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南麻集镇西北向约2.5千米处有一古村落,名龙泉嘴,亦称龙泉址,为苏州市历史文化名村。

●龙泉嘴村
龙泉嘴地名由来已久。据传,龙泉嘴原称北麻,自发生“龙形”故事后,就改为现名。“龙形”故事据传是这样的: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与军师刘伯温游览洞庭山,观赏太湖风光。刘伯温突然发现东南方有一条似龙的地形,呈蠕动腾飞之状。深知天文地理的刘伯温当即对朱元璋说:“如果这地龙得成,势必对我朝不利,待臣亲自前往详察,并设法破之。”朱元璋听后,准奏下旨,由刘伯温带领两百多兵将奔赴吴江,会同县令扮成风水先生一起向南进发。到了龙泉嘴,观察了两天,发现了“龙形”:龙泉嘴向南凸现的地方是“龙头”,东桥(龙泉桥)、西桥(双龙桥)为“龙角”,二桥桥洞为“龙眼”,二桥侧面为“龙耳”,东边白士港、白马港和西边横港、王家港是四只“龙足”,尾部一直延伸到北麻漾。刘伯温当即判断此地地势确是“龙形”,如不破除风水,这里就会出现真命天子和多似“三斗三升芥菜籽”的官员,引起刀兵之灾。于是,刘伯温献破除法一计:铸造七八丈长的大铁钉,钉入“龙头”上的一个天然潭里,并浇灌石灰水,置“龙”于死地,然后,在“龙头”中央建造东岳庙一座,设东岳大帝佛像一尊,镇住“龙头”,使“龙”动弹不得。“龙”被镇住后,只见北麻漾里泛起血浆如麻籽,顿时,碧水变红。自此,“龙形”的风水被破除了。不过,龙泉嘴周围的村庄,后来出生的男孩,大部分名字中有一个“官”字,且代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龙泉嘴的街道形成于明代。民国年间,这里是桑苗、丝经、鱼虾的集散地,20世纪30年代末,日军侵占震泽镇后,有不少居民到龙泉嘴避难,时有大小商肆店铺20多家,有水果店、理发店、面店、药材店等。店铺中,茶馆尤多,最多时达十多家,农民、渔民则拿着自己生产、捕获的农副产品和水产品到街上设摊出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龙泉嘴是龙泉乡政府所在地,1983年后,是龙泉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现今,老街的基本格局未变,东起龙泉桥,西至双龙桥,街长近百米。存有店铺、民宅36间,多数保持原有风貌。街上的房屋一般为两进深,少数为三进。每间屋宽3~3.5米,进深为五檩到九檩不等,墙面刷白灰,靠街立排门板,现有剃头店、茶馆店、南货店、裁缝店、肉店、面馆等。2008年1月,龙泉嘴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历史文化名村。

●龙泉嘴老街(龙泉嘴村提供)

●龙泉嘴老街
街东的龙泉桥,俗称东桥,原为拱形单孔石桥,初建无考,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建,桥身镌有两副桥联,分别为“寺庙林立似佛地;进香拜佛胜杭州”和“西达頔塘过估客;北临麻漾泛渔舟”。此桥于20世纪80年代改建为水泥桥。
街西的双龙桥,俗称西桥,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为梁式三孔桥,初建无考,民国22年(1933年)重建。桥身上镌有两副对联,其一为“势若垂虹,练横蠡泽;光同浩月,珠涌龙泉”。上联中的“垂虹”,可解为“垂挂在天空中的彩虹”;“蠡泽”,震泽镇南的一个湖泊,传说当年大禹治水在这里斩杀过蛟龙,故原名“斩龙潭”,后越国大夫范蠡偕西施在这里隐居过,故改名为蠡泽湖。下联中的“龙泉”,指桥所在的龙泉嘴古村。通览此联,意为:双龙桥之势犹如垂挂在天空中的彩虹,桥下之水清澄如练,伸向那具有神奇色彩的蠡泽湖;波光与那皎洁的月光融合在一起,漾起阵阵涟漪,如同晶莹的珠玑向静谧的龙泉古村涌去……

●双龙桥(作者提供)
另一副联为“道出頔塘无病涉;源出烂水有归津”。上联中的“頔塘”,原名荻塘,因塘岸上遍长芦荻而名,初为晋吴兴太守殷康所开,后于唐贞元八年(792年),苏州刺史于頔修缮塘岸,遂称頔塘。该水西起浙江省湖州市,东至吴江平望,全长56千米;“病”,作“担忧”解;下联中的“烂水”,即指烂溪;“津”,作桥梁解。全联意为:这里的通路从頔塘那边延伸过来,不用担心过河;这里的水源连着烂溪,自有归去的桥梁。
龙泉嘴老街南侧的东岳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龙泉乡政府办公之地,1983年7月后为龙泉村村部所在地,直至1993年搬出。老街东北侧原有一座北麻寺,遗址上存有一株古银杏树,树干直径有1.43米。