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吴江那些记忆中的汽车站
蒋勇虎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支持,我的动力!





马路旧景(吴江日报提供)


在20世纪70年代,长途汽车对于吴江的诸多江南小镇的居民来说,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体验和饭后的谈资。



开弦弓村通车典礼(吴江档案馆提供

我的印象里那时候曾经到过吴江的四个车站。第一个是庙头汽车站。与其说是车站,倒不如说是用一个旧车厢做的车站,车厢不大,里面除了售票的,没有几个候车的位置,大概只能坐五六个人。由于庙头是所谓的小站,或者讲是过路站,所以没有始发的汽车,买好了票,要等有过路车经过,如果有座位,你就上去,没有,只能继续等待。有一年三九寒冬,祖母带我去苏州,冰天雪地,马路上有冰,祖母拉着我的手,站在寒风中等待,看到一辆车缓缓过来,以为要停,就匆匆忙忙过马路,没有想到地上太滑,祖母在马路中央摔了一跤,好多人来扶,好在没有大碍。原来那辆长途汽车上没有位置,只是路上有冰,车才开慢了,这时,幸好后面一辆卡车,看到这个情景停了下来,问了情况,知道我们去苏州,就让我们坐在驾驶室,搭顺风车,祖母一路上谢个不停。


旧时长途汽车老照片
 

那时的长途汽车,车厢里左右两排可以坐四个人,中间也可以坐一个,只是中间的位置是从边上的位置底下拉出来的,没有靠背。车门需要用力才能关闭,发出“砰”的一声。车窗是可以摇下来的,夏天,凉爽的风透过窗户吹进来,拂过脸颊,让人心旷神怡。座位是那种木质的长椅,坐上去有些硬,却让人觉得真实和朴素。乘客们或闭目养神,或轻声交谈,窗外是飞驰而过的田野和村庄,远方的天空与地平线交汇,如同一幅流动的油画。长途汽车的行驶速度不快,车身偶尔颠簸,坐在后排的乘客会颠起来,似乎在告诉人们旅途的曲折与坎坷。然而,这些颠簸与坎坷在车轮滚动的节奏中变得和谐起来,仿佛是生活的韵律。

到了小学,我就在经常去震泽车站了。比起庙头的小站,震泽可以说是大站了,因为这里有起点车。我最早的印象是车站里有一部手摇的电话,挂在墙上,有要紧的事情,可以花钱打一个电话,给亲人报一个平安。由于震泽汽车站的前面就是马路,汽车一来会绕到后面的露天停车场,车站工作人员手拿两面旗,一红一绿,嘴里一把口哨,指挥汽车进进出出。后来车站搬到马路的另一边,有一个搭车棚的停车场,那时的长途车顶上可以装大件的行李,需要工作人员拿梯爬上去放行李,有了车棚,乘客和工作人员装行李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震泽汽车站(蒋勇虎提供)

震泽是个大镇,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还有去往浙江方向的车,主要是去南浔,虽然浙江和江苏是两个省,但是老百姓走得特别近。1980年我参加工作,在五交化公司担任无线电维修工,有时候少个零件就乘车南浔找同行购买,就是那时候去浙江的车不多。



平望汽车站蒋勇虎提供

那个年代,长途汽车少,直达车更少,常常需要转车。平望站是吴江最大的汽车站,南来北往的乘客会到这里乘车、转车。在这里等车很需要耐心,每次有过路车到,铃声就会响起,大家看到自己要去的方向就纷纷起来排队,信心满满地等,听到前面讲“满了”,大家就失望地回到座位上继续等。改革开放初期,平望汽车站对面的车站饭店生意很好。尤其是早上的鳝丝面,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网红面”,有一次为了吃鳝丝面,而错过了汽车。

鳝丝面(蒋勇虎提供)

年轻时,我坐长途汽车最常去的地方是吴江(指松陵),因为吴江是县城,县城的汽车站就位于现在的“阳光大酒店”的位置,车站的候车室和震泽差不多。我去吴江最多的事情,就是到位于轮船码头附近的吴江五交化公司进货,如果货物的份量重,就坐船,不过更多的还是乘汽车。去吴江一般情况是当天来回,一大早从震泽汽车站出发,在吴江办完事就赶着去汽车站坐车回震泽。一次,下午3点多准备回震泽,车票没了,我只能买了一张去平望转车的票,等了一个多小时,乘上一辆从苏州来的过路车,上车后一问是到震泽的,发现这辆车上位置很多,于是动了一个想法,我怕在平望转车没有到震泽的过路车就麻烦了,车到平望我没有下,有位车站工作人员上车看了驾驶员随车的本子,向车厢内张望了一下,吓得我一身冷汗,看看大家都有位置,他就下车指挥车走了。我一路上诚惶诚恐,怕在梅堰和庙头站有乘客上来,就露马脚了。到了震泽,马上找熟人补票。那个年代,在汽车站的工作人员是非常“吃香”的,好在那个年代,我会无线电修理,也认识车站上的几个工作人员。


吴江汽车站(蒋勇虎提供)

长途汽车站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目的地,更是一段难忘的旅程。在那个没有高铁和飞机、地铁的年代,长途汽车是连接小镇与外界的重要纽带。它见证了小镇的发展和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长途汽车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所取代。然而,那些曾经乘坐长途汽车的经历和感受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END


◆ 责 编:朱梦亭

◆ 美 编:顾舒文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作者,吴江日报,吴江档案馆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往期推荐:





遇见焕新蚕花里

话说

话说吴江“龙字桥”


吴江的特色点心


上梁喽~


话说黎里“吃讲茶”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