冬天,她因患足疾中断任教,从外地回乡来诊治,至翌年秋天病愈,前往松江任教;一是1926年年底,她因积劳成疾,返家来诊治休养,至翌年4月7日连接侯绍裘三封急电前往南京赴职,从此,再也没能回来。


张应春故居旧影


修缮后的张应春故居








内省堂

北厍还有一座古宅,名内省堂,系明代建筑,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宅在梅墩村,原建筑共有三进,现存最南的一进——内省堂及堂前的砖雕门楼。该宅由明万历年间北京监察御史山东籍李某建造,以作为告老隐居之所,后赠予其舅兄潘羹五,后又转卖给了柳氏。堂名“内省”,意谓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


内省堂


内省堂的屋顶为硬山,九界,三开间,另有耳房两间,建筑本体东西长18.7米,南北宽9.15米。凝望此堂,只见缕缕青藤爬在斑驳的墙壁上,给人一种苍古的感觉。堂前的砖雕门楼用清水细砖砌筑,上面的雕刻分为四层,第一、四层为花卉图案,第二层为戏文人物,第三层为“凤穿牡丹”等图案,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历经沧桑,均已有破损,但门额“绪缵东阳”四字清晰可见,系由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书,楷书阳文,其中的“东阳”为春秋时古邑名,一在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县境内,《左传·哀公八年》:“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一在齐地,在今山东省临胊县境内,《左传·襄公六年》:“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这两个地方均在山东境内,与宅主李某系山东人氏是相吻合的。内省堂前有着一条不算短的石板路,从中可想象出当年此宅的一些气概。


内省堂侧影



内省堂砖雕门楼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吴   英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陈志强、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吴江县芦墟镇业余文工团的人与往事

2、见证2500多年历史的平望韭溪

3、黄积云:从上海到陕甘宁

4、回忆观音弄小学

5、菱角,此味最江南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