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中秋佳节,品读黎里月饼的前世今身
查文荣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中秋佳节

品读黎里月饼的前世今身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在黎里乡贤文化研究会“南社雅集”的馆藏里得到充分体现,正如人们所说的“诗与远方”和“人间烟火”并存。也就是说,这里除收录大量黎里乡贤名哲等史料,还有许多与百姓相关的生活资料。


中秋节就在眼前,我们不妨来黎里品读以“诗”串联而成的黎里月饼的历史。首先从视觉上满足一下我们的欲望,来欣赏十多份民国时期、上世纪60至80年代和目前正在使用的黎里月饼商标纸。商标纸尺寸、色彩和设计各不相同,古朴与精致相融,琳琅满目,回味无穷。





? 商标纸(查文荣提供)




“黎里月饼”即黎里“生禄斋月饼”,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而黎里“生禄斋月饼”的前身则是芦墟黄渭阳、徐生官始创于清乾隆年间的黄氏“生禄斋月饼”。


清朝乾隆年间,芦墟黄渭阳,多次考秀才名落孙山,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于是弃学经商。黄渭阳的表兄叫徐生官,在苏州“稻谷香斋”糖果茶食店作坊里做工十年,不被老板重用。一次他回芦墟探亲,来到黄渭阳家中。经过筹划,两人决定合开月饼工场。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八月初五正式开张营业,店名取为“生禄斋”,带有“圆满生财”的意思。开张第一天,仅半天工夫500个月饼便销售一空。第二天做了800只,第三天做了1000只,也一销而尽。从此“生禄斋”月饼名声大噪。




? 芦墟古镇






到了嘉庆末年,徐生官夫妇相继谢世,其子不肯继承父业。黄渭阳考虑再三,为保住“生禄斋”的品牌,将当年筹集的资金及现在的家业以现金折价,分给徐生官的儿子一半,将“生禄斋”改名“黄生禄斋”,独家经营。


据《芦墟镇志》记载: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时,微服私访,看望为母服丧回乡的陆燿。陆燿一生为官清廉,清节为当时第一。乾隆皇帝为表彰其廉洁,用满、汉文写下“龙章宠锡”四字。陆燿将此制成蓝底金字竖匾,挂于院内仪门上方,这是芦墟东北街“竖头斋匾”。陆燿在芦墟家中招待乾隆皇帝,茶点中就有“生禄斋”月饼,乾隆赞不绝口。从此“生禄斋”月饼便成了贡品。




? 陆燿


后来,黄生禄因年迈,便将“生禄斋”交给了儿子黄宝书。黄宝书是芦墟镇上的年轻才子,在打理生意之余,喜欢与文人打交道。黄宝书还善于绘画,绘有《春风啜茗图》,叶兰生、柳清源等前辈都为他题诗。他的叔叔黄冈更胸怀锦绣,与郭麐、柳树芳(柳亚子高祖)、陈梦琴、许竹溪、费梧亭等酬唱不断,黎里、北厍、莘塔、青浦、嘉善一带的文友也曾在黄冈的“疏花馆”集会联吟,黄宝书也参与其中,留下不少诗篇。


黄宝书等人的文会居然打动了吴江知县蒋犀林。蒋犀林也好文墨,被推为“词坛名将”。陆少甫之父陆廷桢有诗赞:“社招群彦搜江管,祠傍三高试翰莼”。有一年,正赶上七夕,蒋犀林抽空来到芦墟黄家。黄宝书作《甲子七夕,同人宴集》:“蒋侯夙号词坛将,二十八宿心胸罗。公余无事饶逸兴,蓬门忽枉高轩过。年丰物阜酒价贱,吾曹日日供颜酡。一樽预订此重集,中秋圆月青铜磨”。他希望当年中秋蒋犀林再来芦墟。


当年,陆燿用“生禄斋”月饼款待乾隆皇帝,使“生禄斋”月饼成了贡品而名扬天下。到了道光年间,“生禄斋”分店开到了黎里,黄宝书感念陆燿的帮忙相助,便决定黎里“生禄斋”分店的一切事务交由黎里陆氏掌管,因为黎里陆氏与芦墟陆氏均系三国陆绩后裔,至今,黎里镇东还完好地保存陆氏宅院,有著名的砖雕门楼“怀橘清芬”。



?黎里古镇老照片
?黎里老街






李堂是道光年间的诗人,当时在朝为官,黎里画家邱寿朋是他的侄子。某年中秋节,邱寿朋给他寄去了黎里“生禄斋”月饼。李堂就写了《寿朋侄惠黎里月饼》诗:“人来西湖曲,路遇竹林贤。匆促苞苴寄,寒温书札芟。松陵冰解冻,圆似镜开函。相对楼头月,思余老更馋”。黎里蔡丙圻在编写的《黎里续志》中也写道:“月饼,随处都有,出黎里陆氏生禄斋者,制配精而蒸煎得法,驰名远省。都下名公有从轮舶寄购者”。说明道光年间黎里陆氏“生禄斋”月饼不亚于乾隆年间的黄氏“生禄斋”月饼。


? 黎里生禄斋月饼包装纸(查文荣提供)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下吴江,直奔平望、黎里。最后黎里被攻破,“生禄斋”被迫暂时关门停业。 


民国初年,“生禄斋”由恒丰泰布店老板接管,当时店址在黎里中市街,主要经营糕点茶食、糖果南货,尤其是自制的月饼,远近驰名,远销京城。1923年4月,恒记“生禄斋”在《新黎里》报刊登了广告。不久“江浙战争”爆发,黎里恒记“生禄斋”关店歇业。后来由里人俞士城接手,把“生禄斋”食品店开在“紫阳观”。





? 民国《新黎里》刊登生禄斋广告(查文荣提供)







黎里有位叫朱瑞春的少年,曾赴苏州“野荸荠号”学业,1924年就业于吴江同里“谷乡村茶食店”。1936年,朱瑞春积累了一笔资金,回到黎里接手俞记“生禄斋”,自己创业,生产糕点月饼。



? 民国时期生禄斋月饼包装纸

(查文荣提供)



新中国成立之初,除朱瑞春夫妇外,还有5名职工,1956年转为公私合营商店,全店有13人,其中职工10人,1965年转为“国营黎里紫阳观食品商店”。上世纪70年代由西塘人张氏接手“紫阳观食品店”,工场移至黎里东亭街。


1998年,“紫阳观食品店”由徐春林承租,仍然回到“紫阳观”原址,基本特色保持依旧。后因失火,“紫阳观”门面尽毁。到了2016年,“紫阳观食品店”由毕海荣接手至今。毕海荣聘请了四五位师傅生产糕点,最年长的已76岁,但经验丰富。


?紫阳观月饼包装盒/紫阳观糕点包装盒

(查文荣提供)



回过头来,再说一说芦墟黄氏“生禄斋”的情况。据柳亚子曾祖柳兆薰的《柳兆薰日记》记载,咸丰年间,太平军进攻吴江,柳兆薰等避难上海洋泾浜东行弄。到了1862年下半年,黄氏“生禄斋”无法正常营业,黄宝书与好友袁憩堂(袁黄后裔)商量后,将“生禄斋”搬到上海外洋街,当时袁憩堂也入了股。10月25日那天正式开张,柳兆薰应邀参加了这次开业庆典,他在日记写道:“昨夜雨,今晨北风未透,饭后,衣冠至外洋街贺生禄斋开店,至则与黄森甫(即黄宝书)、袁憩翁(即袁憩堂)道喜。生意颇闹……”。后来时局太平,又回到了芦墟重新开张。为彻底摆脱原料长期受苏州批发行欺骗和敲诈的被动局面,黄氏“生禄斋”自己开原料批发行。黄宝书还联络镇上的同行“懋福和”和“协隆”等,集到了数万元资金。接着在上海洋行街开了“同益批发行”。三家通力合作,生意兴隆。由于黄宝书年迈,便将店产传给了黄鸣谦、黄振吉兄弟。


?《柳兆薰日记》


到了民国初年,黄氏后人黄玉书接手“生禄斋”。黄玉书曾任芦墟商会会长,西塘“振泰南货店”和金泽“万昌盛南货店”都有股资。黄玉书还是芦墟中学的创始人之一。1947年8月,黄玉书联同镇上绅士王荫乔、沈颖若、夏蕴文、陆铭之、柳公望等人成立“吴江私立分湖初级中学”董事会,黄任董事长。


“生禄斋”在黄玉书掌管下,日益兴旺。上世纪30年代,芦墟奇人唐之复曾为“生禄斋”写过一副对联:“生元者则众恤足,乐在其中更知福”。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氏“生禄斋”划为国有,它与“糖烟酒批发部”“三乐工场”一起成为“国营芦墟糖烟酒商店”的三个部门。


非常巧合,当时袁憩堂的后人袁金林,在黄氏无继的情况下,出任国营“芦墟糖烟酒商店”经理,侄子袁小春则于1980年进入“生禄斋三乐工场”苦练糕点制作技艺,包括制作各类糕点品种多达四十种,烘烤的、油炸的、煎的、蒸的、炖的无所不能。


? 袁小春在制作糕点(查文荣提供)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转制、买断政策的实施,袁小春和其他同事相继离开了糕点制作岗位。袁小春虽然离开了“生禄斋”,但糕点制作技艺并未丢失。在这段非常期间,遇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他还是会做些拿手的糕点,特别是月饼,用来馈赠亲友。1998年年初,迫于生计的袁小春在袁家墙门旁自家的门面店里,开了家“长生食品店”。但四年后还是被迫歇业。


2009年8月,吴江市文广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袁小春的“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名列其中。2012年,“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列入吴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6月,“生禄斋苏式月饼”制作技艺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袁小春开始从烘箱、粉碎机、切糕机、食品箱,到各类刀具,一点一点置办家当,重建糕点制作的整个系统,重操旧业,再现“生禄斋”当年风采。


2014年11月16日,袁记“生禄斋”在黎里古镇老街开业。民间文化学者张舫澜先生为开业题诗一首:“曾为紫禁贺中秋,半属王孙半属侯。舌上津生绵桂露,云间月好豁星眸。甜因蜜重怡难舍,香是花多滞更流。莫道江南烟雨好,盘中滋味欲何求”。笔者为“生禄斋”题写了匾额,并书写了由张舫澜先生所撰门联一对:“生意源开通禄马,小炉火旺袅春烟”。




? 生禄斋月饼包装盒(查文荣提供)










目前,黎里毕氏“紫阳观”与袁氏“生禄斋”同时并存。两家食品店生产品种繁多,有饼类、糕类、酥类、糖类。还有雪饺、麻条、雪泡、胶切芝麻片等。两家食品店适时增加各种口味的糕点,包括盐味、低糖、无糖、低油品种,更加符合现在人们的口味。




? 黎里紫阳观/“生禄斋”门面

(查文荣提供)








“皕年光阴皕年路”。“生禄斋”“紫阳观”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与社会同命运,与时代同进步。在非遗食品的背后,是老百姓生活与生命的延伸,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 生禄斋荣誉牌(查文荣提供)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李星雨

◆ 美 编:沈思思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查文荣、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从太湖鹅说起

2、我们学校的春天——忆我在盛泽中学的学生时光

3、一个曾在老山战场出生入死的吴江人——追记“9·23”战斗的功臣陈咏贵

4、家门口的“船博会”

5、西溪庙港与西邱庙港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