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吴江县芦墟镇业余文工团的人与往事
郑一冰

“吴江通”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一张老照片,总有许多故事,能看到一个时代的风貌。“吴江县芦墟镇业余文工团”主要人员合影照,背后包含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芦墟小镇的文化往事。寻访多位当年活跃在文工团,如今饱经沧桑的老人,听他们讲述当年场景。一个个鲜活的脸庞,一场场精彩的演出,纷呈眼前。





人 物



照片人物:

前排左起:陈明观、王铁官、任祖兴。

后排左起:顾月英(阿圆)、陈雅观、岑伯和、王庭章、吴明宝。如今,唯阿圆、陈明观老人健在,惜阿圆双目欠明。


陈明观 93岁

陈明观(1930~ ),现住浙江嘉善县陶庄镇金湖村143号。父亲陈应生,芦墟白荡湾人,在镇上摆一水果摊。陈明观从小读私塾,三年级转到中心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在秦永鑫水果行学生意,店是姐夫秦昌官所开。1956年四家水果店合并,1958年为集体商业水果批发店。退休后,到水泥厂花圃,种花十年。培育的菊花曾参加吴江花卉展比赛,在平望展出时获奖。七十岁过后,到陶庄龙华村,与女儿家同住,现是嘉善“手工制作风筝”非遗传承人。

当年在文工团负责总务,制布景,采购物资。手巧,会动脑筋。曾去上海采购乐器,去温州采购机关枪道具等。觅得小鼓,心小,发声脆,为指挥乐队必备。


陈明观获奖证书陈明观现住址陶庄龙华村
            


笔者采访陈明观


王铁官(1927 ~1979),祖籍苏州,老家在道前街。13岁小学毕业到旧学前裁缝铺学生意。父亲过世早,母亲在同里亲戚家做事,姐姐嫁芦墟袁金林,遂迁来芦墟。住在西典弄,在弄口开一小裁衣铺。解放后并入缝衣社,后成立芦墟服装厂,任过厂长,是当家裁剪师傅。当时服装厂有一商标“敦煌”,就是王铁官设计、注册,图案为飞天仙女,服饰飘逸,请画家凌立如所绘。后服装厂关闭,商标转让,卖了好几万元。

王铁官聪明好学,兴趣广泛。做事认真、思维敏捷。会打篮球,因人偏矮小,后改做裁判。喜打牌,常与人打包分。精下象棋,曾获芦墟工会象棋比赛第三名。

加入文工团较早,为文工团导演,凡看过的演出,就会教人演,且要求高,会挑人,即便这人没演过戏,认定适合什么角色,经教后真能上台。缺演员时,自己能顶上,多串演反角。《卖红菱》中演薛景春。《母亲》、越剧《盘妻索妻》中也都担任角色。《黄埔怒潮》演反角。上台也能扮老生,在《雷雨》中扮周朴园,其他剧演过土地公公等。

王铁官给人的印象是嘴上总叼着烟,烟瘾大,一天下来不见烟蒂,当时香烟没咬嘴,他是头接尾火不灭,让烟飘进鼻孔,是为薰烟。这位才子过世早,也许跟抽烟有关,甚可惜。王铁官过世,文工团随即衰落。


任祖兴,鱼行会计,后调北厍冰厂,为文工团当家小生。


顾月英,现住养老院。人都称叫阿圆,北栅顾大丰顾家人,早先在顾大丰口开烟纸店。合作社成立,在商业烟杂店工作。阿圆在文工团扮老旦,嗓音沙糯,唱声送得远,有名家杨飞飞韵味。


陈雅观(1934~2018),开布店,中共党员,任文工团团长。人和气,协调能力强。负责酬经费,曾用家里的被面让王铁官做戏服。一年将近春节,王铁官手上有几套人家春节结婚用衣裳,前半年就定做。王铁官闭门赶工,陈雅观很耐心地在门口劝说:“铁官,今天彩排,你不到排不成,去排下再来做手里活。”铁官在门内急呼,“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人家明天要来拿的。”一时没了声音。过好一会,铁官开门出来倒开水,门一开,只见陈雅观静静立在门口。于是拉了就走,衣服只得开全夜完成。


岑伯和晚年像


岑伯和(1935~2018),祖籍甪直,随堂兄岑叔康迁芦墟,虽只上四年级,但一手字写得漂亮。在鱼行学生意,解放后在岑叔康桐油店帮工,1954年到朱家角造纸厂工作了几年,经介绍娶无锡荡口华家小姐为妻,回芦墟草纸厂工作,后在国营旅社工作。伯和会多种乐器,善扬琴。心灵手巧,做样像样。如化妆,在一次县汇演前,参加过一次化妆培训,回来后主角就由伯和化妆,经伯和手,演员面相个个添几分神气,大眼睛,挺鼻梁。

伯和喜欢热闹,口头禅:“只要闹猛、有劲”。喜好在文工团做事,在朱家角工作时,每逢年二十,就迫不及待回芦墟,春节期间,是文工团活动的主要辰光。伯和夫人为岑家生下两个儿子,一家四口生活就靠伯和低微的收入。镇上领导看到伯和一心在文工团,家里照顾少,破例将其夫人安排到环卫所,是倒马桶的活。他夫人初中毕业,倒了两年马桶后,在环卫所当会计。环卫所原是底层工作,后转为事业编制,他夫人退休工资不菲,也算是好人有好报。

进入本世纪后,芦墟虽没有文工团,伯和仍是秧歌队、老妈妈演出队常请的指导老师,文化活动的活跃人。


岑伯和指导秧歌队排练


王庭章,印刷厂工作,主胡,作曲。后调去震泽。王庭章后离开文工团,是芦墟一大损失,后作曲由装卸社的王桂林担任。


吴明宝,地下共青团团员吴宝雄的侄女。在上海工作,曾是上海普陀区演出队的。逢节回芦墟,应急救场演花旦,替张金珠。曾演《黄埔怒潮》。


场 地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管理逐渐完备,芦墟镇成立各街道,组织宣传学习,有读报组。西南街读报组在许氏跨街楼里,读报组的年轻人,由街道组织成宣传队,配合各项运动,作宣传演出,大多自编自演。如镇反、除四害、讲卫生,多为表演唱。抗美援朝演过活报剧。这批宣传队的青年,便是文工团的前身。这张文工团合影照,拍摄地在东南街,许康侯家“师让小筑”花园内,现檀家桥弄底。许康侯是南社社员,办过《芦墟报》,于1953年过世,其家人去了上海,让一个叫老王的帮看院子。王铁官与老王相识,提出借两间当文工团聚会时用。进出在杭氏跨街楼南弄堂走。时院子内很荒凉,常有蛇、狐狸出没。陈明观曾一次夜里,踩到一条火赤炼,幸好一口咬在门上。

照片由芦墟照相馆朱同庆摄影。朱同庆,陶庄人。照片背景是花台,内种有南天竹。“吴江县芦墟镇业余文工团”是面团旗,白底浓黑的字。是陈明观到上海买乐器家什时定做的,费用当时在“水果批发店”报销。

演 剧

上世纪五十年代组织成立的“吴江县芦墟镇业余文工团”,前身宣传队,演员来自刚进合作社的商业、手工业单位年轻人,义务参加排练演出。1951年镇工会成立,用东栅柳泗臣家四进房子。在第三进大厅建有一舞台,文工团排演就到镇工会。时工会负责人王宗明、钱树雄,职校刘校长常来关心文工团,算是归镇工会管。1953年成立芦墟文化站,文化站设在镇工会,直接指导文工团。文工团主要演员有:花旦张金珠、沈丽萍、金钮英、许桂珍(后二位为竹器社,人称淘箩姑娘);小生陈顺官、朱寿年、任祖兴;越剧小生吕桂珍;花旦罗巧根;老生王铁官;越剧老生阿圆;大面顾生福等。

最早演出有《打面缸》《桃花村休妻》等小戏。配合土改、婚姻法颁布,演出《王三卖豆》《小姑贤》等小型剧目。抗美援朝胜利演出《金黛莱》,借铁器店工人当战士,特到上海去观摩后,回来排演。1954、1955年排演《罗汉钱》《牛郎织女入社忙》《堂断借妻》等。

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后,文工团排过一出自编剧《孙悟空下凡》,剧情是成立了人民公社,社员生活幸福,连孙悟空都羡慕要下凡,来加入人民公社。由施兆其扮演孙悟空。


《孙悟空下凡》孙悟空扮演者施兆其近影


1961年排演《五姑娘》。《五姑娘》是芦墟一带传唱的山歌,喜欢唱唱的人都会几段,“结识私情”最为流传。文工团根据流行唱段,改编成沪剧。由阿圆扮五姑娘,任祖兴扮徐阿天。这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省民间文艺家采风收集的《五姑娘》山歌要早得多,可惜当时改编的剧本没有留下。

 宣传灭钉螺,演出《春满水乡》获得好评,并参加吴江汇演。自编沪剧《路考》,在县文艺汇演得奖,讲的是一位回乡青年,用学到知识改善农作物,并获得姑娘爱情。自编剧《一天半》,讲民政女干部帮解决两个儿子抚养老人矛盾的故事。黄振荣、黄振云弟兄是老高中生,当时都能创作剧本。


《春满水乡》剧本书影 编剧黄振云
《一天半》唱段谱

  

自编剧《一天半》剧本


1962年下半年,演出全本沪剧《雷雨》,为文工团全盛时期。三年自然灾害将结束,百姓渴望新的幸福,需要文艺演出丰富生活。文工团演员都积极参与,没有报酬,演出后吃个大饼,算是美餐了。由张金珠演四凤,沈丽萍演繁漪,阿圆演鲁妈,王铁官演鲁贵,王君沅演周朴园,陈顺官演大少爷周萍,朱寿年演小少爷周冲。乐队,主胡王庭章,二胡曹玉奇、沈小雄,扬琴岑伯和,琵琶、月琴韩炳南,点鼓(指挥)徐跃民。当时朱寿年瘦小,穿背带西装短裤,白短袖衬衣,头发油光,手拿本书,在台上跳跳蹦蹦,口叫“姆妈、姆妈。”一时成为时尚。沈丽萍演繁漪,有评价说很接近原著人物气质,演技出色。张金珠是牙防所领导焦天才的夫人,人靓丽,细长眉笑时如一弯新月,特甜美。演出在芦墟剧场,檀家桥东老戏馆,场场客满。


朱寿年(右一)剧照


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反”“五反”运动期间,文工团停了段时间。文革前期又曾中止,直到1968年重新组织文工团,演出样板戏——沪剧《沙家浜》,文工团又到一个盛行期。当时的文化站长陈志毅对文工团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和促进。

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刘月珍扮阿庆嫂,陈顺官扮郭建光,王德忠扮刁德一,顾福生扮胡司令,许立德扮沙奶奶,顾元根扮叶排长。导演王铁官,主胡王桂林,点鼓阿松。


“芦墟阿庆嫂”刘月珍近影


芦墟中星大队看了镇上的演出,也组织一套班子,演《沙家浜》,到文工团来学。一个小地方,二套班子能演出大剧,可见芦墟当时文艺演出之兴盛。



芦墟文工团排演《沙家浜》时演员合影及演出照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演《红灯记》,夏天才扮李玉和,刘月珍扮李奶奶,李惠英扮李铁梅。也轰动一时。李惠英高举红灯的造型,有段时期是芦墟人心中最美的人。

演出自编剧《补锅》,内容为,有家大小姐,看中了一个补锅匠,一番磨难,终成美事。去吴江汇演得奖。女主角由李惠英扮演,李惠英是松春楼书场、茶馆老板李度的孙女,从小学过评弹,人长得漂亮甜美。

大年三十晚,吃过年夜饭到檀家桥戏馆看文工团演戏,是当时芦墟人的“春晚”。

改革开放后,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文工团慢慢散开,不再排戏演出。



 六十多年前的一张老照片,翻开一段老镇往事,一段江南古镇难忘年代的缩影。那悠婉、高亢的沪剧唱腔,似乎还在市河、跨街楼间回荡,让人怀念起那淳朴、无私、热情奔放的岁月。




END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王丽媛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郑一冰、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 稿 启 示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往期推荐:





见证2500多年历史的平望韭溪


黄积云:从上海到陕甘宁


回忆观音弄小学


菱角,此味最江南


同里听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