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民国初年,黄氏后人黄玉书接手“生禄斋”。黄玉书曾任芦墟商会会长,西塘“振泰南货店”和金泽“万昌盛南货店”都有股资。黄玉书还是芦墟中学的创始人之一。1947年8月,黄玉书联同镇上绅士王荫乔、沈颖若、夏蕴文、陆铭之、柳公望等人成立“吴江私立分湖初级中学”董事会,黄任董事长。
“生禄斋”在黄玉书掌管下,日益兴旺。上世纪30年代,芦墟奇人唐之复曾为“生禄斋”写过一副对联:“生元者则众恤足,乐在其中更知福”。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氏“生禄斋”划为国有,它与“糖烟酒批发部”“三乐工场”一起成为“国营芦墟糖烟酒商店”的三个部门。
非常巧合,当时袁憩堂的后人袁金林,在黄氏无继的情况下,出任国营“芦墟糖烟酒商店”经理,侄子袁小春则于1980年进入“生禄斋三乐工场”苦练糕点制作技艺,包括制作各类糕点品种多达四十种,烘烤的、油炸的、煎的、蒸的、炖的无所不能。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转制、买断政策的实施,袁小春和其他同事相继离开了糕点制作岗位。袁小春虽然离开了“生禄斋”,但糕点制作技艺并未丢失。在这段非常期间,遇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他还是会做些拿手的糕点,特别是月饼,用来馈赠亲友。1998年年初,迫于生计的袁小春在袁家墙门旁自家的门面店里,开了家“长生食品店”。但四年后还是被迫歇业。
2009年8月,吴江市文广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袁小春的“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名列其中。2012年,“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列入吴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6月,“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袁小春开始从烘箱、粉碎机、切糕机、食品箱,到各类刀具,一点一点置办家当,重建糕点制作的整个系统,重操旧业,再现“生禄斋”当年风采。
2014年11月16日,袁记“生禄斋”在黎里古镇老街开业。民间文化学者张舫澜先生为开业题诗一首:“曾为紫禁贺中秋,半属王孙半属侯。舌上津生绵桂露,云间月好豁星眸。甜因蜜重怡难舍,香是花多滞更流。莫道江南烟雨好,盘中滋味欲何求”。笔者为“生禄斋”题写了匾额,并书写了由张舫澜先生所撰门联一对:“生意源开通禄马,小炉火旺袅春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