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最忆是故乡——双庙头村小记
王静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沿运河一路往南走,

进入吴江区后,在平望镇最北端,

有一方不太为人所知的村落,

便是我的家乡,双庙头村。


村名由来

◆双庙头村手绘平面图(作者提供)


双庙头这个名字,源于以前村里的两座寺庙,寺庙分布在双庙头桥东西两侧。听村里老一辈人说,庙里供奉着刘皇神。东面的庙里,有三个神像。神像有两三米高,一个个扬眉怒目,面孔发红。有的高举大刀,有的手持宝剑,还有的拿着像把红缨枪一样的兵器。神像俯视天下苍生,遍览人间疾苦。因为底座上安装了弹簧,起伏颤动,动势逼真,像在腾云驾雾,又像在驾马奔走。白天庙里香火不断,信男善女,络绎不绝,虔诚万分。一到晚上,除了神老爷依然坚守岗位,大人和小孩儿都不敢往庙里钻,乖乖回家。


◆双庙头村村民自发管理的小庙外景(作者提供)


双庙头村村民自发管理的小庙内景(作者提供)





“老辰光”的庙堂生活

庙堂里设有理发店、百货商店和小学学堂。在我父母辈幼时,要去双庙头,必先过家门口的东港桥。东港桥是一座竹桥,由两根毛竹并排铺成。过桥时,才走出几步,行人便会腿脚发软。因为行至桥中,两根毛竹就如同颤颤巍巍的高空钢丝,让人骑虎难下。大人根本不放心小孩自行过桥,生怕他们失足落水。奶奶只允许父亲跟随一片场上邻家的年长“大佬”(吴江方言:哥哥的意思)前往双庙头“白相”(吴江方言:玩耍的意思),头发长需要剃头的时候则干脆由奶奶带领前往。父亲那会才四五岁,看见庙里那几个张牙舞爪的神老爷,怕兮兮,不敢抬头多瞧几眼,只敢偷偷一瞄。


那时候庙里的百货商店,是几个“街上人”(吴江方言:指拥有城镇户口的人)开的。说是百货商店,但是货品单调有限,只有最基础的几样生活用品,仅能满足村里人的日常需求。有了这样一家小商店,倒是能省去村民徒步十几里路上街采购的麻烦。


庙堂的小学堂里,有两位老师,分别是叶先生和史先生。叶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知识渊博,教学方面一丝不苟,对学生要求严格。史先生嗓音极好,大家都喜欢听他唱歌。父母一辈人家里兄弟姐妹多,老大老二要帮忙下田干活,老三老四则负责照顾兄弟姐妹,读书就成了奢望。后来,我的父母辈积极参加扫盲班,才弥补了一点未能上学的遗憾。





空场地上的演出活动

20世纪60年代,在破四旧运动中双庙被拆除。到了80年代,日月更替,斗转星移,原两座庙的旧址,不断有新的建筑。双庙头桥西面,坐落着数户人家;桥东面,驻扎着村委会。父亲工作的合作医疗站,则靠近桥北堍。可以这么说,沿河一圈都是生产大队的房子,这一圈房子中间有一大片空场地,有篮球场那么大。这块空地是村民们前往双庙头的必经之路,很多村集体活动也在此举办。


空场地上放露天电影时,村里人就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扛着凳子椅子,扶老携幼,汇聚此地,围得水泄不通。一般六月左右,村里还会请马戏团进行表演。戏班子一进村,村民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看猢狲赤膊戏呔!”戏班子准备了马戏马术表演。只见一个年轻姑娘在奔驰的马儿身上做各种高难度动作,眼看人要掉落地面,将被马蹄无情践踏,一个龙腾虎跃,又跃上马背。最惊心动魄的要数下油锅表演。一个男子毫不犹豫地将手臂伸进滚烫的油锅中。将手抽出时,竟然毫发未伤。我们小孩儿怀疑,他拥有金刚不烂之身。还有猴子骑车表演,我们小朋友毫不吝啬拼命拍手叫好,演员猴子也喜欢被表扬,洋洋得意,不断炫技,骑了一圈又一圈,直想霸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赤膊上阵的壮汉,他露出胸肌,并用长剑插入心脏。本以为会“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结果壮汉分毫未伤。我们完全搞不懂里头的逻辑,大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或许就是马戏团表演的迷人之处,观者屏息凝神,浮想联翩,却参悟不透玄妙的机关。


◆看露天电影


◆乡村马戏团


过年期间,大队组织村民听宣卷。宣卷这场大戏,年年都上演,年年有盼头。就算大队不组织,村里在外创业、当了老板的人也会主动掏钱,请老人们看戏。宣卷,就是“宣讲宝卷”的意思,因其宣讲所用的稿本称为“宝卷”,故而得名。宣卷团一般都是从同里请来的,团员以退休人员居多。同里宣卷是古镇传统说唱艺术,被列为国家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大年初一开始,那片空场上就搭起戏台子,热热闹闹,年味十足。因宣卷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上了年纪的人,大都喜欢听,每天准时出席,从头听到尾,津津有味,嘴都乐开花。小孩儿听台上,哇啦咿呀,完全不知所云,去别处玩了。宣卷者入戏深,讲到动情处,诸如某个千金小姐落难了,处在水深火热中,一句“苦煞呔!”瞬间变成“苦瓜脸”,眼泪汪汪,走下戏台,拿个小盆盆,替千金小姐要点盘缠。台下善良的老村民,无不动容,慷慨解囊,一边念叨:“作虐煞呔!”一边抖抖索索,从这个口袋,摸到那个口袋。好不容易从袋袋角落里,摸出几块洋钿,丢进盆里。老村民朝那人双手合十作揖,好像眼前站的,就是那个受苦受难的千金小姐。慷慨解囊者往往会自圆其说:“行行好事!”也有坐在第一排的人一毛不拔,听到要给钱就赶紧溜之大吉。


◆听宣卷


 空场南侧,是村里毛纺厂所在地。毛纺厂是村里自力更生的企业。厂房不是很大,两台机器,轰隆轰隆,昼夜不停。里头工作的人,身着白色工作服,头顶白色工作帽,佩戴白色口罩,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生产大队会去专门场所,统一回收晴纶毛废品,挑拣出好一点的织物,人工斩碎后,由机器加工,最终吐出成片成片的花絮,工人再将花絮做成棉胎,出售上市。我上小学时,总会抄近路,从毛纺厂门口经过。路边割人藤(葎草,大麻科葎草属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茎、枝、叶柄均具倒钩刺)里,时有被丢弃的晴纶毛,散发着浓重的机油味。拉开晴纶毛,仔细翻找,总能找到扎针。扎针小巧玲珑,头部呈弯弯的小勾子状。我们用它扎网袋,网袋里装上自己心爱的宝贝,或者可以用来勾镂围巾,想象着将织就的围巾送给班里偷偷喜欢的男生。





双庙头村的百货商店

厂房斜北侧是村里新开的百货商店。商店伙计早上会把一片片木板门卸下来,晚上再一片片卡进门套,像是在拼图。进门后,正面横陈一个倒L型的玻璃柜台。柜台有三个横格,摆放着各种零食,有甘草橄榄、盐津话梅、冰糖杨梅、“老鼠屎”、麻饼、紫酸饼、糖果等。零食用淡褐色的食品纸包裹成一小包一小包,就像是超大粒的粽子糖。每一种零食,都向我们小孩发出磁力吸引。放学路过商店时,几个小伙伴心照不宣,特地绕道前往,一头扎进小店。大多时候,我们不是去买东西的,因为没有零花钱。之所以去,只是因为想要饱饱眼福,闻闻味道,吞咽吞咽口水。父母有时想起来,也会给我们几角洋钿去买包冰糖杨梅吃,杨梅酸酸甜甜。我们细嚼慢咽,吃个半天,这就叫做“狗食米”(吴江方言:小口慢吃的意思)。最后,我们连包装纸上残留的白砂糖都不放过。那种意犹未尽,想吃的欲望,似乎很难填塞满。后来我们每天上学带上一瓶薄荷糖精水。薄荷糖精水是我们自行调制的,在白开水里放几粒糖精,再摘几片新鲜薄荷叶进去,这就是童年牌的“薄荷汽水”。有了它,我们去小店的次数都减少了。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锻炼和考验,用替代品来抚平执念,从中学会了平衡自己的内心。


◆旧时百货商店


柜台后面,摆放着几个大缸,大缸接近圆柱形,里面装有黄酒、菜油、酱油和陈醋。拷酱油时,村民们就拿出自带的瓶瓶罐罐。店员脖子上挂者一直垂到脚板的围兜,娴熟地将漏斗插入瓶罐,用长柄勺子,不紧不慢,多啰啰,多啰啰,一勺子一勺将酱油灌进器皿。还有一些大腹便便,矮矮胖胖的缸,里面装有什锦菜、萝卜干和大头菜等酱菜,卖的时候,店里的活计会摸一些酱菜出来,零卖散称。


◆拷酱油


买好东西的人,不着急走的话,总能遇上个把熟人。一群人一屁股坐在店门口两条长板凳上,攀谈攀谈日常,切磋切磋农事,交流交流心得。时而咬咬耳朵,窃窃私语;时而兴致勃勃,高谈阔论。百货商店,成了大伙日常交流的重要场所,像个信息中转站。很多小道消息,长了翅膀一样,不胫而走,最后演变成公开的秘密。





双庙头村村委会与村小学

小店对面,有一栋楼房,门口挂着“双庙头村委会”的牌子。大队书记、妇女主任、村主任等领导,都在这里办公。这里每天上传下达各种文件,召开大小会议。


◆双庙头村村委会旧址(作者提供)


村委会往南几百米就是双庙头小学。双庙头学校既是我们上学的学堂,也是玩乐的天堂。几间平房,就是学校全部的固定资产了。教室木窗子摇摇晃晃,吱嘎吱嘎,漏空钻风,有时我们会像水蛇一般,爬窗而入。中间一间平房,就是校长和老师的办公室了,只有三张桌子,三把椅子,很简陋。闯祸的学生,被请进办公室,只能“立壁角”(吴江方言:在墙角罚站的意思)。老师们一开始是民办教育教师,后来都转为公办编制了。全校有六个年级,却只有三个老师。每个老师都身兼数职,包揽所教年级的所有课程。几个班级在一个教室里,课堂组织形式只能采取复式教学,老师马不停蹄,川剧变脸般,迅速转换角色,一个班级课程讲授完迅速转换到另一个班级,要点本事。


◆双庙头小学旧影(作者提供)


◆双庙头小学体育场一角(作者提供)


课间休息十分钟,同学们上厕所的上厕所,做游戏的做游戏。男女厕所中间有一道墙隔开,厕所有天花板却没有大门,算是一种“赤膊厕所”。小朋友玩的游戏种类也相当丰富,有跳牛皮筋、跳绳、踢格子、拍洋片、斗鸡、跳马、老鹰捉小鸡、丢手绢......大家玩得热血沸腾,不亦乐乎。


春天里,我们小朋友常常奔走在学堂四周的田野里,任凭芳香四溢的油菜花香熏一身,满身花香掸也掸不走。夏季来临,大伙钻进操场南面的茂密竹园,采树莓吃,或者挖曼珠沙华的根茎。根茎呈圆球形,像是个大蒜头。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大蒜头是什么,根本没把大蒜头和那片烈焰繁花对上号,更不曾了解它。曼珠沙华开花不见叶,见叶不开花的传说,浪漫又惊艳。


我们放学回家,书包一扔,背起草篰就帮大人割草,用这些草,来喂“猪猡猡”、兔子、鸡、鸭。有时,我还要烧夜饭,用柴草烧得灶头饭米香四溢。烧完夜饭,我们就去小河浜里游水。不折腾到天黑,绝不回家。


本世纪初,双庙头被合并进胜墩村之后,村里的孩子都去镇上读书了。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双庙头村口道路两旁,由大队建造的两排门面房被私人买下来开店,有货店、理发店、馆子店、熟食店、粮油店、小菜场等,热闹如集市,增添了一派人间烟火气。


◆村口的两排门面房(作者提供)


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那些远去的旧日时光,犹如一颗颗散落草间的露珠。岁月的风,将它们吹散,吹进每个双庙头村人的记忆深处。




END

◆ 责 编:沈思言

◆ 美 编:潘  莉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王   静、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第一台电视机与母子的戏曲情缘

2、话说南麻

3、凤栖龙翔话仙南

4、我与盛泽中学首届农村班的深厚师生情谊

5、民主先锋金融巨擘一记民主爱国志士毛啸岑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