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同里米业及运粮船
姚洪玺

同里米业及运粮船



旧时被誉为“江苏四大米市”之一的同里镇(1958年以前的江苏省,除大致拥有现有辖区外,还几乎包括整个上海市),油料加工也很发达。


▲《同里镇志》


据《同里镇志》记载:1950年同里镇共有8家碾米加工厂。分别为上元街的“庚丰砻谷碾米加工厂”“寿丰砻谷碾米磨粉加工厂”;新填地的“利农工友碾米厂”;南荒圩的“一大碾米厂”;三元街的“同盛砻谷碾米加工厂”;东栅的“顺丰砻谷碾米加工厂”;南荒圩的“惠农砻谷碾米加工厂”以及三元桥南堍的“大丰砻谷碾米加工厂”。

▲1954年粮食收购证


“仓廪实、天下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7月经吴江县人民政府批准,将顺丰砻谷碾米加工厂正式改为“国营吴江县第一碾米厂”,随后又成立了公私合营的马兆源油厂;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食加工由国家统一安排。


▲粮库旧址(作者提供)

同里世纪家园的许起发从小就在运粮船上长大,据他说,那时候同里的粮仓有几十处,归并后分为4个点:第一个在东溪桥东北角,俗称老仓库,点长钱福民;第二个在富观桥西南面的牛舌头,点长徐金生。牛舌头最早只有几个大草棚,草棚是安徽人放棺材用的,也叫徽州会馆,不久便扩建成粮仓。第三个在汤家桥南堍的油厂以东,是南观粮仓,点长金炳南;汤家桥以西,老轮船码头边的粮仓叫新仓库,点长姚觉;第四个就是南荒圩沿河一排几十间的大粮仓,点长翁阿木;除此之外,镇南还有惠农粮库,再往南是同里糠麸站,迎燕桥堍是公社米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没有烘干设备的情况下,堆放在仓库里的粮食时间久了就会受潮发热,如不及时翻晒就会发霉变质;从这个仓库搬运至另外的仓库进行翻晒,俗称翻仓;同里的晒场有十四五个,最大的是汤家桥以西的新仓库以及东溪桥边的老仓库;秋收后,从农民手里收上来的粮食经过晾晒,熏蒸,然后入库。


那时的同里还没有公路,运粮全靠船驳。船只种类繁多,有鸭船、秧船、渡船、网船、脚船、放雕船、烧香船、摇生意船等,可这些船都不能选为承载重物的运粮船;运粮船除了“木料厚、吨位大”,还要求舱宽底平抗风浪。


老许还对笔者说,解放前他们家有一条大船,在上海从事运输生意;上海滩帮派林立,在那里混口饭吃,是很不容易的;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他父亲少不得要孝敬那些隔三差五前来“关心”他们的人;1956年同里成立了运粮组,思想前卫的他立马把船摇了回来,走上集体化道路。


最早加入运粮组的,有许汇海、郭长松、郭长树、郭步千4个船队,大的十来吨,小的七八吨,人数20个不到。第一任组长是捕捞大队的张瑞堂。政府把他派来,或许他在渔民中声望较高,管理上比较在行的缘故吧。

▲吴江县粮油供应证


说起捕捞大队的渔民,那年粮食部门向城镇居民供应粮油、豆腐券、煤球券等计划物资,渔民也能每月领取;在政策的支持下,稍有文化的渔民们可以进镇办企事业单位工作;如电影放映队是用船下乡巡回放映的,于是便招一些会弄船的渔民;一些不怕臭肯吃苦的渔民进入倒马桶挑大粪的环卫所工作;凡是能熬到最后的,也都进编了。


运粮船的成员们都是拖家带口的,因而他们的船在后艄部位都有一个遮挡风雨以及住人的船棚;桩脚支撑的棚,其实是张大芦蔑的席子罩在上面;那席子的作用在于遮挡风雨;棚的下面用木板钉了一个船棚,其形状如同一个大箱柜;船棚上面的左右两侧用木桩围着,其作用在于防范顽皮的小孩滑下水;船棚下面的左右两侧装有移窗,前后有移门;上岸了,可以把移门锁上;人站在后艄可以瞭望与把舵;后艄摆了一个升火做饭的行灶,拎水的吊桶以及橱柜、米缸、水缸、碗筷、油盐酱醋等;揭开舱板,可直达底舱;底舱既是存放衣被的储藏室,又是卧室;要是有人内急了,一个扁马桶便可解决问题;粪便倒在水里,鲹鱼条很快便围了过来争抢吞食;打一桶水把马桶洗涮一下搁在船尾晾干。

粮食损耗主要是虫害、霉变、鼠雀害。高墙大院,砖石铺底,门窗严密,鼠雀害几乎为零;为防止虫害、霉变,粮仓除了定期对粮食进行熏蒸杀虫外,还得翻仓晒粮;熏蒸杀虫在粮仓内部进行,翻仓就得动用船只。


粮管所有一个专业调度员。最早是一位叫朱凤章的负责调度运粮船。


如果接到汤家桥南的南观至轮船码头西的新仓库这笔运单,从会川桥的陆家埭解缆拨篙,几百米的水路只须撑几篙;他们放船至下货处,下锚带缆,搁一块跳板完事。


粮食有散装也有袋装;用袋装的,每麻袋重量“稻谷一百八十斤,麦类二百斤,糠麸一百斤,油料三百六十斤”;油料是用铁桶装的,有菜籽油、糠麸油、大豆油等。



▲装卸工扛着装有谷物的栲栳过磅


▲▼装卸工上货


散装谷物,是由装卸工们用栲栳扛的;每栲栳80斤,装卸工过磅后上臂,拿一支筹码下船;把谷物倒入船舱,把筹码放在岸边的框里;舱里装满了谷物,会计员依据筹码算出谷物数量,开出送货单;粮仓工人在稻谷上面用石灰密集地盖上印章,字样如“同粮”等,其作用不言而喻;船家在送货单上签字,拿了收货联后起锚解缆,把船开走;到达交货地,船靠岸了,抛锚带缆,搁块跳板上岸,把收货联交给粮仓验货员;验货员查验了灰印,完好无损的,马上安排装卸工们上货;装卸工一条揩汗的毛巾绕在脖颈,拿着栲栳下船扛谷;为防止打滑跌倒,他们干脆光着脚一栲栳一栲栳扛上岸,送往晒场;船舱见底,粮食都扛上去了;下舱用扫帚仔细打扫一下,能扫到几斤谷物;在粮食紧张的那阵子,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晒稻谷


船泊在粮仓的码头,在等待下一趟生意;孩儿们坐不住了,纷纷上岸玩耍;太阳升起万丈光芒,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他们把稻谷弄到晒场上,用耙子稻谷摊开来;晒了一会儿,又从头到尾的用翻板把稻谷不留死角地翻一下,并重复着这些作业;谷物四周那几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正是防止鸟类侵扰的。


晒稻米最好在晴空无云的大好天。可是老天爷也有突然翻脸的时候;当黑压压的云朵飘了过来,晒场上的工人们真是如临大敌;要是不赶在下雨前把满场的粮食收起来遮盖好,被雨水浸泡了就会发芽霉变。


十万火急。工人们立刻把拉板拿了出来。拉板,只是在长方形的木板上加装上了一个把手,在板的下方系上绳子;把那块跟推土机似的大木板插入谷物内,后面的人抓住把手,稳住板面使其不被跌倒,前面的几个则拉住绳索使劲地往前拉;木板兜着谷粒发出“沙沙”的响声,像一条黄金带被推了过去;他们重复着这一动作,直到把谷物堆成了一个个金山似的;再用扫把打扫散落的谷粒,等全部收上来了,用油布把谷物严严实实地遮盖好才算完事。


1957年,吴玉书接任运粮船第二任组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不久便成立了同里运输合作社;合作社对每条船评估作价,老许家拿到了1300元船钱,这在月工资平均只有三四十元的当时算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整个船队的船全都归集体了,组长吴玉书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集体核算”的工作模式,工作效率空前提高;他们在会川桥东北角(土地庙边)沿水用条石搭建了一个船码头;承运量逐年增长,运粮船壮大至二三十条。


早期的运粮船都是摇橹与竹篙撑船;碰到顺风顺水的,就会在船上竖起桅杆扬起风帆;老许说,扬帆是有风险的;有一回,芦墟有艘运粮船在谷雨前把一船稻种运往同里;大船扬帆行驶,在到达同里的南星湖中央天气突变,惊慌失措的船老大满帆行驶;有道是“见风使舵”,可是他只想一个劲地往港门赶;船在水面上颠簸着快速行驶。一阵横风吹来,大船突然“轰”一声倾翻在了时介港口门上;且不说滔滔大浪浸泡了满舱的稻种,一家人也因此遭了殃。


同里的运粮船尽管也在大湖里航行,但从未发生过船翻人亡的事故;值得一提的是,苏会成,郭步千,郭长松,郭长树,董金本,董金富,马奎元,许会海等人都是运粮船中弄船的高手;在他们的带领下,合作社的员工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时围着岛一样的同里古镇(五湖环绕),一天下来要运载三四趟粮食;稍远的是吴江境内的几个乡镇,苏州也是经常要去的;送苏州主要是稻麦、大米、糠麸及油料,一趟下来至少一两天。

▲木船养护


木船在水里泡久了,需要养护。同里运输合作在老仓库对岸的一片空地上组建了船厂;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分批把大船拨上岸,修修补补,抹上桐油,晒干了再拨下水。


在当时,交通、水上运输和装卸社是一个系统。1976年,老许转入同里装卸社工作,他的母亲及弟弟则加入吴江县航运公司。


改革开放后,航运公司很快就转制了。老许的母亲在航运公司办理退休,他的两个弟弟则在航运公司买断工龄后出来打工。


同里装卸社变更为同里港务实业有限公司。吃苦耐劳的许起发从员工干到管理层;在改革开放的那些年,他还干起了个体户;2000年单位转制,而他的小吃生意一路走红,一直干到退休。


笔者的老同学朱永伟,他高中毕业后就被安排在同里粮管所工作;2002年5月,他在粮食供应点部门经理的任上被买断了;粮食系统改革后,同里粮管所的各粮点全部废除;跟员工们切割关系后,单位随之解散;不久成立了企业性质的同里粮油有限公司。


▲北联稻田


粮食关系到国家命脉,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压舱石”。黄小弟,同里富渔社区村民。他从湖泊养鱼能手转变为种粮大户;他对笔者说:“自己收获的稻麦,行情好的话就会交到八坼去;八坼是国家储备粮基地;除松陵镇北坼储备粮基地外,吴江区还有其它几个储备粮基地”;除黄小弟个体种粮户外,公司化运作的还有不少;其中最走红的要数徐海红创立的北联大米了。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李星雨

◆ 美 编:朱宇婷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姚洪玺、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风花雪月的画师乐人 以笔作枪的民国“何郎”

2、我的“江村十二年”

3、相帮记事

4、溇港情思熏豆茶……

5、昔日古村落今朝旅游地——记黄家溪村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