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回忆定额购粮的日子
郑凤鸣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我深深感受到了习总书记所言精辟、爱民至深。这也让我不时想起小时候定额购粮的日子。

▲《人民日报》载《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匮乏,而小农经济生产率不高,粮食商品率低,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商品粮的需求量急剧扩大。一些私营粮商为了牟取暴利,乘机抢购囤积粮食,操纵市场,因此,市场无法做到敞开供应。1953年10月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1月19日,政务院下达《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955 年8 月25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 次会议通过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凭票定额购粮从此开始。


▲1955年江苏省地方粮票(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955年全国通用粮票


江苏省地方粮票于1955年9月启用,同年11月还启用了全国通用粮票。不过那时我还是个学龄前儿童,所以印象不深。据长辈说,当时不满3周岁的儿童每月的定量是7市斤;3周岁以上、不满6周岁的每月定量是13市斤;6周岁以上、不满10周岁的每月定量是20市斤。在我的印象中,10周岁以上孩子和成人居民,每月定量是25市斤。


▲排队凭票购粮


定量供应的品种以大米为主,这倒符合苏州人吃大米饭为主的习惯,有几年也搭售面粉。我是个“面搭鬼”,不怕吃面食。但是有的人就不行了,看见面食就厌烦,胃里就泛酸。记得在一次全校大会上,张校长告诫同学:“不要一看到妈妈做面疙瘩就皱眉头,要懂得为国家分忧。”


后来,连面粉也供应不上。我升小学四年级后开学不久(1960年10月),粮店实行粗细粮搭配,供应统粉、山芋干等。统粉就是黑面粉,当时美其名曰“标准粉”。有得吃“标准粉”还算好的,有时粮店里供应的山芋干硬邦邦的,泡在水里好长时间也软不下来。煮了好长时间也还是结结实实的,吃到嘴里又干又堵,下到胃里,好长时间也消化不了。


▲雪花菜


我读小学五年级(1961年4月)时,豆饼也被纳入了粮食销售计划。豆饼是什么?是黄豆榨油后的废料豆渣,以前是用来喂猪或者做肥料的,但是由于粮食奇缺,也弄来食用了,并且给它起了个好名字——雪花菜。粗看雪花菜颜色雪白、松松软软的。但是实在难以下咽。为了填饱肚子,也只能坚持吃下去。那年6月,粮店里还搭售麦粒。看似金黄饱满的麦粒,但是煮不烂。吃到嘴里“沙沙”作响,下到肠子里,“咕噜噜”地响,排泄出来的仍然是麦粒。


我读中学时(1962~1965),每月的定量是32市斤,这是国家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特别关照。为了减缓消耗,学校改变了体育课的上法,让我们在课堂里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最多是用手平托课本,说是同样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冷作工,属于特重体力劳动,因此每月定量是38市斤,这是个大数字了,但是不知为什么还是吃不饱肚子,原因是当时副食品少、猪肉、食油少,肚子里没有油水,不熬饥。


我父亲解放前是钱庄职员,1950年去了香港九龙,在一家服装厂当会计。1961年,父亲来信试探着问“你们要粮、油和糖吗?”得知我们的需求后,父亲寄来了袋装的精白面粉、听装的花生油、盒装的绵白糖、结晶的白砂糖……


▲江苏省侨汇券


▲吴江第一百货商店


按照当时的政策,港币寄到大陆兑换成人民币时,可以获得相应的“侨汇券”。我们凭“侨汇券”可以到指定的商店购买社会上的紧缺商品,其中就包括食品、芝麻、猪油、赤豆等等。


在那个年代,谁家有了好吃的,别家真是又羡慕、又嫉妒。我家有了美味当然只好关门闭户“偷”着吃,但这香味是藏不住的。为了避人耳目,母亲总是挑邻居外出的时候悄悄地做好东西给我们吃——不是母亲小气,实在是我们自己的所有也不多,而且家里有六张嘴巴,也仅限于“煞煞馋”。再说了,当时已经有“左”的苗头,家里有人在香港,属于有海外关系,家庭成分上不硬气,怕惹来麻烦,所以只好低调些,悄悄地吃。现在想来还是可笑,可笑中带着滑稽和酸涩。


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有了大发展,副食品也有了增加。有人开始把多余的粮票换鸡蛋等东西。农民则有了“鸡屁股里摸零花钱”的机会。但是由于对缺粮心有余悸,我始终不敢用粮票换东西。



▼上世纪90年代初吴江县购粮券




▲1993年8月群众排队购买蔬菜


1993年4月1日,国家正式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取消城镇居民和农村供应计划,实行多渠道经营,粮票废止流通。我正为留存了一叠过时的粮票而懊恼时,1994年9月1日,因受粮价波动影响,国家又一度恢复了对城镇居民口粮计划供应。此时,我又沾沾自喜起来,有意思的是不久后,随着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的稳定,国家最终还是取消了粮食凭票(券)定量限价销售。于是,我留存的粮票,永远归入了纪念和收藏。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朱梦亭

◆ 美 编:朱宇婷

◆ 审 核:王来刚

◆  片:馆藏及网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回忆六十年前我们上的课

2、昙花一现“大儒乡”

3、最忆是故乡——双庙头村小记

4、第一台电视机与母子的戏曲情缘

5、话说南麻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