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溇港情思熏豆茶……
张金龙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溇港情思熏豆茶











一万里束水成溇,两千年绣田成圩。太湖南岸,溇港历史悠久,“溇”纵南北,横“港”相连。特别是随着唐宋时期太湖流域人口增殖,土地利用率提高,溇港迅猛发展。宋代太湖流域已经出现了“围田相望,皆千百亩”的景象,以致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古老的溇港滋养了吴江农业发展,吴江的饮食文化同样也相当别致,熏青豆茶就是溇港区域不可或缺的小吃特产。一粒粒熏豆,一丝丝炊烟,一缕缕乡愁,氤氤氲氲弥散开来,温情脉脉流淌在笨拙的笔端……



熏青豆茶







一 熏青豆茶的美学享受






熏青豆茶是一种用熏青豆及辅料制作的茶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作为主料的青毛豆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及大豆磷脂,营养价值高。针对不同口味的客人,东道主还可以微调辅料,增减黑白芝麻、香豆腐干、红萝卜干、腌桂花、嫩竹笋、小虾干、昂莲头、陈皮、橄榄等食材。熏青豆茶具有内容丰富、做工精良、泡制考究及色香味俱佳的特点。看着舒服,品着清香,据传还有提神醒脑、明目养心、延年益寿的功效。


在笔者的家乡——七都镇乃至整个吴江的“西横头”,都有熏青豆茶制作技艺,它还成功入选2008年第二批吴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统特色美食之一,熏青豆茶的主料熏青豆有着细致繁琐的制作技艺,从第一道工序开始就相当精巧,拔毛豆梗、摘豆荚、剥豆壳、焯水、煮豆、烘制,全流程古法制作。






摘豆荚、剥豆壳


熏青豆相当美味,给人以至少五种感官享受:


视觉——色彩纷呈。秋风起兮木叶飞,鲈乡熏豆正飘香。中秋节过后,金风送爽——吹绿了溇港两岸的毛豆梗,丰收在即。放眼望去,满目青翠,丰满的豆荚压弯根茎。喝饱了太湖水,茁壮成长的毛豆们丰润多汁,着实惹人喜爱。勤劳的太湖人将种植的毛豆经过采撷、剥壳、淘衣、煮熟、烘熏等一系列制作流程,便做成了熏青豆。一堆堆香气四溢、生青碧绿的熏豆,男女老少人见人爱。精心烘焙的熏豆,配上淡绿的茶叶、橙红的胡萝卜干、橙黄的桔子皮、金黄的腌桂花,再撒上一小勺子白芝麻,色彩层次立马更为丰富。



太湖风物“熏豆茶”系列产品(钮烨烨提供)

触觉——趣味把玩。熏豆,可远观,亦可把玩之。手感粗糙,毫不丝滑。有一点点硬实,又有食物的嚼劲。贪嘴的人儿,很想双手捧着两大把,不经意间熏青豆却从指缝间调皮溜走了三三两两。现在看来,体表布满褶皱的熏豆,有点酷似母亲温柔可亲又略显毛糙干瘪的双手,又像那张张饱经风霜、不再光鲜的脸庞,简直令人怜香惜玉!


嗅觉——馨香扑鼻。小时候不大讲究卫生,有关送入嘴巴里的东西都觉得“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还流传着“吃得干净,成个观音;吃得邋遢,变个菩萨”的说法。尽管我的手“龌龊兮兮”(注:吴江方言,肮脏),手心热汗盈盈,还带着泥土的气息,却依旧将手伸向装有熏青豆的石灰甏和布袋子。抓一把,放在鼻尖细细闻一闻,一大把一大把塞进口腔,只嫌弃自己的口腔容积小了点。一顿狂吃乱嚼后,心脏暖暖。作为招待客人的熏青豆茶,那更是扑鼻留香。将熏豆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熏豆茶的馥郁清香完全散发了出来。“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聚日月光辉,集天地精华,一级空气,二类水质,千百年来终于练就了香喷喷的熏豆。


石灰甏    庙港“中国·江村文化园”民俗博物馆藏品

(张洪宾捐赠


听觉——悦耳动听。干吃熏青豆时,熏青豆在口唇之间“咯咯”有声——清脆爽快。咀嚼、搅拌、翻滚、蠕动,奏出的协奏曲美轮美奂。泡熏青豆茶时,汩汩热流冲击杯壶,股股热气即刻升腾。在“穿心滚”的热流下,茶料上下翻腾,貌似激活一江春水。活泼好动的熏青豆,伴随着色彩斑斓的配料小伙伴们,顿时有了活色生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半透明的玻璃杯具中,朦朦胧胧,五光十色,竟然产生一种“万花筒”的奇妙幻觉。


玻璃杯中的熏青豆茶(孙菊林提供)


味觉——唇齿留香。围炉品茗,闲话家常,显然是水乡百姓的一种享受。当然,压轴大戏明显是待茶水喝完后,将剩下的佐料一扫而光,借助筷子、调羹、小柴梗等工具掏取早已浸胖了的熏豆,不肯轻易放走一粒小小的芝麻,这种趣味性带来的浓浓满足感使熏豆茶显得更为独一无二。





二 熏青豆与儿时记忆









忆苦思甜。睹物思情。有点儿遗憾的是,如今已有三年半载没有品尝过母亲亲手熏制的青豆了。记忆里的七都老家,母亲烘熏青豆使用的铁筛仍在,土灶头健在,却长时间闲置不用了,瓷砖灶画、火钳、退灰耙、小石灰甏也依旧在,拉风箱却坏掉了,当柴烧了。烘熏豆,用硬柴火烘烤时,就会需要用上上述的工具,还需要用筷子帮助铁筛上面的青豆“勤翻身”。


烘熏青豆


在物质条件较差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熏青豆是水乡顽童唯一物美价廉的零食。把熏青豆装进衣服袋子里,哪怕口袋旮旯角落遗漏的一两粒“漏网之鱼”,小孩子们也会动用灵活的小手,翻出兜底,扣出来,送入小嘴巴中,解解馋。喝熏青豆茶时,小孩子们从来不学大人们的“清杯”方式,而是直接用灵动的小手攫取,动作粗鲁,相当狼狈。偶尔粘在杯具内壁上的点点芝麻,也会被小舌尖舔舐得一干二净,颗粒归仓!


上世纪80年代,我还是个十五岁的读书郎,孤身一人背井离乡,来到吴江县城深造。我是土生土长的“西横头”人,行囊里总是会带着一大袋炒米粉和一大包熏青豆。有时候,我也会慷慨解囊,分享给“东横头”的同窗伙伴们。夜晚自习后,我早已饥肠辘辘,就用一碗炒米粉慰藉肠胃;晨练早餐时,熏青豆蘸酱油就是最佳的开胃小菜。穷怕了,苦惯了。消化掉不计其数的熏青豆、咸菜、大头菜,都业已化作我血肉之躯的一部分。


咸菜/大头菜







三 熏豆茶与“西横头”风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溇港之秋,便深藏在这一摊摊熏豆之中。其实,溇港人家一年四季都如许嗜好熏豆茶。豪饮一碗熏豆茶,既养生暖心,又护胃保温。客居他乡的才子佳人,倘若能够细品一杯熏豆茶,保证您会辨别出熟悉的味道,特别一解乡愁,堪比张翰莼鲈之思。杯底沉淀着青豆和嫩绿的茶叶,伴以红色胡萝卜干、橙色桔子皮,堪称太湖传统风味一绝。尤其是茶面上氽着的白芝麻,令人浮想翩翩,仿佛古时“六都八景”之一的因渎耍帆——帆影点点,晴空万里,百舸争流,水天一色,妙趣横生。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季美好“食”光,由“家乡茶”开启。西横头人,走亲访友,婚嫁喜庆,都讲究喝茶,用四杯(碗)茶水先灌饱“宽紧”肚皮。这四道茶依次为:风枵汤(注:又名蛋底茶/待帝茶/饭粢茶,用糯米锅巴制成)、“水潽”蛋汤茶(注:水煮脱壳囫囵蛋,咸甜皆宜)、熏豆茶、清茶(注:俗称“淡水茶”,即在前面吃茶的基础上,用来清口的)。


风枵汤/蛋汤茶/熏豆茶/清茶


每当家里有客人来时,热情的主人总会捧出一杯自制的熏豆茶。这是一种待客之道,也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朴素习俗。左邻右舍之间也常常假借着“喝一杯熏豆茶”的由头相互串门,怪不得习惯乡村生活的老父老母不愿意长期居住在小儿的钢筋混凝土“鸟巢”中。


熏豆茶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元素是一般茶水所不具有的。仿佛太湖的水、溇港的风、江城的情,都高度浓缩在了这一杯熏豆茶里。饮一杯熏豆茶,早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或忙碌或清闲的日子里,都有一杯熏豆茶相伴。据说在庙港社区,还有一种独特的喝茶方式,叫做“一桌茶”,即在桌上摆满各色糕点,如芝麻糕饼、豆腐干烧笋、虾干、鱼干、水果等物,有甚者还会摆上热气腾腾的太湖大闸蟹。大家围坐在一起,不时饮一口茶,扯着家长里短,好似一场隆重的信息发布会。待将桌上的食物一扫而空后,才肯尽兴而归。有的人家更像是开茶馆的,一喝便是几大桌流水宴。喝下一碗溇港熏豆茶,就算是品尝过太湖水的醇厚味儿,体验过这里的民风民俗了。


太湖大闸蟹


费孝通《乡土中国》序言之后第一篇就是《乡土本色》。费老在谦逊的开场白之后,给我们讲了一个感人小故事。当他第一次离家出国时,他的奶妈偷偷用红纸包裹了一小抔家乡泥土,压在了费孝通的旅行箱底——这样的举动更使我们领略“乡土”在我们江南文化里所占据的地位了。为什么您我双眸总是噙着热泪,因为情不自禁,因为深爱着美丽江村每一寸香土!小小一粒熏青豆,也承载着这一份“乡愁”。


费孝通《乡土中国》(天地出版社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沈思言

◆ 美 编:沈思思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张金龙,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昔日古村落今朝旅游地——记黄家溪村

2、话说八都

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盛泽店铺

4、家在桃源,运河边

5、庙港鱼虾蟹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