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9月07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忆半个世纪前的“大战红八月”
江南布衣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支持,我的动力!




2024年7月21日,晴,天气预报最高温度37度,早上5点40分,我在苏州河边的健身道上散步,正巧见到这一河段的保洁员,在河底搡水草。这搡刀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我随即拿出手机,拍下了这半个世纪前曾经干过的农活——搡水草场景,由此引发了记忆深处“大战红八月”这个主题。

吴江区笠泽路苏州河的保洁员在搡水草(江南布衣提供)

1974年,我从北厍高中毕业,回队参加生产劳动。那时候的吴江农村,都种植双季稻。七月下旬,前季稻开镰收割,又正值“小暑”“大暑”,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无论天气多么炎热,社员们都要半夜两三点钟起床,下田“开早工”。我们队里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从鸟叫做到鬼叫”。按照双季稻的生长规律来说:“立秋”以后栽插的秧苗会影响成活率和产量,后季稻的栽种一定要保证在立秋以前结束。因此,刚收割完,就要“抢种”第二季水稻,这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最劳累、最紧张的时候。那时候流行这样一句激励人心的口号:“上午一片黄,中午一片黑,晚上一片绿”。“双抢”首先要把收割完稻子的农田进行耙整,然后再将 “草塘泥”(一种用杂草和河泥沤成的肥料)挑到田里,再用人工均匀扎散,再耙田整平后,才可以插秧。

70年代初,我国的化肥工业还十分落后,化肥供应在计划经济年代尤其紧张。常言道“庄稼一只花,全靠肥当家”。农业生产使用的“肥”主要是“农家肥”,不仅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而且来源广泛、制作成本低,是纯天然无公害肥料。

每年“双抢”阶段,我所在的生产队都要去弄(方言,用汉语说等于“捞”,以下统一用“弄”)水草。弄水草,如果不出远路,一般都是两人组合,可以当天回来。如果到太湖里去弄水草的,基本上是以大队为单位,每个生产队出两条以上的农船,配备人数在3至4人之间,十多条农船组成一个编队,有挂桨机的水泥船拖行。我家离太湖要三四十公里路程,为了争取当天来回,都是在凌晨两三点钟就要开船。

到太湖弄水草,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人站在船上,用两根竹竿伸到水草丛中撵(俗称撵水草),撵水草相对其它两项,是属于比较悠闲舒适的劳动。第二种是人站在船上或直接下到河岸边的水里,用搡刀搡(俗称搡水草)。搡刀由牛角形的生铁制作而成,装在一根四五米长的毛竹上。搡水草首先要在水流的下面二三十米处围上一圈麦柴辫,这样搡出来的水草就会顺着水流飘到麦柴辫处堆积在河面上,便于回收入船。搡水草时,人站在船上或水中向前用力推动搡刀,浓密的水草随着搡刀的连续向前推行,大量的水草不断地冒在水面上,顺着水流乖乖地聚向拦截的麦柴辫处,等到搡好水草,人从河里出来,便可打捞上船。第三种是人直接下到太湖里,多人组合,分布在农船的左右两舷(俗称摸水草),这样便于把摸到的水草直接扔进船舱里。


1975年作者在大队广播室(江南布衣提供)


1975年,我是大队的团支部书记,那年双季稻移栽即将进入尾声,我们大队组织基干民兵和共青团员,由大队支部书记和民兵营长带队,去太湖弄水草。为节省路上往返时间,准备在太湖边上过一夜,这样也可以多弄点水草。记得那天,我们是早上4点左右出发的,我是团书记,坐在头船。船队过同里以后,我这个从未在挂艄机船队当过舵手的毛头小伙,竟然大胆地提出要当一回舵手,民兵营长坐在我边上当师傅,以防关键时刻能及时出手。船队经过瓜泾港后,不久就进入了太湖,当大家在水中摸了一个上午后,收获蛮大,就把船停在芦苇丛中的水道上,开始吃中饭。中饭吃过后,没有顾得上休息,摸水草工作继续进行。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突然从芦苇深处窜出五六条小舢板,大概有十二三个人,操着我们听不清的外地口音,把我们这些干劲十足的摸水草人团团围住,说这芦苇荡是他们的地盘,我们这团队的二十五人统统被赶上他们的小舢板,分批把我们送到湖滨公社的某大队,当“人质”扣起来了。大队支部书记连夜打通了北厍公社党委王书记的电话,北厍公社党委王书记及时和湖滨公社党委书记进行电话沟通,说明这我们25个人是在“大战红八月”期间,来太湖里弄水草的。经双方党委书记的沟通,湖滨公社党委第二天一早,就派一位姓邬的党委委员亲自到大队部,会同当地大队书记,把我们“放”了,并告诉我们船只在什么地方。本来连续两天的弄水草,应该是满载而归了,这样一来,损失了不少时间,这次来太湖大积自然肥料,没有如期的效果,有点得不偿失。


太湖小舢板(江南布衣提供)

 70年代“大战红八月”的积肥、造肥运动,由公社党委统一布置,干部、群众千方百计,广辟肥源:铲草皮、清场地、割青草、摸水草、挖沟泥、罱河泥。日里拼命干,夜里挑灯战,队队动,人人动、船船动;连就放学回家的小学生也投入其中,声势浩大。为抢时间、保季节,不管天有多热,照常下田劳动,仅仅是中饭以后的下田时间稍微推迟一点罢了。那个年代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工业迷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些震撼人心的口号,真的能激励人们干劲倍增,勇往直前。

“大战红八月”,曾经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农耕记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亲历亲为。我们在酷热的田野上挥洒过艰苦奋斗的汗水,我们稚嫩的肩膀曾与父老乡亲一起,挑起了中国农民应有的担当!光阴似箭催人老,昔日的“大战红八月”,好似就在昨天。悠悠往事,勾起我无限的畅想,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才能感受到劳动的光荣!






END



◆ 责 编:朱梦亭

◆ 美 编:顾舒文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江南布衣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往期推荐:





盛泽八大会馆历史背景微探


从同知衙门管窥清代同里的级别


沈万三在吴江的轶事传说


校园生活钩沉


走,到吴江去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