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年少时光的一点记忆
朱健琳

“吴江通”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毕业五十周年聚会留影<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近阶段,我们黎里中学初中毕业五十周年聚会活动搞得正欢,十排、六排,七排、五排,一个班接着一个班,热火朝天,大有追回年少青春,再活五十年之凌云壮志。


确实,我们是平凡又特殊的一代,身上有着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经历过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上过“戴帽子初中”,聆听过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的谆谆教导,在革命样板戏和革命歌曲浸润中长大,在学工学农学军中完成中学学业的一代。


纵然往事注定成为过去,但与岁月对望,一些斑驳的时光竟瞬间清晰起来,闪烁脑际,那是一帧帧褪色的胶卷,写满时间的故事,青春年少的欢歌。



玛瑙庵摆渡口


生长在水乡泽国,看惯了数不清的河、湖、荡、漾、浜等水流,可唯独“玛瑙庵摆渡口”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玛瑙春游(摄于1937年前)


多年前,黎里镇西头原来的轮船码头附近,有个“月湾漾”,河面宽阔,水流湍急,如果从那里去平望,得通过一个渡口,因附近有座玛瑙庵,所以被乡民称为玛瑙庵渡口,渡口碧波荡漾,深不见底,几分诡异几分神秘,就是那个渡口,记录着我们少年的浪漫和火热的青春。


▲三野四烈士墓(原址在平望王家坟,2003年迁入平望莺湖公园内)


记得还在黎里建新街小学时期,每到清明时节,学校都会组织高年级学生祭扫烈士陵墓,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目的地是平望的“三野四烈士墓”。在今天看来,黎里和平望近在咫尺,318国道车程也就不到半个小时,而乡间小道就更近了,可在交通闭塞落后、水道陆路并用的年月,这短短的十几公里路程,带着干粮水壶徒步走,对师生而言,实在是一次革命意志的考验。


▲渡口小船


因为小路比大道近约一半的路程,我们带队老师往往选择走小路。那是一叶没有人摇橹驶桨的小船,尖尖的船头前有一根长长的麻绳,连着河的对岸,而在船尾同样有一根结实的绳子系在岸边,没人经过时,小船静静卧在碧波上,有人经过时,行人就会把小船拉到身边,下船后再拉着通向对岸的绳子,缓缓从河面通过……


四周湖光水色,绿草泛青,却没有诗情画意,藏匿着的是无情的危险。这些,估计只有带队老师才能体会到,在我们这群十几岁少年眼中只有好玩和刺激。到了渡口,如同今天的孩子到了游乐场,除了兴奋还是兴奋,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五六个人一组,每一次老师都充当船夫,一船一船,慢慢地,把我们拉到了对岸。尽管事前老师已多次对学生进行了严肃的教育,总有几个调皮捣蛋鬼不安分,时不时左右摇晃着小船,害得胆小的女生发出尖厉的叫喊,还有胆大的把手伸向船沿边的水中,手上的水花撒向小伙伴……那是一种刺激中带着的快乐的感觉。直到全部渡完,老师的嗓子基本已经哑了。完成了惊险的“渡江”,我们又开始跋涉在崎岖的羊肠小道,穿村走寨,完成“三野四烈士墓”祭扫后回到学校,几乎是一队垂头丧气的残兵败将,不是衣服上裹着泥浆,裤管上有了水渍,就是腰背酸疼,脚下有了血泡。


可是到了第二年,我们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痛,照样激动得欢呼雀跃、兴奋不已。


今天,那个从黎里通往平望的渡口早已不复存在,当年的一湖碧水,一叶小舟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那里早就架起了一座叫玛瑙庵的大桥,宽阔的大道通向四面八方。



戴帽子初中


▲原黎里中学


我们是在1969年夏季读完六年小学,接下来该进入中学学习了。那年月,正值文化大革命热浪滚滚,属于“复课闹革命”的阶段,师生往往是一边教学,一边闹革命,所以正常的升学还是被时代忽略了,耽搁了。于是,我们就稀里糊涂留在当时的黎里建新街小学,就着小学的课桌,读着初中的课本,学着初中的知识,俗称“戴帽子初中”。初中班的教学工作是由小学老师担任的,当年的小学校长董宗林就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就是在那个时候学的。直到第二年秋季开学,我们才正式进入黎里中学初中部,和同样从小学“戴帽子”过来的高一届同学混编成了同一个年级。由于那时受文化革命红色影响,班级的编号是学部队编制的,于是,就有了五排、八排、九排和六排、七排、十排,也有了新排和老排的叫法。


那时有很多全校性集体活动,在中学礼堂里进行,不知是礼堂不够大还是便于进出,记得大多是按班站立着的。有时听刘克锦校长传达上级文件或布置有关活动事宜,有时站在那里听进驻学校的工宣队、贫宣队讲话,虽乏味,但也不敢轻易乱动,后面有老师的眼光盯着呢,只有举手报告,想上厕所,才名正言顺出去透了口气。



学校样板戏


关于初中时期的记忆,好像没有多少和文化学习有关的,可当年学校同学演出样板戏的场景,却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剧照


那时候,全国上下大唱大演革命样板戏,工厂、乡村、部队、学校、大街上的高音喇叭,小弄堂里的收音机,现代京剧样板戏令人振奋的铿锵声,无处不在,无人不晓。一点不夸张的说,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中老人都会有板有眼唱上几句或几段,样板戏里的人物,经典的桥段,阿庆嫂智斗刁德一,杨子荣深入虎穴大战座山雕,沙奶奶待解放军如亲人,李铁梅高举红灯立志继承革命志……都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成为那个时代最红最热的标志。


学校更是传播革命思想,高举文艺旗帜的重要场所,自然不会落后。那时候,学校有个文艺宣传队,简称“校宣队”,校宣队成员都是各班抽出来的文艺精英骨干,在课余时间排练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好像什么都排练,什么都演得像那么回事。那时候业余生活太枯燥了,当我们搬着二人坐的条凳,进入礼堂观看校宣队的文艺演出时,就像现在吃过年夜饭看春晚一样,那种感觉实太美好了。如果没记错,那些学生演员大都是本校高中部的学生,阿庆嫂——张建蓉,胡司令——沈惠龙,刁德——沈勇,沙奶奶——陈秀红,四龙——朱小龙……那时候,学校没有学霸仰望,只有这些演员同学是大家崇拜的对象,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明星,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在校园中熠熠发光,换今天的话,学校里的同学可都是他们的粉丝呵。


关于样板戏的余温持续很多年,直至今天,在某些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酒宴饭局上,偶尔还能听到一二曲字正腔圆的现代京剧经典唱段。


时光总在不紧不慢地前移,过去的风景已渐渐远去。不管是玛瑙庵渡口的小船,戴帽子初中的学习,还是样板戏欢唱的校园,记录着光阴的故事,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似水流年的每个瞬间,都有着别样的意义,别样的隽永。


愿我们的今天被明天细细珍藏,为后人串起一个个岁月的故事。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朱梦亭

◆ 美 编:朱宇婷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朱健琳、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同里船坊

2、元荡的水、元荡的桥

3、探秘吴王骊宫和荒天池

4、黄积云:从广州到北京

5、走进殷兆镛故居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