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2月02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吴溇出了个王孙乐
张金龙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2024年3月,苏州市吴江区溇港文化研究会会长孙菊林先生《七都,不一样的七都》一文发表,洋洋洒洒全方位推介乡土文史。其中有“薛埠广福桥,江苏省文保单位。拱券顶上刻有‘皇帝万岁万万岁’,据说是1780年,为迎接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所刻的。薛埠王家桥,一桥四名,最早叫‘建兴桥’,后称‘王家桥’,又叫‘殷瑞南桥’,近唤‘阳涧桥’。薛埠王家,曾有三堂,懿芬堂、树芬堂、诵芬堂,今懿芬堂建筑尚存。树芬堂已经不存,迁至吴溇的一脉称‘诵芬堂’,亦不复存在。清末民初在吴溇老街曾有‘见山楼’,出了个书法家王孙乐。王氏与同期的吴溇张氏、马氏、孙氏齐名……”。同年4月25日,苏州湾博物馆馆长、吴江区诗词协会会长汝悦来先生新作《七都三唱》之一《见山楼遗踪》:“栏曲檐飞向五湖,神思舒卷卧游图。风流谁信埋清浅,指点芦芽逸兴殊。”

   

自古苏湖一家亲,东吴西吴紧相连,一脉相承。近年来,毗邻的浙江省湖州市美术馆相继举办了主题为“苕霅清辉”品牌系列展览,展示湖州本土或湖州籍在外的近现代名家风采,2021年时隆重推出了“两袖烟水作清欢”纪念王孙乐先生诞辰115周年暨逝世25周年书画艺术展。展览针对王孙乐生平进行了翔实梳理和客观评价,并结合其艺术作品及重要的文献、生活资料、师友传承等方面进行全视角、宽领域的回顾和梳理。是日,同步举行“王孙乐先生生平暨艺术研讨会”。


▲“两袖烟水作清欢”纪念王孙乐先生诞辰115周年暨逝世25周年书画艺术展


提及籍贯七都的草根艺术家王孙乐,说来话长,请允许同乡后生一一道来。










出身书香门第,赓续王氏文脉





▲王孙乐


王孙乐(1906.12.111996.3.28),名堪,字孙乐,一字晚芗,号苦田、黄叶村人、村翁,七旬后更号驽叟,堂号待燕草堂、黄花馆。一介草民文人,著名艺术家,终生沉醉于书法、绘画、篆刻,八旬后因此又更号“三痴老人”。1906年,王孙乐出生在苏州府震泽县六都(现为吴江区七都镇吴溇村),午时诞生,父母最初给他取乳名为“午年”。


王氏世居薛埠广福桥,读书传家。据考,吴江王氏一族与宋代当过湖州知州的苏轼有一段较深的因缘。苏轼著名散文《三槐堂铭》(被选入《古文观止》)评述的王佑、王旦、王素、王巩等名臣就是王孙乐的远祖。据邱埰《见山楼遗稿序》佐证,王孙乐的曾祖父为“诗痴”王醒庵——吴江王氏二十五世孙。王醒庵,少时攻读四书五经,以取举业;虽有官职,身为乡绅,勇于为善,高义薄云。道光三年(1823),吴江县发生饥荒事件,王醒庵以身作则,首先捐献自家积粮,带动乡里士绅争相捐赠救济,老百姓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乡邑大夫涌向苏州知府状其事迹,因此入了朝廷的奏折,道光皇帝龙颜大悦,就将王醒庵本职位基础之上晋升一级,以示褒奖!王醒庵所筑私家别院“见山楼”坐落于南太湖之滨(现已毁,遗址后为七都粮管所原址附近),是王氏读书唱酬吟咏之场所。著有《见山楼诗钞》两册四卷,有木刻本存世。据王孙乐追忆:该建筑物为二层楼,早年藏书数千册。儿时,登楼开轩,极目远眺,万顷太湖烟波浩渺风帆点点,实在令人心旷神怡,洞庭东西山七十二峰历历在目,良辰美景尽收眼底,因此美其名曰“见山楼”。庭院内花草满园,假山崎岖,修竹潇潇,曲径通幽。王孙乐幼年曾在此生活过一段时间,置身其中拈花赏月,倾听虫鸣鸟叫,吟诗作画。书香家庭的耳濡目染与诗情画意的人文环境,熏陶他一辈子痴心于艺术,尤其沉醉于诗歌、书画、印刻,故自诩“三痴”!


▲王氏《见山楼诗钞》(复印件)(王留青提供)


▲王氏《见山楼诗钞》(复印件)(王留青提供)


王孙乐祖父王云舫“善读书,兼精八法,而于诗学尤娴之。有素观附存诸作,知其渊源家学,而因以叹醒庵之后起有人也”(邱埰《见山楼遗稿序》)。王孙乐祖母系菱湖孙氏世家,也是书香门第,能读善写。王孙乐一家在其祖父时期,开始逐渐衰落,直至其父亲王根心生性懒散,不务正业;终因困顿潦倒,竟然将承继的田业房产转卖给族祖王序生。后来,王根心较早离世,小孙乐由母亲沈兰贞勉强维持生计。沈兰贞是一个知书达理、坚毅守责的旧式家庭妇女,出生于菱湖读书世家,其父亲为清代秀才,其兄长沈骏周亦为当时名士。沈兰贞为谋生计,孤身一人远走他乡来到上海远房亲戚、洋行买办屠再春表舅家帮工,服侍外太婆。她手脚勤快、吃苦耐劳,虽则酬薪菲薄,但省吃俭用,勉强可以维持一家生计。王孙乐晚年在作品《晚香簃随笔》一文中写道:“慈母沈兰贞因家庭贫困,32岁去上海表舅家,一生贞洁为人,历经千辛万苦,35年间不改嫁,一世清苦,如此贞洁,可以建碑。至今常每夜思念,默然可泣。”


▲王孙乐30岁前据祖族详述所记《王氏世系图表》原稿

(张金龙提供)


▲整理后的《王氏世系图表》,左为王孙乐亲笔题笺

(张金龙提供)


抗战期间,王氏祖宅“见山楼”毁于战火。


七都供销社日用杂器商店物资供应站

(王氏“见山楼”曾位于此,张金龙提供)











奔走于江浙沪,醉心于书画印






王孙乐自幼失去父爱,由母亲含辛茹苦一手哺育,童年就读于私塾学堂。厚植的经典古文功底赋予他生动活泼的艺术感染,教会他为人处事的道理。他一生喜读湖州花林人茅坤编著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唐诗宋词给予他润心的学养。即便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幼年已然家贫如洗,在他14岁时,由母亲从家乡吴溇带领至上海,再由屠家介绍去沪郊罗店镇泰昌典当行做学徒。


▲王孙乐(23岁摄于上海)(施惠诚提供)


2001年版《七都镇志》第十三卷“人物传”介绍王孙乐:青年时期钟情古乐,自习琵琶无成,入票房学京剧颇有收获。孙乐尤爱书法,童年见金漆堂匾,辄以食指书空,及长遍涉唐宋诸体。后为求精进,函问道于沪上书画家俞剑华、书家曾农髯弟子李肖白等,尤于俞氏处得益良深。孙乐26岁时,投帖正式师从金石书画家朱其石,常至其沪寓问艺,以师友相过从。孙乐黎时即起,临池学书,工余潜心临摹刻印,临摹学画常至午夜。每日书、画、刻并进。所需书籍范本,先借阅,后合会小款购画册贴本,分月偿还。卧室、床帐内遍布影印名迹,以便心悟手揣。当时,沪上名家书画展月有数次,孙乐必请假往观,遂熟识张大千、贺天健、郑午昌、谢王岑诸名家,潜入师门谈艺。每观展览囊饱饼饵以备充饥,自早至晚,中午不返。读书画刻意求通,有时遇名迹,索思寤寐间,痴求得其精髓。且性慕豪纵,习作不事做作。投帖拜朱其石为师之后,从1931年至1937年间,孜孜以求,艺技大进,乐此不疲,其书画印均独擅胜场,被时人所看重。这是他艺术上发展的最佳时期。


▲2001年版《七都镇志》有关王孙乐的介绍
(张金龙提供)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凶狠入侵,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上海城乡兵燹不断,王孙乐所在典当铺不能幸免也被日寇炸毁,许多珍贵碑帖画册被焚烧或遗失,万分侥幸携带一百多枚图章只身逃难,返回老家吴溇。失业之后,他生活艰苦,难以维持生计,遂以刻章为业,营生糊口。1941年自立“百花艺文社”,以鬻书卖画授艺为业,以书画印为生。1942年以后的艰苦岁月,重务商业,举家迁至隔壁的南浔镇,由其姐夫杨人森推介,服务于南浔庞怡泰酱园南号店。由于他在上海的金石书画界具有一定的声誉,在吴门画派中也有一席之地,因此他寓所来访者络绎不绝。有同道切磋艺事的,有商贾求画求印的,也有收藏者带着作品特请品鉴的。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不惑之年的王孙乐邀请上海文化名人叶恭绰、朱大可为他第五次重订《王孙乐鬻书画篆刻例》,保留了许多治艺水平的精当评论,珍藏着一份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1949年后,王孙乐长期在南浔镇中百商业食堂中担任会计,其妻不幸身患精分症,服侍十余年,家务之余,仍孜孜不倦于艺事,“执迷不悔”“一意孤行”,醉心笔墨刀刻而不弃,苦中作乐,不断躬耕。《论语》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蕴其意于名字间,谓家贫不堪,舍“不”字以堪为名;处苦志坚,反其苦而曰:王氏子孙乐在其中。


20世纪50年代,王孙乐曾参加了“浙江省首届百花齐放、百家争呜”国画展。1960年,参加嘉兴县“中国共产党成立心周年当代名人杰作展”。1983年,应邀赶赴绍兴参加王羲之《兰亭集序》1630周年纪念的全国书法盛会。1987年,湖州市文联、总工会举办“王孙乐书画篆刻展”,展示书画印作品一百件,引发艺术界极大反响。1990年,身为浙江省文史馆员第一次参加省文史馆大会,受到时任省长沈祖伦等省级领导的亲切接见。1993年,王孙乐先生参加了“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建馆45周年庆典”,将携带的画件相册递与浙江美院朱恒教授,他阅后欣然点头赞口不绝:“意想不到孙乐兄书、画、篆刻样样精湛”。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称王孙乐为:“浙北第一笔 ”。1999年,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省书协主席郭仲选曾高度评价王孙乐为“四怪三痴二癖好”(怪在安贫乐道,嫉恶如仇;斋号名符其实,淡泊名利;不恃才傲物、邀宠取幸;书体自成一家。洁癖,书癖)。


▲1988年,王孙乐与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在浙江南浔小莲庄小聚(张金龙提供)


王孙乐作画至80岁辍笔,刻印于78岁封刀。曾任湖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顾问、湖州书画院画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传略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国字号典籍。20世纪末,其书画刻印先后被市、省、国家展出。又应日本书界所邀,其精品书法送展扶桑,屡获好评,在《炎黄子孙与各国友好书画展》上获国际书法二等奖。著有拓钤订本《王孙乐治印·集外》,并于后跋中谦以俚句云:“末技雕虫愧未工,铅刀窃喜悟穷通。寻春老朽党恩托,夜静常留砚几中。”


1993年,王孙乐参加湖州市政协会议时,曾经激情满怀自创小诗,寄托从事艺术一辈子的感悟心得,真情流落终生乐此不疲书画印的欣喜之情。“笔底起云烟,回归大自然。风雷催短棹,龙凤舞青天。文绣增光彩,山河改旧颜。痴人非说梦,书画写心田。”


▲王孙乐(89岁摄于七都吴溇)(张金龙提供)


王孙乐去世后,其众多作品于2002年由其子王留青(南浔实验小学退休教师、工会原主席)捐献给当地政府,之后一直保存在南浔政府文管部门。后来,湖州市美术馆联系了王留青和受捐赠单位,将这批珍贵的作品及一系列史料在时隔近20年后重新开启,精心布展。这也是继王孙乐1987年湖州书画篆刻百件个展34年后,观众重新认识一位隐士类书法家的一次重要机会。展览还举行了配套的研讨会并结集出版了展览作品集。该展入选浙江省文旅厅2021年度优秀展览项目提名。












挥毫而风雨惊,洒墨而烟云绕






王孙乐擅长书法、篆刻,兼长绘画,痴于书、画、印,故号“三痴”。自谦耕耘衰草苦田,了无一得,又以苦田、驽叟为号。王孙乐学大家锲入而颖出,自成一家,其书法遒劲凝炼,披荆斩棘,豪纵洒脱。山水花鸟画作自然脱俗,乘风破浪,简炼富有生趣,尤善写梅。治印得乃师之髓,别具一格,为印林所珍。


王孙乐作画取法明朝诸家山水,钻研石涛,自然大方,脱颖而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青年时期,频繁往来沪上,师承名家朱其石,跟随朱其石有幸与张大千认识。听其忆旧,一次在上海朱其石寓所临摹山水画,巧遇张大千等人来访,见堂中陌生人,问明:“作画者何许人也?”便伸出拇指夸弟子定有出山之日。抗日战争期间王孙乐和傅稚云、戚继棠、凌虚、张缓葆、吴东迈等“蓄须明志”不当亡国奴的湖州籍书画家,取苏东坡《湖州谢上表》“山水清远,本朝迁所以优贤”之意,遥尊远在重庆的陈蔼士先生为社长,在上海成立清远艺社,不时聚首,切磋技艺,王孙乐写下“人亡书在,不胜人生如寄之感也”。抗战胜利后,庞莱臣、沈尹默、沈迈士、吴藻雪、孙禄卿、包小蝶等40余人相继入社。王孙乐先生曾与张大千、朱其石、朱大可、叶恭绰等在1946、1948年两次合作举办展览,并参加沪上书画界名人一些聚会。


▲王孙乐绘画作品


王孙乐还是王一亭等筹组的上海清远艺社最早的社员,与南社社员、著名学者沈镕等爱国人士交往密切,新中国成立后又是全国最早金石篆刻研究社的成员。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曾有评说:“论书法唯湖州王孙乐”。王孙乐自言“三痴”,大约是他对书、画、篆刻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王孙乐对古人法帖的态度是注重神似,强调变异;早期阶段主要临习颜真卿、米芾,持之以恒,得其形似;掌握古人技法形貌之后“拆骨还父、拆肉还母”,慢慢抛弃习得的形似而达到神似,渐入佳境,最终进化出独到的精神风格,堪称“王体”!自古高手散落在民间。其书法风貌在20世纪40年代日臻成熟,赢得口碑,但仍然临池不辍,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依然博览群帖,汲取多种古法帖艺术涵养,绝不囿于一家一帖,力求集大成者。


▲王孙乐书法作品(施惠诚提供)


▲王孙乐书法作品(施惠诚提供)


王孙乐是一位性情孤傲、追求执着、坦荡直率的艺术家。其孤傲的品格所表现出的奇崛书风在湖州及其周边地区现代书画史上留下了独特的范例,不过也因其晚年品性,其艺术影响力还远不能与其艺术人生、艺术水平相匹配。他曾自作对联“洁身自号培老节,两袖烟水作清欢”便是其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尽管生活的艰辛与多难,他始终保持着高洁的情操,这种情操大半个世纪以来直接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更可贵的是他孤傲却能自适。晚年他以“黄花馆”自署,表明了他最终追求菊之隐逸的高尚情趣,使他的艺术从而达到了相对高的层面。历经一个多甲子的艺术生涯,性情孤傲、追求执着、坦荡直率的“三痴老人”终究凝练出学习书画印要做到“三多”经验之谈:多练、多看、多闻多问。


王孙乐无愧是苏浙沪的文化名人,太湖溇港文脉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对于书画印俨然一种精神超越的心理境地。2004年度获得中国作协文艺报社授予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王孙乐获2004年度中国作协文艺报社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张金龙提供)


南浔图书馆2019年出版发行“浔根丛书·第六辑”,其中包含《行吟南浔大运河》和《王孙乐其人其艺》两册。《王孙乐其人其艺》是一本纪念性质的文集,书中收入了“三痴老人——王孙乐”生前同好、后学、弟子及儿子写的十七篇缅怀文章,全书约八万字,配以王孙乐先生的生活照、书画作品。王孙乐生前为南浔题写了大庆楼、清风桥、南浔工人文化宫、南浔电影院、南浔五交化公司、南浔实验学校、南浔中学、南浔陵园、颖园饭店,还有在湖州被沈鹏赞叹不已的“湖州宾馆”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匾额书法精品。


▲《王孙乐其人其艺》(王留青提供)


▲王孙乐题“辅城亭”(王留青提供)


▲王孙乐题“清风桥”(王留青提供)


▲王孙乐题“南浔中学”(王留青提供)












特别鸣谢




拙文撰稿前后,相继得到以下诸位先生或女史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于此一并致谢!

薛埠王氏“懿芬堂”家族后裔王者香,吴溇王氏“诵芬堂”家族后裔王晏斌,南浔籍文史学者王乃新、施惠诚,吴江区溇港文化研究会会长孙菊林,姑苏文史专家徐欣晔,吴溇刻字社创始人孙福康,吴溇王家弄王永光,七都镇老年大学校长陆才根,七都中学同学张浩良、宋勤芬、王燕、乔彩英等,以及书画篆刻爱好者王强强,等等。

 尤其值得大声鸣谢的是——王孙乐先生的儿子王留青老师特供了父亲生前留下的大量珍贵书画印珍品影印件!












参考文献




“浔根丛书·第六辑”之一《王孙乐其人其艺》,王留青、高兴明编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七都镇志》,吴江市七都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七都镇人民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太湖七都》。
《儒林六都志》,吴江市七都镇人民政府/吴江市档案局/吴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广陵书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吴江县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⑤苏州市吴江区档案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吴江通》。
⑥湖州市南浔区档案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南浔档案》。
⑦湖州市南浔区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湖州市南浔区图书馆》。
⑧湖州市美术馆、湖州市博物馆、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湖州市文物局“文旅湖州”)官方微信公众号。
⑨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官方微信公众号。
⑩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南浔发布”“最忆是南浔”等南浔区官方微信公众号。
?《怀念王孙乐》,王礼贤著,2005年4月21日《中国书画报》。
?《王孙乐书画篆刻精品集》,原浙江省文史馆馆长、省书协主席郭仲选撰写序文。
?《九旬驽马,三痴老人——怀念王孙乐先生》,浙江省书协会员王巍立著,2005年10月10日《书法报》。
《七都》,王益冰、俞前主编;沈金虎、陈志强编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七都》著作“才人代出”章节之《王孙乐》,俞前 执笔。)





END



 责编:王秋蕾

 美编:潘   莉

 审核:王来刚

 图片:张金龙、王留青、施惠诚、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地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吴江中医医院的前世今生

2、“补白大王”郑逸梅二游黎里

3、我在“外管办”工作的日子

4、逝者如斯——感受费老的人性光芒

5、话说菀坪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