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3月18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忆震泽池塘桥小学
曹庆林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

     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支持,我的动力!




1956年,我小学五年级,就读的震泽藕河坊小学停办了,我被转学到震泽镇中心小学。震泽镇中心小学的校址在池溏桥旁,所以又称它为池塘桥小学。当时在震泽镇及其周边的诸多小学中,中心小学的历史最悠久、师资力量最强,称为中心小学就表示其有示范、指导的辐射作用。


池塘桥小学旧址(作者于2023年


中心学校的环境优美,池塘桥畔是典型的水乡景观。池塘桥东侧有个拱圈门,给小街和小桥增添了特别的神韵。池塘桥的东北角有座水埠亭,亭角高翘。与它相连的住宅临水开着一排短窗,犹如一艘停靠岸边的画舫。池塘桥下的通泰河自頔塘市河向北通往太湖。池塘桥的南边是观音桥,桥上有庙。池塘桥的北边有座精致的石拱桥叫虹桥。池塘桥西南角的楼房下有临水的廊街,设有水埠和美人靠。河面上停满了船只。


池塘桥(作者提供)


池塘桥向西二十米处即是中心小学,学校大门朝南。校园内有三幢平房作教室。每幢平房有四个教室,正好容纳六个年级十二个班。总共有学生五百多人。


校园的中间是学校的大会堂,这是一座敞开式建筑。它的东侧主席台后有一面墙,其它三侧都是通透的,只有支撑屋顶的柱子,不设墙壁、门窗或栏杆。这儿是学校召开大会的地方,下雨时也常在这儿上体育课。


大会堂的北边是五、六年级教室。南边是一、二年级教室,再往南则是学校的大门和围墙,教室和围墙间是小花园,种满了各种鲜花和树木。大会堂的西边是南北向的主干道,从主干道由南向北走,左边首先是一段围墙,然后是三、四年级的教室,再往北就是大操场了。操场很大,设有篮球场、沙坑、双杠与单杠等体育设施。操场四周都是高大的白杨树。


池塘桥小学平面示意图(作者绘)


操场的东边有一座四棱锥形的纪念碑,四周有铁链栏杆围绕。这个碑是为纪念震泽教育家周积理(苕墅)先生而建的。周先生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与夫人朱金珍自筹经费创办了震泽淑群女子小学,这就是池塘桥小学的前身。藕河坊小学的沈善德先生在解放前也曾担任过中心小学的校长。


周积理先生纪念碑(作者绘)


我在中心小学的乙班,班主任费斯德是位年轻教师,长得很英俊。费老师讲究着装,总是衣冠楚楚、神采奕奕的。他冬天爱穿一件黑色的呢大衣,很是潇洒。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又平易近人。可能是我原先所在的藕河坊小学的教学质量较高,来到新的班级里我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的各门功课大多是5分,没有得3分的。那时向苏联学习取消了百分制,采用五分制。我们进修的课程有语文、算数、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和图画。我最喜爱的是图画课,当时已有各年级专用的美术课本,其中有名画欣赏,印刷精美。


由于我各科成绩好又听老师的话,并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我便成了佼佼者。曾有一个低年级的班主任邀我去她的班上给同学作学习方法的介绍,其实我学习并非特别用功,却也推辞不了。1957年的六一儿童节在虹桥东侧的震泽剧院召开庆祝大会。我被选作全镇少先队员代表在大会上讲话。


在这次大会上,我还参与了一个童话歌舞剧的演出。剧本取自当时的一份杂志,已忘了剧名。全由费老师策划、导演。我们戴着硬纸板做的多种头饰,表示扮演的各种小动物,如仙鹤、小鹿等。舞蹈动作简单而幼稚,但我们却演得很认真。


1957年6月,吴江县中、小学毕业生代表大会在县人民大会堂召开,参会代表有应届和历届中小学毕业生。我被推荐为代表,震泽镇的应届小学生代表共有三人:龚之娟、沈雪荣和我。我们一起坐汽车去松陵镇,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坐汽车。我们在县人民大会堂开会,住在县招待所。会议开了两天,主题是若升学考试失利就要准备去农村当农民,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上山下乡动员会。返校后我写了一篇讲稿,经过费老师修改后我在学校大会堂开会时念了一遍,完成了传达任务。


营火晚会(作者提供)


小学的最后一年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高光时刻,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年学校在大操场上举办的营火晚会。那是在毕业前夕的一个晩上,微风习习,繁星点点,全校少先队员在操场上围成一个大圆圈。在操场中心已准备好了十多根粗大的树干搭成的圆锥体,其中塞满了小树枝。首先全场起立高唱少先队队歌,少先队大队旗在两名火炬手的护卫下绕场一周。然后主持人一声令下,火炬手就将营火点燃。火苗一下就窜到两米多高,火焰像一群快乐的精灵在舞蹈。火堆中爆出的火星翻腾着飞向天空,与天上的星星交织在一起。这是一场欢笑与歌声的盛宴,在熊熊火光的照映下,每个班级都有合唱或舞蹈演出。而我与同班的小胖子同学徐心荣表演了一出诗朗诵《八月的营火》,这是我们当时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是诗人邵燕祥写的一首诗:


“再加上一把松枝吧,让营火烧得更旺……我们在火光下,誓言要前进,不畏艰难险阻,为了理想而战……”


《八月的营火》


营火象征着希望和力量,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人生征途上战胜一切艰难和险阻。



END




责编 | 王秋蕾

美编 | 潘   莉

审核 | 王来刚

图片 | 曹庆林、网 络

※※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吴江人终于圆了高铁梦

2、灶具、燃料变迁  话生活日新月异

3、蛇年说蛇

4、“头”要紧——理个“发”

5、吴溇老街的烟火人间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